图文直播全文实录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作品荣获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人民网传媒频道]:
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11月2日揭晓。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采访制作的《习主席来了》(Who is Xi Dada?)荣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一等奖。
[10:45]
[人民网传媒频道]:
11月11日9:00,作品主创王洋、张建波将做客人民网传媒沙龙栏目,讲述获奖背后的故事,敬请关注!
[10:45]
[人民网传媒频道]:
点击观看获奖作品《习主席来了》(Who is Xi Dada?)
[10:52]
[主持人]:
“聚焦传媒领域,服务传媒人士”,各位网友大家好,您现在收看到的是人民网传媒沙龙栏目。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日前正式揭晓,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采访制作的网络访谈《习主席来了》荣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一等奖。今天作客我们人民网演播室的嘉宾正是该作品的两位主创人员,王洋和张建波。
[09:33]
[王洋]:
各位网友大家好!
[09:33]
[张建波]: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张建波。
[09:34]
[主持人]:
首先请两位给网友介绍一下《习主席来了》这个作品。
[09:34]
[王洋]:
我来向各位网友介绍一下这部作品的内容,这部作品诞生于2015年9月,也就是去年,领导人出访前夕,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当时领导人的活动备受关注,人民日报记者通过走访北京高校,邀请来自15个国家的留学生来谈他们眼中的习近平主席,视频内容只剪辑国外留学生的原话,记者不出镜、不引导、不评论,确保内容的客观性。视频通过活泼自然的镜头语言展示了国外留学生眼中的习近平主席的形象。
[09:36]
[张建波]:
当时我们采访是一整天,从早晨到晚上,我们也把它称为战斗的一天,确实时间特别紧张。我们主创人员是5个人,5个人挤着一部车来回奔波,从东边到西边,从朝阳到海淀,二外、北外、北大、清华,这么一整天的时间,一共采访了15个国家的20多个留学生,马不停蹄的采访、战斗、联系,时间还是挺紧张的,不过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09:36]
[主持人]:
这个访谈作品从酝酿策划到最后的出炉是经过了怎样的过程?
[09:38]
[王洋]:
其实刚才建波老师已经说到了,当时时间非常紧,我们这个创意产生以后,得到“中央厨房”领导的大力支持,包括调动人力物力支持这个视频的拍摄、剪辑。采访当天我记得是9月19日,我们当时只有半天的时间来联系学校,我们是9月18日,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是个周五,我们紧急联系学校以后,19日当天是个周六,我们利用这一天,从北京从东跑到西,五个主创挤在一辆车里采访,可能上一个采访还在进行,下一个采访的联系就同时的在进行了。
[09:38]
[王洋]:
建波老师跟留学生交流的时候是英语和法语双语同时采访,过硬的业务技能保证了我们当时的战斗的采访能够很顺畅的进行下来。实际上,我们为了保证视频在习主席的出访专机在美国落地之前这个视频能够推送出去,所以19日当天采访完我们连夜进行了剪辑和制作,一直到北京时间9月23日凌晨两点这个视频还在向上报送,还在最后的审查、校对和修改,最后通过视频的审核以后,由北京的主创团队在23日凌晨四点,通过网络传给身在美国前方的报社记者,最终赶在美国时间9月22日早晨习主席专机落地之前,由身在美国的人民网美国分公司的记者正式对外发布。
[09:40]
[主持人]:
您刚刚说到了是9月19日利用一天的时间采访,这个策划是什么时候开始,说我想去做这样的策划呢?
[09:41]
[王洋]:
大概是17日、18日的时候,我们加班时萌生了这个策划,其实我们当时对习主席这次重要的国事访问和出访我们想了很多,我们觉得这次活动影响并不只是中国国内,在世界范围内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当时把这个视频定位在国际传播方面,我们其实主要想影响国外的受众,我们想向国外的普通民众介绍中国的最高的领导人。
[09:41]
[王洋]:
当时有了这个想法,谈到最高领导人出访,我们并没有把策划的主要创意和目光集中在领导人出访的日程安排或者是可能的访问成果,没有聚焦这种比较大的点。我们选择了小切口,想拉近中国最高领导人跟外国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从领袖魅力和长者魅力入手。整个风格当时拍摄的时候几个主创商量就是希望能够轻松、亲切、小诙谐,能够拉近中国最高领导人跟普通受众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我们这个创意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整个视频的节奏非常轻松、亲切,通过留学生的叙述,一个中国最高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娓娓道来的感觉,给人感觉很亲切。
[09:42]
[主持人]:
其实我看完这个作品以后我也觉得它跟我们其他的新闻作品不一样,因为它展现的更多的是外国留学生眼中的习主席的形象,您刚才也说了创意怎么来的,张老师有没有什么补充的?
