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5 16:08

主持人

大家好,这里是人民网视频访谈,我是许博。今天在直播间,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薛惠锋,欢迎薛院长!

2018-05-25 16:09

主持人

我们知道,中国航天十二院是2016年4月24日首个航天日挂牌成立的,并且十二院肩负着建设钱学森智库等三大使命,这样一连串的举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为什么要建设钱学森智库?对这个事情为什么有这么高的重视? 

2018-05-25 16:09

薛惠锋

2016年4月24号,是中国航天首个航天日,也就是在这一天,中央和各有关部门成立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它的军工代号是中国航天第十二研究院,中央编办和上级部门对十二院的定位有三条。第一条,建设钱学森智库;第二条,支撑航天、服务国家;第三条,作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总体单位。航天走过了60年,这60年是从1956年10月8号,国防部五院的成立开始。一系列的工程实践,都不断的在工程科技领域,把我们的军工技术、保障国家的发展推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高峰。但是当航天走过60年的时候,成立第十二研究院,也是中央从十八大以来,在各方面不断的改革,反思、成熟和推进中国梦的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的部署。

2018-05-25 16:09

薛惠锋

中国航天60年,有它成功的值得自豪的地方,但是也是需要很多方面要完善、不断的成熟壮大的过程。我们非常欣喜地感觉到,我们不仅仅是在武器装备的制造领域,也就是在生产领域需要提升,我们更需要在思想战略的推进,在情报数据的竞争性的提升,在网络和信息化方面的颠覆式跨越,在自动化和模型创造方面不断的仿真推演,更重要的是要把真正的智慧资源和工程科技资源紧密地融合。

2018-05-25 16:10

薛惠锋

面对当今世界开放复杂的巨系统的环境,不断的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使得保证国家的安全与发展。这可能是实现中国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也确实站得高看得远。记得在30年前,钱学森就呼吁,中国航天,不仅仅要制造武器装备,为强军富国来服务,更要在思想上引领,在使能技术和颠覆式技术,包括前沿技术上不断的推出和创新。所以钱老在当时有一个遗憾,就是说虽然我们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值得骄傲,但是更应该注意从航天领域取得的成绩,所形成的一整套的完整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创新的经验,包括适合于中国国情,立足于世界进行领先水平,而不是跟踪水平的考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具有系统思维、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他当时向中央建议,要把纯而又纯的学术创新的研究,放在中国科学院和大专院校;把实践创新产业化的地方,建议中央成立工程院,特别是系统工程院。所以随着实践的探索,他认为,至少在航天先成立中国航天的系统工程院,来把理论和技术的成果进行产业化,形成系统的集成和提升,最后涌现出新的业态和产业。 

2018-05-25 16:11

薛惠锋

这是钱老的遗愿,也是当年追求的目标。在学术理论和系统工程的孵化基地产业化中间,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成立中国工程院,进行咨询。而中国工程院所依赖的学科基础是技术科学,这样的话,就把理论和实践中间架起了一个桥梁,这是钱老30年前的遗愿,也是目标。所以中央审时度势,在2016年4月24号这一天,成立了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这就是中国航天系统工程院这两年多来成立以后,试图解开钱老18年苦苦追求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这把锁。钱学森智库立足于钱老的美国20年、航天27年半、晚年三十年研究,所形成的思想库体系,情报数据体系,网络和信息化体系,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仿真体系,还有专家体系,包括决策支持系统体系,这六大体系依托在机器平台和指挥控制平台上,形成了以这六大体系两个平台为载体的钱学森智库载体。这种载体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智库的武器。它会把多人拍脑袋所取得的成绩,在机器、仿真、模拟、推演情况下,使它更加的科学,更加的客观,更加的理性,更加的有效。钱学森这样的智库,是为所有的智库打造工具的方法,是智库的智库,这就是我们成立钱学森智库,但钱学森智库是需要一个发声器,发声器就是钱学森论坛。 

2018-05-25 16:11

薛惠锋

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15次钱学森论坛。每一次钱学森论坛,都是钱学森智库所形成的丰硕的成果,向全党全军全国全社会各方面进行展示。包括我们在各地举办的钱学森智库聚焦数字中国、网信强国和网控南海、少数民族地区军民融合等等方面的问题,也有包括聚焦于前沿技术、颠覆式技术、使能技术所创造的引领产业制度的变革,还有钱学森智库聚焦改革开放40年。所以我们如何进行新旧动能转变,来真正的实现新的颠覆涌现。像这些命题,都是我们钱学森智库,通过钱学森论坛发声器所完成的成果。这些成果集聚军委、科技、工程界和军队等等方面的成果,形成了内参,已经陆续上报中办、国办、军办和有关部门,形成了国家软实力的可供参考、可供决策使用的决策素材和依据。

2018-05-25 16:11

主持人

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十二院的成立以及智库的建设背景有了大概的了解,并且您说的六大体系两大平台,包括在一些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上,比如说军民融合,比如说改革开放40年,都有所发力,但是我们还是不是太清楚,能不能给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在这些军民融合或者改革开放40年当中,它是如何来发力这两项,做到智库当中的智库,这么高的一种这种体现呢?

