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9时30分,2018中日韩名记者北京崇礼论坛在京开幕,人民网在现场图文、视频直播,欢迎关注!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自2018年起,相继在中日韩三国举办,今天,来自中日韩三国政府、奥运组织、媒体界、体育界和企业界的朋友相聚在中国北京人民日报社,共同出席“2018中日韩名记者北京崇礼论坛”。
本届论坛主题为“奥运之光点亮中日韩三国合作”。下面,我非常荣幸地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开幕式的主要嘉宾,他们是: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先生,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先生,日本驻华大使馆首席公使四方敬之先生,韩国公使衔参赞、驻华韩国文化院院长韩在爀先生,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秘书长韩子荣女士,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副秘书长韩梅女士,韩国中央日报副总编朴宰玄先生,日本读卖新闻东京奥运办公室主任川岛健司先生,现代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编李赫埈先生,韩国平昌冬奥会运营副秘书长白成日先生,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女士,中国知名冬奥运动员武大靖先生,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女士。
此外,我们还邀请到来自中日韩三国权威媒体的知名体育记者参会。中方媒体有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腾讯体育。日方媒体和机构有:日本经济新闻社、《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共同通讯社、时事通讯社、中日新闻、《西日本新闻》、《北海道新闻》、《赤旗报》、日中经济协会等。
韩方媒体有:《中央日报》、《朝鲜日报》、《东亚日报》、《每日经济新闻》、韩国广播公司KBS、韩国联合通讯社、《韩民族日报》、京乡新闻、江原道民报等。
在此,向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现在,我宣布“2018中日韩名记者北京崇礼论坛”开幕!首先有请论坛主办方—人民日报社副总编方江山先生致欢迎辞。
尊敬的赵勇副局长、尊敬的韩子荣秘书长,尊敬的四方敬之公使、尊敬的韩在爀院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值此2018中日韩名记者北京崇礼论坛召开之际,受人民日报社社长李宝善先生委托,我谨代表人民日报社编委会、代表李宝善社长、庹震总编辑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孟夏之京华,日暖风轻,万物并秀。在这样的美好时节,中日韩三国媒体和体育界人士齐聚一堂,以“奥运之光点亮中日韩三国合作”为主题,共同探讨新的合作亮点,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指明的那样,中日韩同为亚洲重要国家,加强三方合作,不仅符合三国利益,也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中韩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昭示我们,“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日韩比邻而居,交往源远流长,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共同的价值观基础,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化共同体”。
新时代,只要中日韩三国加强沟通,密切合作,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贡献伟大智慧、强大力量。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倡议指引下,只要中日韩三国始终以最大的诚意对话,以最宽的胸怀合作,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共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中日韩三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行稳致远,充满期待,充满信心。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我们欣慰地看到,无论过去东北亚地区在政治和经济层面经历怎样的起伏跌宕,中日韩三国的人文交流和民间活动始终都在“润物细无声”地活跃着。其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方面便是体育交流。
体育是富有魅力的交流形式、富有成效的沟通方式,有着超出人们想象的推动友好合作的强大力量。无论是历史上中美间的“小球转动大球”、今年平昌冬奥会上的“半岛温暖牵手”,还是此时此刻中日韩三国名记者“共叙奥运之光”,无一不是体育运动、体育交流春风化雨、传递友好意愿的魅力体现。
如今,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亚洲时间”,三届奥林匹克盛会集中在东北亚地区,相继在我们三个邻国举办,可谓百年未见之幸事、百年难得之机遇。继平昌、东京之后,2022年灿烂的冬奥圣火将辉映一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从2008到2022,从盛夏到隆冬,古老的中华民族正为21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续写华章。北京,这座东方文明古都,也将成为全球首个夏季、冬季奥运会皆举办的城市!奥运梦联着中国梦,中国梦与东亚各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借助奥运之光,中日韩三国媒体之间的合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今天,资讯传播之快捷前所未有,媒体的导向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能深刻影响国家间的关系和民众的认知。
人民日报社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覆盖用户超过7亿的主流全媒体,长期致力于推动中日韩媒体交流合作。我们人民日报社举办的“中日韩名记者对话会”、“东盟与中日韩(10+3)媒体合作研讨会”、“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等都得到日本和韩国媒体的积极参与,扩大了人民日报的媒体“朋友圈”,为深化三国记者友谊、改善三国舆论场做了积极贡献。
媒体朋友们!
我们媒体从业人员,在增进沟通、凝聚共识、促进合作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必须承担起这一重要责任。中日韩三国媒体人在推动“一带一路”三国合作、推进三国经贸合作、推动营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推进经济全球化和维护自由贸易、推动三国加强创新和人文合作以及体育产业合作等方面,负有共同的责任。可以说,在这些方面,三国媒体的责任不分国界!
责任鼓舞勇气,责任激发担当,责任强化能力。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依然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继续向前。作为当代东亚名记者群体,要有勇气有担当有能力从东亚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认清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世界大势,担负起历史责任、社会责任和现实责任,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服务好本国读者、引导好本国受众。一方面,既要做时代的忠实记录者,更应做时代潮流的引领者;另一方面,既要有报道和分析问题的实力,更应兼具看清事物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能力。
各位媒体朋友!
