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8 17:06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人民网两会访谈,我是主持人刘曦,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做客我们人民网演播厅,就乡村中医的相关话题我们来聊一聊,首先欢迎徐校长。

2018-03-18 17:07

徐安龙

各位网友好。

2018-03-18 17:07

主持人

我们知道您今年两会提出了一个建议是关于建设“乡村中医中心”的,能不能跟我们网友分享一下,您当初提这个建议的初衷是什么,怎么样想到说要提这样的建议?

2018-03-18 17:10

徐安龙

我提出关于构建“乡村中医中心”提案的时候有如下几个考虑:第一,我们觉得乡村的医疗体系是国家医疗卫生体系里最薄弱的一个方面,我国到今天为止还有5亿多农民生活在乡村里,这些人对国家的健康中国建设至关重要,而这方面建设最薄弱。所以,基于这一点,我觉得我们这些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人,应该为这些弱势群体呼吁。第二,总书记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里谈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村民众的健康应该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指标之一。我们考虑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应该想办法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能力,让农民真正享受到这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国家发展的红利。第三,确实目前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构建方面有许多不足,需要得到国家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要统筹协调才能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大学要发挥社会担当,我们除了培养中医药人才之外,还有社会服务,我们希望彰显中医药大医精诚的思想,为农村培养村医。一会儿我会具体讲到我们怎么做。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觉得“乡村中医中心”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如果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还有一个考虑。我五年多前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做校长的时候提出在海外建中医中心,在海外建中医中心就是让中医作为中国的瑰宝,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要把中国好的、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我当时提出建集医疗、教学、科研与文化为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建设,我觉得辐射到基层百姓也是我们社会担当的一部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提出了这个提案。

2018-03-18 17:10

主持人

中医中心要走入基层,走入那些最需要医疗帮助的群体中去。刚才也聊到您提出建设“乡村中医中心”的建议,目前来说“乡村中医”的情况怎么样呢?

2018-03-18 17:11

徐安龙

乡村医疗的总体情况是这样,我们国家现在有5亿多农民还生活在农村里,但对这方面的公共卫生资源投入还非常薄弱,农村人口占了我们国家40%多,但是所拥有的卫生资源占了我们国家的11%点左右,所以极端的不对称。第二,基层的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的工作人员,他们一般技术水平和学历都比较低。第三,农村的医疗基本网点的建设是非常薄弱的,就是兜底这个网不牢。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反复强调要兜底民生,我们觉得这块建设有待提高。第四,在农村村医里面如果懂中医的人就更是学历低、文凭低,更重要的流失也多,这样他们的服务能力跟农民所需要的基本保障的提供能力是很难满足的。还有整个国家在财政投入里严重的不足。我们认为这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兜底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亟待加强的。所以基于这点提出这个提案。

2018-03-18 17:11

主持人

也就是说,目前占我国40%人口的农民享有的卫生资源只有11%,这个比例严重不足。农村的医疗水平也很低,再加上医疗从业人员本身的水平技术就不高,所以导致整个医疗水平是非常的薄弱,需要我们加大力气投入。您刚刚提到了这里的建设乡村中医中心,这个中医中心如果相对其他的全科医生而言优势是什么,为什么提出是中医中心?

2018-03-18 17:11

徐安龙

跟全科医生不一样。国家这几年在医学教育里面提出了全科医生的培训培养,为解决基层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非常好的教育培养模式。城市里看到越来越多的全科医生的出现。但是虽然我们培养了这么多,他们下不去农村。

2018-03-18 17:11

主持人

为什么他们下不去呢?

2018-03-18 17:11

徐安龙

这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原因了,一是自己的原因,可能不愿意下去,年轻人他们有家有口。另外医疗各方面吸引力的政策也不够,他们的收入待遇也不高,农村有些硬件条件投入也不够,他们很难发挥到作用。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想到要发挥中医的特色,中国人没有西医之前不都是靠中医呵护我们中华民族的绵延繁衍吗。所以我们应该挖掘中医特色的方式方法,把它集中起来,如果把这些传到村医那里去,让他们学会这些“简、便、验、廉”的方法和治疗手段,也许可以解决很多农民们日常遇到的疾苦。其实很早以前毛主席就提出过“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提出过赤脚医生的概念。在当时医疗卫生体系很薄弱的情况下,成为中国独特的医疗卫生体系。当然我们今天不是搞赤脚医生,我的意思是培养当代的“赤脚医生”,我们希望这些人是生活在农村里的人,或者是在农村有一点学历的,或者是对医疗有一点基本常识的,或者现在就已经是村医的人,因为他们能够扎下根来。