2018-05-25 16:12

薛惠锋

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已经是中央吹响的号角,是一个总的动员令。在这一方面,钱学森智库,包括我本人,也不断的在思考和探索。军民结合,不是一个今天才谈出来的命题。其实,在1956年10月8号,自从国防部五院的成立,就标志着我们国家的型号工程的开始。我认为也是后来国防科技工业的开始,也是我们国家,以国家的主体来发展国民经济整个工业体系的正式开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不仅仅是在思考,我们要进行强军,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军队,要进行武器装备的保障,更加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中国要不要制造导弹,要不要做火箭,要不要做卫星?卫星上天以后要干什么?不光是为了军事,也是为了民用。就像十九大报告里边最后一句话,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产党一直追求的目标。军民结合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来考虑,这是我们必须的抉择,没有退路。之所以这样来说,也是纵观国内外的大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历史的必然所必须做出的抉择。比如说,我认为,美国从二战以后,特别是在二战开始,美国一直在设计需求,牵引需求。美国在政治上设计推动了联合国的成立,在经济上操控和创造出美元经济,在贸易上用WTO对世界进行控制,包括美国在48年以前,就通过军用的阿帕网,后来延伸到互联网,来统治网络空间。美国似乎都在用军用的东西和民用的东西进行高度的结合,来不断地保证美国为主体和太平洋、大西洋的两洋战略。一个主体、两洋战略,来控制着美国引领世界的主权。美国也正是在军和民的这一块,从一开始,他的融合设计,形成了二战以后,到今天,美国之所以还能够引领世界的原因。尽管他引领的动力在减弱,但是他牵引世界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他担心中国担心俄罗斯再起来对他进行挑战的原因。

2018-05-25 16:12

薛惠锋

前苏联的解体,固然有政治上的腐败等等原因,但是我认为,在军和民的关系处理上没有处理好,这也是他解体的原因。中国现在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修昔底德陷阱,我们也面临中等收入的挑战。在中等收入3000到1万美元之间,如果我们处理不好,这个军与民、经济和军事,这些关系,我们也很难迈过这个坎。一直到话语权上,也是这样的。塔西佗陷阱,总书记讲过多次。我们如果落后就要被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如果我们失语,那就由别人来欺负。所以在这些背景下,我们要越过这个坎,我们就要形成融合的实力,特别是形成一体化的核心竞争力,要把我们的战场和市场、生产力和战斗力进行融合,要解决我们的平战时期和战争时期的一些问题。 

2018-05-25 16:12

主持人

正如您所说,不管是纵观历史,还是回顾现在,军民融合发展到当前这个状态,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看出它的一个重视度或者重要度。既然战略方向已定,那么战术上又该如何去做?我们军民融合主要聚焦到哪些点上,让它更好地融合。

2018-05-25 16:12

薛惠锋

最关键、最核心的点还是我们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怎么能够把我们理论上的成果,也就是科学发现的成果和技术研发的专利,和工程在现的能力和产业实践,能够落地开花结出硕果,让它真正的实现。用老话来说,就是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新话来说,就是军民融合的这些技术产品如何落地。

2018-05-25 16:13

主持人

如何落地,这是一个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落到哪些领域呢?