围绕本届论坛的主题“以奥运之光点亮中日韩三国合作”,我向大家提出三点建议:
一、共同讲好奥运故事,展现强健自信的东方文化。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仅是体育的赛场,也是文化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媒体应当主动聚焦,做好奥运筹办、奥运赛事、奥运文化等主题宣传。主动谋划,充分展现东方文化的从容典雅与开放自信,打造传承与创造、交流与交融、沟通与理解的文化盛宴,让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在奥运的五环下彰显别样的魅力。
二、共同推进民间交往,弘扬民心相通的东方智慧。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日韩合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三国民众的理解和支持,离不开三国民众互尊互信、相亲相通的民意氛围。媒体是人们观察世界的“眼睛”,在影响民意、凝聚民意、沟通民心、塑造民众心态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三国媒体应当秉持理性、客观的建设性态度,全面准确、积极主动报道三国的利益共同点和战略融合点,为推动国家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舆论正能量。
三、共同促进区域合作,呈现东亚共同体建设的东方愿景。中日韩各自都有着光荣梦想。加强中日韩三国合作对促进各自发展和东亚区域合作具有重大意义。今天的中国,正坚定自信地走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道路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价值追求,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融于东亚共同体的建设进程中。中国媒体愿与日韩媒体携手,共同创造“1+1+1>3”的合作成果,为把握历史机遇,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丰富三国伙伴关系内涵,发挥中日韩合作对东亚合作的促进作用而共同努力,作出应有贡献。
最后,衷心祝愿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感谢方副总编的精彩致辞。下面有请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先生致辞。
尊敬的方江山副总编、尊敬的四方敬之、韩在爀先生,各位来宾,女士们、朋友们,非常高兴来参加由人民日报主办的中日韩名记者北京崇礼论坛。今天这个论坛以“奥运之光点亮中日韩三国合作”为主题,推动三国的合作与交流,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向论坛来支持体育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期待着在本届论坛上能听到更多富有启发的观点,充满智慧的声音,让奥运之光为中日韩之间多层次、多角度的交往打开一扇多彩的窗口,搭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对于中日韩三国来说,奥运会既是历史的记忆,也是现实的纽带。不久前结束的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三国领导人在会议联合宣言中提到:期待以三国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为契机加强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韩国已经成功举办2018年平昌冬奥会,日本即将要举行2020年东京奥运会,紧接着就是中国要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伴随着三国接连举办冬奥会和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了一个“东亚周期”,这是百年一遇、千载难逢的盛事,这是三国书写辉煌的时期,也是三国交往史上一次难得的机遇。
中日韩互为近邻,同属东亚文化圈。山水相依、人脉相连。在三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奥运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三国以奥运为纽带,发挥奥运效应的带动作用,深化体育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地区团结,实现合作共赢。奥运会连接起中日韩的过去、现在和光明的未来,抓住奥运会的“东亚周期”,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播亚洲文化传统,推动体育事业和产业进步,促进人文交流和城市发展等方面,中日韩有着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想谈三点体会和建议。
一、共同传播奥运精神。
讲好奥运故事、传播奥运精神,媒体的作用不可替代,离不开在座各位的支持。通过讲好奥运故事,传播奥运精神,让人民认同、参与、支持奥运,特别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奥运,让人民分享奥运带来的快乐。通过讲好奥运故事,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展现体育健儿优良的精神风貌、高尚的体育道德、优异的体育成绩,可以让这种精神变成人民的精神,激励三国人民团结奋斗。通过讲好奥运故事,传播奥运精神,分享奥运经验,对于中国而言,日本和韩国都有举办冬奥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中国夏季奥运会成功举办的经验,也可以与韩国、日本分享。借本次论坛的机会,我诚挚地邀请、欢迎日本和韩国的媒体朋友和中国的同行们一道,参观、采访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筹办情况,共同宣传奥运,也为奥运的筹办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共同促进奥运人文交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奥林匹克运动是让三国人民心相通的重要媒介,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的篇章。奥林匹克运动的“东亚周期”,为三国间围绕奥林匹克展开有特色、深层次的人文交流搭建了前所未有的平台。要加强运动员之间的合作交流,三国体育项目各有特色、各有强项,可以通过运动员的交流,实现跨国训练、彼此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增强三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为奥林匹克运动作出东亚的贡献。要加强人民之间的交流,奥运会是和平的盛会,是友谊的盛会,不能仅仅局限于奥运赛事,更是促进三国民间交流的大好机会。我们要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让三国人民在奥运前、奥运期间旅游、观赛更为方便,交流更加顺畅。
三、共同创造奥运景气。1964年东京奥运会举办时,日本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中。奥运会对于拉动经济、凝聚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因此出现了一个名词“奥运景气”。类似的过程,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办举办时都曾经出现过。亚洲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位于东亚的中日韩更是亚洲经济的中心和主体。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艰难复苏的大背景下,中日韩三国应当携起手来,大力发展奥运经济,推动奥运制造、奥运旅游,发挥奥运会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以改革创新的姿态,为奥林匹克的未来增添更强劲、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奥运景气”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新的辉煌成就。
各位来宾、朋友们: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他深刻指出,体育不仅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深入人心。
他指出:体育在中国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发展体育事业,重视奥林匹克运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借此机会,我也想简要给朋友们介绍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情况和前景。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坚持把群众体育做广做实,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让全体人民都参与进来,通过健身实现健康,提高生活品质。我们努力把竞技体育做精做优,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为国家争光、为奥运添彩。我们把体育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老百姓的幸福产业。我们把体育文化做深做响,让人民群众在参与运动中感受到体育精神的力量和魅力。我们还要把体育外交做细做准,为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搭建平台、做出贡献。同时,我们要举全国之力,积极地备战东京奥运会、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我相信,在体育领域,中日韩三国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可以展开更为密切的合作。我们有过成功的携手合作的实践,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自1993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有25届,为三国青少年的交往构建了独特的平台。我们还可以开拓更多元的内容,采取更多样的形式,以奥运为契机,为三国人民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各位来宾、朋友们: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说:“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体育拥有激发灵感的力量,体育团聚社会人群的独特功效是无可替代的。”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说过:“体育那种能够团结全人类的独特力量,是一个脆弱年代奥运会给予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在奥运会的舞台上,我们已经见证了这样的力量,见证了无数传奇的诞生,奥林匹克已经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我们还将创造更多属于奥林匹克的光荣与梦想,随着五环旗在三国间传递,相互理解、友谊、团结与公平比赛的奥林匹克精神也在传递,我们将共同播撒和平的种子,书写合作的篇章。让我们携手努力,让奥运会的“东亚周期”在奥林匹克史上,在中日韩三国的交往史上,留下更多动人的故事,激发更为澎湃的力量,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谢谢赵勇局长!下面请日本驻华大使馆首席公使四方敬之先生致辞。
