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5 17:50

主持人

       大家好,欢迎关注人民网“强国论坛”“两会”高端访谈“高谈客论”,非常荣幸我们今天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先生作客。欢迎您。

2018-03-05 17:51

许江

    谢谢。

2018-03-05 17:51

主持人

       感谢许院长。接下来有请许院长就代表、委员积极参政议政、深化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改革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许院长,您作为连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老代表,转任本届新晋全国政协委员,请您谈一下您参政议政的感想。

2018-03-05 17:57

许江

       我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科教文卫专门委员会的专门委员已经15个年头,今年是第16个年头。我已经16年来没有沐浴西子湖畔暖风、看到早春的树上柳绵,没有看到那个从天边渗透而来的一日一变的新绿。15年的人大参政议政,我经历了像抗“非典”那样的焦心,也经历了关于中国教育、中国文化发展的种种忧心,也经历了像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这样大法的通过和实施的开心。15年来,我参政议政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的工作,我作为浙江省人大代表,代表浙江省的文艺界发言,尤其是这几年,我们浙江比较早的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和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等的重要的文艺思想,来介绍浙江文艺界举人民之旗、树自信之心的这样一些做法和成就。
       第二方面的工作,我们的提案,我主要就是曾经提倡我们中国建立国家的艺术基金体系,这个提案直接促成了那一年国家艺术基金的建立。后来还提出了关于重视高校博物馆建设,强调高校对于青年心灵抚育的重要性。同时,还建议中小学建立中国国学的系统课程。通过这样一个系统课程来从小培养孩子心中的、身体上的价值观、独特的体察和感受。等等,提出了不少提案、议案、建议。
      第三方面的工作,我作为专门委员会的专门委员,作为来自基层、来自教育前线的专门委员,我参加了很多关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方面的讨论和调研。尤其是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专门的讨论。这些讨论会我都代表基层、代表教育的最前线发出我们的声音。同时也参加全国人大专委会的出国访问,访问波兰、意大利、俄罗斯,了解他们国家科教文卫的发展情况,介绍我们国家的情况。
      参加这些工作,我自己感觉非常重要的,一个是情怀,一个是视野。情怀,我们是改革开放相伴成长的一代人,我们是喝改革的水、呼吸开放的空气成长的一代人,我们最了解改革的意义,最能够体认开放的福祉,最深刻受着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洗礼和塑造。我们这代人有这种独特的情怀,我们有机会参加这样参政议政的光荣位置,这些机会的时候,我们会充分利用这种机会,不辱使命,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个岗位上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是一种情怀。       另外一个就是视野。因为我是来自教育界、文化界,文化和教育对我来说是一体的。文化是教育的核心,教育是文化的平台,这两个绑在一起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我们有责任把我们的知识、把我们的判断、把我们的感受通过这个平台发挥作用,我们经常讲顶天立地,这个天就是艺术教育的天,我们要了解世界上先进的、优秀的艺术教育是怎么做的,我们要达到这个天,要体现我们的特色,体现我们的高度,同时,要站立、扎根在时代、民族的沃土当中,能够真正从我们本土的光环当中深挖出我们发展的力量,从那里获得生机、活力,所以我们既要顶天又要立地,能够把饱满的顶世界先进之天、扎中国本土大地之根的视野和判断能够提出来,能够真正在这样一个层面上代表全国人大行使好我们的权利,发出我们真正的有质量、有温度的人民之声。

2018-03-05 17:59

主持人

       非常感动。这15年参政议政的脚步,虽然使您远离了西湖早春的风景,但是您提案的成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到了今年已经是第16个年头了,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带来了什么样的提案?您将对什么样的问题发言呢?