2018-05-25 16:13

薛惠锋

科学任何一个成果都会在不同的领域和阶层来实现,但是我觉得习主席去年在视察部队的时候、演习基地的时候讲过,在太空领域的军民融合要先行先试。这一点对我们航天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人从陆海空天到电,到网络空间无不含有我们军和民的因素。所以说构建我们人类已经从地球空间进入宇宙空间,我们地球上的很多的问题,很多的现象,需要在太空里面进行掌控。比如说当我们在地面上进行陆海空联合作战的时候,其实我们不要忘记,在18年以前,美国在太空中已经用自己的导弹打掉了自己的侦察卫星,这就是一个信号。它表明我们在地球表面的军事力量角逐的时候,我们的情报系统、打击系统往往是在太空中完成的。在上世纪30年代,当时希特勒的火箭设计师冯布劳恩,就向他建议,消灭地球上的一个城市很容易,只要在太空中发射一枚火箭,击中这个地球城市的水源地,让它蒸发,这个城市不战而败。所以,我们的视野已经跨入到天空地海,甚至电和网络空间,我们一定在实现太空领域的军民融合,必然是从地球到太空一体化的考虑。所以,我们把战场和市场、经济力和战斗力的形成,要进行通盘的考虑。因为太空能力的提升,人进入太空,往往是在地球表面完成,再进入太空一体化的过程。只有把握最新的前沿技术和颠覆式技术,包括使能技术的全面推进,这样我们在地球上才真正的能够强军富国。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把太空领域的能力和水平,与我们人民生活的向往,把这两个结合起来,才真正的实现我们全面小康,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以这是有效环节中的重点。

2018-05-25 16:13

主持人

太空领域,所以有时候看问题还要站在更高的一个维度和视角上来去解决,还有什么样的领域是我们要重点来落地的领域呢?

2018-05-25 16:13

薛惠锋

比如说网络,在网信空间,因为网信空间,有人叫它叫第五空间。在80年代第一条国际互联网专线引入中国,当时就是在十二院的前身单位710所,号称维也纳专线。当时第一封的E-mail也是从710所发出的。同时把这根主线引了两根线,一条线进入西单的电报大楼,从此中国有了电子商务;另外一条线引到中关村科学院,中国科学研究有了互联网。也就是在这么一个网络空间里、互联网的状态下,中国开始了过去从个人计算机走向网络计算机的全面的实现。但是随着我们国家网民越来越多,很多的国外的公司和机构不断地看中了我们的网民市场,我们在享受互联网的科技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不得不重视我们的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从不同的层面,包括国家立法层面,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颁布了网络安全法,但是我们的网络安全法如何来实施贯彻,如何来确保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命门的核心技术的安全保障,关系到我们的人民生活的生存和发展的数据安全的保障。好比我们城市的能源供给线,用水的供给线,电力的供给线,一旦掌握在外国人手上,那我们遇到了灾难,包括战争,包括军事挑战,包括自然灾害的时候,掌握这些数据指挥命脉的单位,如果都是外国人,他们会不会听我们的?

2018-05-25 16:14

薛惠锋

所以网络和数据一定要自主可控,一定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这才是真正的网络安全和数据主权。中央高瞻远瞩,已经在网络安全和数据主权上进行了不断的规范和统一。我相信我们不仅仅是在互联网的服务市场上,中国人越来越重视保障自己的安全。我们在服务市场的尖端,包括我们的自主核心技术方面,也会不断的中国化,真正的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2018-05-25 16:14

主持人

其实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同时这些安全性的隐患也一直在慢慢地体现着,大家也从一开始不太关注,到慢慢的觉得这真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开始产生了足够的重视。所以,我们也期待能在这方面有更多的一些探讨和深入的研究,来保障我们生活取得便利的同时,然后也在安全的空间下来运行着。

2018-05-25 16:14

主持人

刚才您也提到了改革开放40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经过迅猛的发展后,各方面都来到了一个转型的十字路口,在新旧动能的转化上,军民融合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2018-05-25 16:14

薛惠锋

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之重要。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门打开了,我们的制度体制改革了,所以赢得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变化。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富起来,赢得今天中国的尊严和地位,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必须理性、客观。现实如此,是不是理应如此?是不是各方面一定都是最好的、最佳的?我看未必。我们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央已经决定在国家战略层面改革开放,但是如何改革开放,走出什么样的路子来?在这个问题上是有不同意见的。钱老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是非常深刻的。他说国门打开以后,世界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我们理论上虽然成立,让资源进来,垃圾拒之门外,但是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一个事物两个方面,你刚才也说了,当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是资源。马列主义当时在西方不也是不被认可么,但是它进入国内以后,从早期的典型的本本主义,不是也是垃圾吗?但是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它就变成了资源,就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站起来了。所以,面对开放复杂巨系统,我们既要汲取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思维下的还原论的逻辑,又要汲取中国三四千年所形成的整体论的逻辑。这两个逻辑的融合会形成大系统的逻辑思维,把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变成一个整体,来设计、引领、规范、实践我们的改革开放。