尊敬的人民日报社方江山副总编辑,中国国家体育总局赵勇副局长,韩国文化院韩在爀院长,北京2020年冬奥会、冬残奥会运动员组织委员会韩子荣秘书长,中日韩三国秘书处韩梅副秘书长,以及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记者,大家好。
今天在中日韩名记者北京崇礼论坛正式开幕之际,我能够有机会代表日本驻华大使馆在此致辞深感荣幸。从今天开始,本届论坛在“奥运之光点亮中日韩三国合作”这一主题下隆重召开,我深感欣慰。从近期的日中韩三国关系来看,上个星期,5月9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以及韩国总统文在寅共同出席了在东京召开的第七届中日韩峰会。峰会对三国在广泛领域内切实推进的三边合作表示欢迎,同时,一致同意,借奥运会和残奥会之机进一步推动人文交流,以及金融、能源、环境、防灾、信息通讯等多领域的合作。会上三方还确立了推动日中韩合作朝着更为开放、包容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另外,安倍首相在峰会上就第一届峰会召开以来长达十年的新的合作举措指出,目前面向未来的合作有了切实发展,投资协定生效,且FTA谈判不断推进,人员交流倍增。上一届峰会召开之后,共举行了21次部长级会议,开展了100多个合作项目,并且成立了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使得中日韩合作实现了制度化。安倍首相表示,希望在这第十个年头大家携手共进,迎接三国合作新的起点。
众所周知,今年2月,韩国举办了平昌冬奥会、2020年日本即将举办东京奥运会,2022年中国又将迎来北京冬季奥运会,奥运会、残奥会相继在中日韩三国集中举办,实乃可喜可贺之事。我们期待着在此期间,三国之间的人员交流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中日韩三国曾于2016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三国体育部长会议,并且通过了《平昌宣言》。在《宣言》中,三国就立足于奥运会、残奥会的相继召开而共享知识和经验,通过体育事业促进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共同繁荣,进一步推进属于亚洲发展动力之一的体育事业等事宜达成了一致。
预计在接下来的今年9月,将在日本召开第二届大会,希望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2020年,东京奥运会、残奥会计划于7月24日开展,举行为期17天的奥运会,共包括33项赛事。8月25日开始举行为期13天的残奥会,共包含22项赛事,全程预计将有100万人次以上的奥运会、残奥会相关人员到访日本。会有众多的包括中日韩的游客在内的三国国民陆续到访三国。
接下来我简要介绍一下东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具体特点。首先是日本国产木材的使用及循环再利用。新国立竞技场计划于2019年11月竣工,目前施工进展顺利。场馆屋顶框架是由日本国产木材和钢筋组合而成的,外围房檐使用了日本全国46个都道府县杉树木材和冲绳县的琉球松,入口处的房檐,使用了3.11东日本大地震灾区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熊本县的杉树木材,以表达对灾区灾后复兴的美好祝福,以及对国际社会的感恩之心。坐在观众席中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感受到木材的温暖气息。
此外,为了让各国运动员在大会期间生活得方便、舒适,我们在运动员居住的奥运村广场当中布置了咖啡厅和杂货店等,这个广场也使用了许多来自日本全国的多个地方自治体的木材,奥运会结束之后,这些木材将会被拆卸下来再运回日本全国63个地方自治体重新用于公共建筑。
第二个特点是对残奥会的推动。“残奥会”这个词语是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际首次开始使用的。而夏季残奥会在同一个城市内先后举办两次,也将是史上首例。残奥会的举办,极大地促进了日本人对于残障以及残障人士的意识的转变。我们殷切期望,通过东京残奥会,实现一个任何人都可以享受自己熠熠生辉的人生的和谐社会。并把这样一个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的奥运遗产完好地传承给下一代。
2020年东京奥运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残奥会的成功,出于这一想法,日本政府会承担四分之一的大会经费,力争打造出一个史无前例的最佳环境,让本届残奥会成为一个能够赋予全球残障人士美好梦想的残奥会。为此,我们将全力以赴。
第三个特点是对日本文化魅力的推广。具体做法如下:我想主要介绍四点。第一点,借东京奥运会之机,让全球前来参会的国家和地区与日本地方自治体在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开展草根交流,推进东道主城镇项目,构建起在2020年之后仍然可以长久延续的友好关系。在赛事结束之后,邀请运动员等人士前来交流。第二点,大会期间,在赛事中充分利用有机农业,和以残障人士为主而生产出来的各种食材,以及灾区生产的食材等,有机展现日本食文化的美丽。第三点,大会期间预计会有11万名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包括参与大会运营的8万名志愿者和东京都内的三万名城市志愿者,加起来是11万人,他们将活跃于我们的各个场馆。第四点,回收废旧的小型家电,对其进行循环再利用,从而获得用于制作大会奥运奖牌的金属材料,以此达到充分利用城市矿山的目的。
东京奥运会、残奥会的目标,就是要为2020年以后留下一份与日本文化魅力和谐社会等成熟型社会相吻合的奥运遗产。我们继札幌大会,自1998年的长野东京奥运会,以及即将到来的东京奥运会,我们将基于这些奥运会的经验,能够对中国的奥运会也作出相应的贡献。
最后,我谨向为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而付出辛苦努力的各位相关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祝愿论坛全部议程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成功。以上就是我的致辞。谢谢各位。
谢谢四方敬之公使。下面请韩国公使衔参赞、驻华韩国文化院院长韩在爀先生致辞。
尊敬的人民日报社方江山副总编辑,国家体育总局赵勇副局长,日本驻华大使馆四方敬之公使,北京冬奥会韩子荣秘书长,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韩梅副秘书长,在座的中日韩三国媒体的朋友们,企业代表及运动员代表,大家上午好。首先,热烈祝贺本届2018中日韩名记者北京崇礼论坛成功举办。同时,也在此对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人民日报社创社70周年致以我最诚挚的祝贺。
此外,人民日报社在国际交流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也值得各方高度评价。
今年恰逢韩中建交26周年,在此期间,人民日报社一直为推动两国文化、新闻媒体交流合作而贡献力量。2018年中日韩名记者北京崇礼论坛也是人民日报社在非常重要人民日报社创立于70年前的1948年,正是新中国成立前一年,作为中国共产党党报,发挥引领舆论导向的作用,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时期积极准备推进而得以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是继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举办9日后,同时继3月18日平昌冬奥会及残奥会落幕后整两个月举行,以奥运为主题的三国在文化、体育、媒体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展开深度讨论,无论是从举办时间还是内容上,都具有深远意义。我相信,包括在座的各位,全世界一定有许多人对平昌冬奥会上的一幕幕感人场面记忆犹新。
平昌冬奥会是一场全世界的盛会,它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
首先,在以其倡导的诸多冬季奥运会史上之最——第23届平昌冬奥会共有92个国家和地区的2922名运动员参加,是冬奥会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届。此外,本届冬奥会上,金牌总数首次突破100枚,更新了冬奥会历史上25枚的纪录。冬奥会举办期间共有141万名的观众在12个冬奥会场馆和奥运公园观看比赛,参与冬奥,创造了单日14万次观众的新历史纪录。
第二,本届冬奥会还是文化的奥运会。冬奥会举办期间,一天最多开展80场,共计1200余场的文化活动项目。共有83万人参与到其中来,为主办国韩国及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此外,冬奥会还首次起用了5G通讯服务及UHD电视转播技术。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这次冬奥会为实现和平所做出的贡献,在平昌冬奥会举行期间,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奥林匹克休战决议,韩国和朝鲜共同商定开幕仪式上,双方运动员共同入场,成立朝韩女子冰球联队,朝鲜派遣拉拉队、演出团等,这些努力都为朝韩举行历史性的首脑会晤达成和解与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公元前776年在希腊南部的古奥林匹亚战乱中为追求和平而举行了古代奥运会,本届冬奥会正是在奥运会发源地的古奥林匹亚圣殿采集圣火,由象征朝韩7500万人口的7500名火炬手跑过2018公里进行传递,点亮最终的冬奥会火炬。
放眼未来,2020年的东京夏季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接棒平昌奥运,延续平昌冬奥会的成功,让中日韩三国及东北亚地区的交流合作和和平繁荣的圣火熊熊燃烧。
为更好利用这一历史性的时期。平昌奥运会举办前一年召开的中日韩三国文化部长会上,通过了京都共同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以平昌、东京、北京连接举办奥运会的契机。
最后,希望本次论坛的时间虽然短暂,依旧能够成为中日韩三国媒体、企业代表集思广益,为未来发展献计献策的一个平台。同时,也向本次活动的策划及主办方人民日报社以及各位相关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谢谢韩院长。下面请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秘书长韩子荣女士致辞。