[09:54]
[张建波]:
就像王洋老师刚才讲到的是“小切口”,确实这个切口比较小,传播是比较轻,因为我们本身定位非常准,首先我们面向的是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包括像YouTube、facebook、推特,所以说我们的传播很有针对性。另外,我们视频时长是3分26秒,时间比较短,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我们有针对性的量身裁体的做这么一个微视频。我们主创人员很年轻,基本上我们五个人里面有两个90后,三个80后,留学生也一样,那些留学生来自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瓦努阿图、喀麦隆等国家,哪都有,基本是遍布六大洲都有,然后年龄也很小,也比较年轻,所以我们聊的时候非常的放松,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09:54]
[主持人]:
您刚刚提到了当时这个栏目的定位很准确,就是在YouTube、推特这样的社交媒体上刊发,当时选择这样的社交媒体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09:54]
[王洋]:
我们之所以借助中央厨房来创作这个作品,因为人民日报其实在新媒体建设方面其实走在国内媒体行业的领先地位的,我们人民日报在国外社交媒体都有官方帐号,很早就开设了,粉丝也很多,当时我们就想要不要把这个平台利用起来,也是我们宣传重要的阵地和资源,我们并没有想说采访一个视频联系国外的主流媒体,我们自己就可以直通国外的普通受众,为什么要联系国外的媒体呢?我们自己就可以直接面对国外的受众,所以我们就放在了这个平台上。
[09:55]
[主持人]:
就是说在这些平台上已经有我们人民日报的宣传出口。
[09:55]
[王洋]:
是的。
[09:55]
[主持人]:
刚刚张老师也提到了,这些采访的留学生遍布五大洲。
[09:55]
[张建波]:
有欧洲的、有北美的、拉美的、非洲的、亚洲的也有。
[09:55]
[王洋]:
大洋洲的。
[09:55]
[主持人]:
这些采访过程中有没有发生特别有意思的事情,跟网友分享一下。
[09:55]
[王洋]:
其实这些留学生年龄都非常轻,我们主创团队也是,其实我们主创团队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可能年轻人跟年轻人之间吧,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是很快就拉近了距离。我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采访的时候,如果网友有看过我们那个视频,应该有发现我们有打篮球的场景,有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他在谈关于习主席的评价、看法,当时我们两位摄像师,跟他谈的过程中前后阶段在拉近感情距离的时候,我们还一起打了篮球。
[09:56]
[主持人]:
花一天的时间还得抽空跟人家打打篮球,建立这种深厚的关系。
[09:56]
[王洋]:
因为都是年轻人,一打篮球感情一下就拉近了,就等于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留学生也不会拘谨了,他把他全部真实的想法都说出来。
[09:56]
[主持人]:
在这个视频里一共有多少个留学生讲到他们眼中的习主席?
[09:56]
[张建波]:
我印象当中好像是22位。
[09:56]
[王洋]:
大概20—24位左右。
[09:56]
[主持人]:
实际上采访到的更多吧?
[09:56]
[王洋]:
我们说实话,我们采访到的留学生全部都出镜了,没有采访了不出镜的,就是因为我们非常感谢这些留学生,他们把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对习主席的仰慕、赞扬全部都没有隔阂的表达了出来,我们当时是很惊喜,觉得能够说得这么好,这么真诚、这么愉快,所以我们其实剪掉谁我们都是很不舍得,刚才张建波老实说只有3分26秒,当时我们也是做了很大的牺牲,其实每个人说了很多有意思的内容,但是限于时长我们没有剪进去,但是每位说的留学生全部都出镜了。
[09:56]
[张建波]:
还有一点惊喜就是说除了留学生本身讲的内容很有意思、很有趣,也很生动活泼,另外,我们在采访完以后意外的发现,这次采访的留学生颜值普遍非常高,其中有一个还在中国拍过电影,那个是一口台湾腔的美国加州的女孩。
[09:57]
[主持人]:
那个我有印象,就是说大家去采访他们的时候已经事先联系好这些学生,还是我们自己挑选的?
[09:57]
[王洋]:
我们是在9月18号周五那天联系了学校,因为我们确实不认识这些留学生,我们联系了他们的学校,我们有这样一个采访的需求,希望能够有留学生来接受采访,是学校的老师帮我们联系的,其实借这个机会我们也挺感谢北大、清华、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老师的,真是雷厉风行地就帮我们联系好了这次采访。
[09:57]
[主持人]:
就是说还是有学校的配合,让我们这个采访变得更加流程。
[09:57]
[王洋]:
缺不了学校的支持。
[09:57]
[主持人]: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在今年2月份正式上线,在作品的诞生过程当中,几位是如何配合,又是如何分工的?
