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直播全文实录
2016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
[人民网传媒频道]:
12月15日上午9:00,由人民日报社、中央网信办指导、人民网研究院主办,信用体系网协办的2016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将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人民网1号演播厅举行,论坛主题为“初心与创新——媒体融合时代的党报网站发展之道”。人民网传媒频道将全程图文直播,欢迎各位网友关注关注!
[15:04]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媒体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人民网一号演播厅参加2016党报网站高峰论坛活动。我是人民网主持人郑紫豪,欢迎大家。
[09:05]
[主持人]: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活动的嘉宾,他们是: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组长曹焕荣,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副局长唐宋,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陆先高,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张海平,天津日报社编委黄志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以及全国各省区市党报网站的领导,欢迎你们的到来。
[09:05]
[主持人]:
来自主办方的领导有: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王一彪,人民网总裁牛一兵,人民网总编辑、人民网研究院院长余清楚,人民网副总裁罗华,人民网副总裁唐维红,人民网副总裁宋丽云。欢迎各位。
[09:05]
[主持人]:
今天来到现场的还有学界嘉宾代表以及媒体朋友们,同样欢迎大家。
[09:05]
[主持人]:
本次活动由人民日报社、中央网信办指导,人民网研究院主办,信用体系网协办。同时人民网传媒频道、手机人民网、人民微博将对本次论坛进行现场直播。后续精彩报道也请大家关注人民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
[09:05]
[主持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和新媒体的建设,强调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党报网站在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化的时代,不断开拓进取,从单一的PC网站向移动化之社交化、视频化转型,从新闻内容生产向政务、电商、技术等多元服务拓展,与母媒体的融合正待走向深化。这其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危机与生机同在。
[09:06]
[主持人]:
下面让我们首先有请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王一彪先生上台致辞。
[09:06]
[王一彪]: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以一个共同的身份“党报网站”,相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初心与创新,探讨媒体融合时代党报网站的发展之道,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首先,我要代表杨振武社长、李宝善总编辑和人民日报编委会对各位同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09:09]
[王一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将其作为治国理政、治国安邦的大事。党报网站作为媒体融合时代党报的延伸,继承着党报长期以来坚持的优良传统,又携带着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已发展成为传播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新渠道、新阵地。
[09:10]
[王一彪]:
人民网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党报网站,于1997年1月1日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明年将迎来20岁生日。20年来,在人民日报编委会领导下,人民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尊重新闻规律、拓展传播渠道,致力于打造多语种、多终端、全媒体、全覆盖、世界一流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20年来,人民网先后创办“强国论坛”“地方领导留言板”等多个品牌栏目,负责承办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和多家部委网站、专业网站,还承担了重大主题教育活动官方网站和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新闻中心官方网站等特殊使命和政治任务。从2005年开办主流新闻网站中的第一个手机网站—手机人民网,到2012年成为第一家在国内A股上市的新闻网站,人民网始终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努力走在新媒体传播的前列。
[09:10]
[王一彪]:
回顾人民网20年不平凡历程,为了在复杂的网络舆论生态中发挥主流新闻网站“中流砥柱”“定海神针”的作用,我们始终把“做最好内容的网站”作为自己的追求。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努力做到这样几点。
[09:11]
[王一彪]:
第一,心中有党。人民网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主办的新闻网站,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承担着为党和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鼓与呼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人民网始终坚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对党忠诚、为党负责,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重大问题旗帜鲜明,关键时刻敢于亮剑;始终坚持把传播党的声音、维护党的利益作为崇高使命,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09:12]
[王一彪]:
第二,心中有报。人民网一开始就是以人民日报网络版身份走进互联网,20年发展进程中每一个坚实步伐都是党报历史的接力,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与人民日报密不可分。20年来,人民日报始终坚守信念、不忘初心,传承党中央机关报的红色基因,保持党报的政治敏锐,发扬党报的严谨作风,努力建设一支让党和人民放心的编辑记者队伍;始终严格遵守人民日报的导向标准和工作要求,维护并保持党报的良好形象,坚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一体推进,让党网展示党报权威、高端的品格;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民日报发展全局中进行战略谋划,从网为报用,到报网互动再到报网融合,目标一致、资源共享,在人民日报呵护下茁壮成长。
[09:16]
[王一彪]:
第三,心中有民。人民网走过的20年,就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发声的20年,就是为网民服务、为网民办事的20年。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普通群众作为表现主体,把群众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先后推出“十问留守儿童”等系列报道,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我们首创“强国论坛”,成为互联网传播最具影响力的互动精品栏目,每年邀请数千位嘉宾与网友在线交流,广大网民也在论坛畅谈国是、建言献策。我们创办的“地方领导留言板”已坚持10年,共吸引百万网民参与,先后有59位省委书记、省长通过人民网与网民互动,2000多位市县一把手公开回复网民留言,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成为地方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
[09:18]
[王一彪]:
第四,心中有网。这个网既是阵地,也是特色。在传播形态上,人民网已形成拥有PC网站、网络视频、手机网站、手机电视、社区、博客、微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在内的新媒体布局;在传播范围上,人民网充分利用互联网无国界特点开展对外传播,已拥有9种外文版,面向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受众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通过海外社交媒体以人民日报名义创办多语种社交媒体帐号群,粉丝数目前已经突破3100万;在传播方式上,人民网紧随互联网发展的律动,不断深化对网络传播规律的认识,打通自有平台和社交平台,在生产有品质的新闻基础上,积极推动信息的分发与转发,实现观点的分享与传播,进而实现用户规模的扩大和粘性的增强。
[09:18]
[王一彪]:
党报网站是我们党引领舆论、凝聚民心、治国理政的重要渠道,是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重要窗口。当前,我们共同面临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新媒体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来自拥有强大资本实力的商业媒体和雨后春笋般成长的自媒体的严峻挑战,还遇到传播效率与传播失真、意见表达与观点极化、情感传递与情绪泛化等矛盾相互交织的深层次问题。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党报网站靠什么走向未来、赢得未来?我想到这样几个方面:
[09:21]
[王一彪]:
一靠内容。内容是媒体生存的基础。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不能推出有思想、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根本就谈不上引领舆论。现在,大家都在谈渠道、讲平台,但从传播本身来讲,还是内容为王、观众做主。党报及党报网站长期积累的内容资源及其特有的权威性、公信力,是难以超越的核心竞争力。在传播格局深刻变化和舆论生态日趋复杂的当下,包括人民网在内的党报网站应当有这样的传播自信。我们将紧紧依托人民日报独有的资源优势,围绕壮大网上主流声音,坚持原创优先、创新至上,坚持以产品思维生产新闻内容,努力推出更多能引领舆论走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闻作品,打造出众多让用户自主转发、自发传播的“爆款”产品。
[09:21]
[王一彪]:
二靠服务。以用户为中心,是互联网传播的基本思维。包括党报网站在内的所有媒体,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就是用户规模大不大。占有用户、发展用户、集聚用户,既要靠内容传播,也要靠服务拓展。党报网站与党政机关、公共机构、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等社会各行业有着广泛的联系,具有多年积累的线下资源和渠道,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公信力。只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通过合作整合这些资源、用好这些渠道,就能在新平台、新模式的探索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人民网将始终把传播好党的声音作为首要职责,同时把服务将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依托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努力打通线上线下,在全方位服务合作中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09:21]
[王一彪]:
三靠技术。技术催生了互联网传播。新媒体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快速迭代已经成为传播技术发展的常态,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等,正在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传播体验。作为纸媒携带互联网基因而生的党报网站,同样一刻也不能放松对传播技术前沿的动态感知。我们将切实加强对新技术、新应用的关注,不断强化互联网技术基因,用先进新闻生产力构建起媒体与用户、与社会之间的稳定的可靠的传播关系,走出一条内容与技术双轮驱动的融合发展之路。我们将探索符合互联网传播特点、适应融合传播需求的全媒体采编机制,努力把人民网各类传播资源聚合起来,真正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利用、多样呈现、多元传播。
[09:21]
[王一彪]:
四靠实力。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党报网站安身立命不能只靠运气,而靠实力。20年来我们一直坚守的信念就是:权威实力源自人民。背靠党报、心系人民,是我们境界高而远、思想新而正、传播快而准、实力大而强的根本保证。我们将在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基础上拓宽业务范围,对接社会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改革,把上下游更好连接起来,对相关领域进行深耕,走专业型发展之路。我们将始终坚持以服务为根本,把线上与线下统筹起来,在舆情服务、信息服务、产品服务、技术服务等多方面构建起新的盈利模式,走服务型发展之路。我们将紧紧围绕人民网发展战略目标,加强重组并购力度,助推产业合理布局和协同发展,形成持续健康的造血机能。
[09:21]
[王一彪]:
各位来宾、同志们,未来互联网将向我们展示“连接一切”的能力。为了连接起来,先要联合起来。衷心希望本次党报网站高峰论坛,能够促进大家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砥砺前行、共同发展,成为党报网站史上的里程碑。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09:22]
[主持人]:
谢谢王一彪副总编辑的精彩致辞。相信大家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今天我们举办的首届全国网站高峰论坛,相信在党报网站的发展历程上将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面让我们有请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副局长唐宋上台致辞。
[09:25]
[唐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与大家共同探讨党报网站的创新与发展。在此,我代表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对2016年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的召开表示诚挚的祝贺,向与会代表致以衷心的问候!
[09:25]
[唐宋]: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为数不多,专门以党报网站发展为主题的论坛,主题鲜明,紧扣时代的脉搏。党报网站是网上的党报,承载着党报的传统,寄托着党报的未来,与党报一同传播权威声音、传递主流价值。
[09:25]
[唐宋]:
近年来,我国党报党网的融合发展逐渐取得显著成效,党报网站的繁荣、创新与发展,彰显了不忘初心的精神,体现了主动把握新闻信息传播趋势的理念。
[09:25]
[唐宋]:
党报网站在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中将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发挥更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发展,使互联网的社会动员功能日益增强,要传播正能量,提升传播力和引导力,这为党报网站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上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方向。当下,网上话题与观点愈发多元,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党报网站要借助自身的平台优势、人才优势、内容优势,发挥好定盘星和连心桥的作用。
[09:25]
[唐宋]:
唱响时代主旋律和最强音,这次高峰论坛上,与会同志将围绕党报网站发展展开深入的探讨。我十分期待学习各位的真知灼见。借此机会也对党报网站提高传播力和引导力提出三点希望,与大家交流。
[09:26]
[唐宋]:
一是提高创新能力,立体化传播党的主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题材、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和机制。总书记提出了九个创新。我国有近七亿手机网民,微信公众号超过2000万,受众分众化、差异化需求明显。党报网站要有效把握传播规律,积极探索创新方式,制作出有传播力、有影响力、接地气的新闻好产品,让我们的宣传不但能上天,而且能落地;不但能入眼,而且能走心。
[09:26]
[唐宋]:
二是加强平台建设,进一步壮大主流舆论场。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互动性、社群性功能日益强大,社会动员能力凸显,党报网站要顺应网络传播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平台建设,特别是社交平台、应用平台建设,结合互联网技术发展最新态势,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提升舆论引导手段,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09:27]
[唐宋]:
三是深化交流合作,整合优化报网品牌资源。党报网站应抓住互联网开放、互享的特点,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在坚持原则、坚定立场的前提下,与党报内部其他部门、党报之外的其他单位加强合作,携手发展,进一步整合与优化报网品牌资源,集中力量打造最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
[09:27]
[唐宋]:
在新媒体时代,党报网站已经成为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的重要力量。我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本次论坛必将进一步增进共识、提升凝聚力、弘扬正能量、开创新境界。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09:27]
[主持人]:
谢谢唐宋副局长。
[09:32]
[主持人]:
为了更好地贯彻习总书记2.19、4.19讲话精神,促进党报网站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践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人民网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党报网站开展“学习总书记2.19、4.19讲话优秀论文和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下面我们将对这次优秀论文和优秀案例进行颁奖。
[09:32]
[主持人]:
首先将要颁发的是优秀论文奖,有请获得三等奖的单位代表上台领奖。他们是:大洋网、中国江苏网、华龙网、东南网、千龙网、大众网、东北网、每日甘肃网、东方网。同时有请我们的颁奖嘉宾: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组长曹焕荣为他们颁奖。
[09:32]
[主持人]:
接下来有请获得二等奖的单位代表上台领奖,他们是:海外网、浙江在线、新华报业网、长江网、九江新闻网。同时有请我们的颁奖嘉宾: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组长曹焕荣为他们颁奖。
[09:36]
[主持人]:
接下来将要颁发的是一等奖,有请获得一等奖的单位代表上台领奖,他们是:中国军网、舜网、温州日报。同时有请我们的颁奖嘉宾: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组长曹焕荣为他们颁奖。
[09:36]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将要颁发的是优秀案例奖,有请获得三等奖的单位代表上台领奖。他们是:四川发布、东南网、每日甘肃网、中国青年报社、杭报在线、大众网、华龙网。让我们掌声有请颁奖嘉宾:人民网总裁牛一兵、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副局长唐宋为优秀案例奖颁奖。
[09:36]
[主持人]:
下来让我们有请获得二等奖的单位代表上台领奖,他们是:解放军报社、南京日报社、大洋网、广西新闻网、中安在线、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让我们掌声有请颁奖嘉宾:人民网总裁牛一兵、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副局长唐宋为优秀案例奖颁奖。
[09:37]
[主持人]:
接下来将要颁发的是获得一等奖的单位,他们是:解放日报社、中国日报网、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海外网、荆楚网。让我们掌声有请颁奖嘉宾:人民网总裁牛一兵、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副局长唐宋为优秀案例奖颁奖。
[09:37]
[主持人]:
当前,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传统媒体的融合传播力如何?人民网研究院通过融合传播指标体系的建构和指数测评,首次推出《2016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力图反映我国媒体融合传播的现状。下面有请人民网总编辑、人民网研究院院长余清楚先生上台为我们发布这份报告。
[09:43]
[余清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衷心感谢各位从全国各地齐聚人民日报人民网,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党报网站发展之路。
[09:46]
[余清楚]: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整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于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各大媒体积极探索融合发展之路,力争将自己的传播力、影响力拓展到受众、用户日常接收信息的广泛空间,更好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融合传播力”正是指媒体集团通过全媒体渠道传播全媒体内容,以赢得最广大用户的能力。
[09:46]
[余清楚]:
为了考察媒体的融合传播力,人民网研究院设计了一套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指标体系。在指标设定上,综合考虑媒体在传统传播渠道和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内容数量、用户数量以及影响力等要素,设定传统终端、网站(含PC网站和手机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五个维度的一级指标,以及相应的近三十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估。基于这一指标体系,共考察了国内382家报纸、140家杂志、37家电视台和250个广播频率的融合传播情况,测算各家媒体的融合传播指数。我们主要采集了各媒体公开的、可抓取的指标数据,尽量客观反映媒体的融合传播能力和水平。
[09:46]
[余清楚]:
《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是第一次发布,通过对我国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在多种渠道的传播力进行评估,推出四类媒体的融合传播榜单,并对国内媒体融合传播的发展现状、特点进行了分析。这个报告由人民网研究院研发编制,相关数据采集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在线完成,并且得到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支持。这是人民网研究院连续三年发布《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之后,首次发布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
[09:47]
[余清楚]:
报告发现,传统媒体不仅重视传统终端的内容传播,而且着力于加强在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的传播,在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力。2016年国内媒体融合传播呈现以下六个特点。
[09:52]
[余清楚]:
一、央媒走在媒体融合前列,多种终端形态齐发力。 2016年,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央媒走在了媒体融合的前列。从榜单来看,报纸融合传播百强榜中,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位列前三;广播电台融合传播百强榜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中国之声等三个频率位列前五;中央电视台位列电视台融合传播之首。央媒在终端数量、终端质量以及多样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在传统媒体融合传播中走在前列。
[09:52]
[余清楚]:
二、京、广、浙地区势头强劲,中西部地区取得可喜进展。 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区各种媒体类型的融合传播力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北京尤其以包揽报纸百强榜25%、杂志百强榜53%、广播电台百强榜11%的巨大优势占据着媒体融合传播的领先地位。而值得一提的是,中西部地区媒体也有可喜的进展,甘肃、宁夏、内蒙古、新疆等省份媒体跻身报纸、杂志、广播融合传播百强榜,媒体融合传播的进程显著加快。
[09:52]
[余清楚]:
三、传统传播渠道式微,但传统媒体内容影响力不容小觑。 虽然传统传播渠道衰落的趋势明显,但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以报纸为例,在统计时段内,融合传播百强报纸尽管在发文量上与报纸网站存在很大差异,但其被转载量却是报纸网站内容被转载量的1.35倍。在全部37家电视台中,近半数电视台单日收视人口不足百万,但传统电视节目内容目前依然是电视媒体融合传播的最强竞争力所在。这说明传统媒体在优质原创内容上仍然有很强的优势,虽然报纸的发行量、电视的收视率远不及网络覆盖用户广泛,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可以借助网络转化为传播优势。
[09:52]
[余清楚]:
四、报纸PC网站内容传播以量取胜,影响力有待提升。 2016年1月1日至11月15日,报纸融合传播百强榜中的报纸网站的发文量为2200余万篇,包括网站原创文章及转载文章,远高于纸质报纸的发文量,但从单篇报道被转载次数来看,报纸网站单篇文章平均转载量仅为0.39次,而报纸发布文章的单篇平均转载量为2.74次,微博的平均转发量达到48.92次。百强杂志官方网站在统计时段内总发文量是纸质杂志的28.6倍,但单篇文章的平均转载量仅为0.58次,远远低于杂志文章6.35次的被转载次数,杂志官方微博发布文章的平均转发量更是高达98.3次。由此也引发我们思考,PC网站转载的大量文章对于自身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效力。
[09:52]
[余清楚]:
五、移动端成为媒体融合传播的主战场,纸媒融合传播度还有待挖掘的潜力。 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2.5%。从各类媒体两微一端的传播情况看,移动端媒体融合传播的主战场。综合各类媒体来看,两微一端中,微信的使用率最高,其次是微博。各类媒体中,报纸媒体的融合传播度最高,百强报纸中,两微账号开通率均为100%,其中93%创办自有APP,99%入驻聚合类客户端,报纸的微信运营齐头并进,微博运营则两极分化严重。在粉丝量和发文量相差悬殊。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更加青睐入驻音视频客户端,入驻率为100%,自有APP的比例与报纸相比较低。
[09:53]
[余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指标体系中没有给报刊单独设定入驻音视频客户端的评估指标,一则因为报刊本身制作的音视频内容就少,有的依托报纸网站在做,但还不成规模;再则入驻音视频客户端的报刊确实也不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纸媒在融合传播中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09:53]
[余清楚]:
六、媒体自有APP成融合传播发力点,两极分化严重。 作为传统媒体自主掌控的移动传播渠道,自有APP成为媒体融合传播的重要阵地,融合传播百强报纸和百强杂志的自有APP创办率均超过90%。百强中的90家报纸自有安卓APP,在十大安卓市场中平均下载量为269.2万次,较2015年有较大提升,但两极分化严重,其中下载量过亿的只有人民日报安卓APP一家,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的安卓APP下载量超过千万,安卓APP下载量在百万于千万之间的报纸有14家,90家报纸中近七成的安卓APP下载量不足10万,且用户的互动量与好评度不高。报纸自有APP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亟待提升。
[09:53]
[余清楚]:
2016年,电视台自有APP数量增多,TOP30中创办率为67%,各家电视台APP在十大安卓APP市场的平均下载量超过了4285万次,其中湖南电视台安卓APP的下载总量超过5亿次,中央电视台安卓APP的下载总量超过1.6亿次。
[09:53]
[余清楚]:
因为时间关系,这里只讲到《2016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的几点主要发现,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近期,人民网研究院受相关部门委托正在进行媒体融合课题的调研,借本次论坛的召开也给各位嘉宾发放了调查问卷,放在了大家的资料袋里,希望大家配合填答,共同探讨党报网站如何在媒体融合中主动作为、发挥先锋作用。
[09:53]
[余清楚]:
此次论坛是首届党报网站高峰论坛,今后我们还要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办下去。希望通过加强合作和交流,使我们的党报网站团结起来,共同促进,壮大发展。谢谢大家。
[09:53]
[主持人]:
谢谢余清楚总编辑为我们带来的报告。相关的详细内容大家可以进一步关注人民网传媒频道或者可以和人民网研究院联系。
[10:03]
[主持人]:
既然是新媒体的论坛,会务的基因也充满了新媒体的基因。我们的会务人员特别贴心的为大家建了一个群,大家可以在参会证的正反面扫描二维码,今天所有的高清图片都会在我们的群中一起分享。欢迎大家下载并转发。
[10:03]
[主持人]:
为了进一步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提升党报网站整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构建党报新媒体舆论引导新格局,人民网诚邀各党报网站在内容服务、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接下来我们举行相关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
[10:04]
[主持人]:
第一个签约项目是“党报新媒体版权联盟”。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由人民网和各党报新媒体共同发起、自愿加入。联盟内的各党报新媒体实现资源互换、人才交流、互助推广、项目合作,共建版权维护网上平台,联合探索内容运营和盈利模式,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请人民网总编辑余清楚与第一批签约单位,京报网、中青在线、中国日报网、千龙网、法制网、大众网、大洋网、华龙网、新华报业网、中国西藏新闻网、河北新闻网上台签约。
[10:04]
[主持人]:
有请第二批签约单位,中国江苏网、中国吉林网、宁夏新闻网、西安新闻网、南报网、多彩贵州网、大河网、华声在线、杭报在线、中安在线、长江网、舜网上台签约。请所有嘉宾到画轴后方合影留念。
[10:04]
[主持人]:
第二个签约项目是“地方政务发布平台”。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发展迅速,影响力不断扩大,与各地方党报开展合作,可引起更多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还可以给各地方媒体提供新闻源和舆论监督素材,相关原创报道可以在人民网实现二次传播、落地,扩大影响。同时人民网和各地党报网站还可积极拓展其他民生服务合作。有请人民网副总裁罗华与第一批签约单位,北青网、中国西藏新闻网、河北新闻网、中国江苏网、中国吉林网、千龙网、大众网、大洋网、大河网上台签约。
[10:05]
[主持人]:
有请第二批签约单位,长城网、南报网、多彩贵州网、华声在线、杭报在线、中安在线、九江新闻网、长江网、舜网上台签约。
[10:05]
[主持人]:
第三个签约项目是“移动直播报道联盟”。人民网将移动直播平台开放给各党报新媒体使用,可对地区性的突发事件、重大活动进行移动直播,抢得先机,实现联动,在中央及地方媒体、商业媒体平台上快速传播。有请人民网副总裁唐维红与第一批签约单位,解放日报社、中国西藏新闻网、中国吉林网、千龙网、法制网、大众网、大洋网、新华报业网上台签约。
[10:05]
[主持人]:
有请第二批签约单位,东南网、大河网、多彩贵州网、华声在线、杭报在线、中安在线、九江新闻网、长江网、舜网上台签约。
[10:05]
[主持人]:
第四个签约项目是“入驻人民日报社数据中心战略合作”。人民网正在建设人民日报社数据中心,旨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加强内容与数据库建设,提高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运用能力,为内容生产和媒体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解决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签约媒体可以使用数据中心的弹性计算、数据库、云存储、安全、大数据管理等功能。有请人民网副总裁宋丽云与签约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河北新闻网、中国吉林网、新华报业网、大众网、大洋网、大河网、多彩贵州网、华声在线、杭报在线、舜网上台签约。
[10:06]
[主持人]:
看到这么多网站精诚合作,不由地想到了刚才王一彪副总编辑在致辞中所讲的,网站要走向未来、赢得未来,首先要连接起来、联合起来。党报网站高峰论坛的开幕式到这里到此结束。请大家休息片刻,然后进行主论坛。
[10:06]
[主持人]: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欢迎大家回到2016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的主论坛。
[10:24]
[主持人]: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内容是根本。在舆论多元、主体多元的新生态下,党报网站如何履行主体责任,引领导向?做最好内容,党报网站比起商业网站、自媒体优势何在?移动端、社交平台、可视化的内容如何做?如何将内容优势转化成为发展优势?这些问题正是本次论坛要探讨和交流的。下面交流的是主论坛主旨演讲环节,首先欢迎人民网副总裁罗华先生为我们做主旨演讲,有请。
[10:25]
[罗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今天上午的主论坛主要是讨论内容的生产。究竟内容重要还是技术重要,现在有不同的争论。我认为,两者都重要。当然,对我们党报网站来说,首先是要做好内容。在这里我跟各位分享一下人民网近两年在内容方面的做法。
[10:25]
[罗华]:
一是正确导向。要时时刻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习总书记强调,要承担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10:25]
[罗华]:
党报姓党,人民网也姓党,报社领导对我们的要求是,人民网要做网上的人民日报,要发挥网上舆论“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的作用。做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前提是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内容,做干净的网站、可信的网站,让低俗的、虚假的东西不能在人民网生存。
[10:25]
[罗华]:
人民网许多报道、评论、策划被一些中央部委要求首发,被中央网信办在全网推送,这就是我们要带头正确引导导向。
[10:25]
[罗华]:
二是设置议题。在网络空间设置议题,不仅要提供网民喜闻乐见的内容,还要提供他们应知而未知的信息。
[10:25]
[罗华]:
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阐释党的理论新成果,人民网努力做到“硬”内容“软”表达,及时报道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就,使网络空间正能量充沛;此外,人民网也对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披露,引起关注,促成其解决。人民网连续几年推出“十问”系列,就是这样的尝试。如2015年8月推出的“十问留守儿童”报道,受到相关政府部门关注,2016年1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留守儿童关爱保护;2月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中的多条举措与我们的系列报道中提出的建议遥相呼应。
[10:26]
[罗华]:
主动设置议题,以优质内容引导网络空间舆论,要有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投入人力物力。像人民网近年来推出的东北振兴、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的报道,一些网站不愿意做或者无力做,我们党报的网站责无旁贷。
[10:26]
[罗华]:
三是要讲好故事。做好内容,要讲好故事。中国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实践,中国社会无论跟三十年前比还是跟六十年前比,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互联网上这些了不起的成就往往被人忽略,缺点、瑕疵被加倍放大。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与媒体和宣传工作没有把故事讲好有关,人民网今年组织了《小城故事多》系列采访,已经发布了八个城市的八组报道,我们深入一些省区的地县级城市采访,讲城市发展变迁和新型城镇化的故事,人物具体,内容生动,形式多样,受到当地群众和网民的好评。现在各地的许多城市都要求我们前去采访。
[10:26]
[罗华]:
四是回应关切。党报网站要回应社会关切。人民网有个《地方领导留言板》栏目,给各省、地、县领导都建立了留言板,反映社情民意、回应群众关切、推动问题解决。今年我们纪念这个栏目推出10周年,中央领导有批示,《地方领导留言板》今年前11个月接受网民留有22万条,各地通过地方领导留言板答复网民诉求总数达到16.5万条,这是今年的数,今年11个月的数。平均每个月都有1.5万项网民的诉求得到地方领导的回复。我刚才说已经成立十年,截至到12月10号,近十年来,各地回复地方领导留言板群众诉求的总数是62万项。
[10:26]
[罗华]:
五是创新形式。好的内容要有好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创新技术呈现。要充分利用最新和最先进的技术,把好的内容加以呈现。比如我们较早将无人机航拍应用于新闻报道和纪录片的拍摄。2015年的天津爆炸事故现场,人民网就使用无人机发回航拍影像。我们在2016年5月启动的地理人文系列微纪录片《启航:新棋局 瞰长江》,就是使用无人机拍摄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大量珍贵素材,采用独特视角呈现出重要地理节点的壮美风景和生态现状,效果非常震撼。“小城故事多”系列采访也使用无人机、VR和摄像等技术,目前我们在全网进行手机视频直播的培训。
[10:26]
[罗华]:
说完内容再说技术,这里的技术不仅仅是上面说的丰富内容表现形式的技术,而主要的是应用于渠道的有助于内容传播的技术。今天我们党报网站面临的形势也很严峻,传统的媒体都在转型,新闻网站也在转型,为什么要转型?因为传播渠道变了,阵地转移了,读者转移了,兴趣转移了。现在网络发展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的阶段,甚至有人还说,移动互联网都已经不是风口了,PC网站普遍经历着流量下滑的冲击,这是大势所趋。人民网的《小城故事多》系列报道,同步发布在人民网络的PC端和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手机人民网。我观察了一下阅读效果,还是移动端的访问量明显高于PC端。
[10:27]
[罗华]:
今年11月,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个研究报告,《变革来临,2016年美国新媒体的趋势报告》,它得出一个结论,平面媒体的影响力不断走低,且没有放缓迹象。媒体消费者更青睐于从移动或社交平台获取新闻,用户迁移也使得移动广告的份额不断提升。科技企业在媒体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如何生产和传播、受众如何匹配方面掌握更强势的话语权。他说的这些科技企业指的是技术公司,指的是Facebook、推特、谷歌这样的公司,这是美国的情况。中国现在也要必须提早布局,酒香也怕巷子深,新闻网站必须要及早布局移动端和社交媒体的渠道和出口。
[10:31]
[罗华]:
现在,移动端、社交媒体的渠道和平台是多元的,我想这就像我们原来搞报纸发行,有通过邮局发行的,也有自办发行的,目的都是为了便捷地到达读者。我们一方面要用好商业的平台,可能的话一定要建自己的平台。我们要加快加大新兴传播渠道、新兴传播方式的布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生产的优质内容的传播效果。刚才我们也有一些合作的签约,大家今后可以合作做一些事情。
[10:31]
[罗华]: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我们处在一个媒体大变革的时代,网络空间正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网络传输的低门槛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廉价、高效、便捷,而网络传播的分众化、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的趋向也给主流声音和深度内容的传播带来了挑战。我们面临着重重挑战,也有着种种机遇。愿各家党报网站都能“到中流击水”,在百舸争流中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期待今天的讨论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大家互相给予启示、启发。谢谢大家。
[10:32]
[主持人]:
谢谢罗华副总裁。下面让我们有请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陆先高作主旨演讲。
[10:39]
[陆先高]: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党报以及党报网站的媒体同行,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受邀请参加由人民网主办的这个论坛,我们共同探讨党报网站如何提升舆论影响力的问题。
[10:39]
[陆先高]:
说起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是中央对新闻单位的要求,也是我们党报网站和新媒体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提高舆论引导力的途径有哪些?我想在座的大部分可能都从我们传统媒体中出身,也相信大家首先能够想到内容为王。的确,内容是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发挥新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基础。没有优质的内容,不论在重大问题、关键节点上勇以发声、善于发声,我们就无法发挥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的作用。但是,光有内容是不够的,在用户至上的互联网传播格局中,如果不能建立通达用户的渠道,我们生产的优质内容就无法成为互联网上的关键声音。因此,渠道建设或者说用户的覆盖能力也是新媒体提升舆论引导力的重要路子。
[10:39]
[陆先高]:
在过去的两年里,尤其是在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中,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和渠道建设上,我们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各有亮点。但是,我们仍然感到实际效果离中央的要求和我们自身的期望还有不小的距离。我认为原因可能与我们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和成效不尽如人意有关。
[10:39]
[陆先高]:
纵观传媒的发展史,技术革新是传媒变革的主要推动力,在历次的信息革命中,技术不仅改变了内容生产,也改变了信息传播,最重要的是,是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行为方式。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在提升媒体舆论引导力中的重要的作用。
[10:39]
[陆先高]:
与媒体发展相关的新技术很多,新概念也层出不穷,基础型的技术层面,我们绕不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在应用的层面,大家可能也都在尝试像VR、无人机和移动直播等等这些。不知道大家面对这些技术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以我本人在光明日报领导媒体融合试验中的体会,总有一种感觉,要么好象是高高在上,有点可望不可及,要么觉得有点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为什么会这样呢?是这些技术真的不行吗?显然不是。我觉得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在媒体行业找到一个合适的使用场景。比如像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行业大家听到最多的可能是机器人写作,应用最多的像财经信息、体育赛事,可是我们有没有认真地想过,把这些体育、财经领域的本来很结构化的数据信息用人工智能技术写成一篇非结构性的文章的时候,真的会增强信息的传播力吗?再比如说,如果你是一个资深的股民,你是愿意直接看K线图还是愿意去看机器人根据K线图写出来的文章呢?这些有明显的使用价值创新适合媒体的使用场景又在哪里呢?