尊敬的方江山副总编、赵勇副局长,尊敬的四方敬之、韩在爀先生,尊敬的各位嘉宾、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中日韩名记者北京崇礼论坛,这次论坛以“奥运之光点亮中日韩三国合作”为主题,汇集了中日韩三国的主流媒体朋友,对于促进三国媒体对话交流,推动奥运合作,助力人文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借此机会,我代表北京冬奥组委对论坛的成功召开致以诚挚的祝贺;向关心支持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国家体育总局、人民日报社等中央单位,以及广大的媒体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北京冬奥会是中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对于展示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习近平主席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提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奥运盛会的目标。去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工作。中国政府还成立了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从国家层面协调推进筹办工作。3月23日,北京市、河北省作为主办城市政府,在同一天召开了冬奥会筹备工作动员部署大会,凝聚全市、全省的智慧和力量,全力推进各项筹办工作任务的向前推进。
筹办工作启动以来,在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冬奥组委与国内外有关方面紧密合作,扎实有序地推进各项筹办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重点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赛事组织和赛会服务加快筹备,市场开发势头良好,人才培养不断加强,宣传推广持续升温,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成功发布,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交接”顺利精彩,习总书记同亿万民众一起向全世界发起了2022年相约北京的诚挚邀请。
当前,冬奥会已进入“北京周期”,全球目光聚焦北京。我们将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各项筹备工作。我们坚信,有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国内外各界朋友的广泛支持,精彩、非凡、卓越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日韩三国互为近邻,山水相依,人文相通。2018年冬奥会、2020年奥运会、2022年冬奥会相继在韩国、日本和中国举办,奥林匹克进入了“东亚周期”。加强中日韩三方合作,对于共同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维护东亚地区和平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以筹办冬奥会为契机加强与日本、韩国的交流合作。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安倍晋三首相时指出,中日双方应该继续在文化、媒体、青少年等领域加强交流,利用两国相继举办奥运会的机会开展奥运合作,增强两国关系发展的民意纽带。12月份,在习近平主席和文在寅总统的共同见证下,北京冬奥组委与平昌冬奥组委签署了《交流与合作谅解备忘录》,进一步深化两个组委会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时,在国际奥委会的倡导和支持下,北京、平昌和东京奥组委在奥运会的框架下建立了三方合作工作机制,在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创造奥运遗产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合作。
目前,我们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文艺表演、实战培训等方面与韩方进行了密切的合作,派员参加了札幌亚冬会观察员项目和国际奥委会在日本举办的系列工作会议,韩方、日方也有多批次的代表团到北京冬奥组委考察交流。下月初,平昌冬奥会总结会即将在北京召开,平昌、东京奥组委将派代表参会,我们将继续交流研讨,共同分享平昌冬奥会的成功经验。下一步,我们将把加强中日韩三方组委会合作作为落实开放办奥理念的具体行动,在组委会合作机制下,进一步深化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一是与日韩在奥运知识转移、人员交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推动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
二是以奥运筹办为平台和纽带,积极促进三国在体育、教育、文化、青少年等领域的人文交流,努力在亚洲及全世界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创造更加丰厚的奥运遗产。
三是充分发挥奥林匹克促进和平的作用,借鉴平昌冬奥会的相关经验,通过制定实施奥林匹克休战协定等措施,积极推动区域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得更大的贡献。
媒体朋友们,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大家将到北京、延庆、张家口赛区及北京冬奥组委进行实地采访,对此,我们将努力做好相关服务,为大家采访报道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我们也衷心地希望大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深入了解冬奥会在推动区域发展,提高百姓的福祉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生动的实践,希望大家能够宣传、报道北京冬奥会筹办的具体情况,为北京冬奥会能够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最后,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衷心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帮助我们把筹办工作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谢谢韩子荣女士。相信四年后的北京,一定会向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下面请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副秘书长韩梅女士致辞。
尊敬的人民日报社方江山副总编辑,尊敬的国家体育总局赵勇副局长,尊敬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韩子荣秘书长,尊敬的日本驻华公使四方敬之先生,尊敬的韩国文化院韩在爀院长,各位与会嘉宾、记者朋友们,早上好。
非常高兴与大家相聚在中日韩名记者北京崇礼论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向此次论坛的主办方:人民日报社所作出的精心准备和周到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也是人民日报社创刊70周年,在此也向人民日报社表示热烈的祝贺。
正如北京初夏的温度,过去一段时间,东北亚地区的形势也保持了持续的温度,可以说是好戏连台、头条不断。各位记者朋友们一定非常繁忙。向你们表示问候。
上周,我有幸出席了5月9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此次会议是在当前中日、中韩关系改善向好发展、朝鲜半岛形势出现积极互动势头的形势下举行的,也是时隔两年半再度举行。三国领导人对中日韩合作进程取得的积极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为进一步深化三国合作内涵、提升三国合作水平指明了方向。这将为中日韩友好合作提供新的政治动力,也将对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融合与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日韩互为重要邻国,自1999年开启三国合作进程以来,已经走过了19个年头,在近20年间,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三国合作进程有波折,也有起伏。但友好合作的步伐从未停止。目前三国国内生产总和已占全球的23%,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的20%。2016年三国人员往来已经达到2700万人次,每天往返三国之间的航班数百架,相互缔结的友好城市超过600对。这些非常温暖的数字告诉我们,三国彼此交融相通、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只有进一步携起手来,寻求更具广度、更深层次的互利友好合作,才能走在地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前列,也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获得更多的实惠。
今年2月,韩国成功举办平昌冬奥会和冬残奥会,2020年和2022年将分别迎来东京和北京的奥运盛事。国际上对此广为关注。刚刚结束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也表达了对以奥运为契机,加强三国文化、体育交流合作的期待。所以,本次北京崇礼论坛以奥运为主题,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相信东亚的奥运周期不仅将进一步推动三国经济的发展,也将推动加强和密切三国体育和人文沟通交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我非常期待在今天和接下来两天的论坛上,能够倾听各位嘉宾和记者朋友们的真知灼见,为三国奥运合作建言献策,共同书写奥运史上辉煌的一笔。
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是支持和推动三国合作的政府间组织,成立七年以来,为促进三国合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得到了三国领导人的肯定和认可。今年,秘书处新增加了一处办公地点,刚刚竣工,我们计划下个月在首尔举行启用仪式暨公众开放日活动,主题也是与奥运相关。一是邀请三国相关政府部门的官员、奥运相关机构以及平昌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部分运动员,就如何保持奥运遗产的可持续性和三国奥运务实合作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二是举办为期两周的中日韩携手奥运精神图片展,将三国运动健儿的奥运风采和东亚奥运周期更多地呈现给大众,届时我们热烈欢迎各位记者朋友给予关注和报道。
媒体人的职责神圣而光荣,你们不仅是嫁接本国政府与人民的沟通桥梁,更是连接本国通向世界的窗口,你们手中小小的笔和电脑,带给民众的是全世界。让我们共同以奥运之光点亮中日韩三国合作,共同探讨如何讲好中日韩三国合作的故事,共同向世界发出东亚和平、友好、合作、繁荣的声音。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感谢韩梅女士。
朋友们,刚才各位嘉宾在致辞演讲中对中日韩三国的合作关系进行了展望,并对这次论坛寄予了深切期望和良好祝愿,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更加坚定了信心和决心。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感谢!