2018-03-05 18:05

许江

        从人大转到政协,这可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转变,但是我想这个初心不变,就是我们作为艺术教育界的代表,我们要用改革开放一代人的情怀,用一种我们独有的世界境遇、本土关怀来参与这样一项工作。我始终关心的还是文化和教育。
       我们先讲教育,教育的问题是千家万户忧心、关心的问题。教育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引起几代人,引起家家户户的广泛的讨论。比如最近在讨论的小学早晨延时上课的问题,它的初心是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多一点休息的时间,不要那么早摸黑起床,也使这些家庭早晨孩子上学能够从容一些。但是我听到社会上各种声音都有。反对的有,赞成的有,很多年轻的妈妈们,她们是八点上班,孩子八点半送学校,她说这个我怎么办?这半个小时,孩子去哪里?小小的一个问题,带来所有家庭的热烈讨论。教育没有小事。我经常想,我们有关部门制定这样一套做法的时候,一定是把这些东西都实际设计在这里面了。我们的新闻部门能不能让这些设计者直接在所有的平台上来发出他们的声音,来说清楚他们的思考,跟一般的大众能够有个很好的交流,能够发出一个比较权威性的正能量的声音,把这些东西都能够讲清楚。比如我听说您家送孩子,八点送也可以,但是八点送的,上课仍然是八点半,这半个小时,就等于学校出现了一个早托班,这个早托班怎么办?变成这个问题,就像以前三点半下课,孩子应该接走,但是有的接不走的怎么办?有个晚托班,中国教育形式上出现了晚托班和早托班的内容,教什么,谁来教的问题,就变成了这个问题。等等,我举例说教育的问题,更何况高等教育的问题,更是受到大家千家万户的关注。高等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知识教育水准,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未来,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真正的软实力。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有四个同学,我们都是从福建出来的,非常要好,现在我们这四个同学都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是在中国接受教育,两个是在西方接受教育。这四个孩子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对很多问题已经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不同的教育带给他们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判断经验和依据。问题是我们如何把我们的大学办好,把最优秀的生源留在我们中国,让他们接受中国式的教育,让中国式的高等教育成为我们精英教育的主流。我觉得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关于一流大学的建设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先要把普及做好,再搞高端,我个人认为,普及、高端不是矛盾,两个要同时抓,要共同重视起来,在今天中国的环境下,一流的大学的建设十分重要。像浙江,浙大一流大学,我们中国美术学院是一流学科建设大学,这些一流大学都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这种重视不仅仅是给钱,而是给予政策,给予人才政策,给予学科发展政策,给予特殊的关怀,我觉得这些都非常重要。因此我们作为人大、政协的代表、委员,我们是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 

2018-03-05 18:06

主持人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今年对于中国美术学院来说也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美术学院迎来了建院90周年的很重要的节点。回顾中国美术学院90年的历程,您给我们总结一下,在这90年中有哪些难忘的人和故事?