2018-03-18 17:12

主持人

扎下根非常重要。

2018-03-18 17:12

徐安龙

因为农村留不住人。我们在政协会上讨论,其实有很多对口扶贫农村医疗的,有些是专科的专家,比如说心血管专家,做导管介入的,在农村用不上,但是为了扶贫必须待在那,其实浪费了医疗资源。虽然形式上的扶贫到位了,但是他不能发挥他的技术专长,就是形式上大家都能下去,但是很难解决在基层工作里日常碰到的问题。所以,我们觉得应该根据农村人口这一特殊群体所生活的特殊环境解决问题。在边远山区,人口稀松,不像城市那么集中,药材、器械等物流到那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大型的仪器、诊断设备。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就教会他们学会中医的“简、便、验、廉”的具体方法就能解决具体问题。举个例子,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了针灸,暑假回到农村家里,就通过针灸给周围的村民看好了很多病。他当时回来很感动,觉得学中医非常自豪,能解决村里老百姓的疾苦。当时我看了这个学生讲的,让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们还得要回归我们中国自己的方案,靠中国人自己的医疗体系的独特优势,来解决自身的困境。由此我提出了这个中医中心。不是说全科医生,因为一数量有限,二很难下得去,即使下得去也很难留得住。

2018-03-18 17:13

主持人

不如我们就把这样的中医知识教给就生活在乡村医生吗,让他们学到更好的中医知识,服务当地的百姓。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的就是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他妈妈生病了,他就在学校里自己学习中医煲汤的技术,整个几个学期反复的试验,后来回家给母亲煲汤,这样的例子也能够说明要用中医的知识去帮助他妈妈,让她的病情得到痊愈或者是康复,有一个很好的效果,当时看完这个片子之后还蛮受感动的。我们也希望“乡村中医中心”的建立真的帮助当地的农民百姓解决他们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我们在聊到建设“乡村中医中心”,您能不能谈一谈您整体的构想,比如怎么去建设和实施?“乡村中医中心”的规模到底多大?

2018-03-18 17:14

徐安龙

首先从实践进度和执行步骤来说,我们提出的中医中心不是说一定盖高楼。第一主要是培养人,发挥我们作为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我们有丰富的经验,培养老外都可以更不用说中国人。只要他有基本的教育,他对医学感兴趣,再加上他本来就是村医,再教会他我们的经验。所以第一步是建立有系统标准的教材体系,来教会这些“乡村医生”“简、便、验、廉”的中医治疗常见病的方法和手段,这是助医,教会他们技术方法。第二是助教,除了他们原来学医的背景,如果原来学西医的,我们教会他一些中医的基本知识,如果他原来就是学中医的,我们会教他基本的西医的健康卫生常识,中西医结合嫁接好,这是助教。同时我们也会教他们简单的治病方法,比如痛风,找什么样的针灸,什么样的穴位取点,对农村常见的痛风病怎么发挥作用;比如高血压,怎样去治疗、针灸,或者是吃药该怎么开简单的一些方子。第三,助药。因为农村有很多土地,有当地的道地药材,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野生药材,我们要根据各地的风土人情、各地生活习惯、各地自然资源药材特色,与各个区域建立具有他们区域特色的助药体系,让这些人就地取材。比如山上采下来的一些鲜药,可以教会他们怎么变成可治疗的药物。步骤上来说,首先,通过跟村民们普及基本的健康常识,可以做到防病。中医不是谈治未病吗,教会村民们怎么打太极拳,怎么做中医的锻炼,怎么注意卫生健康问题,比如传染病的防护问题等等。如何把这些公共预防的意识建立起来,要靠这些村医们,因为他们生活在村民的中间,就是村民的一员,他们去讲,比我们去扶贫做义诊容易的多,因为他们知道当地情况。所以第一步做这个。第二步,在当地建立中医中心,可以依托现有的乡村卫生站、卫生所,来建立一些综合性的中心,包含基本诊断的仪器,现代医学手段里需要用到的仪器,还有我们中医里所需要的诊断手段和稍微复杂一点的仪器,都可以在这个中医中心里建立。然后通过这个中医中心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的标准,村医在这里互相交流,例如在这个区域某个病大家怎么治的,形成一个共用的方案,这样才能真正把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变成标准方案,对周围起到辐射。中国地域这么广阔,最北的漠河病情跟海南岛的五指山不一样,不能用一个模式来做,所以我们要培养村医们,因为他们最了解区域特色,通过教会他们基本知识就会慢慢总结出来符合自身特色的村医体系标准,他们就会知道怎么向国家要资源,要什么样的投入。现在有些农村医疗,包括县医院虽然建的很漂亮,但是不解决问题,投资的仪器也许买了很多,但是放在那里用不上或者他们不会用,这样浪费了纳税人的钱,也解决不了农村的问题。第三步,通过医疗他们可以解决一些农村的疑难病。因为医学是实践的科学,我们祖先建立中医体系就是在跟大自然、跟疾病长期做斗争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现在虽然社会发生变化了,但如果做村医时间够长的话,他们会总结出很好的经验方子,提出解决农村疑难病的新的解决方案,来丰富我们现代中医的知识。所以我觉得这个中医中心的角色很重,我看到它的价值很重要。总体来说是按照这三部曲来做。