现在请各位嘉宾移步到会场后侧背景板合影留念。合影之后将有20分钟的茶歇,茶歇之后我们将继续聆听其他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欢迎各位回到会场,我们马上进入2018中日韩名记者北京崇礼论坛开幕式下半场,下半场将有七位嘉宾和大家分享他们的主旨演讲。
首先让我们欢迎韩国平昌冬奥组委运营副秘书长白成日先生致辞。
大家上午好!我是2018平昌冬奥组委运营副秘书长白成日。首先祝贺人民日报社创刊70周年,并感谢主办方邀请我参加本次论坛。另外,我非常高兴能够见到人民日报社的相关人员和2022北京冬奥会、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和中国体育总局代表,非常荣幸能与参加此次论坛的中日韩各位媒体朋友进行交流。
2018平昌冬奥会以及残奥会闭幕已经有两个月的时间了,大韩体育会为了筹备冬奥会将我派遣到平昌组织委员会,三年零六个月的时间在组织委员会中负责比赛运营、场馆运营、运动员村、运营业务和兴奋剂检查、NOC合作、体育展示、INC服务等,担任奥运会运营事务次长。
在座的各位,我相信都直接或间接的体验过平昌冬奥会,因为时间关系,我想对平昌冬奥会进行简单的介绍。
2018年2月9日至25日,平昌冬奥会举办,这届冬奥会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冬奥会,刚才已经介绍过了,一共2920名运动员参加,女性运动员的比重也是最多的,其中首次参加冬奥会的国家就有6个,平昌冬奥会的五大目标是文化奥运、环境奥运、和平奥运和经济奥运、ICT奥运为它的目标,前面也谈到为了实现这五大目标,我们做了诸多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具体来讲,第一,为举办一场文化奥运会,每天举办最多80场的演出活动,比赛期间共策划1200多场文化活动,使大赛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第二,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奥运会,建设了绿色滑坡跑道和风力发电场,开展了恢复生态系统的项目,加大电动车的投入。第三,本届冬奥会是一个和平奥运,在会议期间,通过了停战协议,以此为契机改善了朝韩关系,为朝核问题的解决和朝韩首脑会谈的举办奠定了基础。第四,经济型低成本的奥运会,通过扩大奥运赞助商、扩大收入来源,并且通过控制支出,最终实现了盈利的目的。第五,是一场信息通讯技术的奥运会,奥运期间提供了5G移动通讯、物联网、UHT、超高清低画面、AR、VR、机器人等服务。通过以上五大目标的实现,平昌冬奥会最终获得了成功。
接下来我想讲一讲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运会史上罕见的东北亚韩中日三国连续召开奥运会,这是一次奥运会的中心向东北亚集中的一个时期。
向大家介绍一下本次冬奥会新闻媒体参加情况,这次冬奥会总共有80家广播电视公司参加,其中有11000名记者进行了注册,其中包括有资格报道赛事的媒体记者就有4000人,其中记者7000人,这当中中日韩三国的记者有1662人,媒体14家,韩中日三国的媒体记者占整个媒体记者23.6%,媒体所占比重占17.5%。正如这些数据所体现的一样,奥运会媒体的参与度,中日韩的比重是非常高的。因此,之后的东京、北京奥运会和冬奥会三国媒体的合作,共同谋求奥运会的发展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我想这应该成为此次论坛的主要议题。
平昌奥组委于2016年6月向IOC东京组委会、北京组委会提出了三国奥组委的合作方案,当时的主要议题是中日韩三国共同促进文化活动、传授知识、增加售票和物资利用等。从目前来看,中日韩三国人员交流出现了明显变化,不仅是组委会,还有中央政府举办城市,还有媒体、NOC等社会各界,通过三国的合作,应大力发展奥运会。
谢谢大家。
感谢白成日先生。接下来演讲的这位嘉宾,曾经是中国最优秀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在20年运动生涯里获得59个世界冠军,是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中国运动员之一。退役后的她,始终致力于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为冰雪项目在中国的推广作出重要贡献。有请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女士。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自韩国、日本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很有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些奥运经历。
时间很短,再有,我觉得今天有大靖在,我就不跟大家再讲一些我当年的老掉牙的比赛故事,而是跟大家讲一讲退役之后,尤其在刚刚过去的平昌冬奥会上我的一点个人感受。
关于比赛,一会儿大家可以好好听听大靖的分享。在前面的几位领导的开幕致辞上都提到了奥林匹克进入到了一个“东亚周期”,一些人说是巧合,也有一些人说是奥林匹克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结果,我个人是赞同后者。过去的八年,我很有幸担任国际奥运会的委员,见证和参与了奥林匹克走进东亚的一个全过程。三次投票我都有参与,当然,北京这次我是申办方,虽然没有投票了,但是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票而做了很多的努力。
亚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崛起,确实是为奥林匹克在发展的今天,在西方一些国家趋于稳定的社会发展一个阶段,相对来说,花费比较大,动用资源比较大的像过去奥运的模式产生了一些挑战,恰恰因为亚洲现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为奥林匹克的一个新的发展带来这样一个机遇。我自己也很有幸参与奥运的整个改革,对奥运未来新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适应世界发展确实有了更多期待。亚洲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发展也迎来了这样一个机遇。所以,我认为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必然的。我们的领导人也看到了这一点,三届奥运会能够来到东亚,我相信这是亚洲的一个特别好的机遇来发展。
奥运来了,除了有更多金牌之外,我们还能收获什么呢?下面跟大家讲一讲我在平昌经历的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在平昌争议比较大的阶段,就是短道速滑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网上、各个方面的媒体出现很多矛盾的时候,我自己的一个小经历。还记得最后一项,大靖拿金牌的那一天,比赛开始之前,韩国教练过来找我,说杨扬有没有可能帮我弄两张票,因为最后一天的比赛了,我的太太和女儿来看比赛,但是没有票。快开赛了,我想我只能去国际滑联办公室看一看,我就赶紧去到四楼国际滑联办公室,进去以后,国际滑联的人脸是黑的,见到我,以为是我要跟他们打架,说你来干嘛,我说想要两张票。他说给谁要?我说给韩国教练要。他们特别意外,看着我说,为什么给他要票?我说在他们国家办比赛,前面一直很紧张没有机会,孩子和太太来看比赛,我觉得对他来说是最大的鼓励,能够办的话,一定给他办。他特别意外的说,能不能把这件事情放到网上去。开个玩笑。实际上这样一种信任,在那个时候,在很多人看来是我们的对手能够向我提这样一个要求,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认可和支持。而我能够有幸去帮助他们,给他们一些支持,也是我最大的荣幸。这一点并不是一天能让我感受的,而是通过我的一个运动经历,在运动场上能够和我的对手们最后成为好朋友,大家从尊重的基础上开始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在公平环境里竞争,最后我们能得到大家相互的信任和认可,这是一个多年的积累。所以,我想说的是,奥林匹克的经历带给我们不简简单单是成绩,在座的都是媒体,我相信未来的四年,无论是东京奥运会还是北京冬奥会,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好的故事,能够诠释的不单单是金牌的竞争,还有金牌背后的很多故事。