2018-03-05 18:29

许江

       你刚才讲的非常好,今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年头,也是我们学校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年头,我们建院90年。我们经常讲中国美术学院是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高等学府,但事实上它90年,在中国并不算最早,为什么大家把它称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摇篮,很重要的原因,第一,它建校的时候叫国立艺术院,有本科生、研究生,第二年还有附中生,它的学科建制是最为完整的。第二,90年传承的脉络从未中断,始终代代传承。1937年和北平艺专合并为国立艺专,辗转抗战八年,1946年整体回到杭州,成为杭州国立艺专。解放以后,杭州国立艺专、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历经几度更名,学校主体代代传承,师承有序,没有断。
       另外,上个世纪中国艺术教育界的大师们有一半以上在这个学校任教,它有很强的师资队伍。从这几个方面,大家认为它是中国艺术的摇篮。
       这个摇篮90年,我们如何来纪念它,不要简单地做成一个庆典,大家聚起来很高兴,说说话,聊聊天,不仅仅是这些,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梳理我们的历史,弘扬我们的精神,扩大我们的影响力,把我们的教学、把我们的一流学科建设继续推向高度,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我们主要的策划,就是三个一:第一,一套大典。我们花了几年的力量,编辑出版了39卷《中国艺术国美之路大典》,刚才讲过,这个学校90年,师承有序,代代传承,我们主体学科,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设计都有90年传承的历史,这个历史有基本的精神,这个精神是什么?我们梳理下来主要有四个精神:一是文艺复兴的使命担当。这种文艺复兴的使命担当是我们学校传承不殆的一个精神。油画、中国画,我们的《国美之路》书里,其中有重要一本就是《文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这种文心,始终是我们学校的核心、使命担当。我们学校90年前就提出“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洋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主张,90年前的口号,到今天仍然不过时,这里面有一个传承不殆的学术脉络。这是使命担当。二是有勇立潮头的先锋意识。这个学校一直是有一种先锋精神,从林风眠先生“中西融合,为艺术战赞的”思想,到潘天寿先生“传统出新,强其骨”的思想精神脉络,一直到我们今天“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多元发展,我们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都是站在中国艺术教育和创作的前沿,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先锋性。三是艺理兼通的学术精神。我们学校高度强调像“工匠一样劳作,像哲人一样思考”的哲匠精神,就是这个学术精神的核心。四是人文湖山的诗性气质。我们学校在西湖边,是西湖边唯一的一所大学,我们受西湖湖山的滋养,受着这片湖山的浸润,所以我们始终有一种独特的诗性气质。使命担当、先锋艺术、学院精神、诗性气质是我们学校内在精神。我们在做这个书的梳理的时候,不论什么学科,我们都能够从这几个方面发现它饱满的内涵,传承不息的内容,洋洋洒洒39卷。
       这39卷,一本一本竖起来,排起来,三米多长,把它放起来就是一个书架。我想这样一个艺术教育机构,把自己的历史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能够出这样一套大书,在中国的出版史上和大学史上都是罕见的。这套书不仅代表着中国美术学院,是一条独特的传承之路,也是中国艺术教育的缩影。这个学校在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为中国的艺术留下它的足迹。所以今年三月,这套书已经印制好,我们要把它奉献给社会。3月24号下午我们在中国美术馆会有这套大典的首发式,希望广大的网友、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关注中国艺术家、关注中国美术学院。这是一点。
       第二,一展。我们准备做一个展览,来把我们今天艺术教育的实况呈现给社会,呈现在北京。3月25日我们将有一个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个大展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表现我们学校。一是,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二是,艺术教育的核心现场,三是,学院精神的时代宣言。这三句话的第一个词:中国美术学院,就是这个展览的题目,就叫中国美术学院大展。这个展览既有我们学校历史的一些历史巨型创作,比如有四张三米高、九米长的巨型绘画,来表现四代人,我们学校建院的四代人。第一张画是《1928年清明》,以蔡元培、林风眠、潘天寿、刘开渠为首的创业的一代人,他们站在早春清明的葛岭上面,身后是烟雨中的湖山。第二张画是1937年到1946年,西迁八年当中五任校长和中国半壁江山的艺术家的合影。这张画叫《1938-1945芒种》,也是有一个节气的名称。第三张画是《1950年端阳》,那是新中国的一代,刘开渠先生、江丰先生、林风眠先生、潘天寿先生站在钱塘江畔,这是端阳时节。第四张画是《1988年中秋》,那是莫朴先生、肖峰先生,他们那一代人,一直到潘公凯、冯远这一代年轻的艺术精英。通过这样四个节气来表现中国美术学院传承不殆,不断发展的90年历程。这是四张油画,叫“国美春秋四联”。另外有50米长的大浮雕,这个大浮雕专门表现1937年到1946年的西迁历史。这样两套历史的巨构,就是这个展览当中的一小部分。这个展览还有像山水宣言、千年板书这样集体亮相,还有“我知我在”、“西山行旅”、“天宫开物”、“汉字无疆”这样独特的特点,用15个案例全面反映美院的历史,全面反映今天教学的现状,全面反映中国美术学院所蕴含的浓郁的学业精神。这个展览,中国美术馆一楼,整个一层,在3月25号上午开幕,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关注,也希望媒体能够关注,能够通过这个展览,了解中国美术学院,了解今天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实际的高度。
        第三,一馆。在杭州象山校区,大概在六七年前,杭州市斥资五个亿资助我们收藏了一套一百多年前德国包豪斯为主的西方现代设计的谱系。以这个谱系为基础,我们接受了很多社会的捐赠,浙江省又支持我们,建造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这是中国唯一的关于国际设计的博物馆,同时,也为浙江制造业大省提供了精神的思想的资源。这个馆,我们校庆的时候将落成,落成的时候将有四个展览。第一个展览叫《生活的世界》,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以包豪斯为主的西方现代设计谱系,这是常设展,一直展下去。第二个是香港著名设计师戴维和他的太太捐给我们学校的,上个世纪意大利设计师马里奥•奥斯帝四万件男装捐赠给我们学校,我们也将其中一部分做了展览,叫《颠覆与重塑》,这两个展览是长期的。另外两个临时的专门的展览,一个是包豪斯,德国的包豪斯在今天已经百年,包豪斯百年迁徙的历程,德国策划了一个大的展览,第一站在亚洲中国的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展出。第二个展览就是这个博物馆我们请了葡萄牙著名的设计师,20多年前获普利策奖的西扎先生设计,以他南欧特有的理性的方式,建造了非常经典的博物馆,和我们学校原来象山的具有本土特征的博物馆遥遥相望,落成的时候举办了《超越建筑的西扎》,为这个艺术大师做专门的设计展。有这样四个展览,共同组成了独特的国际设计博物馆的落成仪式。
        一典、一展、一馆,三个大的艺术活动展示今天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来推进中国今天的艺术家。 