2018-03-18 17:14

主持人

建立这样的“乡村中医中心”肯定会面临一些问题,您觉得会面临哪些问题呢?

2018-03-18 17:14

徐安龙

一个是投入的问题,做这么大的一件事情是需要很多投入。我们作为一个大学为什么提出来这个方案?其实还是基于我们学校自己培养村医的经验。我们在陕西的铜川接管了铜川中医院,由此形成了很好的合作。在接管这个医院的同时他们派了500多个基层医生,包括农村村医到我们学校培训。通过培训他们发现这些村医原来没人找他看病,因为能力提高了,找他们看病的病人从原来的几个人到现在几十个。举个有意思的例子,在陕西一个村支书也兼职做村医,因为看病太多了连支书都不干了,他想做村医去,他认为做村医他在村里的威望更高。这个例子说明我们的提案有可操作性。但是我们作为大学,要在全国做没有那个能力。需要国家顶层上发动各种中医教育资源,全国每个省都有中医药院校,甚至还有中医的专科学校以及中医院,他们做培训也是社会服务的一部分。另外,国家还要用一些激励机制,比如培训一个村医拿出多少财政的补贴,做的好还有奖励 ,以此鼓励大家来培训,大家就会真正的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如果形成国家财政的投资激励机制的话,我觉得这样的投入比投仪器设备更加有效率。第二,是要把现代的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因为有的村很边远,可以借助手机无线网络构建形成网络体系。虽然多数村医们都有手机,但是建设联网的体系需要大规模的技术投入,还有一定瓶颈。我在访问民间的中医和诊所时,发现有的诊所就是靠手机无线网做的很好,所以觉得这个技术可以做。但是在农村这个体系里面如何从局域联网然后逐步做到国家联网,不仅让他们共享农村医疗大数据的信息,而且形成重要的大数据,便于我们以后做医疗科学研究和新的医疗技术推广,当然这都需要技术的攻关。第三,我们要怀着大医精诚的思想,各个高校的经验的要共享,让村医学会高校里教学得出的经验,特别是“简、便、验、廉”的方法,甚至学会急救的方法。比如在农村,脑梗、心梗怎么快速的急救,不然走山路或者开车到城里那么远,来不及。我们一定要倡导把这些方案无私的奉献出来,要带着大爱和善心去做这件事情。

2018-03-18 17:15

主持人

整个中医药学界。

2018-03-18 17:15

徐安龙

不仅是中医药学界,还有社会各种力量。如果出不了力也可以出点钱资助,因为国家的财力毕竟还是有限。当然现在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还要首先做试点,需要地方积极响应。如何建立一个基于不同的风土人情和不同的医疗卫生资源,来适应各个地方的乡村医生的培训体系和规范标准,以及怎么样做的更好,总结出更加有效的一整套方法,这是我觉得在实操中会遇到的问题。

2018-03-18 17:15

主持人

实操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一点一点解决,首先我们需要国家的投入,还有全社会各个学界或者各个界别需要的爱心奉献、无私的奉献,再加上您刚刚提到的科技力量,科技力量会让整个的效率提升的非常快。我们也说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医类院校中的老四校,多年来也是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您刚刚其实也提到了,北中医在培养乡村医生上面的工作,现在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做了哪些工作,今后还有哪些工作要开展?