[09:57]
[王洋]:
我们这5位主创背后是人民日报整个中坚的采编力量,最优秀的资源都在力撑这个视频,我们主创五个人,平均年龄我刚才说到30岁,我们这5个人里有两个人有网络采编的经验,一个是报纸文字记者出身,还有一个是刚毕业刚参加工作,刚走入社会的动画专业的大学生,还有一位是在校的实习生,我们主创其实有多么多的经验真的谈不上,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坚持,其实也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秉持的做法:灵活分工、齐心协力,一切以用户为导向,一切指向用户。我们出创意的人同时负责统筹这个创意最后成为作品的各个环节。我们采访记者,也就是建波老师,同时要兼顾采访脚本的写作、文本的校对。我们摄影师既是视频剪辑师,又负责后期制作,同时还要采访时负责开车,我们两位摄像轮换着开,我们因为采访了一天时间太紧,没有时间吃饭,我们两位摄像换着开车,这种主创团队大家都是身兼数职,灵活应对,出现什么问题大家齐心合力的解决,我们主创团队用了半天就集结了来自人民日报下面的报纸、网站、技术人员这些团队半天就集结起来,为视频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09:58]
[张建波]:
其实我们作为一线的算是主创人员,我们还是感觉非常荣幸,能够参与我们“中央厨房”首部,就是说我们第一次拍视频,以前是没有过的,所以很荣幸。在这背后是我们“中央厨房”机制对我们的支撑,因为咱们社领导也说,“中央厨房”在进行策、采、编、发的自我革命,在自我革命当中本身是机制的融合,也是人的融合,也是技术的融合,通过这种融合和磨合,让我们能够参与进去,同时能够有一定的收获。另外,采访背后也有包括像人民日报国际部、环球时报英文版、人民网、媒体技术公司等不同单位我们领导的大力支持,这个也是分不开的。从领导到基层人员都是解放思想,我们做的时候等于是没有任何条条框框,很放松的完成这个任务,整个过程还是很愉悦、很愉快的。
[09:58]
[主持人]: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节目离不开创新,当然也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特别想问您,这个《习主席来了》网络作品是9月22号首发的,也是在习主席当时访问美国之前就已经发送了,就是他落地之前发送了,有没有反馈说习主席看过这个视频?
[10:00]
[王洋]:
我们这个层面没有接收到这方面确切的信息,但是我想说说当时大大出乎我们意料,因为我们想习主席专机落地之前,全世界目光瞩目习主席这次出访它的第一次高潮,所以我们想把视频推送时间放在这儿,我们想由人民日报推送这样一个视频必然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是确实关注的效果大大出乎我们意料,我们以为有关注,但是没想到这么关注,因为视频推出一个小时之内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然后我们直接从人民网美国分公司那边调取视频放在习主席出访的facebook专页中播出,另外据我们不完全统计,视频引起英国路透社、法国费加罗报网站、德国世界报网站等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实际上,我们虽然一开始的定位没有说借国际主流媒体投放视频,但是我们网友的传播力量非常大,网友的病毒式传播,这个病毒式传播并不是我们的定义,恰恰是路透社的定义。网友在网上病毒式传播引起了国外主流媒体的关注,视频播出当天,英国广播公司BBC就对这个视频进行了报道,而且马上联系了人民日报驻外记者询问视频情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路透社,他们特别联系了我们视频中北大未名湖畔采访的两位美国留学生,他们对这些留学生进行了二次采访,9月26号那天对他们的二次采访和他们的视频推出了长篇的报道,说这是迄今为止已知的一部采访国外留学生评价本国领导人的视频,他觉得这个视频整体给人一种时尚感、时髦感和酷酷的感觉,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国外的主流媒体长篇大论的对这个视频进行了分析。
[10:01]
[张建波]:
后来我们其实也在分析为什么能够这么火,国外也这么重视它,二次传播、多次传播,为什么发酵?他们西方人,西方媒体也很好奇,为什么用这种做法去做。另外我们还有几段背景音乐,他甚至分析它这个背景音乐,比如说《乡村路带我回家》,为什么选这个背景音乐,分析的特别细致。
[10:01]
[主持人]:
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个背景音乐呢?
[10:01]
[张建波]:
因为咱们领导人30多年就去过美国,住在当地朋友家里,跟美国人民本身就有很好的友谊、很好的关系,我们在采访的时候有个芝加哥的小伙子跟我们说,我们问他这次习主席访美您有什么建议什么期待?他就说我觉得去美国一定要去美国的农村看一看,他觉得那里才是真正的美国,最真实的美国。而正是在我们习主席和美国朋友中间有这种算是乡村路带我回家的感觉一样,虽然时间很长,但是历久弥坚友谊。
[10:01]
[主持人]:
所以不仅仅是通过内容传达主席的形象,其实通过音乐也能透露出我们对待这个作品的用心?
[10:01]
[王洋]:
我想都是我们主创和受访者情感的传递和表达,也很高兴他们注意到了我们的一些创意放在里面。
[10:01]
[主持人]:
谢谢各位主创人员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网络节目,最后也是祝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团队再次取得更好的作品,最后感谢两位的到来,谢谢各位网友的收看。
[10:02]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