第二个故事,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冬奥会结束之后,我9岁的外甥女在学校里面,班级开展了一个特别激烈的讨论,讨论什么呢?关于两个体育明星到底谁更帅的。大家肯定想得到,一个是大靖,一个是日本非常优秀的日本花样滑冰选手羽生。她是三年级,最后的讨论结果是女孩子一边倒地倾向于羽生,男孩子一边倒地倾向于大靖。当然我的外甥女跟我来说,大姨,你看看哪方面更对,让我支持她。但是从现象来看是什么呢?就是说,现在偶像的一个标签不带着那么强的一个国家标签的属性了,运动员在赛场的表现已经能够跨越国界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无论日本、韩国以及中国,我们在奥林匹克舞台上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所以,我们如何能够共同发展,能够在尊重、融合、开放、合作上共同地发展,才能够让我们有更大的进步。
我个人现在很有幸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的主席,我的理想是什么?我是希望在2022北京冬奥会的时候,能够让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员觉得是他们一生中难忘的奥运之旅。到底怎么做呢?从哪个细节开始呢?这是需要我们做的。我很愿意和运动会委员会的同仁一起,在整个筹办过程中,用我们的经历和感受为我们冬奥组委提供更好的建议。
同时,今天我还想提一个小的建议,也请各位来自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领导能够给这样的机会。建议未来在国际论坛上,因为现在奥林匹克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就叫以运动员为中心,北京奥运会叫以运动员为中心,国际奥委会提出运动员体验是举办成功奥林匹克核心的标准。如何增强运动员的体验,如何让运动员的体验更好,我相信这是三届奥运会非常重要的目标。我希望如何能够让运动员体验更好,能够有这样一些交流和分享的机会。平昌已经举办得非常成功,有最多的运动员参加,最多的观众。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在赛场上,观众对运动员的鼓励,平昌冬奥会,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尤其在短道速滑,又是韩国比较优势的项目。如何将这些很好的经验能够传承下来。日本,我有特别大的期待,刚才前面来自日本的领导也提过一点,说他们现在做的四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能够在后奥运之后还有运动员参与,我觉得蛮有意思的。如何我们在未来的四年能够在这些方面再有进一步的交流,我自己是充满着一些期待。
最后,希望能够我们一起携手起来为奥林匹克在亚洲的发展、在世界的发展贡献我们共同的力量。谢谢。
感谢杨扬女士分享的温馨故事和她提出的富有远见的建议。下面有请韩国中央日报副总编辑朴宰玄先生发表演讲。
我是来自中央日报代理总编朴宰玄。我想我的演讲应该没有杨扬那么精彩,所以我感到非常有压力。
我们先看一下PPT,这个视频大概是三分钟左右。
这是开幕式的视频,我们大概花了五千万,人民币换算是三万五千亿左右,这个预算是相当低的,是非常有内涵的一场开幕式。平昌冬季奥运会之后,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从我们的角度来讲,三个国家相继举办奥运会,这对共享悠久历史的三国来讲,既是机会也是福气。先后在平昌、东京、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对东北亚地区的繁荣和稳定乃至对世界和平将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但是,昨天有一位日本记者向我提问,什么样的奥运会才算得上是一个成功的奥运会呢?从主办国来讲,是不是获得更多的金牌,或者我们应该去盈利,或者是其他的比如政治、社会这样的目的。到底什么样的奥运会才是一个成功的奥运会?可能每个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想简单介绍一下平昌奥运会的收入情况。平昌奥运会的总预算大概是130亿美元,大会的运营预算大概是26亿美元,场地建设费花了20亿美元,修建高铁和社会基础设施大概花了90亿美元,我们可以看一下明细,收入的明细,开门见山说,这次平昌奥运会是盈利的,从经济上来讲我们获得成功。当然,有一部分的经费是由中央和地方预算来充当的,还有2400万美元的奥运会合作伙伴的赞助费,还有150万美元左右的门票收入等,这些使得这次平昌会得以盈利。
在举办奥运会期间,我们多次提到奥运会的遗产问题,通过奥运会,我们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遗产?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奥运场馆,这是一个遗产。也就是说场馆和其他的基础设施。我们通过这样的遗产,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旅游资源。虽然很多东西被留存下来了,但是我认为营造了象征朝韩双方共同入场的和平氛围,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遗产之一。
通过平昌奥运会,给我们留下一个很大的遗产。奥运会的遗产,我们可以分为五大类,首先是经济类的,然后是和平,还有信息、ICT,信息技术。具体来讲,这样一些技术,包括东京、北京奥运会也可以作为参考。相信这些在今后的奥运会上都会用得上。
奥运会期间,我们利用了高科技技术,有一些技术是首次使用的,开幕仪式上,利用了无人机,这些无人机盘旋在平昌上空,构成了奥运五环。相信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相信会看到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最后一点,中国、日本、韩国,我们可以说东北亚主要的国家,而且我们是近邻。虽然历史上我们有纷争和战乱,也有合作,但是目前三个国家相继举办奥运会,象征着和平、共存、繁荣这样的奥运会。我希望通过奥运会实现东北亚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感谢朴宰玄先生关于成功奥运会的诠释。接下来演讲的嘉宾是日本读卖新闻东京奥运办公室主任川岛健司先生。有请。
尊敬的方江山副总编辑以及人民日报的各位和相关人员,非常感谢各位的邀请。今天能够作为日本报道机构的一员出席本次会议,我深感荣幸。在此表达我深深的谢意!另外也要在此向国家体育总局的赵勇先生以及体育界各位人士表示我的感谢。听说这次会议当中,我们会有参观四年后即将举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场的宝贵机会,我非常期待。人民日报社将于本年6月迎来创刊70周年,在此我也谨表衷心的祝贺。另外,来自韩国的各位媒体同事,以及韩会长、朴总编,各位同事,请允许我向你们说一声恭喜。
今年2至3月份所举办的平昌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也在冬残奥会会场进行了现场直播的工作,真的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大会。受益于组委会的各位以及各位志愿者的热情接待,我们在当地的生活非常舒适,没有感到任何不方便。平昌冬奥会的成功,对于下一次举办奥运会的东京而言,可以说其成功的难度是增大了,在此我要向平昌奥运会相关人员付出的努力表达衷心的敬意。
自我介绍迟了一些,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自己,我是读卖新闻的川岛健司,我的职位是编辑委编辑委员。但是从去年开始,我在原有职责上多加了一项工作,承担2020年东京奥运会、残奥会准备室室长这样一个职务。
我30多年新闻记者的一大半都是在运动中渡过的,我一共报道过4届夏季和冬季奥运会,2014年前一直担任运动部的部长,现在在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也正着手推进相关的准备工作,正在摸索和思考是否有以往不同的报道方式,如何配备记者更为合理等等这些问题。