[10:39]
[陆先高]:
下面我结合最近推出的一个人工智能新闻信息服务“光明小明”,谈谈我们的探索与实践。光明的智能小明是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整合国内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基础上推出的人工智能新闻信息的服务平台。已经在光明日报客户端和光明小明微信服务号上对读者和用户在提供服务。各位可以扫描PPT上的二维码进行体验。右边的是微信号,只要关注就可以体验,很方便。
[10:40]
[陆先高]:
光明小明最重要的创新是改变了人机交互的方式,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文字或者直接通过语音与小明进行对话,可以同时获取文字和语音信息。可是这两种方式其实现在也很常见,先进又在哪里呢?是在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就是用户可以在完全开放的条件下,像和普通人对话一样,与小明进行交流,而不再是输入代码或者是关键词。更重要的是小明还能在对话的过程中根据上下文进行智能的理解,比如说我查询北京的天气,它会迅速提供。我再问一句,上海呢?它马上提供上海的天气,而不用你再去问上海的天气情况如何。
[10:40]
[陆先高]:
在交互的方式上,我们很快将推出第三种交互方式是图像的交互,第三张图,你给小明发一张炒虾仁的图片,小明马上识别出来,并且告诉你这一盘虾仁的热量值有多少,可能会提醒你少吃一点,会发胖。图像交互除了发送图片,还可以用手机摄像头对它进行拍照和扫描,它也能够识别出来告诉你答案。
[10:40]
[陆先高]: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基于这种自然语言交互和图像的交互,小明可以听懂人类的语言,甚至多种语言,能看懂整个世界,比我们人类懂得更多。在这一场巨大的技术革命中,手机将不仅仅成为人类的一个器官,更可能成为人类的助手和伴侣。人们对新闻讯息服务的刚需需求也给我们提升媒体的服务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0:40]
[陆先高]:
我们逐步教会了小明很多功能,当然首先是新闻,比如说我要看时政新闻,小明会把当天的时政要闻提供给你。你说我要看财经新闻,小明马上会提供当天的财经新闻。小明还能提供大量的生活信息服务,比如说像查天气、订机票、看大盘、找美食、评电影等等。如果你实在无聊了,可以把小明当做一个聊天的伴侣,它会陪你聊天和讲故事。
[10:40]
[陆先高]:
我想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小明不仅仅是开发出来的,更是培训出来的,这也是人工智能在技术逻辑上与传统的软件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比如你问小明,什么是四个全面?什么是五大发展理念?小明都能够直接给出精准的答案。请大家注意,这些答案并不是我们在开发的时候预设的,而是我们提供了海量的数据资料。小明通过自主学习,自己掌握了答案。
[10:41]
[陆先高]:
各位媒体同行,是不是觉得有这样一个助手,对查资料、写稿子觉得很实用呢。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小明就像光明日报大院里头一个天真浪漫的孩子,接下来我们会不断对它进行培训,努力把它培养成一个又红又专的学习型助手。
[10:41]
[陆先高]:
不管是交互方式还是信息服务能力,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信息服务找到恰当的使用场景之后,将会带来一个全新的信息革命。从小明的初步实践,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技术被提升媒体传播力、引导力的重要意义。
[10:41]
[陆先高]:
首先,信息服务将更加的个性、友好。完全自然的人机交互,让每个人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这种个性化的服务能力是大众媒体,我们此前难以想象的。
[10:41]
[陆先高]:
第二,信息服务将更加的专业和精准。由于小明具备了自我学习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培训,让小明快速掌握各类的专业知识。通过设定不同的领域,不断地深入学习,可以具备专业化的服务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将超越我们个人,甚至有可能会超越我们传统的媒体机构。
[10:41]
[陆先高]:
第三,信息服务将更加的开放、海量。在结合了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基础后,小明将掌握海量的信息,具备越来越的本领,从而可以在完全开放的条件下为不同的人群提供海量的信息服务。
[10:41]
[陆先高]:
目前光明日报融媒体正在与合作伙伴合作,在加强培训小明,不断提升它的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在搭建开放性的服务平台,预计在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提供开放接口。到时候,我们将可以为媒体同行定制各媒体具有特色的人工智能新闻信息服务。我们希望能够更多的党报网站的新媒体同行来合作,搭建起众多的人工智能新闻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提高新闻讯息服务能力,提升党报网站和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力。谢谢大家。
[10:42]
[主持人]:
谢谢陆先高副总编辑。也希望这位小明同学能够得到大家更多的关心和关爱。下面让我们有请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张海平上台作主旨演讲。
[10:47]
[张海平]:
各位领导、媒体界的同行和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今天参加2016年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解放军报社李秀宝社长、孙继炼总编辑向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人民网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这些同行齐聚一堂,围绕媒体融合时代党报网站发展进行研讨表示感谢。
[10:47]
[张海平]:
大家知道,去年12月25日,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时,走进军报新媒体大厅,在军报记者微博发布平台前坐下来,与采编人员亲切交流,并亲自向全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发出了一条祝贺新年的微博。这一信息立即引爆网络,受到亿万网民的关注。对此,受到激励和鼓舞的不仅是天南地北的官兵,还有我们这些常年奋斗在新闻岗位上的每一个同行。
[10:47]
[张海平]:
再过十天,就是这条微博发出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主席的嘱托,必须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为本,坚持创新为要。习主席还特别强调,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习主席的讲话,为我们新媒体发展点了题、指了路,这就是要我们走好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的路子。
[10:47]
[张海平]:
国防军事题材是新闻的富矿,这是业界的共识,但是让内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充满挑战,是一场大考。我经常对新媒体的采编人员说,我们要牢固树立一个理念,就是要抱住大树使劲摇,这块要抱住的大树就是作为母体的解放军报,怎样使劲摇呢?就是要把解放军报的使命担当、思想灵魂融入新媒体的每一次发布、每一篇稿件,使其在导向上血脉传承。就是要把解放军报记者的眼睛和脚步、军报编辑的策划和思路化作新媒体的“触角”和“粮仓”,激荡一池春水,生出新的美景。所以,我们绝不能当传统媒体的“搬运工”,而是重整行装再出发。这就是要继承和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话语体系的转换、呈现形式的转换、服务模式的转换。在话题设置和原创内容建设上下大力气,强化新媒体团队的新闻生产能力,实现在学习军报、改造军报的基础上,对军报母体的新超越。
[10:48]
[张海平]:
然而,有资源优势并不意味着有产品优势和传播优势,为此,我们不仅要抓住大树使劲摇,还要抱住这棵大树往上登,这就要借助解放军报的优质内容资源,实现鸡生蛋、蛋生鸡的良性循环,真正从内在机理上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抱团发展、合作共赢。实现同一种食材能烹制出适合纸媒的传统美味,又能烹制出适合网民的时尚佳肴。所以,内容资源在哪里聚集,哪里就是新媒体摆兵布阵的战场,锤炼队伍的舞台。每当新的采编人员加入新媒体团队,我们都要组织进行百天学改超训练。“学”就是每人每天要把12个版的解放军报学一遍;“改”就是每天要在军报上选出10篇文章,运用网言网语重新改出适合于新媒体传播的标题。“超”就是每天选择军报上的一篇文章,按新媒体产品要求,实现采编方式创新和传播效果的新的超越。
[10:48]
[张海平]:
这种训练在军报新媒体已经坚持了三年。三年间,军报网络中心的领导,每天像老师批改作文一样,批改写在军报12个版的卷子。如今三年过去了,一串变化也悄然到来了。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篇数和档次,军报新媒体正对传统媒体形成超越之势。过去为办好新媒体,我们总是挖空心思到报纸编辑部去挖人才,而今为搞好报纸,报纸编辑部常常盯着新媒体来挖人才。过去常有人说,新媒体上的稿子比报上差多了,现在则常听人说,新媒体上的稿子比报上更有感染力,更有影响力。
[10:50]
[张海平]:
一旦内容优势和人才优势形成同频共振,那发展优势就如同乘上了高铁。有影响力的作品就如同雨后春笋。今年,中国军网先后推出了征兵宣传短篇战斗宣言、微博话题部队整容学院等一批阅读量破亿的现象级产品,不仅在国内产生强烈反响,也引起路透社、纽约时报、美联社等外媒的关注,美国媒体甚至向其军队高层喊话,不要被中国军队落得太远了,以说、唱、配乐等形式打造的战斗宣言,用时尚新颖的形式彰显中国军人的血性与豪迈。不仅贴出了中国网民想炫爱酷的心理,更重要的是有力地配合了国防征兵动员,燃烧了广大青年人参军报国的激情。而微博话题、军队整容学院,则直白相邀千千万万穿过军装或已经穿过军装的人,用新老照片对比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看似简单,实则不然。一句话,说好了一起丑,你却在部队偷偷整了容的网红言语,贴出了众多网友成长历程中的一个个断面,直达心灵深处。1.2亿网民纷纷翻出自己在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的新老照片,用颜值的变迁讲述了与祖国和军队一同成长的故事。这种宣传充分调动互动性、参与性,抛开传统套路,放下架子,拒绝高远硬,做到了内容可视化、语言时尚化、制作艺术化。现在,中国军网的一个小分队正在运用VR技术,对武警突击队魔鬼训练中实行全景实拍。我们计划在习主席视察军报一周年之际,在中国军网上推出“中国首家军事VR频道”。战场上讲,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取决于人与武器和装备的结合,而在舆论场上,媒体当今的影响力、传播力,则取决于将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是新媒体的前进发展的一条重要的、根本的路径,这是媒体融合建设发展的实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和明确答案。
[10:54]
[张海平]:
习主席视察军报时勉励我们,要政治上更强,传播上更强,影响力上更强。今年初,解放军报社党委决定将2016年定为媒体融合发展年。年终岁尾之际,可以这样告诉同行,这一年我们蛮拼的。来年,我们仍将同大家一道,共享中国媒体融合建设发展的美好时光。谢谢大家。
[10:54]
[主持人]:
谢谢张海平副总编辑。刚才的小明到现在的VR,看来今天大家都是有备而来,让我们接下来听听中国日报网总编辑韩蕾的发言。
[11:04]
[韩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主办方人民网提供了这样一个向同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也很荣幸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日报网在近几年提升党网舆论影响力方面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11:05]
[韩蕾]:
我演讲的题目叫“在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中找准坐标定位”。中国日报网继承了中国日报社的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一个使命。我们始终把我们的英文业务作为我们的核心,始终把我们的英文业务作为核心业务,不断探索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对外传播中国声音的这种实践。今天我主要是从五个方面,也就是讲五个转化中来概括中国日报网在做好内容、提升引导力和影响力的实践。
[11:05]
[韩蕾]:
首先,中国日报网最大的优势是有一支专职、专业用英语进行对外传播、讲中国故事的队伍。目前,我们英文的传播队伍有超过200人来专职从事英文的海外传播,这一支队伍是我们经过多年的培养,他们既了解中国的国情,同时又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与此同时,还能精通英语的表达。作为网站的一名从业人员,还要精通网络传播的规律。所以,我们始终把这支传播队伍作为一种核心的优势,把我们队伍的优势转化成内容生产的优势。在200多人的英文采编队伍中,在各个编辑部都有我们的外籍采编团队,有外籍员工,我们的外籍员工都是在国外的主流媒体,比如说BBC,有的还是在美国的大报工作过,有多年的传播经验,同时他们对中国友好,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经过我们的选拔,加入我们的团队,与我们中方员工一起,在内容的策划、内容的生产中深度地合作,提升我们内容的生产力。目前,我们英文的原创能力不断在提升。2016年,我们的日均英文自采以及编译的稿件数量日均达到200多篇,将近300篇。
[11:05]
[韩蕾]:
第二个转化,如何把我们的语言优势转换为我们的跨文化传播优势。提起中国日报社、中国日报网,大家可能认为我们就是英语好,所有工作人员都会说英语。但是我们认为会英语不等于我们就精通跨文化的传播。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还依托于对于时度效的要求,比如我们对海外受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方式方法。为了满足海外受众的需求,我们中国日报网现在实行的是跟着太阳走的一个编辑部的工作模式。比如说纽约和伦敦,还有北京、香港,四地有网络编辑部,我们在四地进行接力的一个工作模式。传播的高峰在哪里?哪个地方的编辑部就开始工作。比如说北京晚上的时候,传播的阅读曲线下来了,不是峰值,纽约的编辑部就上班了,我们以接力的模式进行报道。
[11:05]
[韩蕾]:
除此之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好外籍和外嘴讲好我们中国故事,外国的专家以及外国的员工深度参与到我们日常产品制作中,比如说这里提到的重走长征路,就是今年和外籍员工一起推出的一个策划,这也是在中央网信办的指导下,组织了多名外籍人员重走了当时长征的路线,在报纸、网站、新媒体上进行了一个立体产品包装。除此之外,我们已经坚持了几年的视频栏目叫“别叫我老外”,每周推出一个在中国生活的外籍人士的故事,这些外籍人士有在中国读书的学生,也有在中国就业的工作人员,还有在中国追求他的梦想的创业的青年,目前我们已经采访了300多名外籍人士在中国的故事。
[11:06]
[韩蕾]:
第三个转化,我们把海外用户的优势转换成了互动传播的优势。中国日报网从2003年开始,就推出了聚焦中国的英文论坛,目前我们全球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120万,现在还把我们在海外的脸谱、推特上的注册用户与我们本身网站的海外注册用户打通,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联合推出策划,让我们海外的网友、用户参与到传播中。例如,去年推出了中美青年对两国认知的一个调查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组织两国青年用户在我们社交媒体上进行交换小纸条的活动,他们在社交媒体上互相提问,互相作答。这个活动推出当天24小时之内就有超过5万名的美国的用户参与,同时我们网站也收集上了将近二千多份优质高效的问卷调查,成为我们传播决策中一个非常好的参考。
[11:06]
[韩蕾]:
第四个转化,把我们传统的优势内容转换成互联网的优势产品。我们作为传统媒体,作为依托党报的一家党网,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的人才队伍,同时是我们的内容生产能力。现在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怎么样把我们的优势内容转化成我们互联网的产品。中国日报网成立了有技术、内容、设计等多个部门的年轻骨干组成的新媒体实验室,我们叫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网站的任何一位员工有新的点子都可以提出来,向创新实验室进行提议。我们有评估委员会,我们经过评估,认为它对我们未来的内容生产以及传播非常的有借鉴意义,有推而广之的价值,我们创新实验室就会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加入进来,进行创新产品的测试。像今年刚刚我们获得一等奖的融合的案例,就是我们创新实验室做的一个产品,在这次长征中,包括多名外籍人员参加的重走长征路就是创新实验室经过多方策划推出的一个立体的产品,在报纸上有整版的报道,在网站上不仅有视频,外国人的视角看长征路,同时还推出了H5的互动问答,有三千多名外国网友参加了我们关于长征知识的问答,并且答题的准确率还非常高。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外籍网友进行一个颁奖活动。
[11:06]
[韩蕾]:
除了这个例子以外,马上要春运了,去年我们创新实验室还推出开往春天的高铁这样系列的策划,我们通过展示我们高铁的指挥调度中心,以及还有做了H5的图表,展现了中国在春运期间的运输状况。产品推出来以后,有120多个国家的网友给我们留言,其中有印度网友觉得看了我们高铁的发展状况,非常的吃惊,中国的发展状况真的是非常令他们耳目一新。同时,外国小哥在穿越乘坐高铁的视频短片,在我们微信社交媒体当中也是传播了上千万次。
[11:06]
[韩蕾]:
第五个转化,把合作渠道的优势转化成精准传播的优势。中国日报和中国日报网一直在努力地与海外的主流媒体,借他们的平台和用户传播我们的声音以及我们的故事。目前,我们已经与包括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英国每日电讯报等等海外媒体进行了多元化的合作。我们的合作也是一个全方位的。比如说围绕着财经类信息的传播,我们就着重与华尔街日报进行合作;围绕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把我们相关的内容会推送到像德国的商报网站、法国费加罗报网站,还有俄罗斯的今日俄罗斯通讯社的网站,还有泰国民族报的网站等等网站上,进行分众化和精准化传播。华尔街日报、英国每日电讯报不断地把我们传播效果进行反馈。华尔街日报给我们的反馈是我们推送的三类内容在海外特别受关注,包括以热词展示中国最新发展状况的内容,点击量非常高,包括中英对比的内容,在华尔街日报网上非常的受欢迎。根据他们的反馈,我们相应推出相应的栏目,比如热词这一类的栏目,我们就推出了学习热词,我们就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比如说在G20上讲话的一些热词,在长征讲话上的一些热词,把它做成比较简单易于外国人接受的词条,通过合作媒体进行传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五个转化,跟大家交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11:07]
[主持人]:
谢谢韩蕾总编辑。下面有请澎湃新闻网总编辑刘永钢上台做主旨演讲。
[11:15]
[刘永钢]: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受邀参加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下面我向各位汇报一下澎湃新闻网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11:16]
[刘永钢]:
澎湃新闻网是百分之百的党网,是由上海报业集团主办,东方早报团队转型发展而来的,从东方早报到澎湃新闻,我们自我总结我们所做所坚持的核心就是两点。一是坚定不移地向新媒体转型,决不回头。二是坚持内容为王,坚持做新闻,决不游移。
[11:16]
[刘永钢]:
澎湃新闻上线两年半,能够迅速成长为一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象级新媒体,跻身国内新闻客户端的第一阵营,我们认为这里离不开一个基础和一个决心的。这个基础就是东方早报,东方早报创办于2003年,到2014年,经过11年的发展,东方早报为澎湃新闻已经准备了一支300人的成熟新闻采编团队,也积累了一定的媒体口碑和市场影响力。这是澎湃新闻能够一上线就风华正茂的一个基础。
[11:16]
[刘永钢]:
另外一个就是决心。在各级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东方早报其实从2013年就开始谋划向新媒体的转型,而且是全员的转型,彻底的转型。我们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使传统媒体能够适应移动互联的技术和场景,也能够使我们的声音能够占领互联网舆论的主阵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澎湃新闻迅速成长为现象级的新媒体的产品,成为国内传统媒体向互联网新媒体整体转型的标志性的样本之一。
[11:16]
[刘永钢]:
今天,澎湃新闻已经与东方早报在采编上完全融为一体,澎湃新闻已经实现了对东方早报在团队、采编、文脉和媒体功能以及使命上的完全覆盖。不仅如此,借助互联网新技术与之前的东方早报相比,澎湃新闻无论是读者数、原创的能力,还有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都有了巨大的飞跃。从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整合等新指标来看,我们自己评估的澎湃新闻已经是原来东方早报的成百倍了,甚至有些指标上千倍了。
[11:17]
[刘永钢]:
对于下一步,我们也很明确,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融合的道路上,我们只有更大和更彻底的决心,决不回头。澎湃新闻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实现客户端的下载过亿,日活上千万,迅速从现象级的新媒体升级为平台级的新媒体。
[11:17]
[刘永钢]: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初心与创新,这也是澎湃新闻一直以来的坚持。澎湃新闻一直以来把最主要的人力、财力和精力都放在内容生产上,我们的团队有80%都是跟采编或者相关的人员。我们每年总投入,总成本的80%也是花在跟内容以及内容采编相关的领域。
[11:17]
[刘永钢]:
对于做新闻,对于内容为王,我们整个澎湃新闻内部其实是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我们也明白,有资格或者有牌照能够做新闻,而且有这么一支团队去做新闻、会做新闻,也是领先商业网站的一个核心优势。虽然互联网带来了信息过剩和泛滥。但是我们认为好的内容、真正的新闻永远是刚需,不管什么样的时代,都需要专业的媒体人和专业机构,炒作固然可以搏人眼球,但是他们不能告诉你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真正发生了什么。浅薄和庸俗也可能会大有市场,但是你的权益永远需要一批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人来帮着一起维护。澎湃新闻在内容上的定位就是刚需,目标就是做精品,因此,我们会相对聚焦在时政和思想、舆论监督和舆论调查报道等专业要求和进入门槛比较高的领域,我们一直也在琢磨,如何在技术实现上进行创新,如何在表达方式上进行创新,如何在语言风格上进行创新。我们也一直在研究,主旋律的报道,如何让它更有吸引力,如何让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在互联网的舆论场上成为主流。
[11:17]
[刘永钢]:
这方面我们确确实实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最近10月份根据中宣部的要求,推出了一个“好人耀仔”的系列报道,这个系列报道是根据中宣部的要求,是要求澎湃新闻全网首发,我们是综合了用漫画、视频、H5、音频、文字,我们把多种形式全部嵌在一起,做成一个易于社交媒体上转发的新媒体产品,通过这种形式我们真挚而丰满地讲述了一个殉职的村支书的平凡与伟大,应该说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11:17]
[刘永钢]:
现在外面的新技术、新风口很多,我们也在不断研究和跟进,但是不断怎么样,我们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始终坚持做新闻,决不犹豫。比如对于短视频这个风口,澎湃一定不会缺席,其实我们澎湃视频这个频道也很快将会上线了。但是,我们也坚持,短视频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它只是让我们的叙事更加丰富,还具有更多的可能。我们做直播,做新闻直播,我们做短视频,都是为了做新闻、做内容,是为我们的核心使命而服务的,绝不是为了短视频而短视频。事实上我们现在原创的短视频的新闻产品,无论从生产能力还是单条的播放量、爆款的数量以及播放量等指标来看,在国外新闻客户端阵营都已经居于前列了。
[11:17]
[刘永钢]:
我们这样的时代也是诱惑多多的时代,对于澎湃新闻来说也是有很多的诱惑,让我们不要去做新闻,不要去做内容。对此,我们整个团队也基本上有一个同样的回答,就是我们是不忘初心,专心做好内容。我们相信内容好,一切都会好起来。因为内容优势,澎湃在版权收入方面已经取得相当多的突破了。由于内容优势,澎湃品牌溢价也相当高,我们整体的营收今年也会创造一个记录的,这个数字基本上快要覆盖我们的成本。我们希望明年,我们能够在营收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我们也希望从此以后,澎湃新闻能够进入一个良性的自我发展和运营的道路。
[11:17]
[刘永钢]:
以上是我们的一些实践和思考,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11:18]
[主持人]:
谢谢刘总。下面让我们有请信用体系网总编辑孙艺豪上台做主旨演讲。
[11:26]
[孙艺豪]: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大家上午好,我是信用体系的总编辑孙艺豪,很荣幸参加这次2016年的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感谢本次论坛的主办单位人民网,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和平台,感谢各位。
[11:27]
[孙艺豪]:
今天我讲的主题是初心与创新离不开一个“信”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由人民网主办的本次2016党报网站高峰论坛以“初心和创新”为主题,可谓是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切实之举。党报网站是党的耳目喉舌,在媒体格局越来越多元化的当前,党报网站尚需秉持初心,不断创新。我认为党报网站要实现自身的“初心和创新”离不开一个“信”字,主要是两个意思:一是可信,也就是权威性,党报网站的权威性离不开信息的真实、准确、可靠;二是信息,也就是数据,党报网站要有强大的信息数据库,这是服务党和人民的一个基础性工作,也是大数据时代实现党报网站创新发展的一个基础。而在这两个方面,信用体系网与党报网站有着共同的初心和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11:27]
[孙艺豪]:
古人云:“民无信不立”,个人不讲信用就难以立足,媒体没有公信则难有生存的空间,企业没有信誉则不可能做大做强。信用体系网作为国内专业从事产品质量追溯技术研发的第三方平台,帮助社会共同建立一个讲信用、受信任的体系,为合作企业打造优质品牌,创造价值,从而帮助企业塑造诚信品牌形象,不仅是信用体系网的初心,同时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大数据方面,信用体系网自主建设有综合信用档案数据库,涵盖多方面数据信息资源,并通过与其他大数据资源方的合作,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多元化,具备了行业评价、信贷评级、舆情监测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
[11:27]
[孙艺豪]:
党报网站之“信”是信息,是信任,是自信,也是宝贵的资源,希望越来越多的党报网站能够充分运用这种资源,我们信用体系网也期待与更多的党报网站展开合作。我相信,通过资源开发与对外合作,党报网站将不断强化自己的初心与创新,同时也给合作伙伴带来更大的价值。
[11:27]
[孙艺豪]:
最后,我谨代表信用体系网,祝各位工作顺利!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11:27]
[主持人]:
谢谢孙总。接下来将进入今天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不忘初心 党报网站提升舆论引导力”。首先有请本场圆桌论坛的嘉宾,他们是,海外网总经理、总编辑姚小敏,法制网总裁蒲建安,千龙网总裁黄庭满,华龙网副总裁、执行总编辑周秋含,新华报业网负责人章强,中国西藏新闻网副总编辑德吉卓嘎,大河网副总编辑王曦辉,南京日报新媒体中心主任谢臻,同时有请本场嘉宾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同时他也是我们优秀论文奖的评委之一。
[11:35]
[史安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面一个环节是圆桌论坛。今天上午我们听了很多领导和嘉宾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转型期大家做的反思和回顾。其实在美国也出现这样一个局面,今年年初公布的一份统计结果表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网站的访问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一个最兴盛的社交媒体网站,在中国同样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和竞争的关系。
[11:35]
[史安斌]:
今天圆桌论坛一共有八位嘉宾,请每一位嘉宾从您的角度对我们今天的主题:党报网站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进行一个反思。在这几年,中央提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之后,我们党报网站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尝试。而且大家在不同的层面上,都有一些宝贵的经验值得分享。
[11:36]
[史安斌]:
首先有请海外网总经理、总编辑姚小敏先生。
[11:36]
[姚小敏]:
谢谢主持人,刚才主持人问的这个问题,我们网站如何提高引导力的问题。因为海外网,大家可能都知道,我们是上线比较晚,2012年11月上线的,我们也不可能再来做一个综合性的门户,我们从定位上,我们要做一个以评论立网,做观点和服务的,做一个小而美的网站。海外网我们的战略方向主要是在海外,服务海外的中文读者包括华人华侨、留学生,包括懂中文的外国人。所以,我们在内容的发展建设上,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线上,我们打造海外华文新媒体内容共享平台。这是我们要建立一个我们自己的内容分发的渠道。今年进行了产品的研发,大概明年年初把产品发布。还有一个在线上我们做了一个海外华文本土化的频道建设,就是海外频道,或者叫国家频道,目前我们已经签约了16家,已经上线了14家,这个频道的建设,我们可能和其他的党媒网站,往海外发展的形势、方式不一样,我们是给它设定了门槛,就是确保我们能够选择优质的有能力的一个合作伙伴。这是线上我们做了这两件事情。线下,我们做了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去年5月份举办的,有14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的老总负责人汇聚在人民日报大院里面,影响力非常不错。我们想线下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凝聚海外华文新媒体的力量。
[11:36]
[姚小敏]:
我更想谈今天有一个主要的话题,就是内容。党媒网站如何提升引导力问题。党媒网站的优势是什么,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的原创能力,和商业媒体网站比,我们内容的原创能力。但是我们的内容优势如何转化成我们发展的优势,其实这是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为什么没有转化成发展的优势。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外部环境的支持。我觉得就是政策环境的支持。昨天晚上我看到一家杂志专访一家商业媒体聚合平台的老总的访谈,我的一个感受,第一,这个媒体平台极力否认自己是媒体,通篇极力不提,避免提到新闻媒体字样,说我们是信息,我们提供的信息,我们是信息平台。再一个强调技术,我们是一家技术公司,无论讲的算法、人工智能推送等等,我觉得这都是障眼法,目的是避免作为媒体的管理、媒体的监管。但是我们的主管部门,我们政府管理部门如何来落实主体责任对商业媒体网站作为媒体来管理。我想这是一个外部的环境问题,我希望政策的环境能够改变。当然还有自身,媒体本身如何发挥我们内容的优势。刚才人民网签了很多新媒体的版权,我想将来不仅仅是把它公布一下哪些维权,其实我们要形成一个联盟,对商业媒体网站,不要贱买我们的内容版权。我讲的就这些。谢谢。
[11:36]
[史安斌]:
谢谢姚总。海外网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日报海外版来信的基础上,这几年对内传播、对外传播都做了很多新鲜的尝试。下面听一下来自法制网总裁,法制网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专业网站。蒲建安总裁请您分享您的思想。
[11:37]
[蒲建安]:
谢谢主持人。首先祝贺今天论坛的成功举办,感谢人民网邀请参加这次活动。法制网是中央政法委机关报法制报主办的新闻网站,它的领域主要是在政法、综治、公检法司这个领域,它面对的读者群体就是关注法制,特别是关注法律建设者方面的群体。我们的舆论引导能力的建设可能更急迫。特别是现在在党加大反腐力度的形势下,有好多大案要案以及包括法制建设方面有好多错案纠正,在这方面舆论引导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非常重的任务。
[11:37]
[蒲建安]:
从我们做好舆论引导的心得来讲,我总结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作为一个党报媒体,要勇于发声,勇于发声就是要有担当。在重大是非面前,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特别是我们是法制网站,对于法制事件的引导,法律是鲜明的,一是一,二是二,必须表明态度。这样我们要在重大的法制舆论、舆情,在网上汹涌澎湃的时候,我们要有一个坚定的主旋律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在网信办的支持下,我们每年的评论员文章发的是非常多的,特别是对重大案件的引导。我们今年到现在为止,就发表了将近500篇的评论文章,有25%获得了网信办全网推送,这对法制案事件的舆论引导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起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11:37]
[蒲建安]:
另一个是善于发声,善于发声就是讲究发声的形式,特别是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上下功夫。除了舆论引导之外,我们在普及法律方面,特别是在宣传法律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渠道作用、平台作用。特别是在制作内容方面,我们利用当前的一些热播剧,一些网民关注的问题,现实中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做了很多好的传播方式,特别是像《欢乐颂》,我们利用它做了一个解读、图解,利用它剧中的人物的法律关系,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
[11:37]
[蒲建安]:
第三个是要巧于发声。媒体网站的传播速度,有的时候,刚才几位嘉宾发言的时候也说了,向移动端转移。除了在自身的平台,自己建立新媒体通道之外,也要善于运用新的移动端和新的媒体平台,特别是入驻其他的平台传播自己的声音。这次人民网能阻止好的直播联盟也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我们也希望党报网站在今后的传播中更加紧密合作,来打造一个好的非常有价值的国家队的平台,来共同发声,引导舆论。
[11:37]
[史安斌]:
感谢蒲总非常精炼地概括了法制网的一些经验,特别是在细分化、专业化、深度挖掘、评论和资讯方面取得的一些经验。下面我们邀请来自千龙网的总裁黄庭满先生,因为千龙网是地方党报网站里面的一面旗帜,请黄总分享您的观点。
[11:37]
[黄庭满]:
感谢罗总,感谢人民网,祝贺本次论坛成功举行。第二个,我讲一下千龙网的定位,简单介绍一下,用三句话。千龙网是北京市属重点新闻网站,北京市意识形态工作重镇,全国新闻网站主力军。
[11:44]
[黄庭满]:
我谈一谈今天的主题,关于舆论引导的认识。主要是讲观点。第一个就是舆论引导不是只有党网、党报网站在做的事。今天的舆论生产主要来自两大块,一是机构生产,我们的网站都属于机构。再一个就是个体生产。而且在机构生产中,党网党报网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方面。所有的生产者实际上做的事情都是在做舆论引导,我们天天舆论引导有点固化,大家都在做舆论引导。也不是党网党报网站专属概念,别人也在做。这是第一个观点。
[11:45]
[黄庭满]:
第二个,党网党报网站已经处于舆论引导的竞争环境中。而且是具有新的特点的舆论引导竞争中。我们天天在研究工作,实际上是在竞争。原因就是刚才前面这个前提。我们一定要有竞争意识。并不是只有舆论引导。
[11:45]
[黄庭满]:
第三个,党网党报网站舆论引导的性质和任务。这个也要明确,在思想上。我个人认为,党网党报网站的舆论引导的性质,我们讲舆论引导的性质要明确。老外,境外媒体也在做舆论引导,只是你这么提,他也是这么提,实际上本质是一样的。我们的舆论引导的性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舆论引导。这个性质要明确。千龙网内部也是这么讲,先要思想对头,要不然我们天天在四个字概念中麻痹着,形成误区。我们的舆论引导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舆论引导。这个要明确。再一个,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总书记4.19讲话第二部分,我们的舆论引导的任务,就是凝聚共识。总书记讲凝聚共识这项工作再难也得做。朝什么方面凝聚共识?就是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这是我们舆论引导的任务,党网形成同心圆。怎么样真正是同心圆呢?我个人觉得,入眼、走心、践行结合才叫同心圆。光看见形不成同心圆,看见不走心也形不成同心圆。走心了,不践行,也不是真正的同心圆。所以,同心圆必须坚持入眼、走心和践行三句话、三词六个字的统一才叫真正的同心圆,推动在实践中行动。
[11:45]
[黄庭满]:
第四个观点,围绕两个结合,我们现在参与舆论引导的竞争。一个是坚持看得见的宣传与看不见的宣传要结合。有的时候我们讲新闻宣传思想,这些是看不见的宣传,没错,讲好中国故事,创新动画业态,提供个性化应用,都没问题。但是有时候也要旗帜鲜明地,我就是看得见的宣传。所以,必须看不见的宣传和看得见的宣传相结合。第二,坚持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需求与作为人的生存、生活、生长、生态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作为人的具体需求四生需求,生长、生存、生活、生态。围绕着这两个结合做。谢谢。
[11:45]
[史安斌]:
谢谢黄总,您提到六个字,入眼、走心、践行,对我们很有启发,而且特别是说党报要加入到立体舆论场的话语权的争夺,这个观点确实很有一些新鲜的意义。下面一位发言请地方报业做得很有特色的华龙网的周秋含先生。
[11:45]
[周秋含]:
谢谢主持人,也特别感谢人民网能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大家做一个交流。提到咱们作为党的媒体的舆论引导的时候,首先可能得看一下我们现在身处的是怎样的信息环境,我们每天接受各种各样的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提供是由三类编辑提供的。一类编辑是像在座我们这样的,还有包括所有报纸、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的专业编辑在给我们在生产提供信息。另外一类是朋友编辑,比如说像社交媒体上朋友圈里面,他们每天发布的一些内容,是作为朋友在给我们编辑推送,让我们接受信息。还有一种就是我们所关注的,我们所有兴趣的,比如说一些公众号,或者是微博这样的一些陌生人在给我们提供信息。各种各样的信息交织在一起,这个就纷繁复杂。
[11:45]
[周秋含]:
事实上我们肯定不需要这么多的信息。现在就有一种技术,它说我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所谓的算法精准推送,你感兴趣的我就给你看。好象貌似说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我个人觉得,可能它会制造一个新的问题出来,就是一个信息茧房的效益,如果你喜欢吃红烧肉,我就给你吃红烧肉,或者我再给你回锅肉,你就不再接触蔬菜,不再接触水果,你的信息营养怎么可能均衡呢?可能就不会健康。所以,我想越是在这样一种纷繁复杂的信息的环境之下,就越是需要主流声音的引导,优质内容的提供。在舆论引导上,在这样的环境里,华龙网的做法主要就是坚持三个精准,第一个就是党的声音的精准传达,第二个是政府政策的精准解读,第三个是突发事件的精准引领。我们讲的这个精准,一方面是准确、权威,另一方面,就是要发挥融媒体的特点,用受众、大众喜闻乐见的这种网言网语的方式,让它能够真正的不仅是传播推送给他,更重要的是让它能够入脑入心,让它能够接受。同时,我们的采访资质,这也是我们竞争的一个核心力。我们是内容提供商,一方面我们在运用我们自己搭建的主流媒体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也利用现在各种各样的平台占领这个阵地。通过这些平台实现内容放大器,让我们的信息能够更广泛精准的传播。谢谢。
[11:46]
[史安斌]:
感谢周总,您说到的一些概念是我们这两年学界非常关心的一些前沿的概念,像信息茧房,还有一个概念是回声室。我们看到美国的大选、英国的脱欧,这个效应已经凸显。所以,我想周总刚才这样的发言,为我们中国的党报承担的一个舆论引导作用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下一位邀请新华报业网的负责人章强先生分享您的观点。
[11:46]
[章强]:
谢谢人民网提供这次机会,也谢谢主持人。我是新华报业网章强。我们集团旗下有好几个网站,包括我们中国江苏网,包括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网这样的网站。刚才专家们也都提到,最近这几年,PC端的流量下滑的比较明显。我刚刚也到澳大利亚去学习了一下他们新媒体,学了将近十天,了解了一下当地的情况。感觉可能中国在互联网这一块,进程比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走得要快。他们很多人还是习惯于看一些PC网站,甚至包括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PC端特别是客户端这方面的竞争,相对要压力比我们国内竞争压力小得多。我们作为地方新闻媒体,从去年开始,有很多省级媒体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新闻客户端,我们新华报业网以新华报业网为基础,举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之力,许多媒体记者都是新成立的新闻客户端,叫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的记者。我们的记者队伍应该是非常庞大,大概有400名记者。我们刚刚上线中央信息厨房的三期系统,对新闻传播力,怎么样打造更有效的新问传播力起了很好的作用。比如刚刚结束的省党代会的报道方面,包括省委宣传部,以及江苏本地的几家网络媒体,包括PC端和移动端的,都是竞争非常激烈。怎么样在这种新闻大战当中更好地体现主流的声音,我们是做了很多研究,开了很多次策划会,推出了很多新媒体产品,我们现在就是强调我们和纸媒的区别,尽管我们可能和纸媒的记者一起参加党代会的报道,但是我们推出的产品,一个是速度要快,另外,要体现新媒体的特点。移动直播,包括H5制作,我们推出了很多H5作品,现在越来越重视不要用硬梆梆的口气来进行主流舆论的传播引导,如果是那样的话,可能会对舆论传播的影响力反倒是互相有负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最近这段时间研究的一个重点。怎么样既传播了党的主流声音,又保留增加了更多的受众。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我们在打造新闻客户端这方面,也是做了很多的努力。集团除了提供那么多记者来给我们之外,还有一些鼓励的方式,比如说刚才我看到提供了问卷上也有这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我们鼓励集团的记者自己来做一些自己的栏目,分包栏目,鼓励他们来做。另外,包括各个厅局、市县的频道的入驻,能在更多的层面上体现各级党委政府的主流声音。谢谢。
[11:46]
[史安斌]:
谢谢章总。您刚刚的分享部分回应了姚总提的问题,现在平台和媒体之间的竞争,我们传统媒体要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平台媒体,内容分发和推广上做出自己的优势。新华报业网提供了很多非常有启发的经验。下面邀请一位来自中国西藏新闻网,非常有特色的新闻网站的副总编辑德吉卓嘎女士,请您分享您的经验。
[11:46]
[德吉卓嘎]:
各位领导好、各位同仁好。今天特别感谢人民网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让我在这里可以听到业界各位精英对新闻发展方向的新观点,很多好的观点,特别感谢。
[11:55]
[德吉卓嘎]:
个人觉得,可能做网站,内容建设、渠道建设、传播形式都是缺一不可的。中国西藏新闻网是西藏日报社主办的网站,也是继承了西藏日报社这个母体的基因,在内容建设上,我们是非常注重内容的建设。在内容建设上,在时政新闻的发布是有非常强的能力,也树立起了权威性和公信力。传播主流声音的基础上,怎么样讲好西藏故事,也把这个当作很重要的任务。除了新闻类的,像频道的设置,新闻类的频道的基础上,还设置了很多具有西藏特色的栏目。我们可能和各位所有网站不同的是,我们还有一个藏文网,党和国家也是特别重视民族语新闻传播的建设,我们这个藏文网2015年进行了一次大的改版,也是按照怎么样把它建设成为一个世界最大的藏文网站的目标来建设的。除了一半的新闻内容之外,还有非常多的文化的内容,我们是立意把它建设成为西藏文化资料库,把它做好。现在中国西藏新闻网中文也好,藏文也好,在国外也有比较好的点击量,像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印度这些国家都有比较好的点击量。这是内容建设方面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11:55]
[德吉卓嘎]:
第二个是渠道建设。现在我们的触角已经伸向了新媒体。现在已经有20多个新媒体集群,包括手机报、一个中文的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目前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还在建设。下一步5月份就要投入西藏日报的APP和藏汉两个的APP的建设。今天还和人民网有四个项目的合作,我们都签约了。我们希望下大力在新闻传播这个形式上,我们可能是欠缺一点的,在这个上面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很好的改观。谢谢。
[11:55]
[史安斌]:
感谢德吉总编。刚才听到您讲的要把中国西藏新闻网发展为世界最大的藏语网站,我们听了非常振奋,确实西藏问题是我们国家的核心利益,在这方面,我觉得,西藏网承担着责无旁贷的使命。
[11:56]
[史安斌]:
下一位邀请的是来自大河网的副总编辑王曦辉先生分享您的观点。
[11:56]
[王曦辉]:
首先坐在这里特别亲切,因为我大学是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实习的,实习了半年,再回到这个大院,我的感受和很多同行还不太一样。第二个,我觉得特别温暖,因为我也是今年从一个报业人转到网络上。我今天来这个会上,我的感受就是大家坐在一起,抱团过冬,感觉特别温暖。
[11:56]
[王曦辉]:
现在大河网是一个有18年历史的网站,是河南省委宣传部主管,河南日报主办,但是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大河网络传媒集团的重要成员。刚刚新华报业网的老总说的一个观点我也特别同意,就是到了网站之后,有一个感觉,好象地方新闻网站不像都市报,都市报还有自己的黄金十年,但是地方网站很多网站没有真正强大过,突然面临新的转型,这个痛苦度我们的同行感受非常强烈。但是在这种状态下,刚刚澎湃老总也说了,与其在这儿游移,不如坚定做一些事情。党网自己的优势是别人取代不了的。比如就拿党代会这个事情来说,以前这种报道,偏政治性,又是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件重要大事,但是过去我们的报道可能就是我们的母报河南日报做个报道,我们网站最多就是个直播,或者就是个转载,网站就是一个发布器。但是现在移动端到来,再这样做没有人再去看你的报道。在这种状态下,并且我们觉得是不是我们的主管领导也会在这些方面对你的要求有一些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河网络传媒集团在一起商量选题,完全要改变过去那种纯粹做发布器的作用。根据新媒体的特点,讨论了40多个选题,从当中又筛选了20多个,用可视化的手段进行传播。结果大大出乎了我们的意料。比如20个产品当中有三个就是有三万量级的阅读率。还有多个十万+的阅读率。让我们很欣喜地感受到,除了网友们对这次报道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们的主管领导,他们对我们的高度评价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比如说我们的省委主要领导和我们宣传部主要领导,在会议结束倒数第一天就给我们发来了表扬信,我们部长就说,说明我们主流媒体在特定的这种报道当中,你是有自己作为的。你自己如果说放弃这种作为,也对不起你自己的品牌。这是我来到这个网站之后感受特别强烈的一个地方。我最后用一句话来表达一下我的想法,我就觉得,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11:57]
[史安斌]:
感谢王总,您谈到了在目前非常复杂的媒体生态当中传统媒体的一种坚持,我觉得这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后我们邀请南京日报新媒体中心主任谢臻女士,请您分享。
[11:57]
[谢臻]:
首先感谢人民网,感谢史院长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够和同行前辈、大咖们坐在一起,能够今天来学习交流。史院长抛给我们的话题是如何做好党报网站互联网舆论引导。我觉得,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做过新闻,做过经营,转型了新媒体,对于其实现在新媒体之路,尤其党报党网的转型也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南京日报在五年前建立了南京日报网,就是现在大家知道的南报网。它其实是一个媒体转型的载体,这五年来,我觉得按照今天人民网给我们的一个主题,就是不忘初心携手前行。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南报网主要围绕两点做互联网舆论引导,以及我们不忘初心前行的道路。第一个是歌声嘹亮,在歌声嘹亮上我们主要是在内容上,因为五年前我们建网的时候也是从南京日报数字报刊入手,到五年后的今天,我们从网、博、信、端基本上例题是立体式开花。在内容传播上,我们不依附于自己的编辑和记者,我们依附于南京日报中央编辑部的采编队伍,这样一支队伍也是当今党网的核心队伍也是党网的优势和生存的所在。我们有一支强大的,更多时候是生力军和主力军,我们有强大的记者队伍、采编队伍,第二,我们配合网站强大内容创新技术,通过多方位的形式,比如在内容传播上,通过可视化,通过H5,通过视频直播,通过立体式的方式,互联网网友们喜欢的方式做内容。同时我们能够做到记者第一时间播报,一次性多次采集、多元呈现、实时播报,整个南京日报成立中央厨房以后,我们这种播报形式也把每天下午的纸媒的采编会放到早晨,通过微信平台和APP的社交平台直接能够解决。当天我们通过上午对于网络,包括网博信端的阅读情况能够指导第二天报纸新闻的发放和呈现,甚至可以配上深度和评论。我觉得真正能够做到报网互动、报网融合。这是在内容上的传播。
[11:57]
[谢臻]:
另外,我觉得,互联网时代,大家更讲究的UGC和UCC,就是用户生成内容和用户生产内容,在这个层面我们做的更多的是通过打造黏性的社群,通过创新活动,创新平台,能够赢得我们忠实的粉丝,能够真正地精准地定位到党网想要什么人,我们第一目标客户群一定是我们自己的面向的大众,就是党报原来的受众,公务员队伍、国有事业单位、大专院校。但是在网站转型过程中我们还认准了一批人,就是对互联网非常青睐,消息来源都是来自于互联网的网民,甚至是大专院校的学生,一些90后、80后的一部分年轻人。认准他们以后,我们今年以来做了一些适合于社群传播的内容和活动相结合,比如说说好南京故事,今年是南京城墙650周年的大日子,我们把这样一个日子融合到环城70里,因为南京城墙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长、最完整的城墙,一共全长35.5公里,我们做了一个全南京人环手走城墙的活动,黏附了将近十万的优质粉丝,我们在春夏秋冬,通过发现城墙之美不同的主题来说南京故事,这样的一拨人,不仅从南京开始生根,甚至黏附到了周边的都市圈,还有很多人从北京、上海跑过来,这样一场在南京的盛会不亚于一场马拉松,在南京的传播力、影响力,把南京的声音、南京的故事传播出去。在这样一个社交平台上,我也可以把党报的声音、权威的声音融合发展的声音传递出去,是一个非常有机的结合。第二,我们结合今年的一些重大时事,就是长征,我们做了一次重走长征路的全媒体行动。我们和团委、市委宣传部,和励志阳光基金会沿着长征的五个城市,捐建了五所希望小学的希望图书馆,也是把党的声音、党的爱心和党媒真正能够去发挥的舆论引导输送到不同的平台,传递给了我们希望能够传递的精准人群。这样一个内容的传递,整个阅读在微博上当天就达到了300多万次。我印象当中应该是人民网专门还在我们微博平台后面做了一个点评,它是不忘初心的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的传递,用特殊的方式表达了一种爱国的情怀,也是党报党网融合的非常好的结合。这是歌声嘹亮。时间有限。
[12:00]
[谢臻]:
另外我想说的是南京日报网站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身强体壮做到。我们通过做好内容传播,还建立了自己的产业平台,第一是大数据平台,我们建立了南报自己的全息政务舆情研究院,它能够实施从大数据的监测、研判到人工智能到网评,一直到目前的互联网+政务的所有的开发需求,我们也通过自己的技术团队能够实现。另外一块就是我们正在结合最新的人工智能的技术,也能够实现网站的新的转型,能够给互联网+政务提供真正的服务。谢谢。
[12:00]
[史安斌]:
感谢谢主任,提到一点非常值得关注的就是发挥用户的力量,UGC的作用,用户生成内容、用户生产内容,这个在舆论引导当中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12:00]
[史安斌]:
时间已经到了中午,我们今天这场的圆桌,来自中央、来自省市,还有专业媒体的八位老总,就在新媒体时代提升舆论引导力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这个时代确实是需要一个主流的声音,大家从今年英国的脱欧、美国大选这样两件大事看到,传统媒体自废武功出让内容和渠道最后导致了大家大跌眼镜的结果,我想这一幕在中国不会重演,因为我们有一个非常强大的传统主流的媒体的队伍,在内容和渠道,在推送和营销方面都有很多新鲜的想法。我们再次感谢今天参加圆桌论坛的八位嘉宾。谢谢在场的各位观众和听众。谢谢大家。
[12:01]
[主持人]:
谢谢各位嘉宾。特别感谢史教授的精彩主持。今天让我们再次感谢所有登台致辞、分享的领导、专家、学者,再次感谢各位的分享。由于时间关系,我们2016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的主论坛到此结束。让我们期待下午的分论坛。各位,再见!