2018-03-05 18:31

主持人

       这三个工程令人叹为观止,中国美术学院在这样一个高度的格局和视野之下有非常清晰的定位,让他们在生活和艺术,还有东西方艺术之间总是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发展的度。发自内心的感叹中国美术学院是艺术教育的摇篮。

2018-03-05 18:33

许江

       在今天的中国,艺术教育非常重要,十九大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扬文化自信,它的一个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是什么?什么叫“观”?“观”的繁体字“觀”,这个字上面一个草头,两个口,那就是眉毛、眼睛。下面一个字,是鸟的羽毛。所以,这个“觀”字就是一只鸟的写照,而且是大眼睛的鸟,这种大眼睛的猛禽,相遇间,俯望大地,无所不见,这种洞察力,我们叫“观”。这种洞察力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我今天听了就懂了,不,它是一种感受力,洞察力是一种感受力,是化身在我们肉身之中的独特的品味、感受,是化在我们“以茶米为食、麻丝为衣、竹陶为用、林泉为居”的生活方式当中的品味。我们讲品味,是我们写好书法、吟好诗词、在湖畔烟雨中听芦荡笛声的快意感受和诗境,是这样一些东西,我们称它为“观”。我们讲艺术的教育,就是要通过情感的方式,来熏染人的品格,建立这个观,艺术教育非常重要。我们希望更高的重视艺术的教育,培养我们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2018-03-05 18:33

主持人

       是一种心的教育。从这个心的教育,从您的表述来说,我看到了您的真诚和您的初心。       在中国美术学院90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哪些有影响力、有特色的举措,为我国的文化自信增添了哪些内涵?

2018-03-05 18:49

许江

       我们就讲今天,中国美术学院在实际的艺术教育当中,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国美模式”。这可能和其他学校不一样,但是它的内涵,我想会影响我们今天艺术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新世纪以来,所有的大学都盖了新房子,但是,像中国美院这样建造山水校园,建造一个远境、心境、文境融为一体的“大学望境”,以这种“望境”作为一种和心灵同构的建设,我们是非常有特色的。我们强调在这个大学建造当中,那些门、那些窗、那些高台,成为远望青山的界面,同学们朝朝幕幕在这里远望青山,从这里了解了青春的四季,在山的深处看见了一个遥远的陌生的自己,这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课堂,校园就是课堂,生活就是教育,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样的一种校园建造的模式,我们始终强调,在中国教育当中,我们是有代表性的,我们校园设计获得了普利策奖。第二个是以东方学为核心的学科建构的模式。现在有很多新学科,但是有一种核心我们不能变,就是东方的学,这个东方既是亚洲的东侧的地缘和族群,又是和西方判然有别,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圈进行观察的一种文化模型,作为前者,东方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火热燎原的大地现实生活,作为后者,东方始终在不断地超越、不断地拓展,但是,在超越和拓展的同时,又始终强调回归根源。这是我们讲的东方学,不是萨伊德的东方主义,也不是简单地把我们的传统当做土特产拿出来晾晒,是我们今天生活的东方主体的再出发、再生长。所以,这样一个核心为主的学科体系,在全国也是独特的,有引领性的。第三,是以人民中心为核心的艺术创作和社会服务的模式。我们学校是中国美术主旋律创作的国家队,从长征纪念到去年的迎十九大等等,在国家重大的创作活动当中,我们学校都占很重要的位置。同时,我们代表浙江,谋划了“智”造大奖,今年已经第三届了,提出了东方智信、生活智慧、科技智能、产业智库的“四智”理念,向全世界发出邀约,请他们最好的设计到中国来参评,我们给予高奖,同时希望他留在中国,促进中国的产业。第一届金奖包括美国可以喝的书、第二届金奖包括可以悬浮在我们一人高的位置上、不发出任何声响的无人拍摄机等等,现在已经第三届了,据说这一届报名的,从2000多增长到7000多,我们拭目以待。第四个重要的模式,就是以哲匠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模式,我们强调“劳作善手,读书养心,像工匠一样的劳作,像哲人一样的思考”,用这种哲匠精神要求我们的老师感染我们的同学、培养我们的队伍。       所以,这四种模式,我想在中国今天的艺术教育同类院校当中,我们是有特色的,我们是心明眼亮地抓住了一些核心。 

2018-03-05 18:50

主持人

       针对今天的主题,深化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改革这一块,既然提出了“改革”这个词,我们肯定想到会有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了这样的思路呢?