我以前参与过报道的主要是足球比赛,2002年日韩世界杯上,中国队首次出场参赛,在亚洲球队当中,韩国队首次进入四强,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当时我在韩国各地奔走报道,时间长达一个多月。另外,还有就是2004年在中国举办的亚洲杯,我也参与了自开幕至决赛的全部报道过程,在重庆、成都、济南、北京等城市工作将近一个月,足球是一个能够让球迷们热血沸腾的竞技项目,在这些比赛当中,我也经历了一些球迷们释放热情的场面。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中日韩三国地理位置非常近,这也自然会导致大家互相产生一些竞争心。但绝不因此形成情感上的对立。日本足协对日本国内从事足球指导人员做成的指导手册当中这样写道,对方球队的选手绝不是敌人,而是可以用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对手,我也认为自己身边就有优秀的竞争对手,我们应该将其当成促进自己不断努力,为之行动的新的动力。
下个月开始,世界杯足球赛将在俄罗斯开赛,这次我也会去报道比赛。这次非常遗憾的是,中国不能参赛,但我听闻,中国正从长期着眼,努力强化足球运动。现在足球的发达地区是欧洲,但是从地理来说,远在东亚的各国选手很难有机会与欧洲各国的选手同场竞技。我认为最快捷的强化运动的办法就是在实力相当的中日韩三国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衷心期待下一次三国都能够参加2022年在卡塔尔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
我再回到之前的话题。东京奥运会组委会,政府以及承办赛事的日本各个地方政府和诸多相关人员都到成功举办本届大会的平昌进行了参观视察。我想他们也一定听到平昌奥运会相关各位在举办大赛过程中的辛苦努力和成功秘诀。现在轮到我们为取得东京奥运会的成功而借鉴各位智慧的时候了。
东京虽然在54年前举办过一次奥运会,但是与当时相比,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刚才四方敬之公使也提到1964年的奥运会,是首次使用残奥会一词。当时对残奥会的报道也是非常少的,但是现在人们的意识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没有残奥会的成功就不可能有奥运会的成功。我想东京残奥会的召开,将成为实现残障人士与非残障人士超越差异,人类全员可以舒适共生这一社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东京奥运之后,我们将迎来北京冬奥会,也将会有许多来自北京的相关人员到东京参观视察。听说以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为契机,体育运动在中国全国得以普及。这次大会所介绍的像鸟巢、水立方等等这些独创性的场馆设施,以及囊括51枚金牌的中国选手的活跃,以及包括在内,所有的取得巨大成功的大会被人们铭记了。但是北京主办冬奥会还是第一次,日本主办过札幌、长野两次冬奥会,另外还有东京,这些城市会毫无保留地为北京冬奥会提供协助。
仔细想来,发源于欧洲的奥运会运动在全球传播的过程当中,这次东亚将连续三次举办奥运和残奥会,这是非常令人惊喜的,意味着全球对该地区的关注将持续四年以上。我们三国之间固然有竞争意识,但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我们之间拥有其他国家、地区和大陆的人们所无法轻易理解的,基于诸多共通文化基础的,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所构筑起来的坚实纽带。能够在本次论坛中对三国之间的纽带进行重新确认,这将是我们无上的喜悦。
还有四天的会议时间,敬请各位多多关照。衷心希望与中韩各位代表交换意见,也期待从中得到为实现奥运、残奥会三场大会连续取得成功的诸多的启发。
谢谢各位的聆听。
感谢川岛健司先生的演讲。接下来闪亮登场的是中国著名冬奥运动员武大靖先生。有请2018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冠军武大靖。
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参加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中日韩名记者北京崇礼论坛。有机会和来自三国的媒体朋友和体育界的朋友们一起交流,在这个讲台上发言,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是一名短道速滑运动员,习惯的舞台是在训练场和赛场。那条111.12米的速滑跑道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和故事,是我一生的钟爱和奋斗的地方。
2018年2月22日,在韩国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500米的赛场上我实现了人生最大的梦想,登上了奥运冠军的领奖台,并且打破了世界纪录。后来很多人问我,当时是怎样的感受,是怎样想的?肯定是很激动,非常激动。比赛的时候很艰苦,也很艰难。当时我把所有的包袱和压力都放下了,想的就是一轮轮拼下来,突破自己。这枚金牌如果能掰开,我想分给我们团队每一个人。
其实我并不是一名有天赋的运动员,16岁选入到国家队,当时男队、女队各十人,排名第十的就有可能回到地方队,就是这样我是以第十名的身份进入到国家队当中,当时压力非常非常大,送队员参加国际比赛的时候,我的心里非常的沮丧,问自己为什么参加比赛的不是我呢。在队友去参加比赛的十几天里,我拼命地训练,每天对待不同时期的自己,反复看录像,一点点纠正,终于有一次老师看到我的进步,给了我机会,慢慢的就有了我的现在。
这段的经历与感受,我相信每个干体育的人都会懂。奥林匹克运动倡导更快、更高、更强,我们一代代的体育人就是这样以此为引领,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不断翻越一座座的高峰。这就是体育的魅力。这种魅力跨越国界、传递团结、友谊和和平,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
体育是一条纽带,也是一座桥梁,中日韩三国离得近,运动员和教练交流非常频繁,在赛场上我们是对手,同时也是推动亚洲体育的发展。就拿冬季项目来说,中韩两国短道速滑之战一直是世界大赛的看点,中国和日本的花样滑冰都是传统优势项目,2018年平昌冬奥会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们都是在亚洲的主场征战,对于三国的体育发展将是一次强有力的推动。
冬季项目大多起源于欧美,韩国、中国相继举办了冬奥会,这些利好的因素将带动更多的亚洲人投身参与冰雪运动。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之后,提出了3亿人上冰雪,以前推广的是北冰南展西扩,又加入了东进,越来越人开始关注冬季项目,接触并爱上冬季体育。可以看到这几年我国的滑雪场、冰场都是井喷式地增长。有人说我在韩国滑出了中国速度,但我觉得中国速度还有提高的空间,现在已经进入了北京时间,也进入了北京周期,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在争分夺秒,提升自己,争取在2022年上有一个很好的突破,展现我们短道速滑最好的水平和竞技状态。
作为运动员能赶上这样特别好的时代和机遇,也是背负着双重使命,除了努力训练,取得好的成绩,还更多地宣传冬季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在索契看望中国代表团时曾说过,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这句话深深地记在我的心里,也激励着我和我的队友们奋发图强,不辜负这个好的时代。就像今天论坛的名字,北京崇礼,代表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梦想,让我们携手奋进,一起努力。谢谢。
感谢不断突破自己、创造中国速度的武大靖。下面请现代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赫埈先生发表演讲。