[12:06]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2016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的下半场,也就是分论坛的现场。
[13:38]
[主持人]:
从报网互动到报网融合,党报网站一直在探索从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等多个方面与报纸的一体化的发展。在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我们也在问,这个融合的深度动力在哪里?现在我们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同时这个融合应该在未来走向何方?对于这些问题,相信党报网站的当家人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就进行“2016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第一个分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首先欢迎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总编辑、董事、党委副书记刘加增做主旨演讲。
[13:38]
[刘加增]:
各位朋友、各位同仁,我发言的题目是“融媒体业态决定传媒未来”,讲三个问题。第一,大众报业集团媒体融合思路。
[13:39]
[刘加增]:
大众报业集团认为,媒体融合必须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此涨彼涨,在推进媒体融合当中要做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个载体,实现两个载体的融合发展,不能强调一个方面,忽视另一个方面。如果一方弱化了甚至消亡了,那就不叫融合,而叫代替。因此,媒体融合的方向决定着报业和传媒的方向。这个方向是做强两体、融合推进,形成融媒体业态。
[13:39]
[刘加增]:
所谓做强两体,一是做强报纸,二是做好属于报纸自己的新媒体。这一个载体的发展,相对于报纸,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辅助期、均衡期和主导期。在辅助期,新媒体的功能相对弱小,在均衡期,新媒体的功能与报纸大致相当,在主导期,新媒体的功能超过了报纸。
[13:39]
[刘加增]:
大众报业集团认为,目前报纸的新媒体渠道还是辅助作用,这个辅助期将是一个比较长的阶段。融合推进要抓住关键点,一是要把载体,也就是新媒体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二是先从自己的报纸订户入手,使报纸订户转化为新媒体用户,这样既可以稳固报纸,又可以使报纸的新媒体确立精准的定位,迅速占上一个高的起点。
[13:39]
[刘加增]:
大众日报借助党委机关报的优势,依靠各地宣传党委系统的推进,掌握了43万报纸订户的手机号,使党报订户成为大众日报新锐大众客户端的用户。
[13:39]
[刘加增]:
三是建端,适应媒体移动化趋势,打造报纸媒体手机客户端,使新媒体由PC端向移动端转变。在移动推进过程中,不是报纸和移动媒体各走各的,而是在订户、用户、平台、技术、渠道等各个方面融合推进,此涨彼涨,此结果将是媒体形态的改变和融媒体的形式。形成融媒体就形成了影响力新形态,即融合影响力,进而形成产业新形态融媒体业态。融媒体业态是以融合力为根本,以报纸和新媒体两个平台为支撑,用户订户相融、内容相融、媒体相融、经营相融、产业相融、平台载体相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13:39]
[刘加增]:
影响力形态和产业形态变化了,影响力转化,影响力营销的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符合融媒体业态的营销方式,我们叫做全媒全案营销,它对媒体二次营销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以上就是大众报业集团推进融媒体融合的方向和思路。
[13:45]
[刘加增]:
第二个问题,介绍一下大众网融媒体业态的打造。大众网是脱胎于大众报业集团的党报网站。迄今已经成立15周年。去年以大众网为主体,整合报业集团内部新媒体资源,组建成立了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这样大众网成为了网媒集团旗下的一个二级单位。
[13:45]
[刘加增]:
报业集团和互联网传媒集团各自独立发展,不相交融,所以大众报业集团推进融媒体融合,主要是指报纸与自己的新媒体融合。报业集团旗下的大众日报,还有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鲁中晨报等等报纸,它和自己的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打通,一体化运营。这些报纸和新媒体公司名义上由网媒集团来控股,日常工作中,实际上是服从于所属的报纸。所以,互联网传媒集团最重要的网站是大众网,大众网的媒体融合和融媒体的业态打造,当然不是指与报纸的融合,而是跟踪互联网前沿技术,适应移动化传播的趋势,打造更多的互联网产品和传播平台,形成网站自己的融媒体业态。
[13:46]
[刘加增]:
大众网始终坚持在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力,也就是网站内容建设上久久为功、面面用力。我们认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样,属于内容产业,其核心竞争力是内容影响力,做媒体就是做影响力和影响力的营销,我们把这个核心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坚持内容建设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采编队伍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积极探索新技术驱动下的内容产品创新,发布平台创新,以PC端为大本营,以客户端为增长极,以手机报、论坛、微信、微博为二次传播渠道,形成了以微传播为主要特征的立体化传播格局。
[13:46]
[刘加增]:
迄今为止,大众网已经四次获得新闻奖一等奖,在业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在网络传播杂志公布的传播力排行榜中,大众网的综合传播力、PC端传播力、移动端传播力均位居省级重点新闻网站的前列。
[13:46]
[刘加增]:
第三个问题汇报一下我们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事业发展中的诸多不足和短板,一方面,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传播渠道逐步下沉以及商业门户网站快速跑马圈地的影响,地方新闻网站生存发展空间受到双重挤压。另一方面,在人力、资源、平台等多个方面,地方新闻网站与中央新闻网站和大型商业网站差距较大,竞争力明显不足。
[13:46]
[刘加增]:
从产业经营角度来看,成熟的商业模式至今没有形成,我们现有的经营模式应该说仍然没有脱出传统经营模式的藩篱,具有互联网基因的迥异于传统媒体的收入模式、营业模式、商业模式是什么,在哪里?无论是产品级的还是平台级的,都还没有真正找到。
[13:46]
[刘加增]:
传统媒体网站面临的一个难题,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技术上的巨大制约,从来没有一个行业像互联网这样对技术的依赖如此之强,技术变革、孵化新项目,技术创新催生新业态,在互联网领域,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与行业巨头相比,传统新闻网站在技术应用上鲜有突破,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一块短板。缺乏互联网前沿技术、先进技术,我们即使敏感到了大众痛点,发现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置身于巨大出口,也拿不出与之匹配的产品和服务,也就不可能成功。
[13:46]
[刘加增]:
举例来说,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客户端与社会化网站的客户端几乎同时起步,但大多很快被淹没掉了。我们常说的今日头条等,所以一枝独秀,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认为它拥有强大的技术武器,是推荐引擎技术催生了所谓的兴趣媒体,技术对互联网价值的提升作用一目了然。在向移动新媒体转型的新一轮博弈当中,传统新闻网站似乎迎来了赶超的几乎,弯道超车的机会,但由于理念和技术上的巨大差距,我们呈现给用户的移动产品与大型商业网站相比,仍然不能相比,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13:47]
[刘加增]:
一些新技术的应用,都指向互联网的本质特征,用户第一,用户至上,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价值,才能吸引集聚用户。当一个平台集聚了海量用户时,互联网的传播理论就会发挥作用,巨大的零散用户就会汇成巨大的商业价值,这是我们目前观察到商业网站的基本商业模式。
[13:47]
[刘加增]:
我们传统新闻媒体的转变转型自然要遵循一业内基本规律。新闻网站的转变转型不是PC端影响力向移动端简单挪移,也不是现有经营模式向移动平台的简单复制,如果不把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模式,落实到转变转型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和具体的服务说,转变转型就会落空。我们要用互联网思维破解那些固有的观念、固有的做法,比如核心竞争力,对媒体来说,新闻采编和内容生产当然是核心竞争力,但是以传统评价、传统评价标准衡量出来的所谓优质产品内容,真的能产生影响力吗?在今天我们认为已经不见得。前面提到,一大批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似乎已经改变了人们对新闻产品的固有模式,甚至重塑了人们的消费偏好和消费习惯。面对社会需求和用户偏好发生的快速而剧烈甚至匪夷所思的变化,媒体必须保持足够的敏感,从认识到实践、从理念到操作、从职业技术到职业手段都要随之改变,所以传统媒体的转变转型我们认为永远在路上,未有穷期。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13:48]
[主持人]:
非常感谢刚刚刘总给我们进行的分享,下面有请人民网副总编辑许丹丹做主旨演讲,有请。
[13:53]
[许丹丹]:
各位党报的网站的老总和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今天能够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观点。我今天讲的主要的观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党报网站发展的一些思考。
[13:53]
[许丹丹]:
我首先先说一下整个行业生态,因为每到年底,大伙儿都要盘点,我们媒体行业就要盘点一下媒体2016年的一个情况。2016年可能从纸媒的角度来讲,关键词可能就是“停刊、转型和媒体融合”。媒体融合,刚才大众网的老总已经说了一些媒体融合方面。停刊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2015年,今日早报等两张报纸已经停刊。2016年陆陆续续大概六七个纸媒已经停刊转型成网络媒体。另外包括15年的京华时报也说,11月13日的时候说要在2017年1月1日开始休刊。整个情况说明了什么?我自己分析了一下,我觉得可能有几点冲击,最主要的,一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大家更多的是把注意力转到手机上,通过手机来看新闻。手机流量入口都被那几家占了,而且现在媒体的数量太多。
[13:54]
[许丹丹]:
自媒体在今年12月份,艾媒的调查报告刚出来,说整个的微信公众号现在已经超过了1200万个,说明这个数量是多大,每8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写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以前传统媒体的数量。以前的报纸媒体大概一共也就二千家,现在自媒体一万二千家。而且自媒体还在不断地增长,2016年比2015年增长了46.2%,预计到明年是14150万个,自媒体数量这么庞大的话,有多少人还会看我们生产的内容。还有一个调查数据是,52.3%的人在通过微信公众号在获取资讯,阅读新闻。这个量实际上已经把注意力从我们传统媒体上转到了自媒体上。另外还有一个数据,今年9月8日,今日头条张一鸣在头条的大会上也透露,头条号每天为今日头条客户端贡献了3.2万篇内容和73%的阅读量。头条上73%的阅读量实际上是头条号产生的。头条号实际上相当于其中里面有政府机构的九千家,还有二万五千家的自媒体,签约的传统媒体也超过一千家。那也就是说明,头条号将来可能越多的话,头条对我们媒体的依赖会更小。我们合作的年限也会越来越降低。
[13:54]
[许丹丹]:
从传统媒体的时代,我们可能十几年培养一个一百万受众的媒体,我们日子就过得很辛苦,现在已经完全变了,从大的渠道方来讲,它可能很快就会衍生出一个有百万级粉丝的自媒体的帐号。自媒体靠什么来营利?是不是我们传统媒体都要转型为自媒体,通过变身为自媒体来盈利,是否要这样的方式,这我一直在想。
[13:54]
[许丹丹]:
自媒体方面,现在通常的方式是三种,一个是做微电商,大家从最早的很多卖书,可能我的粉丝,因为很多自媒体号都是垂直定位的,人群越细分,对人群的针对性越强,人群对他所销售的产品,可能越认可。所以,很多的自媒体,比如母婴类的,我也在环球网,环球网其实也做微电商,我们实际上做的是利用微信公众号衍生出来了,比如有一个环球亲子游的公众号,就在亲子游里卖一些亲子的图书,这样有一些盈利,当然这只是一个尝试,更多的很多媒体已经通过微电商来获取盈利。
[13:54]
[许丹丹]:
还有一个是软文,品牌广告叫软文,实际上这个从以前的角度来讲,是媒体不允许做软文,现在实际上被逼成只能通过软文来变现。自媒体没有那么多的广告位,和我们传统的广告完全不一样。很多媒体的软文已经卖的价格很高,像咪蒙,一个软文能卖到三四十万,这也是自媒体的一个盈利模式。还有一个是平台广告流量变现。微信公众号的平台广告都是广点通,像头条号包括UC,包括企鹅号,都在做他们的流量变现,给作者来分,实际上作者能分到多少?对我们来讲是杯水车薪的,因为媒体运营的成本肯定看不住,只能养一两个人。但是对我们花这么多精力来做,这个流量变现,现在来讲是非常不好的,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的趋势。
[13:54]
[许丹丹]:
这些就是一个自媒体的形势。我觉得在现在渠道越来越强、自媒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们党报如何突围,这个时候考虑一下,有的人说现在是渠道为王的年代,一直在争论,我觉得好多论坛在说到底是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实际上离了渠道也不行,离了内容也不行。现在内容可能自媒体和我们争夺的比较厉害,但是并不代表自媒体的内容比我们传统媒体和我们党报网站的要强,其实真正深度的稿子还得通过我们这种大型的媒体机构才能产生。自媒体我觉得风花雪月要好一些,深度的还是要我们来生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把我们有价值的内容得到体现,在渠道这么强势的情况下,把我们的内容来变现。
[13:54]
[许丹丹]:
我想大概有四个词,充分融入、影响生态、借助渠道、共生共赢。我大概解释一下这四个词,将来大家怎么共生共赢。充分融入,作为党报网站,我们要更多走出去,要到市场当中了解现在市场游戏规则是什么。看看别人都是怎么玩的,融入之后,我们再来考虑我们在这个游戏规则当中怎么建立我们的游戏规则,或者我们怎么影响这个游戏规则。借助渠道,现在大家都知道,现在都是大的平台级已经占领了流量入口,我们在争夺流量入口的难度实践是非常大的,但是不可能。在政府强有力的带动下,如果政府想做成一件事情还是很容易,但是政府会不会帮我们做这个事情?我觉得还是需要假以时日,看能不能推动。但是在现在目前的情况下,大的平台实际上并没有在我们党报网站手里,更多的可能在微信上、微博上、头条上、UC上,包括WIFI万能钥匙,它可能占领了一些流量入口就是一个平台。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多想让我们的内容入驻到他们的平台上,我们怎样入驻?我们的入驻会不会来变现?我想有些媒体有一些幻想,他是期待通过别人的平台免费分发我们的内容来扩大我们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能换来什么,这可能是我们的一个难题。
[13:55]
[许丹丹]:
刚才有一个PPT忘记说了,现在我们整个党报网站,大家伙坐起来一说苦水都是差不多的,我们技术薄弱,我们要承担市场盈利的压力,我们要承担舆论传播的引导力的作用。但是,有些时候实际上,你要是扩大影响力,不要利益的话,有时候是可以做到的。更多的我们先要养活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内容按照平台方的游戏规则来给它提供,这样的话,我们怎样共生共赢共同影响生态,怎么和平台方有更大的话语权。因为现在的游戏规则,可能微信公众号的游戏规则是由微信来制定的。今日头条入驻的游戏规则是由头条制定的,企业号是腾讯来制定的。这么多,我们话语权在哪,他说我给你版权费,我给你十块钱就够了,你说我值一百块钱,但是你的话语权上现在我们已经很弱,单独一家媒体的话语权已经很薄弱了。如何我的内容能在他的平台上变现,这可能是眼下最重要要做的事情。
[13:55]
[许丹丹]:
影响生态和共生共赢,是我工作当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影响生态。靠一家媒体很难影响,所以人民网大概在二三年前就成立了一个新媒体版权联盟,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加入到新媒体版权联盟当中,我们以联盟的形式共同探讨一种游戏规则,比如说我们入驻微信公众号或者入驻头条号是怎样的规则,是否完全按照它的规则来入驻。比如原来的百度搜索引擎直接链到我们的页面上,流量是返回到我们的平台上,用户也到我们这儿。现在从手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和PC不一样了,手机百度、今日头条、UC,他们都是要把你的内容转码到它的平台上,而不是导到你自己平台上,实际上用户不是我们的,我们只是把内容提供给他们,但是用户并没有跟到我们的平台上,这样我们内容变现是变不了现的。我们实际上相当于把内容给他们了,当然是有偿或者无偿,或者有偿是多少。这个从未来的角度,需要大伙儿共同找出一种新的游戏规则,我是希望最后从内容、产品、渠道、平台方,我们是共同能够得到这些行业的红利,而不是单纯的几方得到行业的红利。我想这也是我们整个党报网站,将来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14:03]
[许丹丹]:
我也希望以联盟内的媒体共同发声,以我们最擅长的媒体影响力去提高侵权成本,使侵权行为不仅要付出法律的代价,还要付出品牌和舆论的代价,以自身的行动去影响行业规则的改变,为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有序、共生多赢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付出我们共同的努力,尽我们共同的力量。谢谢大家。
[14:03]
[主持人]:
特别感谢许总对我们当下党报现在形势的一个独到的判断。下面有请的是华声在线总编辑颜斌上台做主旨演讲。
[14:10]
[颜斌]:
尊敬的余总,各位同事、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人民网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下面我就代表湖南日报社向媒体融合的有关情况给大家做一个汇报交流。
[14:10]
[颜斌]:
我汇报的题目是“以新媒体为引领,加快媒体融合转型”。2015年8月15日,湖南日报社新闻客户端“新湖南”应运而生,开启了湖南日报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创造和开拓。
[14:10]
[颜斌]:
我汇报三个部分,第一,是我们的一些成绩;第二,我们的一些做法;第三,我们的一些体会。
[14:11]
[颜斌]:
湖南日报以新湖南客户端为龙头,努力搭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融汇做信息资源,形成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转型的独特优势和路径。
[14:11]
[颜斌]:
一是传播平台成倍增长。从几个、几十个到上百个,自有的传播平台更多了。湖南日报社原有纸质报刊10家,其发行量200万份左右,以华声在线为代表的互联网10家左右,拥有500万左右的用户。去年开始,新媒体强势发力,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两微一端数量突破100个,用户突破2000万。
[14:11]
[颜斌]:
二是用户覆盖成倍扩张。不到一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百万量级到千万量级的突破。新湖南客户端白手起家,去年年底突破500万,到目前为止已经突破1400万,日均点击量达到630万,已经成为湖南主流舆论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占领了湖南地区新媒体的舆论场。
[14:11]
[颜斌]:
近年来,按照省委的要求,努力打造湖南传播第一端,确保在全国党报客户端第一方阵的位置。
[14:11]
[颜斌]:
第三,阅读互动成倍增加。新湖南日活量、月度点击量不断增长,不断刷新新记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来到湖南团的专题报道,以及最近推出的抗洪救灾专题报道,阅读量均突破二百万。
[14:11]
[颜斌]:
第四,政务、商务服务成倍扩张,新湖南客户端和湖南微政务,不仅提供新闻、读报,还列建了政务服务、商务服务。湖南微政务公众号更是垂直的服务平台,政务移动办公方面的接访日登记、寻亲、湖南防汛救灾、教育方面的高考差分等等都很受用户的欢迎。被广大用户称为老百姓办事的客户端。
[14:11]
[颜斌]:
我汇报的第二个部分是我们的一些探索和一些做法。
[14:11]
[颜斌]:
在平台、内容、渠道、经营、管理方面,我们都实现了紧密的融合。一是贯通平台渠道,推动内容共享共创。过去在报社内部部门之间、新旧媒体之间就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一个稿子如果要同时在报纸、网站和新媒体呈现还要准备一千字,我们没有另起炉灶,坚持1+1大于2的理念,在尝试中初见成效。比如三个湘江,一个是湖南日报的湘江副刊,一个是湖南日报科教文卫中心的湘江公信号,一个是新湖南端的湘江频道,我们明确一个主编、一个团队,一起打理,实现了人力不增,影响倍增的效果。在这一尝试的启发下,我们把湖南日报的读者来信栏目、华声在线网站的直通车栏目以及新湖南客户端的“湘问频道”整合为报网端三位一体的融媒体问政平台。民意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诉反馈更加有效,投诉量大幅度增加。今年到目前为停止更收到有效投诉4.9万多条,比去年增加一倍多。
[14:11]
[颜斌]:
二是转型采编队伍,实现无缝对接。湖南日报社目前拥有五百多位持证记者,如果白手起家,建立和训练一支如此庞大的新闻专业队伍,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更不知道要投入多少财力。我们遵照制度设计,明确了责任,加强了考核,选定了骨干,一支能战善战新媒体队伍很快运作起来,我们把新媒体素质的培养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今年先后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举办了三期新媒体高级研修班,培训的员工有150人。
[14:12]
[颜斌]:
三是借助社外力量壮大资金实力,湖南日报牵头,全省14家市直党报围绕抱团发展、专题开会,达成新媒体合作的共识,省直十多家厅局单位与我们合作共建频道,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湖南卫视等与我们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14:12]
[颜斌]:
四是利用既有技术,提高安全保障。湖南日报社的新媒体技术开发与运营都是坚持以自主为主,主要是对应华声在线新闻网站的数据库和数据量少量采用技术外包,保证了服务新闻快速反应能力,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关键时刻不会受制于人。我们还从中尝试为海南日报省内的市属党报提供技术外包服务。
[14:12]
[颜斌]:
第三个跟大家汇报的就是我们的一些体会,与在座的各位同行一样,万事开头难,在媒体转型路上我们也遭遇到许多困难,外部面临着强大的不对称竞争,主流声音在新媒体领域还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内部还处在解放思想与统一行动的过渡期,从观念到操作,大多数采编人员在经历互联网转型之后又要面对移动互联网的艰难转型,且人才、技术、投入等等还在纠结与博弈之中。这些困难和困惑都需要党报人用智慧、勇气和信心去突破。
[14:12]
[颜斌]:
幸运的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让我们慢慢明晰和并强化了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认知。一是增强融合发展的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推进媒体融合工作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工作。媒体竞争越激烈,传播环境越变化,推进媒体融合的工作越刻不容缓。党报过不了新媒体这一关,就过不了引导舆论这一关。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党报几十年积累的影响力,党报拥有的强大专业新闻队伍,是我们迎接挑战的知识武器。
[14:12]
[颜斌]:
二是鉴定融合发展的自信。党报人有能力引导潮流,不辱使命,我们不再让子弹飞一会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融合发展的潮流中,我们也没有另起炉灶,坚持依托现有的优势,借力发展和融合。我们破除了“唱衰论”,办出了一定影响力党报新媒体;我们也反击了“无力说”,锻造了一支积极投身新媒体的队伍,我们也回应了“烧钱说”,着眼于细水长流、精打细算、控制成本,我们还调整了“掏空说”,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4:12]
[颜斌]:
四是实现融合发展的自强。党报人必须自强图存、绝对反击。在新湖南客户端推广的时刻,我们报社全员动员,每人都有任务,经过三个月的推广,报社及员工推广用户三十万个,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团队的参与,唤醒了人们的意识,拉近了与新媒体的距离,在全国两会期间,2016年高考时候,以及湖南省诸多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传统媒体记者、新媒体记者自发集结,统一作战,赶在商业媒体网站之前抢占新闻制高点,为党报赢得了声誉,为新闻人赢得了职业的荣光。
[14:12]
[颜斌]:
党报永远青春,融合没有止境。新起点上,我们又要重新出发,我们将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成立新媒体创业投资资金,设立支持新媒体融合的基金,探索合作众包的共享机制,释放媒体人的创意,进一步打通集团内部的融合壁垒,强化新媒体技术的引领作用,加强大数据的应用和挖掘,发力内容生产的无人区和高敏感区,弱化道路或者内容生产,强化主流舆论引导,在原创新闻、深度调查、大数据新闻等方面发力,打造爆款内容和爆款新媒体平台。谢谢大家。
[14:13]
[主持人]:
非常感谢颜总给我们的分享,下面有请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方立明上台做主旨演讲。
[14:21]
[方立明]:
尊敬的余总编,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人民日报社、人民网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下午,我按照大会的议程安排,主要介绍一下温州网的融合发展的一些具体做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14:21]
[方立明]:
我发言的题目是“新闻立网、品牌强网、技术信网,打造融合发展的党网标杆”。
[14:22]
[方立明]: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地方党报网站受到了多重的压力,公信力难以媲美传统的报业,传播力远远不及新兴的媒体,生存的空间受到了商业网站、城市门户的多重挤压。面对这些压力,如何在重压下不忘初心、奋发崛起,在重围中创新、创优,从容前行。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温州网牢记总书记提出来的职责使命,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主旋律,主要是抓住三个着力点。这三个着力点,一是新闻,二是品牌,三是技术。
[14:22]
[方立明]:
强化了内容建设,优化了品牌,深化了技术创新,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从2013年到2015年连续三年荣获了中国新闻奖,并且率先全国第四届党报网站获得了中国新闻网站的一等奖,打造了温州辟谣举报平台,入围了全国五个辟谣平台之一,也荣获了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奖,成立了国内首家由网络媒体发起的慈善分支机构“乐善365”网络捐助平台等等,通过这些融合的项目,融合的渠道,融合的平台,使我们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也可以说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党网特点、区域特色、时代特征的转型突围之路,也树立了党报网站融合发展的新标杆。
[14:22]
[方立明]:
我们的探索和做法主要体现在这么三个方面:一个方面,立足新闻主业,强化内容建设,提升舆论引导力。主要把握好这么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突出正面声音的扩大与传播。也就是温州网强化了与温州报业所居的本地的像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本土媒体的传播扩张。另外加强了我们是在杭州的面向全国的科技金融时报,同时我们又强化联动了在意大利罗马的12个国家20个全球城市的欧华联合时报,进行了互动、联动、滚动,采取了集团军作战的方式。按照先端后网再报的融合传媒的新路,不断推出舆论导向正确、传播引导有力的主旋律的一些新闻珍品,也形成了覆盖率广、认知度高、影响力大的传播效果。仅仅今年以来就有一万多篇的稿件,通过温州网被新浪、搜狐、腾讯网、网易、凤凰网、今日头条等知名的网络媒体转载,并且系列报道像“我的温州奶奶”,获得了浙江省第十五届对外传播“金鸽奖”的一等奖。
[14:22]
[方立明]:
第二个环节是提品质,也就是提升温州网民原创的新闻报道品质,在内容生产方面,温州网尤其重视创导创新,避开了我们前面有些同志说的搬运工、传声筒机械的模式,而且通过载体和手段的创新,融合运用了消息、通讯、评论这些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融入了图片、音频、视频等呈现方式,打好了新闻报道的组合拳,并且提升了品质。2013年到2015年温州网策划专题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像“红日亭现象”系列访谈,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的三等奖;“从老板问水到全民治水——温州“变水”全景透视”荣获了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网上诚信馆 道德新标杆”在全国856个产品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了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4:22]
[方立明]:
第三个环节是消杂音。也就是强化负面舆情的引导。通过这个方面,我们进行了消解网络的杂音,也及时澄清网络的谣言,帮助人民群众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截至到11月,共发布辟谣信息就4000多条,其中涉温的信息三百多条,总阅读量四千多万。温州的辟谣举报平台也入选了全国的五大平台,荣获全国政府奖的社会治理创新奖。
[14:22]
[方立明]:
第二个探索方面,也就是塑造了媒体的品牌,强化用户的声音,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大家知道,我们感觉到怎么样把读者转向为用户,用户转向为我们企业期盼的或者职工期待的一个行业或者一个网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有品牌的转换能力。品牌转换,我们主要打造三个环节:一是打造了一把手访谈、温州网议事厅,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市民关注的焦点问题,邀请了市级班子的领导和市直单位的一把手,以及县、乡镇、街道相关单位的一把手组成了嘉宾团,采用主持人与一把手一问一答的形式,组织官员和老百姓网上的互动交流,形成了官民呼应,线上线下浑然一体的沟通体系,撑起了网络问政特征,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议政的温州样本。截至到今年11月,累计一共推出173场访谈,市级两级党政一把手245人次参与了访谈,刊播了各类报道1500多篇,累计点击量达到6200多万人次,也先后获得中国城市网民的品牌栏目的优秀奖。
[14:43]
[方立明]:
第二个环节是创新互联网+公益的平台乐善365。首开全国先河,成立国内首家由网络媒体发起的慈善分支机构,同时开展了温州乐善365网络捐助平台。也就是通过众筹的方式募集专款,为公众参与,为公益创造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创新的形式,使原本使少数企业占绝大多数的公益活动变成了人人公益的社会全民运动。成立时间不到一年半,乐善365发起救助项目一共有160个,累计善款615万元。入驻的公益组织60家,参与的捐助者达到83000多人次。
[14:43]
[方立明]:
第三个平台是推出移动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我们”APP,以邻里关系为社区圈切入点,实时推送城市生活资讯以及社区的活动,实现了全城信息互动,让百万城市家庭生活生产深度互动、共建共享。内容包括新闻资讯、生活服务、邻里社区、智慧健康、便民服务等等,构建起移动社交、新闻资讯、社区服务相互有机结合的立体传播格局。我们的APP与温报集团旗下的主打党政立体传播的温州新闻的这个时政的APP,还有主打都市生活传播的掌上温州APP,形成差异化竞争,更加贴近了社区生活和邻里社交,既为新闻内容开辟了新的传播出口,也进一步增加了与用户的紧密联系。试运行半年,已经升级到2.31版,积累了实名的社区用户达到五万多,该平台被列为温州市的2016年度信息化项目的先进项目。
[14:44]
[方立明]:
第三个大的方面,也就是紧跟时代潮流,强化技术创新,提升融合驱动力。温州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以及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把传统媒体原有的优势通过新媒体的技术引入和导入到新媒体平台,甚至放大倍增,而且我们自主设计了像网络电视中心,研发了温报E直播,还探索了360全景VR直播,通过这些技术的创新和平台的搭建,实现了媒介资源、信息内容、平台终端的深度融合,也推动了物理的捆绑向化学反应转变,为更好地增强了传播力、定向力、舆论的引导能力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服务平台。特别像我们研发的温报E直播,上行不到三个月,参与了世界温州人大会,还有今年在杭州召开的G20杭州峰会、杭州的创博会等等多个省级、全国级重大活动的现场直播活动,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我们温州做的一些探索的平台,具体的欢迎各位有时间多到温州走走、看看。谢谢各位。
[14:44]
[主持人]:
特别感谢方社长给我们分享了特别有温州特色的新媒体本土化经验的分享。下面有请的是北京日报社网络新闻部常务副主任、新媒体中心副主任陈岩做主旨演讲。有请。
[14:50]
[陈岩]:
尊敬的余总编,尊敬的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感谢人民网给我们京报网一个机会,把自己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做一个交流。京报网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官方网站,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一共有十报三刊一社和两个网站,今天和大家谈一谈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认识。
[14:51]
[陈岩]:
我汇报的题目是探索党报的媒体深度融合之路。
[14:51]
[陈岩]:
第一个内容,媒体融合的动力,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大家都知道,我们党报的使命和职责的特殊性,就决定了我们作为一个传播舆论的工具,服务的对象就是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我现在想,其实党报真正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想把党的中心政策、方针、路线最有效地传递给最广泛的人群,这就是咱们要做的。现在的内容,咱们的生产是咱们的优势。另外一方面把自己的内容怎么传递到最广泛的人群当中去,这是和现在很多新媒体不一样的,他们更多是做一些垂直化的东西,而咱们是在做要铺这个面的工作。但是党报媒体最近一段时间,包括广告收入的不理想,原因不是内容生产不行,而是对用户的把控失去了。所以,怎么来认清用户现在发生了哪些变化,掌握这些用户,才会是党报网站更好的出口。
[14:51]
[陈岩]:
20年前读报是为了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手段,所以党报锁定的读者,就相当于锁定了你绝大多数的用户,这对用户这一端,几乎党报媒体不用考虑,只要把报纸发行出去了,就锁定了几乎百分之百的用户,你只要把内容做好就可以了。现在用户发生了变化,如果还按传统的渠道做内容,相同的内容现在已经很难再把它有效传递到每一个用户里面了,而只是传递到部分读者之中了。咱们来分析一下这些用户发生了哪些变化,你知道用户发生了哪些变化,才能有的放矢做你内容更有效的传播,我更多认为还是技术手段发生了变化,导致用户更加多元。
[14:51]
[陈岩]:
20年来一共有两次相对比较大的技术革命导致了用户生态发生了变化。第一次是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信息渠道,就是互联网开始入户了,包括我曾经赶上的中国联通当时在做128K、512K这种ADSL入户还非常低的网速的时间实现了互联网入户这个技术,其实互联网技术在上个世纪中叶就已经在美国诞生了,正是因为没有进入到百姓家里,所以没有信息渠道,只有渠道铺建好才具备第一个因素。
[14:52]
[陈岩]:
第二是PC的普及、电脑的普及,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是486,后来毕业以后都有奔腾,现在都是睿智,很难想象家里再没有电脑的时代,给每个人获取信息的终端,就是电脑普及了,给你创造了这个条件。
[14:52]
[陈岩]:
第三是信息技术的推进,一部分就是搜索引擎,还有咱们交互留言等等。我记得当时杭州19楼、天涯论坛都出现了。这三个技术,这三种因素作为一个齿轮相互咬合,才真正促进了把一部分读者转移到了,变成了网民,转移到互联网上。在这个时间,已经让报纸的读者有一部分转变成了网民,或者它既是读者也是网民,这时候用户发生了一部分的分流。
[14:52]
[陈岩]:
第二次革命是最近这四五年的变化,就是信息渠道已经出现了,WIFI普及了,在这个演播厅里,很多人借助WIFI获取信息,没有人再拿一个笔记本到处再跑,拿一个移动端,智能设备,不管是PAD还是手机来获取信息,这是WIFI提供了,信息渠道从无线网络到有线网络的过渡。然后是智能设备的普及,新的技术出现了社交网站,比如腾讯、移动的QQ,再一个是移动支付,还有就是信息是LBS,是用户信息定位,你拿好手机,就锁定了你的位置,就像冯小刚当时拍的《手机》这部电影,多年前就预测到手机用户已经在望京的大西洋新城几号楼几几的门洞里面一样的。
[14:52]
[陈岩]:
这三个齿轮再次拧合在一起,就造成了原来的读者和网民又分流出一部分,作为了移动用户。这就是技术已经引发了我们现在整个用户群体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的报纸,我们的网站,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依然还在做我们的传统发行。其实相当于我们的用户群体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了。
[14:52]
[陈岩]:
通过刚才两次的技术变革的分析,我可以比较清晰地梳理出来,在技术变革引领用户发生的变化,而用户发生多元的变化,才能引发媒体作为最后一个链条上,你要开始做你的深度融合的部分了。技术变革,几方面,一是传输的渠道,一个是要硬件的支持,再有相关的更方便的配合这两个因素产生的互动性的软件。正是因为这三个因素引发的技术革命,才让用户发生了变化。用户完全是被动的,大家在潜移默化,可以说蒙在鼓里的状态,就被技术把你的行为引导了。现在有多少人在晚上睡觉之前是在床上拿着手机看信息的,五年前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生活方式,现在技术不停影响和渗透你的生活方式,这是用户被技术左右了,就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
[14:52]
[陈岩]:
再下一个环节,就是咱们作为媒体,原来是报纸,现在睡觉之前可能不再拿出报纸来看了,你再这样传递恐怕没有效果,所以要做网站,有的人可能坐在电脑屏幕之前,现在很多人在睡觉之前用手机在朋友圈里刷,需要把新媒体纳入进来做整个媒体的融合,因为技术引发用户发生了变化,才让媒体整个宣传发生了变化。这应该能梳理出一个生态链,就是技术革命引发用户的自主选择,再形成多元的阅读方式。媒体为了追随和迎合受众的多元,才开始多媒介融合。用户多元也是导致媒体融合出现内在联系紧密而外在形式的差异化明显的一个根源,这是我刚才想和大家汇报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技术革命是引领用户生态的变化,而用户生态变化又引发了媒体融合的变化。但是媒体融合已经不能像原来一样,同一个稿子在报纸上发,在电子版上发,在手机端的电子版上发,相同一个稿件如果报此原文去发送的话可能没有用户去看,要做到融合媒体的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稿件内容线索是非常紧密的,但是外在形式完全差异化了,这是第一个。
[14:52]
[陈岩]:
第二,说一下媒体融合的未来,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串联走向并联,是相同资讯的不同表达。在媒体融合的初期,报纸做网站,像我们自己京报网有自己的感受,以报为主,网站作为配合,通过图文见长的方式来实现网站内容的更新。但是,现在新的技术已经发展了,音频、视频,包括H5等很多新的技术都已经出现了。在这个时间,是不是还用传统的报纸编辑、传统的生产流程,能否HOLD住网站的变化,能否驾驭网站和新媒体的新变化,这都是值得探索的。
[14:52]
[陈岩]:
当然,如果来研究报网融合未来的发展,能不能深度融合,怎么深度融合,我觉得还是要再关注一下技术的发展,有几个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
[14:52]
[陈岩]:
一是VR和AR,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这个我想说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我们在很多大片里可以看到,是在日益三维空间里可以显示内容,大家可以通过触摸和点击的方式就来获取信息。将来,报纸就不是放在桌子上的纸,也不是呈现在手机上的页面了,而是你可能就需要它直接显示在空气中,显示在任何一个三维空间中。将来大家再读人民日报通过谷歌眼镜或者VR眼镜或者投影仪在空气中就能实现阅读一个版面,链接它的内容,而且能推送它最新的东西。所以,如果真正这种技术能够实现以后,这么美妙的用户体验是否还只是在上面罗列一篇篇密密麻麻的文字,或者配上部分图片就够了呢?还是需要有更多的美妙的音乐,精彩的画面、丰富的图文,还有各种链接和各种留言,这是技术形态发生变化以后,内容应该是更加丰富和多元了,而不应该像这种模式了。
[14:53]
[陈岩]:
举个最简单的交互的例子,大家访问视频网站的时候,现在都有一个弹幕的技术,你开开以后,每个用户的发言从屏幕上面一行一行飞过去。我在电影院看过一次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非常安静,没有任何人说话,大家专心集中看片子的过程中。但是回来跑到视频网站,爱奇艺什么的,你再把弹幕一打开,几千个人在上面发布弹幕,内容关注点已经很低了,相当于大家已经开了一个论坛,直接在电影院里可以讨论每一个人。我当时记得特别清楚,大家讨论这里面演技最差的就是范冰冰,这个主角,她当时根本没有表现出这个人的特点,她就是一个花瓶等等N多的讨论。已经引发一种吐槽,引发了共鸣,形成一呼百应的集聚效应。同样一个片子在电影院播放和在视频网站播放,因为技术手段的变化,已经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舆论场。
[14:53]
[陈岩]:
第二,无人机的技术。现在草根都是用手机拍摄,虽然是UGC或者大众新闻拍摄者,都是基于从一个二维空间或者地球表面,下一步可以做到空中拍摄立体起来,我们网站也在做这种实验。这是用三维空间来做展示,小巧便携,操作也简单。不仅是360度的还原,以前360度是全覆盖,360是在平面上做覆盖,很难做立体化的,比如一个小区,做房地产销售,原来印成画册,现在想做近景,做VR,还可以通过无人机的技术,了解小区周边绿化的情况、水系的情况,都可以了解清楚。结合我们自己新闻内容怎么结合呢?比如警法新闻,案件现场的还原。通过无人机的技术、通过VR可能让你实现的比当时在这里犯罪的罪犯更了解周围每一块砖、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通道的情况。
[14:53]
[陈岩]:
再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很清楚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前一段出现过老虎吃人的案例,当时大家公布的一些信息就是照片,后来啊又公布了监控摄像头的一个固定视角,但是这里有盲区,它就拍的那条路上,那个女事主从车上下来以后就消失了。最后老虎怎么真正实现的过程,并没有出现。我就想知道,如果咱们通过在现场还原的方式,通过360环拍,配合一个VR的技术,虚拟眼镜,完全可以身临其境地去现场体验,你站在那个里面,你就可以体验到这个女事主,她的丈夫、她的妈妈,包括巡逻车上的安保人员和老虎的位置关系,你自己站在那个位置上体验一下,到底离这个老虎有多远,安保人员有没有时间跑过去救你。完全把你置身在一个身临其境的场景中,这可能是一种新闻更新的表达方式,像VR,包括无人机技术再呈现出来的,这个可能是将来报纸媒体生产以图文见长方式所不能实现的。
[14:53]
[陈岩]:
还有一个,应该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用户行为预测。不仅是过去,包括像京东、淘宝是根据你过去行为来推断你下一步想要做的哪些行为,它要收集足够多的样本,我觉得样本将来收集足够多、足够技术,技术再往前,人工智能再往前推进一步的话,可以推断你这个人的气质、性格甚至情感,更多人性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个用户。对人的行为预测会越来越精准。比如说一个很理性的人,每个月消费一个电话卡50块钱,现在能做到下个月到这个时间再推送一个哪哪特价50块钱的电话卡,但是理性的人也有可能人生遇到坎坷,也有可能遇到生闷气的时候,你用历史数据难以识别他的需求的,精准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该能感知,他在微博里发了一条很气愤的话或者和单位产生矛盾的一个帖子,通过这方面的了解就能了解一个很理性的人现在可能处在不理性的状态,你可能给他推送更多微信版的心灵鸡汤更适合他,通过技术的手段可以让你做到比他自己更了解他自己。
[14:53]
[陈岩]:
就当前的技术不断发展,我觉得用户肯定会越来越细化,不管是它的需求或者获取渠道也会越来越个性化。报纸是大众媒体,新媒体则日趋垂直化,网站属于两者兼而有之。通过这种方式,三个媒体形态都是不一致的,所以它的新闻选择的确定、发布的时间、更新的速度,包括互动的设计,都应该不尽相同。作为党报网站,甚至党报这种传统媒体,就应该迎合这种变革,把自己的新闻产品通过多种的表达形式、多种渠道来运营,力争全面覆盖用户的生态空间,让它处处能看到你、听到你、触摸到你、感知到你,这应该是媒体融合的一个未来。
[14:53]
[陈岩]:
最后,谈一下发展中谋求的方向,其实是一些困难吧。我觉得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永远是一个困难,这里我就不再详细赘述了,更多应该是怎么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的配置。将来大家用户一定不仅仅是读者了,而是用户。不同的用户要想讲清一件事,要采取的方法、手段和策略都是不同的。50后、60后、70后、80后,每个人阅读新闻的方式、习惯,想获取的信息都是不同的。报纸的读者、网民、手机用户也是不同的。现在我们的网站、微信、APP以图文为主,现在现阶段传统纸媒编辑,至少我们现在的报社,包括可能大家比较了解长安街知事这个微信公众号,现阶段还使用的是传统纸媒传统编辑附庸到APP的内容生产中来。但是下一步是不是只做到记者共用,但是编辑应该各自独立了,因为面向的用户和群体不一样,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再往下一步,是否只是新闻线索共享,后端完全独立地采访和编辑呢?这个我觉得还要根据未来的发展再来决定,大家还可以再做尝试。我个人觉得,不管怎么样,一个统一的调度指挥平台是必须的,然后才应该通过垂直化的、专业化的细分的采编队伍,来对不同的用户实行服务。也就是刚才说的,用相同的资讯,却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完成咱们对用户群体的完全覆盖。谢谢大家。
[14:54]
[主持人]:
非常感谢陈主任在深度融合方面给我们进行的一个特别全面的分享。刚刚的五位嘉宾,他们从自己自身的平台的角度出发分享了关于深度融合的一些看法。而新媒体最大的魅力就是多元声音的碰撞和交流,这次论坛也有一个相关的环节,就是圆桌讨论环节。第一个主题就是砥砺前行,党报网站与母媒体深度融合。下面有请本场圆桌论坛的嘉宾,他们是天津日报社编委黄志伟,东南网总编辑、董事长黄志宏,广西新闻网副总编辑刘化良,每日甘肃网副总编辑李茂恒,长江日报编委、长江网总编辑郑萌,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负责人刘小荣。同时有请本场论坛的嘉宾主持: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谢新洲教授。下面就把时间交给谢教授。
[14:54]
[谢新洲]: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业界的管理者们,今天下午有幸就关于党报及其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做一个圆桌论坛。
[15:03]
[谢新洲]:
我们都知道,媒体融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也是对我们传统媒体,尤其是我们的报业来讲,是一种发展机遇。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间,从报网互动到报纸和网络的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间,其实我们每一位力行者、亲身经历者都发现有很多问题和挑战等着我们去解决,去克服。今天我们在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中间,确实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说,我们的理念,如何从传统媒体的管理理念迈入到新媒体时代的管理理念,如何把我们的话语权从我们自己牢牢掌控交给网民去参与,去交流,去传播。还有我们如何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组织构架,我们怎么实现内容的共享,我们怎么搭建、打造共享的平台,还有,我们的渠道在哪,我们的网民在哪里,我们的融合,跟我们传统媒体1+1的模式有什么差别?等等,我觉得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今天有六位老总,我们的时间是40分钟,严格控制,不要超过。
[15:03]
[谢新洲]:
在这个发展中,媒体融合有两个特别敏感的问题,我最近遇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今年在北京市评职称的时候,我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呢?很多的传统媒体中的新媒体的人员,包括管理者,包括高级管理者到北京市来评职称,他们单位是可以评到职称的,正高、副高都可以评到,但是他们说他们在传统媒体里面没办法评到副高、正高职称。这是非常实在的一个案例。我就想,传统媒体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间,党报有历史的积淀,有作者的积淀,有品牌,有影响力等等这些优势,对我们新媒体,比如说我们的网站而言,党报的网站而言,可能也有技术的优势,并且我们现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间,也可以说延续这个体制和制度的优势,按照什么方式去运作。从这个深度融合发展过程来看,想请几位老总谈谈怎么看待在这个深度融合过程中间,报纸和网站是这更应该去引导或者引领这个媒体融合的发展。咱们讲讲道理,也讲讲你们的感受。
[15:03]
[郑萌]:
因为各种各样的历史发展的原因,在我们传统报业整个的集团的格局中,在很多地方的报业集团里面,其实网站也不是很大的一块,是比较辅助的一块。在融合中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其实也是刚才教授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我也觉得提得很好,谁主导呢?作为报业集团包括报纸那一块来说,它是一头大象,这个网站是一个松鼠,这个松鼠怎么能够主导这个大象呢?大象也会觉得我融合一个松鼠怎么融合呢?在很多地方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怎么融合呢?在实际的操作中,在理论上讲,我们觉得这个融合不是问题,而且融合很有必要性,因为报纸不去融合,不去跟上新的传播手段的发展形势肯定是没有未来的,在这一点上大家认识很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总觉得要和自己的网站融合,好象大小太不匹配了。所以我觉得谁主导呢?如果从理论上讲,我觉得这种融合肯定应该是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为主导来进行融合的,以这个为主阵地进行融合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从我们目前整个报业集团的格局中,可能还是要报纸那一块有这个意愿,有这个想法,能够深度融合,可能才能实现这个融合。
[15:04]
[郑萌]:
其实我过去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大和小怎么融合呢?我想可以打一个比方,报业、报纸是很大一袋面粉,我们的网站可以起到一个酵母的作用,这个酵母虽然很少,但是发酵过后,可以用一大袋面粉可以蒸很多很多的馒头和包子奉献给我们的用户。谢谢,这就是我的想法。
[15:04]
[刘小荣]:
首先感谢人民网,感谢人民日报,感谢各位嘉宾一起来分享。刚才这位老总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我讲一个小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纸媒或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例子。2016年是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发展最快的一年,我们在社的支持下,搞了两个客户端,一个是西安观察,一个是带有专业特色的西安文化的魅力西安客户端,推这个客户端的时候,我们就和我们的报纸,还有我们的网站,还有新媒体想办法,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搞了一个大型故事接龙。原来连载和阅读是纸媒的一个长项,后来因为受新媒体的冲击以后,后来纸媒也不搞了。不搞了,这么一种形式行不行?我们想探索一下。刚好那会儿国家和省上也在提倡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陕西省故事,我们也搞讲一讲西安故事,我们客户端在推的当天,推了大型本土故事的接龙,我们用了100天的时间,用了47个作者,讲了100个桥段,是以西安30多岁记者的眼睛,把西安有关的景点、西安一年发生的大事,还有西安老百姓关心的话题串起来。这个做了以后,做到50期的时候,那会儿的关注量就很可观。因为我们同时在微信和今日头条有一个西安封面,同时推出。50期的时候我们推了语音版,到了60多期的时候我们推了漫画版,到了100多期的时候我们就出了一个视频版,这么一个形式,就给我一个启示,我们常常讲要把传统媒体内容要一次采集、多次分享。在推大型故事接龙的时候,我就有这么一个突出的感觉。虽然故事的形式不是一个很新的形式,但是用新媒体的形式来做有几个好处。一是它能和作者互动,它的走向、它的故事人物都和读者一起来商量,可以修正它,这是一个最好的,实现了手机阅读。第二,我们实现了多次发送。到今天,我们和西安曲江影视集团底下的公司签了一个小合同,明年要做一个30集的《西安我想对你说》的视频拍摄,我临走以前给我们的网站做了一个电子书,就是一个大型故事接龙的电子书,就是这么一个很小的原创内容的策划,就在我们的报纸、我们的网站、我们的PC移动端实现了分享,效果也不错。还有将近30万的收入。如果明年这个视频短时间能出来,还有30集,确实在内容的原创和分享上就达到了一个很好的阅读。我就给大家分享这么一个小案例。谢谢大家。
[15:04]
[刘化良]:
感谢人民网,感谢主持人。我是来自广西新闻网的刘化良。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刚刚主持人说的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一个互为促进、共生共荣的问题。我们网络媒体来说,甚至要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融合之中去。拿广西日报集团来说,今年是报网深度融合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我们打造中央厨房。实际上中央厨房运作的一体化,带来的好处就是我们所有的采编资源的一盘棋,特别是在我们广西新闻的影响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首先是重大的主题活动的报道,实现了采编资源调动一体化。比如说两会、党代会,还有广西每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些大型活动我们都是派出主持人、摄像组和网络媒体的采编,和大报集团各有关部门的采编组成立一个联合采访组,设立一个直播室、会客厅进行直播报道,专访,基本上是一次采集、多元分发,形成了一种宣传合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是全新的报道,采编的业态。
[15:04]
[刘化良]:
我们原来,特别是重大的时政报道,是传统媒体的强项,有些资源我们不得提前报道,广西日报先报道,到第二天,我们是搬运共,第二天才报道。但是现在,实现了中央厨房以后,我们先网后报,基本上第一时间我们就可以报道。提升了我们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这是我们显而易见看到的好处。
[15:04]
[刘化良]:
我今天有个小小的问题,我们的影响力出来了,怎么样把这个影响力转化为生产力。刚刚许总说的,流量变现的问题,现在很多媒体也是,网络媒体怎么样做大做强做优自己,这个路在何方,可能是我们所有的网络媒体需要探讨的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当然,我们是党网,党网党养也是应该的。现在听说河南那边纳入到2017年的财政,有些媒体直接是财政拿钱。我们很多媒体还是需要自己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这方面联合起来,一起来探索有效的发展之路。人民网做了很好的工作,第一次大家坐在一起探讨,我希望以后经常举办高峰论坛,一起寻找,到底怎么样去,走资本发展之路,还是走地方特色,总有一个方向。我希望各地各省的媒体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实现一个平台共享、产品共享、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谢谢大家。
[15:04]
[李茂恒]:
感谢人民网给我们提供的这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是每日甘肃网李茂恒。我将我们网站发展情况跟大家做一点交流。每日甘肃网是甘肃日报所办的一家网络媒体,这个网站是1999年创办的,到现在已经16年了。从前年开始,媒体融合创新这一块呼声很高,甘肃省上包括我们报社领导都非常重视,在媒体融合创新这一块怎么走,其实我觉得,作为我们集团的领导,在这一块,我的感觉是,也不是有特别明确的思路。当时报社最后研究决定,以我们每日甘肃网为依托成立一个新媒体中心,这个新媒体中心就放在我们网站。目前甘报的新闻这一块其实也是我们在做,甘报的微博、微信和客户端,都是我们在做。
[15:04]
[李茂恒]:
关于媒体融合创新这方面我们也有一些尝试。比如说今年甘肃省敦煌文博会,这是我们甘肃省唯一的一次举办的国家级大会,我们省上领导很重视,对宣传这一块要求非常高,非常重视。今年9月份,我们文博会的宣传上,报社第一次成立了以报社采编记者为前方队伍,以我们网站的编辑为后方队伍的报道团体,报社领导亲自坐阵主管。从技术平台上也进行了一些沟通,打通了稿件发布,报社的采编平台和我们网站的采编平台之间的通道。这次报道效果非常好,效率也非常高。因为有领导亲自坐阵,前方的记者写了稿子,根据这个稿件类型的不同,有些直接上新媒体的,经过审核以后直接就分发到新媒体,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上面。比较敏感的,需要政审的,也有专门的人负责。我们省上领导对我们这次的媒体融合报道比较肯定。总体上来说,媒体融合我们觉得也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有强大的采编队伍,能写出高质量的有深度的报道,但是,渠道上还是有所限制。我们新媒体在这方面,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所以融合是大势所趋。
[15:05]
[李茂恒]:
前面主持人提到的融合当中的主导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前面老师的大象和松鼠的比喻,我觉得非常贴切。现在在我们省级网站这一块,有很多省份跟我们也差不多,就是我们网站这一块所占的体量比较小,还是一个从属的地位。我们网站是报社全资创办的网站,包括人事权等等,都是归报社所管的。融合创新这一块的主导,实际上的主导权肯定是在报社这一块,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从思路的角度来说,应该是我们从事新媒体的这些人,和新媒体接触的更多一些,思路更接近于互联网思维,应该互补,让媒体融合走出一个好的路子来。
[15:05]
[李茂恒]:
还有一些问题,比如说媒体融合最后到底融合成怎样的一个形态呢?比如说现在我们的大报党报基本都是事业编,而我们的网站大部分都是,像我们网站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网站,企业编。这样怎么融合呢?这都是我们在考虑的一个问题。
[15:05]
[黄志宏]:
我是来自福建东南网。感谢人民网、感谢人民日报举办这样一个活动总结党报媒体融合的经验,探索媒体融合的方向。我谈点想法。现在媒体融合这个概念提出来,我个人认为应该要有一个规则,就是谁是这个规则的制定者,这个东西可能很重要。往党报扩大发行,那就是增加一些发行渠道,把自己的两个手臂变成千手观音的这样一个做法来做就叫做融合了呢?还是用新的一种传播规则来重新结构我们自己的媒体生产方式,这可能是直接制约今后融合的路径和所要达到的是什么样的目标。因为报纸有一个发行量和广告的两个指标作为一张报纸影响力的主要的指标。但是现在的融合指标是什么?什么叫做融合好了?什么叫做融合成功了?这可能值得我们业界来思考,也希望能够得到学界的指导。
[15:05]
[黄志宏]:
因为现在我们在实践当中也碰到这个问题,就是由谁来定这个规则。比如说报社里面的网站,报社给你网站制定规则,还是网站可以制定报社融合的规则,这是非常重要的。谁有这个规则的制定权,往哪个方向上指引。我个人建议应该要创造一个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新的形态下面应该创造一种新的规则,而不应当只是按照报纸去扩大发行的规则来制定这种媒体融合的方向。认为有一个东西实现了我的24小时传播,改变了报纸一天出版一次的状态,这就叫做融合成功了,就有多少影响力了,实际上它影响的并不是一个同样的人群。我们同时也要有一种心态,就好比当年数码相机的出现,胶卷这种相机大家不用了,觉得非常习惯。但是现在手机的传播,为什么我们一定觉得我们这张报纸,这张纸有这么重要吗?我们还是要有这样一种心态,就像当年我们平板电视的出现,原来那种盒子机也没有什么意思了,你还放在家里吗?所以,我们要拥抱新的技术,我觉得这才是融合的一种最主要的心态。谢谢。
[15:05]
[黄志伟]:
我是天津日报的黄志伟。我分管新媒体才只有半年的时间,所以非常高兴人民网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切磋。
[15:19]
[黄志伟]:
前年夏天我就跑到硅谷去转一转,有一天晚上我在酒吧喝酒,因为我当时是在那租了一个酒店式公寓,就遇到一个隔壁的,那是一个在硅谷的工程师,28岁,香港人,他会讲国语,他就跟我探讨这个问题。他说你是做报纸的,我是做手机的,但是我们现在正在开发把这个手机做成折叠的,做成曲面的。如果给我们足够多的技术,我们其实是可以把手机做成你们报纸形状的。你说它只不过是介质发生改变,过去是一个纸的介质,现在做成是一个电子介质,形式有什么重要呢。我说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做融合的时候,反正现在好多派,有内容派,有渠道派,有技术派,我个人是比较偏向技术派的。因为我是有这种感觉。我们现在日常用的几样东西,一个是微信,一个是支付宝,一个是网约车,再包括今日头条。这四样东西我们放在一起,他们表面上其实是没有什么相关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它背后的东西,我觉得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由于某种技术上的突破,搭建一个新的平台,然后就把内容一网打尽。你仔细想想这四个东西,其实背后的东西,我认为是一样的。我觉得我们自己在工作中去做融合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感觉,你说我们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我觉得很多难题。观念、体制、机制、资金、技术,这很多很多问题,都得解决。怎么解决?我现在想,我为什么觉得可能技术问题是我们的一个最先的突破口呢?我看大家基本上进度可能不一样,但是干的活都差不多。搭建全媒体采编平台,搭建中央厨房,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我们的一个方向。我们通过技术的迭代升级,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一次再造。然后再对这些部门进行架构的重组,最后才对我们的考核的体系再进行改变。我想可能这也就是我们今后要做的这么一件事。因为我是觉得在这一块,像解放日报其实已经有一个非常好的头,他们从今年3月份就开始做这样的工作,我觉得应该是给我们指明方向了。
[15:20]
[谢新洲]:
谢谢前面六位报社老总和新媒体老总对前面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思考,和我们分享了这个经验。我刚刚看了看,不管如何,认不认同,今天有两个事实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一个是在座的很多在开会的时候,都拿着手机,即使在我们台上还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交互,来传播信息。这是一个深度的依赖媒介的表现。其实这种方式有很多的弊端,咱们今天不谈这个问题。但是第二个,今天讲报纸,党报。党报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媒体的改革是从党报开始的,并且它后来生了很多儿子、孙子,做了很多早报、晚报,也有很大的历史作用。这些报纸的发行量和广告量可以说是断崖式的下降,甚至面临生存危机,有的报纸是成为了僵尸报,僵尸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去面对?