2018-05-25 16:15

薛惠锋

反思改革开放这40年,我觉得不仅仅是在经济文化生活方面我们值得欢欣雀跃,我们也要分析,我们为什么二战以后到现在70年,似乎美国永远在设计需求,中国永远在生产需求。我们已经意识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环境资源代价过大。今天反思一下,我们难道仅仅是在环境资源方面的代价过大么?我们需要在统筹整个发展上也存在解决碎片化的问题。那么这就是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思想引领,就是思想上在改革方面的滞后,导致的我们各个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所以,我觉得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从邓小平到习近平,确实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化的引领上,在战略层面进行把控,这是我们最大的改革成果。

2018-05-25 16:15

薛惠锋

我们不仅仅要处理好我刚才说了市场和战场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军事生成的关系,处理好今天的中国和未来中国的关系,处理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需要从战略、战役、战术进行应对,尤其是在战术层面,要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具体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还有军事、外交等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推进。这就是我们在战术上所需要具备的。同时我们也要高度的重视,我们打通科学技术和实践落地开花最后一里地,到底的体制机制的障碍在哪里?到底我们的政策激励在哪里?法律体系的执行了没执行,缺法还是有法不依等等的问题,包括部门利益和这个国家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甚至还存在一个军和民争利的问题,争市场的问题,等等。包括解放军是靠军工集团生产什么样的武器,就用什么样的武器去打仗,还是面向需求,解放军能打赢现代化战争,立足于打赢战争下,我需要什么武器?你能给我制造提供什么样的武器?以需求为牵引,整个逻辑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2018-05-25 16:15

主持人

的确是,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新事物、新业态的时候,我们先要意识先行,然后导向明确了,在融合上面,我们又有什么样的探索?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点上?

2018-05-25 16:15

薛惠锋

这就是系统工程,钱老看的最重的地方。它为什么要叫中国人的命根子?你知道语言是因为人跟人的交流产生,货币是因为人与人的交换需要交换产生的,文字是历史要传承产生的,网络是为了天机交互产生的,法律法规也是为了安全秩序共同利益来产生。共享单车也是因为生活需求来产生的。语言、货币、文字、法律法规、网络,包括共享单车,都是原来没有的,是后来涌现出来。涌现就是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产生的新的东西。要素之间可以涌现,系统之间也可以涌现,体系之间更能涌现,业态之间仍然能够涌现。那么涌现出来新的东西,往往就是人的需求。所以,我们要满足人的需求下的新的经济形势,新的经济产业形态,新的需求产品,这要跟踪历史潮流,跟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而应运我们时代所需要的一种需求,产生出的颠覆式成果,甚至这种成果再现,这才能使得军民融合方面更加有时效。我们不能拍脑袋,不能坐在办公室里边去想,实践才是引领世界的。所以,在一切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以正确、科学的、理性的、客观的、最有效的手段来保证这种美好生活的实现。这就是我们在处理各种问题里边,要建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所说的实事求是。我们在这个阶段设计每一个项目,设计每一个激励的政策,每一部法律必须是能够实施可行,这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包括科技成果的转化,政策的设计,法律的保障往往停留在对学术原创。我们说中国人起的早,往往一开始聪明,似乎改革开放40年不就是这样吗?中国人用自己的勤劳辛苦和付出,用祖祖辈辈给我们拥有的这种自然环境,按照美国人的意愿生产了美国人首先第一世界想要的东西,然后在生产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又用了德国的一些先进设备来生产,然后卖出来的东西,把我们的污染留给我们国内,把我们的资源也耗竭了。但是卖出东西送给他们,换来很少的外汇收入,把剩下的东西再卖给一些穷朋友,第三世界国家,我们不就是这么一个生产模式么?但是我们现在不一样,我们要从跟跑要走向换道超车,走向领跑。我们在某些领域里边已经走在了前面,我们也不是说处处被别人左右,那么这就叫什么?叫自主原创。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支持理论上刚提出来的那个阶段,更要支持包容能力、抗风险能力,要支持产业化落地的激励政策,和制度和各个方面的保障。同时在上层建筑领域和经济基础保障领域,也要为我们的落地开花保驾护航,形成一种军民融合创新的氛围,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党政军企学,党是领导一切的,现在党已经愿意这样做了,我觉得就需要全民的各个方面的努力,这样就能做好。

2018-05-25 16:16

主持人

在这个新时代下转型的十字路口,它已经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单一的局面和问题,它更像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这样的一个统筹化、系统化的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在现阶段非常适行的,今天非常感谢薛院长为我们带来的分享,谢谢您。今天节目就是这样,感谢您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