2018-03-05 18:56

许江

       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发展很快,我们国家的变革很快,新媒体的时代变革也很快,比如今天大家对文化的需求和十年前比完全不一样,因为今天大家生活好了,今天大家最肯花钱的地方是旅游、健康、教育,是文化。在这些领域里面,整个社会已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更高的支出,同时媒介也在产生激烈的变化。比如,我们以前很多电视要争抢黄金时间播出,但是在今天的媒体时代,黄金时间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因为任何时间,只要你有时间,那个黄金时间就在那,你打开,你一调,它就出来了。我喜欢看NBA,你要跟上美国的NBA直播,必须半夜起来,清早起来看,现在用不着了,你有空了打开,你一调就出来了。这种时间的转变,更重要的是高技术的转变,据报道今年5G手机将起用,这个5G手机起用的后面是什么?以前的手机都没有用了,甚至以前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所谓的去中心化的万物互联的时代,正在打开,我自己有个手机,我就可以联络各方,我用不着朝着一个社会中心去转换,这个转换的中心已经没有了。我听马云说过,以前一年中国的国际包裹量大概是十个亿,现在一年是三千个亿,也就是现在一天的包裹量相当于以前一年的包裹量,它带来的变化是运输的变化、海关的变化,人们使用的变化。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文化进入了一个“文育产业”的时代,文化育人产业,这个“文育”成为社会连接青年、塑造未来的一个利器,成为了我们今天社会生活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前几天平昌冬奥会的闭幕式,“中国8分钟”大家都很振奋,觉得这个8分钟太好了,因为中国把饱满的高科技带出去了,这个闭幕式给我们传递了非常重要的信息,两个信息,一是,要让中国传统精神在这里活过来,在这里一定要让大家看到中国,如果搞了半天,只看到西方,只看到高科技就失败了。所以,我们的艺术教育很重要的点,就是要将我们的根源活化,这就是我刚才讲的东方学不能丢,我们这个根源要把握住,要让它活化,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活在我们日常创造当中,活在青年创造者心里,重建东方,活化根源,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艺术一定要跨界融合才能再树高峰。今天带了三千名舞蹈人到那边演十分钟,这也是一个演法,但是此次舞者大概就是几十人,主要的是高科技。这个就是我们艺术工作者要能够跨界融合,要让我们的新媒体的展示,不仅仅是炫,而且有饱满的内涵,让世界共享。今天摆在我们面前艺术教育真的面临一个深刻的转变,对我们所有的教师,也提出很重要的挑战。你认识“索菲娅”吗?索菲娅是地球上第一个有国籍的机器人,我前几天看到她的照片,令我感动,那个微妙的表情做得太好了,是由人工智能专家汉斯设计的,你去看她的面部表情,像人,但是照片往上一移,脑袋就像我们科幻片里面看到,那是机器脑袋。但是,你所有人跟她对话,她都跟人家对话。比如有记者问她,机器人将来能够设计机器人和人类为敌吗?她微笑着回答,机器人从一开始就要和人类建立良好的关系。很高的情商,这一点令我惊讶。有一个人还开玩笑,你能够嫁给我吗?她微笑地说,不行。在这样一个被称为人类将要进入和机器人共存的时代,这后面带来的文化思考,伦理思考、思想思考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个时候,我们艺术教育何为?我想我们大家都要共同深思。 

2018-03-05 18:57

主持人

       现在科技发展的越来越快,包括我们的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艺术教育要考虑到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时代紧紧的结合。

2018-03-05 18:58

许江

       我也注意到阿里和腾讯都开始关注文娱产业,但是我觉得他们关注的还都是网络的端口,网络的本身,传播的本身,这个很重要。这个要有高投入,要有高度的专注。要求我们艺术教育机构,艺术创作团队,要整个的关注。所以我觉得今天艺术教育,一个是要活化根源,重建东方,使我们的艺术有饱满的内涵,使我们中国在这里被世界看到,让世界共享。第二个就是跨界融合,再树高峰。只有跨界融合,才能再树高峰。

2018-03-05 18:58

主持人

       您作为主政中国美院18年的资深的大学校长,您对今天咱们高等美术教育有哪些看法?