[15:20]
[谢新洲]:
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党报在这样一种特殊的信息环境领域里面,我们讲媒体融合的时候,大家也看到互联网从来不跟我们融合,互联网没有说我们要和传统媒体融合,是我们传统媒体要拥抱技术,拥抱互联网。这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
[15:20]
[谢新洲]:
现在发行量都面临很多的问题,除了形式以外,我们更多还看到有效发行量。你们想想你们谁去看报纸,有多少人看报纸,效果会怎么样。如果说我们还是睁着眼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再过十年,大家想想,我们去干什么。我讲什么呢?我们一定要讲传播效果的时候至少有两个东西可以去考虑,一个,我们的用户规模,用户在哪里,你的有效用户规模。如果你不占有用户,你哪里有社会效益,哪里有市场效益,说白了看都不看,其实我现在对一些政策是有看法的。比如说现在我们很多省表态,党报要纳入到财政的资助范围,钱不是问题,关键是你没有生存力。因为现在整个我们国家的信息环境,我们的老百姓、一般的网民都有很多的信息选择的可能性,他可以不选你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面,一个是我们的用户规模非常非常重要,至关重要。你没有市场就没有回报,没有回报就没有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也产生不了社会效益,没人看怎么会产生社会效益呢?这是一个因素。
[15:20]
[谢新洲]:
第二个因素,我们的盈利方式,我们的盈利方式就是我们的生存方式。我们把我们的影响力一点一点转化为我们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这个大的环境,你不去竞争,互联网发展了。后面一个问题就是说,在整个的媒体融合的深度化的过程中,作为党报或者网站或者党报的新媒体,有什么途径来发展我们的用户,使我们的用户规模越来越大,有什么途径能够有盈利的能力,不管是融合媒体,新媒体也好,发展越来越有希望。这样一个问题和大家探讨一下。时间有限,围绕这个主题简要回答问题。
[15:20]
[黄志伟]:
实话实说,我没有什么好办法。
[15:20]
[黄志宏]:
我们这个单位是盈利的。但是这个盈利和当年的都市报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大概每个员工人均可以创造五万到六万的净利润,这样对我的母体来讲,对于报社来说,我没办法说儿子去养这个老母亲的,是养不起的。但是我是想,曾经有人,我们业界交流的时候有人问过我们,你这个党报的网站,你的核心竞争力是谁,我的回答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我的老母亲,哪一天这个老母亲还是很强的能量了,只是现在对盈利这个东西,他的认识,包括盈利的手法,过去可以采取的方式方法,现在一个是政策不允许了,另外一个,技术不允许了,现在这种盈利方式可能更多偏向于政府购买服务,还有一个就是线上线下的活动等等这些方面。在这些方面去发力,我觉得空间还是有。如何去构架一个能够盈利的,能够激励这个盈利团队的机制和体制,这个可能是更重要的。这些方面,顶层设计不能解决的话,有盈利的单位也有可能被它做成不盈利的。这是我的想法。
[15:21]
[李茂恒]:
关于盈利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我们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们网站也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网站,从2006年开始,我们创建这个网站,成立了一个公司,负责这个网站的运营。目前为止我们也还能实现我们的正常生存。
[15:21]
[李茂恒]:
从媒体融合的角度来说,媒体融合如果为了实现盈利,确实还没有特别成熟的模式。包括目前客户端还有微信和微博,如果靠这些来实现盈利,我觉得没有一个清晰的成熟的盈利模式。媒体融合是我们占领舆论高地,扩大我们媒体影响力的一个手段,不是我们盈利的一个手段。可能我们影响力出去了,在媒体融合这方面,不能实现盈利,但是可能会在别的方面,因为我们的品牌力、我们的影响力,可能会有其他的这些收入。
[15:21]
[刘化良]:
我认为要抓牢用户,提高黏性,必须要创新与特色,内容要创新,不创新的话,千篇一律,大报抄小报,大网抄小网,小网抄大网,没什么新的东西。一定要有创新的内容、创新的形式来展现。再一个就是地方特色很重要,各地的地方媒体,是我们大展身手的地方,像西藏新闻网德吉老总那里有他的特色。广西是面向东盟,每年有大型的活动在那里,所以我就要打东盟牌,我有我特定的读者群,年轻的用户群在这里。另外,同时我们要抓牢两个市场,第一个就是党政这一块,刚才那位老总说的党政购买服务,这一块我们也是抓得比较难,这几年这一块的体量越来越大,为党政提供一些服务,包括建站、政务发布,这一块专题宣传,还有网络行,大集中采访,党政这一块的收入每年在提高。再一个就是要走市场的路。走市场的路,要有现象级的产品,特别是要有平台级的产品出来。我们今年打造了一个缴费平台,叫做“桂管家”,我们开始对接一些很多用户进来,当然我们和大的支付平台比,我们有我们的特色,因为我们面向本地用户,所以我们这一块抓牢大批用户。通过一些现象级的产品和平台抓牢用户。不然就算你上市,走资本市场之路,你有了钱,没有好的项目,没有好的产品,也是很难发展。当然上市也上不了,有些媒体经营来源比较单一,基本上体量也上不来,肯定达不到上市的标准。所以我们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要推出我们自己的特色的一些产品和平台。希望在这方面我们一起共同努力。谢谢。
[15:21]
[刘小荣]:
我们六个人里面有五个人都提到了媒体融合的难度。我结合我们集团现状说这么两句。因为去年搞了一个中央大厨房,因为我们集团有七张报纸,目前最好的是西安日报、西安晚报,还有一块是新媒体,相对来讲,增量是最多的。除此之外还有西安地铁报,也是在盈利,其他生存不成问题,但是要大的增量是不可能。我们搞了大厨房以后,把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的七个部门,现在已经全部进入到这个大厨房里面,每天所有的各个部门的主任一起来处理这个稿件,我们的计划,到2017年2月份以前,把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的几乎所有部门,分为两个部门,要闻部和另外一个部门留下来,还留在原来的体制,留在报纸的体制内,其他所有的都进来。进来以后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所有的稿件实现了流程再造,第二个解决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党媒有这么一个机制上的毛病,所有的人都是有职务的,都是有待遇的,把他们融合了以后怎么样来解决这个待遇,我们去年在杭报和郑州日报、大公报走了一圈,我们也是借鉴他们的办法,把所有的人的待遇给保留了,在有限的职位里面,只留其中的一部分人,把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两家变成两个大的采访中心,就彻底实行了媒体的彻底融合。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资源实现了最大的集约化,效益提高到最大。每天下午五六点钟,几乎把所有稿子都处理完了,因为所有的主任,包括两报总编室主任都在这个现场。到了晚上,只需要两报的总编室,我们叫编报部,两报总编室处理一下稿件就完了。这么做实际上已经完全实现了融合。我认为党报系统的融合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观念,大家放不下架子,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职位和自己的待遇放掉。如果看到新媒体对党报系统的冲击,如果看到我们现在这么步履艰难,我们还在探讨观念这个问题,我认为,融合就是做得更好一些,做得更深入一些,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里面有个前提,我们集团的董事长,就是西安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我们的总编辑和社长在这个事上是全力要融合,在强力推,所以这个事就能推动。
[15:21]
[郑萌]:
在我们集团的几家媒体中,近两年还能够持续保持营收和利润的增长,还能够盈利,一个就是机关报,再一个就是我们网站。其他的市场类的报纸,下滑得还是比较厉害的。传统报业集团,特别是机关报,还是拥有它的品牌资源和政府资源,还有很多很多的无形的资产和资源。如果我们的转型改革能够到位,如果我们的融合能够真正地实现,未来生存、发展、盈利都还是有希望的。但是这个转型和融合的过程,我觉得可能会是很艰辛的。谢谢大家。
[15:23]
[谢新洲]:
因为时间关系,前面各位专家对我们有关问题进行了仔细回答,也有深入的思考。关于媒体融合,我想还有很长的路可走,包括我们顶层设计,包括我们组织形式,包括机制体制等等,我觉得媒体融合的发展对我们的报业界的人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许会关系到我们整个报业的生存和发展。可能以后还有很多的问题可以值得探讨。今天由于时间关系,非常感谢各位专家为我们做的解答,也非常感谢各位听众来聆听我们这些专家们的回答。谢谢大家,这场圆桌会到此结束。
[15:23]
[主持人]:
特别感谢各位嘉宾进行的讨论,从各个嘉宾的回答当中可以发现大家很实在,而且大家对于这个行业的焦虑也是特别实际的。但是大家的言语当中还是能够看到我们这样一个行业的未来的路径的探索。
[15:23]
[主持人]:
下面进行第二个分论坛的讨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内容的创新带来新的机遇,这也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的一个优势所在。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为支撑的媒体融合平台的建设也为新闻生产、分发、互动、营销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党报网站如何发动这样一种技术的先决要素,同时把内在的动力与外在的动力相结合,如何参与技术创新推动的媒体新业态,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进行第二个分论坛的主旨演讲,首先欢迎大洋网总编辑曹苏宁做主旨演讲。
[15:24]
[曹苏宁]:
在场的各位媒体同行,下午好!首先感谢人民网给了大家这样一个分享交流的机会,也特别感谢各位留出时间来听我的分享。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关于党报网站如何利用新技术、创新媒体发展的动力、提升党报网站在媒体影响力的话题。
[15:43]
[曹苏宁]:
新技术的发展对新闻内容的呈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带来了变革,也改变了新闻生产模式。比较普遍的是,大家都知道的是我们有中央厨房或者叫中央编辑部。2014年12月广州日报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中央编辑部,被纳入了年度媒体融合的重大事件。
[15:43]
[曹苏宁]:
这个集团全媒体的中央编辑部包括几部分,一是报社原来的报纸编辑部,二是报社自己设立的全媒体中心,主要负责广州日报的两微,当时还没有一端。三是大洋网的编辑部。这些人放在一起,也曾经搬到同一个办公室来办公,后来随着业务的拓展,又从报业集团一个楼层扩展到第二个楼层,等于中央编辑部的范围也扩大了。
[15:43]
[曹苏宁]:
我们经常把这个定义说物理上的融合,我们当时说这个话的时候留了一句话,将来应该可能会有化学上的融合。这个化学上的融合怎么实现呢?我自己感觉就是说,如果仅仅是说把大家放到一起,说一起发稿,一起来审稿,现在说得比较多的是一起策划稿件,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新媒体的记者和传统媒体的记者一起去前方,新媒体的编辑和传统媒体的编辑一起在后方进行不同形态的呈现。我觉得这些其实并不是化学融合。我自己理解的一种化学融合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融合。
[15:43]
[曹苏宁]:
在这方面,大洋网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我们有了大洋网自己的客户端叫“广报汇”。这个“广报汇”客户端和大洋网实现了同步更新、同步管理。我跟大家解释一下同步更新、同步管理是什么呢?很多报社的领导过去都跟我说,你们办了客户端以后,人力增加了多少?因为大洋网在粤传媒,在上市公司,很关心我们的人力成本会不会增加。我很肯定回答领导,人力成本一个都没有增加,我们的客户端完全是靠软件向大洋网抓取稿件来实现更新的,不需要设专人更新客户端的页面。因为,在实践当中发现,我们又要求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同样严格来把关,就意味着不管是在大洋网上发稿还是在“广报汇”客户端上发稿,都要通过稿件的采集、编辑、审核然后再发布这几个流程。我就需要两个团队去做这个工作。这样的话,我们的人力就会增加很多,这是第一。
[15:44]
[曹苏宁]:
第二,所谓的说融合,如果是在一个网站内,仅仅是PC端和移动端都要分成两个团队去做的话,我觉得这个融合其实是不彻底的。所以,我们想到的办法,我们把稿件迁到大洋网的系统,通过广报汇客户端的对接,让它自动到相应栏目抓取稿件,我只需要留下一两个编辑调一下重大新闻的顺序就可以了。而且这一两个编辑,随着我们后面工作的实现,也已经被取消了。接下来我还会再讲。这样的话,我一方面要求大家在编辑签稿的时候多打一个钩,就可以关联上。打完钩以后自动进入到数据库,客户端软件会来抓,不用你担心,这是一个方面。我们的客户端,大部分的版式,每一条稿子都需要一个图片,但是在网站上并不要求所有的稿子都有图片。第二,我们客户端要求很多东西要有一些比较好的呈现,但是过去网站基本上是把稿件放进去就不管,这样倒过来逼着大家把网页的稿件做精,而不像过去那样把别人的稿件复制过来粘贴就结束了。
[15:44]
[曹苏宁]:
第二,大洋网是广州日报办的一个网站,作为地方性的网站,我们始终把本地化作为重要的立足点,如何实现本地化。过去我们想的是多用一些广州新闻,这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大的限度。现在有了移动端了以后,我们通过LBS的定位,知道你是在哪个区,这时候你打开客户端,重点首先向你推送这个区的新闻。我们有一个频道叫“各区汇”,比如我上班在广州荔湾区,这个时候点开“各区汇”,首先显示是荔湾区的新闻。我下班以后回到家来到海珠区,这时候同样打开“广报汇”的客户端,点“各区汇”的时候显示的是海珠区的新闻。我们接下来还会进一步细化,细化到周边的几个街道的信息,这样更好地实现服务社区群众的一个目的。
[15:44]
[曹苏宁]:
我们在这方面除了线上的设计之外,还在线下跟我们报业集团另外一家纸媒叫信息时报进行了合作。信息时报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它在媒体转型的过程当中,觉得主流的广州市的新闻都有广州日报,派一个记者也去参加发布会是多余的,他就把他的采编力量做了一个优化,全部投放到各个街道和社区。广州130多条街道,现在为80多条街道开了微信公众号,每个记者管两个街道,就到各个社区、各个居委会去看,你们这里有什么活动,有什么新闻,其实在这方面,社区是一个新闻富矿,过去之所以做不了,是因为没有那么大的人力去社区挖新闻。如果指望居委会或者街道的通讯员能够给你写出一条你觉得可以上得了媒体的稿,基本上是很难的。各个区的通讯员可以,但是街道和社区没有这样的力量,我们记者就成了网格员,他们去那里挖掘,挖掘的信息放到他们的微信公号,它是一个微信公号群,它叫“微社区一家通”,有很多公号,每个街道都有。这样大洋网的社区频道和广报汇的社区频道,自动抓取它的稿件,归类以后放到我们平台上。
[15:44]
[曹苏宁]:
第三个,讲内容建设和技术运用的结合,今天上午也有老总讲到,感觉很多技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我们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大家有时候也会一哄而上,前一段时间大家觉得做H5挺好的,连市里领导都喜欢H5,说最近广州天很蓝,做个H5。明天说我要举办一个什么活动,你做一个H5。是不是所有东西能做H5呢?领导要做我们要做,但是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不是所有的活动,到底什么活动适合做H5才做。同样的道理,在直播上也是一样,过去我们觉得什么东西都来一个直播,这样的话很受欢迎。最近有分析说,直播的流量红利期已经过了。在流量红利期过去以后,内容才是重要的,什么样的内容真正适合直播。我讲技术和内容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吻合,只是技术一直往前走,我们觉得什么样是最先进的就做什么,跟你的内容不配套,其实你做了也是白做。阅读量还是那么多,还多花了很多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15:44]
[曹苏宁]:
最后一个,我们知道,今日头条是通过计算给大家推送稿件,它的首页,每个人首页打开叫推荐,都是不同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现在也想说,比如我们的客户端,是不是也可以通过计算来推荐,我们也采购了新的系统,准备下一步做这样的工作。你平时点击哪一类新闻比较多,就给你推荐哪一类新闻重点。在这个时候,我们在采购这个系统,在完成这个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更关注我们哪些稿件被转载,是谁转载了我们?它是通过多长时间实现了从我们这里到其他兄弟网站的转载,它的传载路径是什么样的。我们也购买了一个系统,这样可以通过一个类似于像台风路径图一样的东西可以看清楚我的稿件通过几个中心分散传播出去的。对我们下一步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做判断的时候提供一个参考。
[15:44]
[曹苏宁]:
最后,我有两点思考想和大家分享。第一,刚才讲到说,比如通过BI计算,用户行为的计算给大家推送稿件。你知道读者过去一直看这类稿件,但是不是他只需要这类稿件。比如我看头条,有一段时间我看历史比较多,因为我学中文的,喜欢看历史的东西。结果我打开一段看以后,在首页上总有几条是历史的,你一开始觉得很称心,你想看的东西都在这里。后来一段时间后发现很多新闻没有看到,是被他认为你要看的东西被刷屏掉了。这是接下来在所有媒体发展过程中和技术应用当中要思考的问题。
[15:45]
[曹苏宁]:
第二,通过技术的应用,很容易抓取稿件、发布稿件,也很容易分析稿件。那么,内容生产的原创保护怎么实现?最近,重庆日报,华龙网实现了版权交易系统,通过这个很容易分辨出怎么被盗版,怎么被大家转发以后,没有付给它应有的,对原创没有应有的尊重。我想随着媒体融合和新媒体的发展,内容生产的被尊重,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过去传统媒体吃的一个最大的亏,我生产很多内容大家免费享受。结成联盟或者达成合作协议以后,大家互换共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没有协议或者合作的情况之下,如何保障我们的内容不被侵犯,让内容的生产者真正得到尊重,这也是回应刚才圆桌论坛那个教授讲我们怎么自己养活自己,如果生产的内容不能变现,这个内容本身不能变现,你要让内容生产者通过其他方式再去变现,这一点是不是合适?也值得我们接下来再思考。谢谢大家。
[15:45]
[主持人]:
感谢曹总给我们的一个分享。下面有请中青在线副总经理寇京晶做主旨演讲,有请。
[15:56]
[寇京晶]:
大家好,很感谢人民网给我提供这样的机会,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们中青在线在党报媒体融合过程中的一些实践。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技术与内容双轮驱动实践”。
[15:57]
[寇京晶]:
中国青年报在2016年着重构建H5牵引网报融合的全媒体传播生态圈,我们社长提出来,向“移动化、交互化、思享化、交易化”转型,努力探索有中国青年报特色的媒体融合转型之路。
[15:57]
[寇京晶]:
我昨天在做PPT的时候,我就想分三个部分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第一部分是H5技术牵引下的部门主导三端融合;第二部分是H5作品与微矩阵建设;第三部分是线下渠道线上社群化探索。
[15:57]
[寇京晶]:
我们今年年初报社全范围的推动“部门主导、三端融合”的做法,刚才有各位老总也提到,每个报社的做法是不同的。我们报社等于是成立了全媒体协调指挥中心,在这个机制的指导下,报社鼓励个别部门,包括我们纸报编辑部的部门和中青在线网站的编辑部的部门都参与到三端内容建设当中去,这三端就是指,大家也有这个概念,一个是报纸版面端,一个是PC端,还有一个是移动端。到今年年底的时候,11月份,我们又提出要重点发力在移动端这块的功能和内容建设上。我接下来简单的以案例式的,我们在2016年都做了哪些部门主导三端融合的作品给大家分享。
[15:57]
[寇京晶]:
这是我们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全媒体报道当中,我们采用了网络专题、网稿快讯、H5、移动视频直播等多样态的报道形式。这是在我们报社的副总编毛浩老师当时的主持下做的全媒体报道。在这次报道当中,我们是首次尝试接入公共视频信号资源,实现了青年论坛的多终端的视频直播。因为中青在线,在座的老总可能不清楚,全部是靠报社投资发展起来的,所以资金是有限制。在这方面的探索,我们实际上也有点切合今天论坛主题,怎么样借助外力来拉动内部生长,来实现网报融合。我后面会讲到我们是怎样借助外力的。
[15:57]
[寇京晶]:
在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全媒体报道中,我们最大的亮点用了什么技术,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也就是说,在这次报道当中,我们到前方的记者是携带了一个VR全景相机,现在在媒体是很流行的一种做法。这个VR不是大家经常自己玩的那种鱼眼相机,我们当时用湖南大学的一个设备叫12个镜头的,每个面,因为物体有六面,每个面有两面镜头,记者拍摄完以后利用拼接技术,我们做了一系列的作品。通过坐在家里看中国航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我们会聚了全景照片、视频、图集等多种形式,全景报道展示了航展内外各种精彩瞬间,也受到用户的欢迎。
[15:57]
[寇京晶]:
这是G20全媒体融合报道这次峰会的盛况。这是我们借助外力,中国青年报社和北京市新媒体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这是首次在联合报道上的一种尝试。这四个美女记者有三个是报社的文字记者,她们虽然第一次做移动端的媒体直播报道,但是她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也不亚于这些有经验的视频网站和电视台的这些记者。这一次的尝试是我们首次在全程化利用移动手机进行直播报道的新样态的尝试。
[15:57]
[寇京晶]:
这是各个传统媒体比较擅长的深度调查报道,这是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报告,我们当时是在报纸版面端用了四个整版来进行的报告,我们的编辑,PPT上标了一个红色字,说像四扇刻画精细的挂屏,全面、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报告。生动报道,我们还有其他样态。
[15:57]
[寇京晶]:
这是H5版的留守儿童报告。H5的作品容量还是很小的,我们怎么把三万多字的调查报告呈现出来呢?这就需要技术创新。在这样一个H5作品当中是按章节设计定位,满足用户对内容喜好的选择进行碎片化阅读。这是我们比较有代表的优化长文阅读的新体样和新尝试,这已经成为社内最重要的长文H5模板的代表作之一了。
[15:58]
[寇京晶]:
部门主导,三端融合,我们依托报社的线下渠道,我们还打造视频节目,一共有两档,这是在10月中旬的时候开始推出的,一个是《高校新闻联播》,这是基于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生产的一档视频节目。后面我会略作一点介绍,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这个视频节目,我们想努力地打造属于大学生的视频新闻阵地,反映当代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我们做这种食品是通过,一种是定时直播和碎片化传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视频内容的共享。
[15:58]
[寇京晶]:
第二档视频节目是共青团新闻联播,因为中国青年报是团中央的机关报,所以我们有共青团的渠道优势。我们借助这个渠道来打造一档《共青团新闻联播》的视频节目。这两档视频节目实际上是我们和《北京时间》的战略合作来生产的视频节目。这些节目生产出来,既通过我们自身的三端进行传播分享,也同时发布在《北京时间》APP上。《北京时间》背后有360的搜索支持,流量也是蛮可观的。还有中青报的微信矩阵,后面会介绍我们报社微信矩阵的发展。同时有的时候,比较适合秒拍视频网站,有时候我们会传一些,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15:58]
[寇京晶]:
如果关注我们报社的老总们可能知道,11月15日有一个举措,当然,把我们原来“冰点暖闻”客户端更名为“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为24小时中国青年报新闻不间断,拥抱新媒体而做的战略性调整。我们希望能够在2017年,我们的读者用户能够5个工作日读报纸,周末两天看客户端会员专区里面的“中国青年报周末版”。因为报纸实际上是周末版到达率是非常低的,因为我们是全国发行。我们解决发行的问题,做了改进,同时希望激活报纸读者用户关注我们的新媒体产品。
[15:58]
[寇京晶]:
第二部分给大家分享的是H5与微矩阵建设。我们报社在2014年底,就开始鼓励和支持各编辑部门构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希望对垂直用户群有所垂直性的服务。到目前为止,我们有微信公众号,一级、二级一共有52个微信公众号,还有三级,三级包括我们的渠道,校园社团,中国高校联盟的那个渠道建设的微信公众号。整个我们现在三级微信矩阵,我们总计的微信用户数已经是一千多万,有一些公众号是盈利的。
[15:58]
[寇京晶]:
垂直用户群,实际上我们报社内部对公众号有几个我们还是非常看好的微信公众号,一个是官微,在我们内部来看是很高,在各位老总主管的可能还有一定差距。第二,垂直用户群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和KB创业俱乐部这两个渠道,他们的公众号的发展、用户数也是很可观,像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校园矩阵的微信公众号,今天上午我得到的数据是200多万,KB俱乐部的微信公众号也还是不错的,因为我们有聚焦创业教育这个领域的资源。