2018-03-18 17:15

徐安龙

刚才已经提到铜川,其实我们在山东的枣庄也做了类似的尝试,我们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就是原来的枣庄中医院,培训枣庄的基层医疗。因为这个范例比较成功,有很多地方的城市也正在跟我们洽谈合作,比如我们在江西上饶一个老区里面,做了基层医生的培训,他们回去反映非常好,大家技术都提高了很多。我们越做越感觉到有信心提出这个议案,因为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国家投入不用那么大,投资的效率比较高。我认为,投资到人上的回报比投资在硬件上更有效。虽然盖楼可以盖很漂亮的乡村卫生所,但如果没有人也解决不了问题。虽然可以买最先进的仪器,但放在农村里没有人用也不行。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把基层的医生武装起来,给他们配备十八般武艺,让他们在基层为老百姓服务,并不断的在实践中提出需求,总结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国家投入才会更加有的放矢。

2018-03-18 17:16

主持人

今后未来的工作计划是什么呢?

2018-03-18 17:16

徐安龙

作为大学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还是要集中把我们的点做好。首先是在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坐落在北京,虽然首都具有全国优质的医疗资源,但是还有很多农村的区域,比如边远的怀柔、密云、平谷、延庆、房山等等。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可以一步一步的跟这些郊区展开培训。我们已经在北京市两会跟房山区的领导沟通,要系统的帮房山区培养乡村医生。进而探求在京津冀这一带,华北地区的村医怎么培训,周围的助药怎么做,周围的药材有什么特色。例如在家里种些什么药,可以帮助他们预防一些疾病。这是我们想在北京做一个试点。第二,进一步夯实几个在外面的试点,建立乡村医生的人才培养体系。老师们经过自己的经验已经有零零散散的讲稿,我们想编成系统的中医培训教材,形成模块。同时我们也想继续跟国家教育部和中医局沟通,建立一个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甚至是学历教育的培训体系,帮助这些村医提高他们的学历和知识背景。比如可以每隔两个月把他们招到当地附近的“乡村中医中心”来集中培训,如果他持续做多少年,可以通过学分制积累下来,三年得到一个中医类的文凭(当然本科文凭还要通过五年正规教育)。比如设计一些方法,让他们一面在村里给农民看病,同时利用闲暇时间,通过网络教育、集中培训和自学,这三个途径建立一个乡村医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出来。我们作为一个引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学校,不仅要培养中医药尖端人才、创新人才,让中医解决大病难病甚至走向世界,我们也要有爱心去培养基层的村医人才。最后,还要围绕农村医疗做学术研究。民间有很多好的中医新方法,我们可以挖掘、收集起来。例如某个野生的药材治疗某个病很有效,可以把它写入未来的《本草》里面去,所以得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我们考虑未来在学术研究领域里,通过广泛的布点,把民间好的东西挖掘出来,弥补我们在基层医疗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不足。长期来说,我们也会得到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我们北中医创校元老任应秋老先生就提出了中医的各家学说观点,其实中医就像涓涓溪流汇成大海一样,是很多祖先名医们在自己的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所以才形成了各地的医派,比如新安医学派是讲安徽的,龙江医派讲黑龙江的,岭南医派是讲广东的,等等。各地也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人文地理,总结了不一样经验。所以我们通过这个体系也能够从基层总结出很多好的经验。因为我们是唯一教育部直属的中医药大学,就要有兼济天下的胸怀,把全国的资源和需求汇聚到北中医的体系中。

2018-03-18 17:16

主持人

相信这也是每个北中医人自己的责任。

2018-03-18 17:16

徐安龙

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

2018-03-18 17:17

主持人

最后祝愿徐校长您提的建议能够早日实现,我们也能够到时候在农村看到一所所“乡村中医中心”的建立,真的能够为中国广大的有5亿多人口的农村人民的生活带来幸福。最后,感谢徐校长作客人民网,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2018-03-18 17:17

徐安龙

谢谢大家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