2018-03-05 19:00

许江

       我刚才讲话当中也多少都提到了,今天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要,不要简单地把它陷入那个提高和普及的误区,我觉得两方面都要有,都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尤其像浙江,这样的经济大省更有责任在这给予关注。在这个关注当中,我还是要呼吁,不仅仅是科技方面的大学,数理方面的大学要关注,那种人文类的学科尤其要关注,因为这个人文类的学科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人类的心灵,也关系到可能的未来的机器人的心灵。今天我们教育部门用心良苦,想了很多办法来衡量大家,来推动大家,我觉得在衡量的过程当中,非常关键的就要注意,不要用科技的一把剪刀裁剪所有的学科,大概十六七年前我就提出这个观点,用论文、用课题来裁剪,用自然科学奖来裁剪所有的学科,这很重要,但是,对人文类学科,应该有另外的评估的方式,我们应该看出它实际的成就,实际的影响力,实际的艺术创作的成果,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评估这类学校,为这类学校提供支持的时候,社会各界,教育主管部门,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些学校发展的内涵,为他们提供一个有质量的发展的支持。

2018-03-05 19:01

主持人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文艺事业重要讲话的指导下,请您结合今天的文化背景,谈谈您对艺术创作的一些新的感想?

2018-03-05 19:02

许江

       今天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活化传统,重建东方。我们讲的传统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也包括世界的传统。刚才讲过,我是一个油画家,也是中国油画学会的主席,世界看中国,是通过中国画来看中国,通过油画来看中国,以前是不可能的,因为油画是西方,现在慢慢把油画变成具有中国精神、中国内涵的东西,世界也慢慢开始在油画当中看到中国。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地意识到,油画在今天仍然面临一个再创造、再出发的问题。西方油画已经停止发展了,今天西方大学要想再开启油画的课程,可能要到中国来聘请画家。前一段我听说我的老师全山石,美国正在跟他联系,要派20多个年轻人到他工作室去学油画。以前我们讲西方总有一天要到中国来学油画,真的要成为事实了。这是令人振奋的事情,但是反过来也要求我们不要停留在我们能够画西方的油画,而是我们要能够画中国的油画,要让世界在这里看到中国、分享中国,这种油画才是有活力的。摆在我们这里,我们的艺术创作,我们自己要给自己一个比较高的影响高度。

2018-03-05 19:03

主持人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中国美术学院来说,也是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征程。在新时代的节点上,您对中国美术学院有哪些期许和寄语?

2018-03-05 19:03

许江

        我刚才讲到了很多美术学院,都是对美术学院的期望。我们今年校庆最重要的主题叫做“寄言2028”,因为2028是我们的百年校庆。我们希望在2028的时候,一个崭新的美院,一个更高的美院能够树立起来。我们把90年校庆的主题定在寄言2028。我们学校历史上培养了45000个学生,我们通过这次校庆,把45000颗心聚集起来,聚成我们学校漂亮的几面旗帜,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学院精神的时代宣言。我们真心地希望我们学校能够把握这个良好的机遇,抓住90年校庆的契机,把学校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2018-03-05 19:04

主持人

       感谢许江院长。您为我们网友分享了您对中国美术教育的未来的期望。您对学子们有什么寄语。

2018-03-05 19:04

许江

       其实在大学工作,很重要的就是和学生对话,我们要了解同学需要什么,想什么,很重要的就是要让大学变成一把火,在孩子们的心里点燃一把火,能够把他们的青春之火,把他们的学习之火,把他们成长之火点燃起来,我想这次校庆也是这样一把火,我希望和同学们把握这样一个历史的契机,共同点燃这一把火。

2018-03-05 19:05

主持人

        站在中国美术学院90年校庆的节点上,预祝中国美术学院在百年的校庆上,中国美术学院能够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2018-03-05 19:05

许江

        90年校庆的契机里,展望百年,能够争取更大的辉煌。

2018-03-05 19:06

主持人

        感谢许江院长,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8-03-05 19:06

许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