[15:58]
[寇京晶]:
H5是我们报社全媒体融合转型移动化核心产品之一,是本报到目前为止有近600个H5,应该是到上上周为止,应该是580多个,很快会突破600这样的数据。我在这儿重点给大家讲一讲我们怎么样来做的H5,在技术上是如何做到创新的,和内容上怎样进行并进,来做好H5作品,来牵引报社的媒体融合工作。
[15:58]
[寇京晶]:
我们实际上在2014年下半年的时候,报社的一把手张坤老师,要中青在线大力发展H5技术应用探索,当时人力很紧张,也还是克服困难组建专业团队,用专业团队来牵引采编部门的跟进,目前为止,H5已经成为报社开展移动互联网青年引导的重要方式。我后面略举几个小例子,这是今年清明节的时候推出的一个H5作品,它是引入了众筹的概念,让用户能够参与进来,爆点还是不错的。
[15:58]
[寇京晶]:
这是我们做的“十三五号战车全解析”,用小游戏的方式,用拼装战车来了解发展理念和“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目标。这是我们在互联网大会青年论坛期间推出的一个《你好青年,这是你的时代!》,这是H5里面用到一镜到底的交互式的特点,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这是《史上最好玩的党员准则测试》,在答题过程中让用户看到相应的政策解读,这个小游戏属于让用户能够在答题过程中学习了解、分享准则和条例,还是不错的作品,访问量也非常的高。
[15:58]
[寇京晶]:
我们实际上在做H5作品当中,各个部门都深度参与,我们网站主要承载的是一种牵引的作用,能够给大家示范,能够进行相应的技术支持。在今年的时候,我们还自主研发了H5的聚合平台—青修(音)平台,我们报社在线下渠道线上社群化的探索,是我们今年和明年未来的很重要的发展方向。
[15:59]
[寇京晶]:
这是我们打造的一款聚合线上功能,用线上功能聚合线下资源和社团资源,针对大学生的活动社区青云网,2017年会把它移动化,现在只是实现了移动终端的适配。
[15:59]
[寇京晶]:
这是中青报APP,不只是新闻这样的一个属性,我们希望能够激活线下渠道内容生产能力,探索内容生产与交互的移动产品方向。
[15:59]
[寇京晶]:
这是我们借助外力来打造的中青报APP客户端上的移动视频直播服务这样的功能模块。
[15:59]
[寇京晶]:
中青在线和中国青年报的这种转型深度融合,我们是技术与内容双轮驱动的方式来发展,创新内容表达与传播方式,构建移动互联网产品及平台。今天我的介绍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希望与大家线下多交流。谢谢。
[15:59]
[主持人]:
特别感谢寇总给我们分享特别细致的案例分析,就是中青在线也是我们报网融合一个特别先锋的典型,相信各位也能够从刚才介绍当中找到自己的一个路径的想法。下面我们有请人民在线副总经理杨松做主旨演讲。
[16:08]
[杨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打造用户生态,走好群众路线。我们大家可能都知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贯彻和倡导的群众路线。这其实也是我们党报党网的一个生命线。在之前我听大家都提到,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如何引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能保持生命树的常青不衰,就是对用户、对群众的深入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
[16:08]
[杨松]:
其实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没有用户这个概念的,更多的只是一个受众。传统媒体有数量巨大的受众,但是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我们无法获取每个用户精准的定位。我们可能能通过一些第三方的调查公司,通过一些市场调查方式,了解到我们受众的一个整体的概貌,但是对于每一个用户和更高价值的用户的喜好,这些数据我们是没有得到的。在大数据时代,这个壁垒是得到了打破。
[16:09]
[杨松]:
随着技术的进步,数据都是可存储、可计算、可挖掘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拿BAT来说,我们都知道,阿里应该是最了解用户的采购的需求,百度应该是最了解用户的搜索需求,腾讯应该是最了解用户交流、沟通这方面的需求,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相应的对应的大量的用户的数据,更重要的是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它是非常低廉的,而且是非常高效的,这就使得对用户的大数据分析这个操作获得了可能,在如今技术快速发展下。尤其对每一个用户可以精准分析出他们的收入、消费的偏好以及潜在需求的数据,进而为每个用户提供真正满足他们的差别和需求,而这些数据是真正来自于用户。所以从群众中来的用户数据,是党报党网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所说的数据,不仅仅是日常所说的新闻数据,而且还包括海量的用户数据、阅读数据、关系数据、评论数据等等,这些数据源源不断地产生,其实很大一部分输出都来自党报党网的平台而来的。
[16:09]
[杨松]:
在大数据时代,用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接收一方,通过阅读、浏览也在不断地反馈信息,我们是否能及时接收到这些反馈,从这些零散的信息里面总结归纳出用户的变化规律,进而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提高媒体的影响力。
[16:09]
[杨松]:
作为拥有海量数据用户的党报党网可以利用自身的背景资源优势,对用户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采取有效的支撑内容生产,并能精准地做到对用户的精准分析,改进新闻报道的生产方式,不断贴近用户的需求。
[16:09]
[杨松]:
再说到群众中去,我们的用户数据如何反馈到新的生态里面。推动融合发展,我们要紧紧围绕着党媒姓党、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子。到群众中去,就是要借助现在先进大数据的技术,研究受众的行为特征和内容偏好,挖掘出用户的潜在需求,构建以用户数据为基础媒体新生态,打造媒体融合下的用户平台。其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好也体现了大数据的本质。在大数据的生态链中,所有的数据其实都是动态的,我们用户的每一次行为,每一次操作,都会变成数据,反馈到整个生态圈,而进行快速、动态的调整,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数据的加工、生产、传播,这就形成一个闭环。
[16:09]
[杨松]:
如何打造用户生态呢?我觉得用户生态的构建有两个关键,一个是以用户为核心,打造以用户为平台,第二是打通数据流程。以用户为平台,刚才说的比较多的,最主要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用户平台。我们现在做的,不论是两微一端的建设,还是发展新型业务所需要的内容创新,其实目的都是为了吸引用户、聚集用户,所以我们第一个就是要建设自己的用户大数据平台,深度挖掘用户关系和用户行为,提供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媒体服务,把我们之前的弱关系变为强连接,形成有用户数据的竞争和心理。
[16:09]
[杨松]:
另外一个关键是要打通数据的流程。我们要从底层数据的挖掘、存储到加工、编辑、解读、分析,通过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完成内容和渠道的驱动,进而完成多元化传播。我觉得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打通。首先实现的是数据的打通。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对于互联网大数据公司而言,数据的打通是至关重要的,其实我们党报党媒要构建完整的大数据生态产业链,也要首先进行数据打通。数据打通第一个,我觉得就是要进行平台的打通。现在我们媒体有很多业务,有各种的数据库,有各种数据标准,数据的打通有天然的壁垒,如何来破壁呢?最简单的一个就是建立公用的大数据平台,不管这个数据平台是基于公有云、私有云或者混合云,只要把所有的数据都集中在一个平台上,我觉得这个壁垒就可以进行天然的打通。
[16:09]
[杨松]:
第二个其实是打通数据流程。平台打通是第一步,还要接着是内部数据流程的打通,实现数据的采集、存储、计算、查询、管理和应用的良性循环,让数据在整个业务系统间可以快速流转,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16:10]
[杨松]:
最后是打通绩效,新媒体下的绩效,不能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考核,新闻的价值可以更多从内容质量、传播效应和创新评估这几块来进行评价。
[16:10]
[杨松]:
第二是要进行数据挖掘。从根本上来说,数据是不能说话的,如果拥有大量的数据,而不能知道怎么使用,其实这可以说是一场灾难,而不是价值。在数据和价值之间,其实就是要靠数据挖掘,大数据真正的价值就在于这儿,就在于算法。
[16:10]
[杨松]:
说到算法,可能大家第一反应觉得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我认为算法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算法的迭代方向、参数工程都必须和产品的商业逻辑、产品的运行环境甚至是产品的价值取向合二为一。当我的算法进行一些迭代升级的时候,决定方向的不仅仅是数据和技术本身,更应该包含了我们对产品的理解,对良性的把握,甚至对产品未来商业模式的一些探索。
[16:10]
[杨松]:
举个例子,我们平时在座的日常选题策划就是一种算法,现在的繁杂热点非常多,怎么找到和自身切合的热点话题和自身的业务逻辑相结合,这绝不是靠简单的机器算法就能得出来的。再举个例子,人民日报之前出了一本书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对历史上人民日报上所有称之为老朋友的人做另外一个解读。我们每一个党网党媒历史非常流长,都是一个宝藏,如何挖掘宝藏,唤醒沉睡的档案,更多是需要我们对数据的理解。
[16:10]
[杨松]:
第三要做到让数据流动起来,只有流动的数据才有价值,才可以变现。在数据里有一个非常奇妙的效应叫外部效应,单独的数据可以说是没有什么价值,或者价值不大的,只有按把不同的数据融合在一块儿才能产生化学反应。大家可能听说一句话叫做羊毛出在猪身上,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价值本身没有用,你只有开放出来和别的数据对接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将数据孤岛串联创造产业间的共同价值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驱动内容、渠道、平台的融合,制定相应的数据接口标准,同时向其他产业提供输出,这才是真正的数据流通。
[16:10]
[杨松]:
最后讲一下我们如何助力创新融合。其实这两年我们在服务很多媒体报业的过程中也发现,移动端用户数据的价值日益的凸显,我们也通过大数据技术在用户画像分析、用户数据平台搭建等各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我们在给人民网的年终策划里,通过对人民日报整年的新闻进行各个维度的解读,以图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另外我们做的新闻传播分析平台可以多维地分析每一篇稿件落地的情况、它的影响力和分析力。另外还包括新闻素材平台、线索平台、聚合发布平台,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多说了。
[16:10]
[杨松]:
总之,未来用户数据一定会成为我们党报党网的首要的助推力,尤其对于移动端的用户数据,是新媒体发力的重要基础,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以后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帮助。谢谢大家。
[16:10]
[主持人]:
感谢杨总给我们做的一个分享,我们也看到了现在大数据的一个巨大的魅力。下面有请人民网资讯部副主任刘鹏做主旨演讲,有请。
[16:22]
[刘鹏]:
大家好,我是人民网的刘鹏,我在人民网主要负责的是一些移动端研发的相关的工作。今天我说的主题是新技术和新媒体方面,新技术在新媒体相关应用的一些看法、想法和一些应用的实际。
[16:22]
[刘鹏]:
今天主要讲三个,一是在新技术当前市场情况下,我们看到了哪些,通过看到这些东西,我们有一些自己的思考,通过一些思考,我们有真正的总结和最后的一些积淀,做了一些实际的东西。首先说我们看到了哪些。
[16:22]
[刘鹏]:
整个当年的市场,移动互联网风生水起。看一组数据,目前我们国内移动端的用户有7亿,整个全球的移动用户已经有20个亿。整个大数据,这是一些整个市场的情况,大数据的用户,可穿戴设备可能达到的估值,以及整个新技术VR、AR未来的市场的价值、人工智能的价值,共享经济比如说共享经济的代表滴滴、优步整个未来的市场价值。大家都知道一些数字,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通过这些数字的本身,中国国内有7个亿的用户,有哪些用户是真正属于我们在座各位的党报、党媒、党网的用户呢?有这么大的市场价值,这些市场价值,哪些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些问题。
[16:22]
[刘鹏]:
先介绍一下我们实际已经在日常中应用的,比如人民网,这是人民网通过无人机做的相关的视频,以及在我们客户端上,今年两会的时候做的VR的报道,一些新的技术我们逐渐应用到媒体的应用领域上了。
[16:22]
[刘鹏]:
这是在移动端,我开发的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直播,以及通过H5,增加了用户在社交媒体里面形成很好的传播。方方面面的技术,都已经逐渐应用到了我们自身的产品、新闻报道传播领域当中。但是这些报道。
[16:22]
[刘鹏]:
这是腾讯在今年奥运会上的一个机器人写作,奥运会期间,机器人写作发布了三千多篇稿件,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东西,但是机器人写作现在在我们党报这边,比如评论、理论上的一些文章,机器人还不行。但是在一些新闻、娱乐、体育报道赛事上已经开始逐步应用,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16:22]
[刘鹏]:
这是某头条的一个,是应用很广的应用,通过所谓的大数据用户行为分析实现了更精准化的推荐。右边是央视的“一带一路”特别报道,通过挖掘数据超过1亿GB量实现了数据报道,方方面面,传统媒体、新兴媒体都通过新的技术来扩展自己的报道的维度和边际。
[16:22]
[刘鹏]:
通过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总结和思考了一些新的东西,就是新技术对我们来说到底有哪些应用,我们应该怎么做?
[16:22]
[刘鹏]:
首先,现在无论是产品的形态,新老媒体的融合,都是以技术为的,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技术的缔造者、实践者、颠覆者、创新者、共享者是谁?技术是一个工具,应用技术的应该是人。人来使用技术,使技术达到我们相关的需求,但是人自然有人的一些核心的属性,比如说人有自己的行为习惯,有情感的偏向,有他的伦理态度,但是人有这些态度,有态度的这些人使用这些技术,可以实现什么?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些媒体融合的产品,以技术作为核心的。当前媒体融合的产品实际上就是以新技术为引领,以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方式发展。技术是人做的,是由人来开发的,媒体融合又以技术为依托的,所以媒体融合的产品一定要契合人的所需,一定要有人的特性,符合人的行为习惯,这个产品才可能有市场、有受众。所以,我们觉得现在一个个体上的人,实际上是用户,而不是受众了,受众可能是一个单向的了,是被动等待接受你的信息。而用户实际上是双向的,不光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媒体的制造者。现在用户,每一个单独的用户,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媒体属性了,某一个单独的用户实际他在一些时间节点上对事件的引爆已经强于在座的媒体同仁所引领的媒体。
[16:23]
[刘鹏]:
通过这个思考,我们觉得整个媒体融合 ,如果做技术类的产品,一定是所谓真正的人文关怀式的产品,以这个为着眼点,我们做出来的产品才能真正符合市场的需求,满足用户的需求。
[16:23]
[刘鹏]:
通过这些,我们认为技术是基础,但是驾驭技术要适度,适度的驾驭技术是有几个认识,第一首先认清自己,过去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实际知己,我觉得是一切先机的基础,咱们在座的都是党报、党媒、党网,怎么认清自己,我们核心的优势是什么?我们在市场上的优势是什么?我们适合打造什么样的产品?我觉得是摆在眼前的头一个课题,这应该首先是了解我们自身的优势到底在哪,我们怎样充分发掘我们的优势。同时知道自己优势之后,就应该知道,我们的用户群体在哪,我们的用户是谁,怎么用我们的优势去真正打动这批市场上的用户,取得用户。但是只是认清自己,认清用户还不够,我们还要有武器,就是工具,实际工具就是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技术,通过我们掌握这些工具,来认清自己的优势,怎么切合用户的需求,我们才能打造出真正符合市场的需求,具有用户接受程度的,具有好的传播力的产品。最终促成了,一个是我们在座某一个媒体自身价值的体现,同时我们整个党媒,大家是一个有机共融的整体,大家在一起共同发展,才能引领整个趋势的发展。所以,可以取得一个群体的价值,最终达到整个社会上的价值。但是,技术只是工具,人是利用技术的,而不应该让技术反过来约束人,所以对技术的应用是适度的方式。就是我们不会盲目地追崇新技术,只是拿适合我们的新技术为我所用。这是我们的一个新思考的实际的观点。
[16:23]
[刘鹏]:
最后简单给大家汇报一下在媒体融合这些年,我们已经做过的一些项目,形成了一些成绩。首先是在做新媒体领域,必须人是一个核心的根本,只要有了一批为我所用的技术人才、技术队伍,才能做出为我所用的产品,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目前我们做移动端的团队大概有50多人,人数不是很多,但实际工作岗位是很多的,只有这一批人,每个人在自己专业岗位上有自己的专长。
[16:23]
[刘鹏]:
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有了自己的技术积累和技术积淀,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通过这些核心技术的积淀,我们可能在未来的媒体融合,在未来移动端领域可能会走得更远,并且这些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在第一代技术上又开始构筑新一代技术体系,希望把我们未来技术形成真正底层的积淀,形成共享的粉饰,可以为我们整个媒体生态圈提供共享服务,比如底层用户的服务、直播服务、评论服务。
[16:23]
[刘鹏]:
简单介绍一下实际我们这两年核心的产品是人民日报客户端,我们已经做了三期了,我们现在开发的客户端总结起来一共有三大块,一是信息资讯的功能,二是在政务领域打通媒体和政府、打通政务在移动互联网上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建设一整套完善的政务服务功能,以及相应的用户功能。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围绕着三大块的功能来呈现的方方面面的各种在移动端的呈现。
[16:23]
[刘鹏]:
给大家简单分享一下这几年涵盖有人民网DNA的移动应用产品,介绍一下给整个媒体报业同行做了哪些技术的扶持和技术输出的应用,首先人民日报客户端是我们一直在研发、迭代、升级的主要产品,同时还为我们自己的海外版,叫海客。这是解放军报,2014年最早合作的,不仅开放功能,实际通过人员的交流,为他们培训了相关的移动端的开发人员。这是杂志,叫《中国人大》。这是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更多是主导一个活动,里面有很多道德楷模、文明城市的评选在这个客户端评选。这是今天下午要正式上线的,是国务院新闻办的应用,主打的是国家层面的新闻发布的平台。这是环球网开发的。还有天津日报、福建日报。这几年我们先后给20多家媒体同行输出了移动端技术,移动端产品,做成了一些合作。
[16:23]
[刘鹏]:
同时给大家汇报,我们在做移动端的同时,也关注了一些很多新技术领域,尝试了一些新兴技术,比如正在建设即将要推出的所谓叫中央文明办的中国好人网上展馆,和我们给国新办做的一整套的网上新闻发布系统,实际上里面应用了很多流行的一些超前技术。比如这个移动展馆,实际上通过网上一个AR展厅,完全虚拟的720度的,可以在里面动态的,用户自主浏览展现方方面面的内容、资讯、新闻、图片,方方面面的都可以进行自主浏览,完全是虚拟的。这是给国新办做的网上新闻发布厅,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网页,但是我们通过自身的技术,达到了只建设PC端的网页,PC端的网页,通过自适应,通过一套编辑、一套系统、一套人马,最后生成两套的应用,无缝衔接了PC端和移动端的应用系统,最左边是PC端,最右边是我们开发移动客户端上的呈现。
[16:23]
[刘鹏]:
刚才我们通过整个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思考,我们所见所得所思,我们所做的一些东西,希望未来和在座同行携手合作,拓展更广阔的合作空间,达到真正的媒体融合共赢。谢谢大家。
[16:24]
[主持人]:
特别感谢刘主任给我们的分享,可以发现如果技术有障碍,对我们内容的传播也是有影响的,但是只要把新技术打通了,对于我们内容的创新是如虎添翼的。下面有请人民网技术部主任邢华为大家介绍一些干货,介绍人民日报数据中心项目。有请。
[16:32]
[邢华]:
各位来宾,下午好!这个PPT放在最后应该是最合适的,因为数据中心可能是之前介绍的所有新闻产品和技术产品的一个基石。
[16:32]
[邢华]:
人民日报数据中心这个项目是人民日报贯彻中央的一个要求,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一个融合发展,人民日报承担的一个重点项目。人民日报总共有三个项目,3+1,还有一个小项目,这是其中之一。在座的赵院长前一段时间还听过我们做过汇报。
[16:32]
[邢华]:
这个项目,在我们设计之初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15年到2017年,第二阶段是从2018年到2019年。目前正在承建的是第一阶段,2015、2016、2017。这个项目报社领导非常重视,首先是上午王一彪副总编是项目领导小组的组长,另外报社纪检的相关人员也是小组的成员。这个项目还有一个专门的实施小组,实施小组是人民网总裁牛一兵为组长。项目组织实施都是有国家资质的招标公司和监理公司来对项目整个过程做监督。
[16:32]
[邢华]:
整个项目是在4月28日的时候,整个报社编委会对这个项目有一个要求,提出了三个一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厂家,我们要做一个一流的产品。
[16:32]
[邢华]:
这是我们对项目做了一个阶段的划分,现在第一阶段的项目分三期,第一期是从今年4月份开始,到这个月底。我们这个项目此时此刻正在加班加点的做,月底等于一期可以完成。二期是从2016年9月份开始预计到2017年6月份结束,三齐是从明年2月15日到2017年年底结束,我们正在做的是一期,这是项目的背景情况。
[16:32]
[邢华]:
下面把一期建设情况给各位领导简单介绍一下。这是项目的一个进度表。这是一期的预算情况,这个我们分为五个标段,从工程监理,到软件、机房、硬件、网络等等,总预算开始我们做的大概6600多万的预算,后来招投标完成情况是五千多万,一期做完应该是这样的预算情况。这个项目总共分三期,目前看到三期完成之后总投资不少于两个亿。
[16:33]
[邢华]:
我们在这个项目正式实施之前是做了一个充分调研,开展PPT的目的是让各位领导看一下,调研的时候,在每一个层面,软件、硬件、网络、机房等等层面,全是和国内一流的厂家做交流,从中会得到很多想法。我们现在这个项目已经正在进行中,本月就可以结束一期。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中标的基本是一流企业。大家看到的是机房的中标商,是北京移动,这是他们的机房和数据中心,五星级的一个认证。另外一个合作厂商是华为,华为为我们提供了网络、云平台,都是他们在做。服务器是国产知名厂商浪潮给我们做。
[16:33]
[邢华]:
我们一期做完之后能提供的服务分为四个大的服务,第一是计算服务,这里面是支持云主机,虚拟主机,也支持物理机。第二是存储服务,块存储、对象存储。网络服务,还有数据库服务。
[16:33]
[邢华]:
这是一期产品做完以后的规模。我们一期做完之后,云主机的数量是大于300,对于存储分两块,一个是块存储,块存储是300TBX3,X3的意思是可以做三个备份,它的意思是你的任何一份数据是有三个备份的,可以理解成永不丢失。
[16:33]
[邢华]:
这张片子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做这样一个,在座的企业也要入驻的话,只要给你一个用户名帐号,登录进来之后可以建立自己的VDC,VDC是虚拟的数据中心,没有物理的,不需要有一个物理的机房、物理的硬件,是一个虚拟的数据中心。你在这里面可以做其他的操作。举个例子,比如在里面可以建立自己的虚拟机、物理主机等等都可以,你也可以监控到数据中心的一些资源的使用情况。
[16:33]
[邢华]:
这里还有一个概念,如果说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公司进驻之后,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或者用户怎么隔离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概念叫VPC,相当于物理的一个空间,这里面我们有一些操作方式,业务部门可以在VPC端部署自己的业务,每个业务是互相隔离,不冲突的。我们的专有名词叫虚拟私有云。这是具体管理和操作的界面。
[16:33]
[邢华]:
刚才说的是一期在建的情况,一期应该是本月底可以上线交付。一期的使用对象是针对人民日报社社属企业。我把数据中心的规划简单说一下,我刚才第一篇的时候提到数据中心分三期,一期是正在建的,二期和三期会随后启动,其实二期已经启动了。在二期启动之后,我们会做一个公有云,公有云除了在Iaas的基础上会增加Paas和Saas的产品,在未来规划,我们会向媒体行业辐射,名字没有起好,叫媒体云或者人民云。到第三期会在二期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大数据的服务,这个大数据是基于人民日报的子报子刊所有历史数据和抓取的公共数据,我们会有一些大数据的方式方法,提供一些数据的服务。到第三期完成之后,我们提供的服务可以理解为三大类:第一是基础的Iaas的东西,第二是Saas,我们提供的和媒体行业相关的所有工具类的东西,第三个大的产品是大数据,它是一个数据服务。
[16:33]
[邢华]:
这是三期完成之后系统的一个架构图。这是Paas服务的类型和Saas服务的类型。就介绍这么多,我把电话和邮箱留在这儿,有什么问题我们下来沟通。
[16:33]
[主持人]:
感谢邢主任给我们介绍了人民日报数据中心建设的一些情况。下面我们就进行第二个分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主题是引领潮流—党报网站打造技术创新力。有请本场圆桌论坛的嘉宾,他们是:北青网总编辑刘林,舜网总编辑丁建锋,中安在线执行总编辑王根喜,解放日报社上海观察运营、技术中心总监张玮。同时把时间交给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他将作为嘉宾主持。下面把时间交给你。有请。
[16:38]
[赵子忠]:
各位同事大家好,我们进入第二个分论坛。按照组委会给我布置的任务叫党报网站打造技术创新力。网站总编和相关同事来讨论。我们知道技术是创新力,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和总编讨论技术。其实我一直觉得和总编、党委书记讨论技术远远比跟技术部讨论技术更有用,技术部讲完了,刚才邢总和刘鹏都讲了一下技术,我估计底下90%搞文科的人都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但是网站的决策又都有党委和编委会来决策,我觉得就很有意思。今天这个论坛适当尖锐,别太尖锐。先请各位领导把自己网站的产品或者是这个平台上有哪些技术的特征,带来哪些创新,给我们介绍一下。
[16:38]
[刘林]:
我是北青网总编辑刘林,说到技术,确实作为一个总编辑,在技术方面,我应该是一个门外汉,但是技术方面不是特别懂。刚才听了几位在台上演讲的,我觉得感觉到我们很多东西都是望尘莫及的感觉。
[16:45]
[刘林]:
在这里想说说我们北青网在技术方面,虽然不是特别懂,但是产品还是了解的。北青网像H5的技术的应用,也有包括在移动端还有其他的方面的,包括我们现在新开发的新的CMS系统,取代原来的系统,也是方便我们的整个编辑中心的运作。现在正在进行内测的阶段。因为对技术不是特别懂,但是我觉得技术在网络媒体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我们这两年不停地从其他的同类行业当中寻找一些这样的技术人才,我们前不久也是从搜狐网挖掘了一个新的技术总监,也是意识到这个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不停地引进一些新的技术人才来进一步地指导我们日常的网络传播的工作。
[16:45]
[赵子忠]:
刘总刚才讲得这个特别好,不管对于技术是内行还是外行,很多决策也得决策。
[16:45]
[张玮]:
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解放日报上海观察的运营技术总监,实际上我自己也是记者出身,对技术完全是不懂的。为什么会挂这个头衔呢?因为我原来的称号是解放日报新媒体中心主任,为什么会现在成为这样一个头衔呢?背后有一个小小的故事,今年3月1号开始,解放日报是全国第一家党报,全员转型,这个全员转型是挺彻底的,我们现在很难定性是一个网站还是一个报纸,因为我的报纸就是网站,网站就是报纸。解放日报的全部的200多个采编全部成为了上海观察的采编,换句话说,解放日报所有的记者每天编发采写的稿子第一时间不是传给解放日报,第一时间是传给上海观察。其实我们没有一个单纯的网站的概念或者单纯的报纸的概念,这样一个转型的力度,我个人来看,可能是全国省级党报里面第一个,力度是比较大的。因为新媒体中心原来有技术,原来上海观察,我可能是负责人,但是全员转型之后,解放日报的总编辑就是上海观察的总的负责人,我就成为里面运营和技术的部门,而原来可能在传统的报社里面,一个副总是分管一个新媒体,但是现在解放日报所有的副总只是分管上海观察里面几个频道,换句话说,上海观察就是解放日报,解放日报就是上海观察。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技术应该说完全是从零开始。大家都知道,可能对于网站来说,有技术不稀奇,但是对于传统的报纸来说,有技术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或许说我们可能可能以前有技术,但是我们对技术理解是IT部门的理解,可能有这样的应用场景,打电话给我们的信息技术中心说我的电脑要死机了,我这个网站打不开了,信息技术中心的工程师过来,给你说内存不够了,换个电脑,重新启动一下,杀一下病毒,可能我原来对这个技术的理解是这样的理解,但是作为一个融合转型或者在一个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技术其实不是这样的理解。我们是从头开始招IOS的工程师、安卓的工程师,后台JAVE的工程师、网页架构的工程师、专门测试的工程师,我们现在完全是自主建立了一个技术团队,大概现在很小,8个人左右,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本上各个工种都有,我们自己的上海观察APP已经完全实现了自主研发和自主迭代。
[16:46]
[赵子忠]:
我头一次碰到记者出身做技术总监的。
[16:46]
[王根喜]:
我是安徽中安在线王根喜。作为我们地方新闻网站来说,一直存在两个短板,一个是资本,一个是技术。就技术层面来说,我想应该是三个方面。首先是我们缺乏研发投入。基本上没有投入,除了买了一些服务器等等这些硬件以外,养了几个工程师之外,没有大的投入。我们网站本身的体量有关系。因为我们缺少积累。这些年来基本上,一个是把媒体撑起来,第二个养活一批人,第三个确保一些利润上缴,这是第一个现状。第二个现状和我们管理团队有关。刚才主持人说了,像我们网站的几个领导,全部都是来自于传统媒体,而且都是文科出身,采编人员出身,技术是外行。这个就影响了我们的发言权,也影响了我们的决策权。第三个现状,我们虽然也重视技术,知道这是我们的短板,想补起来,但是,我们很难培养和留住技术人员。比如说我们去年招了6个技术人员,到现在已经走了4个。我们为了看重他,为了看重他的职位,体现他的价值,每个岗位还另外加了三千块钱的津贴,还是留不住。商业网站太强势了,他稍微一挖就挖走了。这是我们的现状。
[16:46]
[赵子忠]:
王主任讲的是我们现在可能大家碰到的网站里面对于技术碰到的一些具体的困难,下面请舜网的丁总。
[16:58]
[丁建锋]:
各位领导好,我是来自于山东济南舜网,首先感谢人民日报人民网给我们这次机会进行交流。我们舜网是2000年成立的,算比较老牌的城市新闻网站了。而且我们舜网是脱胎于报社的技术部,因为有技术的传统,这么多年一直比较重视。特别是近三年左右,移动互联网来了嘛,我们在这一块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说刚才北青网刘总说的CMS系统,我们这里也是自己研发的一套跨平台多终端的CMS系统。另外,我们舆情室自己研发的舆情信息软件。再一个我们自己是储备人才,自己开发的客户端,客户端开发得比较早,应该是2013年初开发的,我们叫“爱济南”,下载量已经超过60万了,我们这几个软件在去年的时候,我们在打包,因为是贴合国家的融媒体战略,叫做融媒体软件系统,主要是在山东省内的17个地市的一些同行里,给他们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现在看合作的大约有五家,省外的也有一些联系的,效果一般般,因为省外毕竟还远了一点。
[16:59]
[丁建锋]:
我们对技术还是相对比较重视的。比如说去年,比如VR,我们自己没有实力做这个东西,最后没办法从北京招聘了两个人回去在做。中间当然也发生过有些技术人员离职的情况,后来我们集团党委支持我们,跟我们说,你们可以对技术高看一眼。这样我们把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提到和我们的领导层是一个水平线,比普通员工高一档甚至是两档。这样现在相对比较稳定。20个左右的技术人员,近一年,基本上没有人员流失。这也是比较欣慰的。
[16:59]
[赵子忠]:
在座的几位都是总编,不用太担心,其实除了邢主任他们几个人以外,剩下的人大家理解都差不多,但是这个理解也非常重要,因为邢主任的预算也是总编批的,不管他们技术部怎么想,总编批不批钱也很重要。
[16:59]
[赵子忠]:
我们下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刚才邢主任主要讲了数据中心,实际上就是想弄一个云。还有杨总讲的是大数据,可以以我研究者的身份决定,在今后移动云和大数据发展的时代。我想和几位总编探讨什么问题呢?最早的时候是2010年的时候,刘延东同志去我们学校视察,就讲什么叫云,什么叫大数据,延东同志给我们讲课,云去解决海的问题,云计算去解决海量数据的问题。几位总编,我们不是搞大数据的,也不是搞云计算的,到现在弄明白的人也不多,我说的是技术云。
[16:59]
[赵子忠]:
站在各位的角度,不用站在技术的角度,怎么理解云计算和大数据,和今后几年会对我们业务会有什么影响。我觉得就以您现在自己的理解来讲就比较好,这才是真正的媒体融合和传统媒体决策层怎么看的。
[16:59]
[刘林]:
首先要澄清一点,技术这方面,比如说技术人才,加大技术投入,这并不是我作为总编能决策的,因为我上边还有董事长,他来决策这样的一个东西。您刚才说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是这样,数据的这种分析对一个像我们这样的媒体网站来说,肯定也是非常重视的一个东西,因为能对我们今后的运营,包括将来的一些发展方向,都可能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说现在,从董事长的角度,他对一些新的技术领域的东西都是非常关注的,比如说VR,北青集团下面一些子报子刊已经在利用这样的技术,像法制晚报,现在目前法晚网已经并到了北青网下面,由北青网来运营。它的内容制作,用VR技术的,我们就可以在两个网上同时来实现。当然,其实在传播的技术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另外,比如说无人机技术,前两天我们董事长一下子买进了四台无人机,就是准备要去拍一些东西。但是,手里头又没有真正会操作的人,还得通过其他渠道来找一些人,我们先搁在那,有条件就去使用。实际上有一些数据的运用。比如说我们现在和一些大的企业来合作,比如广告合作,我们本身是内容分发的平台,除了北青的内容之外,它希望能看到它传播的效果,我们就得把这样的一些数据提供给它。所以,我作为一个总编,一个管内容的理解,我觉得就是这样一个层面,数据的分析和数据的积累,我觉得对任何媒体,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媒体网站是非常重要的。
[16:59]
[张玮]:
大数据毫无疑问肯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当然我想分享一个我自己个人的观点。比如以大数据为例,大数据刚刚出来的时候很多媒体都说要做大数据,但是从我个人来看,可能一家媒体所能拥有的数据,根本就称不上是大数据,可能小数据,小小数据都算不上。与大数据的获取相比,更难的是大数据的挖掘和整理。有句话说,数据自己会说话,整理过的数据、挖掘过的数据、清洗过的数据会说话,杂乱无章的数据不会说话的。像专业的挖掘大数据、整理大数据的人才,不要说是媒体,整个业界、业内都是非常稀缺的人才。像前面有些技术人员,可能他会跳槽,会离开,媒体对于这种大数据挖掘人才的吸引力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的。我说这个观点什么意思呢?我想就是可能对这些相对来说比较大的投入的,比较高精尖的技术,可能以一家媒体自己的技术力量来说,可能未必要自己去尝试。我觉得,像前面刚才人民网也介绍了他们可能叫人民云,我觉得可能在这个方面可以借助一些比较大的比较有优势或者比较有经验的这些大的媒体技术平台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可能我们现在,我不知道感觉对不对,可能我们现在各家媒体自己的技术也有一个观点,就是什么东西都要自己来开发,什么东西流行的都是我们自己做。但是可能有些是可以做的,有些未必可以做的,有些一家媒体来做未必性价比是高的,在这一点上从云和大数据来说,我觉得可能是购买一些大型的服务相对来说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吧。
[17:00]
[王根喜]:
作为一个网民来说,无论如何都会要用欢欣雀跃的心态拥抱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但是作为一个媒体从业人员,尤其是一个媒体管理者来说,对新技术的心态实际上是两面的,新技术是一个双刃剑。互联网改造了我们的传媒生态,有些改造甚至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改变,它重塑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使我们新闻作品变成了新闻产品,使我们的受众变成了用户,这些关系都重新定义了。这当然是好的一面。但是,它也是挑战性的一面。就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例,我认为这个概念本身现在还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因为大和云本身是模糊的,是对量而不是对性的,科学来说是需要定量的,大家之所以用这么一个东西,我的理解,它就是过去的系统论、概率论的应用,应该是这样的,我的理解不知道对不对。通过机器捕捉你的用户的轨迹,实现信息精准的投放。我们学会运用这一点当然好,我们过去,无论是办报纸还是办电视、广播,我们那时候讲大众传播,大而化之,在这里发声,但是不知道我的声音能传多远,有多少人能听见。在这个时期,我们文脉也改变了,我们能够知道自己发声的力度有多大,能够知道自己的到达率有多少。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机会,也是挑战。
[17:00]
[王根喜]:
我还有这么一个观点,我对新技术还有一个批判的心态。我认为尤其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既是对我们传统传媒形态的革新,同时也是一种颠覆,而且这个颠覆不一定是好的一面。因为我们中国的传媒有它的特殊属性。尤其是党报传媒,我们有一个喉舌论,我们党的媒体希望我们的声音能够到达受众那里,我们希望的和能够到达有时候是不匹配的,尤其是新媒体时代。我甚至可以这么说,大数据的过度运用,尤其是头条类媒体的蓬勃发展,实际上是毁了我们民族的一些阅读的品质,降低了我们的品味。后来通过数据来看,有两条新闻居然是传播全国最广的新闻,一个是王宝强离婚,一个是林丹出轨。如果这么两条新闻成为我们民族的阅读的生态的标志,那是一个悲哀的事情。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媒体,尤其是以党报为代表的传媒人,应该一方面学会运用这些技术,另外一个方面要改造这些技术为我所用。
[17:00]
[赵子忠]:
舜网的丁总,你们都做了舆情,过去这些年在国内看,差不多七八年,舆情是现在大数据运用里面数一数二的真正商业化,剩下的大家还在做很多开发,舜网对大数据和云怎么考虑的?
[17:00]
[丁建锋]:
说到云计算和大数据,我们报纸什么心态呢?第一个是我们没有资本,甚至也没有技术来完整地做这个东西,因为我们更多的是参与。刚才您讲到了,一个是舆情。舆情可能是最最初几的一个使用。另外这几年,可能大家都知道智慧城市项目,我们济南市的智慧城市项目,我们市网一直和市政府打报告,和经信委去谈做这个项目。最后我们发现,不只是我们参与不进去,包括我们市里也推动不动。我们济南市的智慧城市项目,可能到现在更多的是停留在一个规划上。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觉得对我们一个二线城市来说,或者对某一个地区来说,云计算、大数据和我们隔得有点远,现在我们做的准备是尽量去参与。比如去年我们开始和阿里系的蚂蚁金服和腾讯的微信争取合作。在我们做的客户端里面,植入了一些城市服务的项目。这里面就有一些类似于刚才说到的大数据,可能是云计算的项目,可能我们做不了,我们现在想的是有一些能合作的就尽量为我们所用,这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基本的做法和思路。
[17:00]
[王根喜]:
我主动抛出一个话题,因为今天在这里聚集,主要讨论的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融合问题。从技术角度出发,我还想出了另外一个融合,就是跨界融合。就是媒体怎么样和技术提供商和电信运营商这样一些和我们行业以外的怎么融合,这也是一个新的命题。
[17:00]
[赵子忠]:
您这个提法特别好。今年我们承担了一个课题,就是全国重点新闻网站的“十三五”规划,这几家我可能都去过,但是可能几位没见过,我差不多看了全国200多家网站的大部分的所有的资料,舜网董事长我见过,中安在线我见过另外一位领导,北青网我去做过调研,上海观察没去过是因为解放日报社原来的老领导去了复旦当院长以后,复旦组织新媒体中心。
[17:00]
[赵子忠]:
对技术这块,前些年我们一直在追随技术,人家弄一点我们弄一点。在今后几年看到的情况大概就是技术会改变一个生态,这个生态的变化挺麻烦。用技术怎么带来创新,其实也是很值得思考。其实像今日头条,他们弄的个性化推荐引擎,张一鸣先生2012年弄的,这个技术是2008年、2009年电商用的个性化推荐引擎,然后从2008年、2009年电商用熟了以后,谁都没想到把它弄到新闻上,实际上是个完全成熟的技术,就是2008年、2009年的时候买完东西给你推一个新东西,2012年他把它倒过来。实际上这个技术成熟了四年。传媒的人也不知道这玩意和传媒有什么关系,大概经过几年,我们现在知道这个头条了。实际上就是原来的大数据里面的个性化推荐的引擎。当然现在讲得多,实际上根还是在这儿。这样的创新,实际上起码比我自己想的要简单,我以为一定得弄成阿里、弄成百度才能创新。就是阿里剩下的一个小技术,倒到新闻来,也可能对新闻就是巨大的变化,新闻没人用,就在等着看。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7:00]
[赵子忠]:
最后,大家对于版权作品有没有技术保护和新闻保护问题。
[17:01]
[刘林]:
目前我觉得可能对一家媒体来说,它的原创作品的保护,我觉得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文字类的作品,大家互相抄来抄去的情况是非常多的。当然对于图片,可能现在有些技术能够加一些保护,比如加上水文。但是,我觉得从整体上来看,整个的版权的保护,还是处于一种比较不太乐观的状况。我觉得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原因,一个是我觉得,虽然都有了版权的意识,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联盟或者是没有统一的让大家共同接受的方案。另外,对目前版权侵权行为也没有一个好的相应的管理的措施或者办法。我觉得这些都是需要去探讨的问题。尤其是管理部门,可能要出一些措施。
[17:09]
[赵子忠]:
刚才刘总讲的版权问题,取证等等这些东西都有一定困难,技术上你们有没有采用一些方法保护版权?
[17:09]
[张玮]:
版权保护确实是媒体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版权保护现在分两块,大的这一块和主流网站的版权保护,从目前来说,从我这里接触来说,应该说问题不大。一些主流的媒体网站每年都会跟你来谈,签合约,包括付费或者流量跳转,广告置换,有各种方法,但是不管怎么样是尊重这个版权的。比较头疼的可能就是零零星星散散的这些没有和你有过协议和授权的盗版或者侵权。第二个问题,我个人感觉在技术上是不难的。目前技术发展来说,用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感觉是不难的。我上个礼拜刚刚谈了一家创业的小公司,就是做版权保护的,就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做一个数据库,来给你的每篇文章,比如上海观察,解放日报每篇文章打上DNA,打上码,你的文章一旦被转发、传播、转载,他有一个路径,如果这家没有授过权的可以立刻追踪到。其实像这样的公司,市面上已经有五六家,但是这家公司还挺好的,我为什么和我们报社领导说,我们也别和它合作了,有可能把它收了算了,买下来算了,和我们媒体业务发展方向还是一样的。我觉得技术上不难,难的还是规章制度。什么规章制度呢?我现在找到一篇侵权我们的文章了,抄袭我们的文章了,报社里面有没有这样的专门部门去维权。维权是怎样的流程,是怎么一个索赔,如果真的打官司是由谁出马,索赔的金额是多少,整个流程由谁来监控,对于传统媒体,尤其对于报纸来说,这套流程是完全没有的,不存在的。在这一点上,我稍微延伸一点点,我们这里说到技术,包括自己传统媒体结合技术,难倒不是难在技术人员的招聘,难是难在他们进来以后的管理,以及怎么能让一个报纸、网站的媒体文化和他们程序员文化、工程师文化融合在一起,这才是比较难的,包括前面两位老师也谈到了,技术人员有离职。我们这里到目前为止有一位离职,薪水是一方面,可能文化氛围也是一方面。很多他们觉得我们这个文化是他们从来没碰到过,不可理喻的,而我们觉得工程师文化我们很多都是看不懂。但是回到版权保护来说,我的观点还是,从技术上来保护,我觉得现在还是可以做的,但是关键是我们的报纸、网站要有相关一套流程来完成技术发现侵权之后的处理方式,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17:09]
[王根喜]:
在与商业网站的竞争中,本来我们在新闻领域不构成竞争关系,但是就因为我们在网络传播当中,把这个采访权和传播权分离了,造成了我们跟它形成一种竞争关系,在这种竞争当中我们是全面败北。除了因为技术、资本这些因素以外,最大的痛点就是版权保护。众多的商业网站在无偿使用,不是无偿,就是很低尝使用我们的内容。有一个统计说法,我们全中国新闻网站一家加起来的流量比不上腾讯一家,这是我们的现实。版权保护有这么两个原则,一个是尽快立法,统一行动。因为靠单个的媒体来做这个版权保护,独木难成林,而且有时候很容易破坏行业内的潜规则遭到报复。我们中安在线是很重视版权保护的,这个月我们还获得了国家新闻总署的版权保护信息单位,我们也打过几起官司,最后以调解的方式完成,和我们本地的几家商业网站打的官司,我们赢了,不过最后是以调解的方式处理的。我想尽快立法,从国家层面立法。这不是靠单个省和单个的媒体来解决的。第二个是分类管理。互联网毕竟是互联互通的,是个分享型的生态,尤其我们体制内的网站,比如说人民网的东西,我们能不能转载,地方党网的,他们能不能转载,互相都希望转载,所以要分类管理。
[17:09]
[丁建锋]:
我们报业集团去年之前对版权也不是特别关注,和几个商业网站随便签了个协议,或者给点版权费或者不给,就完了。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集团党委决定,对版权进行保护,当时是表明了态度,我记得是在我们几家报纸上,包括我们网站上发了公告函。主要是商业网站,因为我们自己体系内是很少有相互签的,签了协议,到现在为止已经一年了,因为年初,但是我们没有下一步,就是没有去做过任何取证,据我所知,更不存在哪位领导说的成立一个部门来办这个事的问题。而且据我们所知,做起来很麻烦,一条一条很费劲。这次人民网提的这个成立版权联盟,我们是支持的,而且我们也是希望能加入的。希望我们一块把这个事情做好。
[17:09]
[赵子忠]:
党报网站打造技术创新力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把握趋势,寻找未来。我们这个分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7:09]
[主持人]:
特别感谢各位嘉宾给我们做的交流和分享。最后有请人民网总编辑余清楚给我们这次论坛作一个总结发言。
[17:10]
[余清楚]:
尊敬的各位嘉宾,衷心感谢大家坚持到现在,整整一天。我曾经说过,我们是首届党报网站的一个论坛,能来的都是“死党”,都是我们的好兄弟,能坚持到最后的都是毛主席井冈山的队伍,所以我们感谢大家。这个会议也是我们人民网研究院考虑到要把我们党报网站的同志们集合到一起来,探讨党报网站发展的路径。党报网站是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是我们党的属性、党报的属性,建立了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坚定不移走正确的路,不要被所谓的商业网站,所谓的自媒所动摇。这是我们党网的属性、党网的方向、党网的旗帜所决定的。这是一个说的。
[17:10]
[余清楚]:
第二,也借这个机会和大家透露一个信息,明年1月份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媒体融合方面会有大动作,大家可能都听到了,按照习总书记在2014年提出的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指示精神,要有大的动作。其中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做到合二为一,要融为一体,合二为一,这八个字。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人民日报走在全国媒体融合的前台。我们这几天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这方面的材料,按照报社编委会的要求,要做好媒体融合的文章。将来在媒体融合方面,人民日报要把人民网在人才、栏目、打通、技术等等方面一体化。我相信到1月份你们就会看到新闻,并且会在全国铺开。在座的领导,你们可以关注一下这方面的东西。这是第二个信息。
[17:10]
[余清楚]:
第三个,既然我说了是“死党”,是井冈山的战友,是走长征走出来的兄弟们,我们明年的第二届,我们相信会做得更好,因为今年准备的时间比较紧,第二个,这个节点也感谢你们在百忙当中过来。现在还有更多的人都报了名想来,确实因为走不开。但是明年我们找一个比较好的时间节点,找一个比较好的地方,我们再来探讨我们党网发展之道、媒体融合之道,明年大家再相聚。谢谢大家。
[17:10]
[主持人]:
非常感谢余总给我们作最后中肯的总结,也给我们整个党报网站特别大的鼓舞的信心。再次感谢余总。
[17:11]
[主持人]:
今天我们谈融合,谈技术,谈内容,谈各种,但是无论怎样,都像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一样:初心与创新,我们的初心不变,同时创新不止。感谢今天来到论坛的同仁和前辈们,下一次的高峰论坛再见!
[17:11]
[人民网传媒频道]:
本次直播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网友关注!
[17:11]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