尊敬的韩子荣秘书长、韩梅副秘书长,中日韩各位媒体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现代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李赫埈,我非常荣幸参加本次由人民日报社举办的2018中日韩名记者北京崇礼论坛,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论坛,我们衷心祝愿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社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今年适逢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我借此机会向人民日报社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2020年东京夏季奥运会后,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正悄然地向我们走来。众所周知,冬季奥运会是一项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的一个赛事,雪上、冰上运动,对气候、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城市北京、张家口,凭借自身的良好环境,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冬奥会的支持得到了各方面国际专家的认可,我们相信2022年冬季奥运会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平昌冬奥会、东京夏季奥运会、北京冬季奥运会就像一个接力棒,传递着奥运精神,也传递着各个国家的友谊。作为韩国汽车产业的代表,我们愿为传承奥运精神、增进各国友谊而助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绿色治理”的最强音。现代汽车也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讨和探索。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现代汽车在本次平昌奥运会绿色出行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我们为平昌奥运会提供了工作人员乘坐的通勤车,这是由现代汽车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大巴。在冬奥会办公区域、比赛场馆之间循环运行。氢燃料电池车排放的是对环境零污染的水。我们是以对周边环境产生最小影响的基础上,为平昌奥运会的绿色运行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平昌奥运会期间,我们展示了现代汽车未来新能源车型NEXO,这款车也是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注氢五分钟,续航里程可以达到800公里,这款车同时还是一台移动的空气净化器,行驶一小时,可以产生供40名成人呼吸的洁净空气。
绿色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题,我们期待现代汽车的氢燃料技术未来也能为中国的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举办,也预祝东京夏季奥运会、北京冬季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感谢倡导绿色出行的李赫埈先生。接下来有请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女士演讲。
尊敬的人民日报社和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北京冬奥组委的相关领导,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作为一个中国的体育品牌,我们今天能够跟在座的各位来分享一个中国体育品牌奥运的梦想,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行业的从业者最高的舞台,我们也很荣幸在过去的很多年当中我们跟奥运一直情缘牵手。
今天演讲分享的主题是彼此激励、共同成长,这是作为一个中国的品牌,我们通过跟奥运携手,实现了共同的成长。也许很多的在座各位著名记者朋友,尤其来自韩国和日本的记者朋友并不太了解安踏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我先简短地介绍一下安踏公司。安踏是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集团,我们现在主力是生产运动服、运动鞋和运动配件为主的一家公司。目前在中国,我们是中国排名第一大的体育用品品牌,紧随国际几个品牌之后,在市场的份额占有是第三位,也在全球市值第三位的体育用品品牌。
作为一家年轻的体育公司,1991年诞生于中国南方福建省一个中国著名的“鞋都”,我们诞生于鞋都,希望在体育用品的行列打造一番天地。在过往多年努力当中,这张图大家也看到我们在2017年的时候,其实作为一个体育用品品牌,我们已经实现了一个新的跨越,这是能够在中国的体育用品当中我们一直是名列第一名,也是在全球从市值来看位列全球第三,也是实现了中国品牌的一个跨越。
为什么要实现这样一个梦想,也是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匹配到我们作为奥运会,尤其是中国奥组委和北京冬奥组委合作伙伴的地位,能够代表中国品牌,代表我们中国体育,通过我们跟中国奥运健儿的合作,能够走向世界。
安踏集团现在不只是有安踏一个主品牌,旗下还有六大我们收购的多品牌,大家可以看,有来自意大利、韩国、日本、英国以及香港等品牌加入安踏集团,让整个集团在服务中国和世界的消费者当中不断地向前迈进,也是希望通过我们这种多品牌的阵营,来分享我们在体育用品行业的国际的最先进的经验,为我们中国以及未来更多的奥运健儿提供最优秀的、最国际一流的运动装备,来提高他们的赛事水平。
说到跟奥运的情缘,我想和大家讲一个小小的镜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时候,我们当时的创始人父子三人都在观看北京奥运会,其实心里充满遗憾,当时中国的体育用品品牌还没有得到很快的发展,我们当时国家健儿穿的还不是我们中国的品牌。作为一个非常有民族情怀的一家公司,我们在2009年开始就已经开始携手奥运,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中国奥运健儿更好地在国际赛场上有更好的表现。
下面有一个很快的视频,我也想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安踏从2009年到2016年携手奥运的故事和回顾。
能够伴随中国的奥运健儿登上国际领奖台,这是作为中国品牌最大的荣耀。从2017年开始,我们又跟中国的奥组委开启了又一个八年的合作,在2017年到2024年,我们将为28000多名官员和教练员、运动员服务,提供专业的运动装备,其中跨57个大型赛事、4届奥运会,包括2届亚运会和25支国家代表队。在未来的八年当中,我们将提供240万件专业运动装备,其中跨2200多款29万双的专业运动鞋,包括147万多件的运动装备,也包括64万件+的配件,为我们国家的体育代表队提供最真实的一个支持。
在2017年的时候,我们非常荣幸牵手了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能够为2022年未来在北京举办的又一届精彩的赛事提供专业的合作。
下面有一段小视频,请大家看一下当时和北京冬奥组委签约的难忘时刻。
这里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包括今天在现场武大靖非常精彩的一些现场表现。
作为一家体育用品公司,我们很希望不只是提供漂亮的装备,我们也希望提供国际一流的有运动科技水准的一些运动装备,来帮助我们的运动员提升在赛场上的表现。
我这里举一个例子,希望跟大家来分享,也就是今年在武大靖:夺冠的时候身穿的短道速滑的赛服,这个赛服是安踏集团百分之百自主研发的一款高科技的装备,这款装备在国际优秀评奖当中我们获得国际设计大赛,这个赛服平均重量比过往赛服减轻30%,而且风阻非常小,作为运动员,大靖在赛场上应该有体现,穿着非常舒适,透气性非常好。
讲这样的例子是希望中国的品牌在未来,不只有国际比肩的奥运赛场可以让我们的中国健儿穿上我们的赛服,希望提供的装备是国际一流的,能代表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走向世界的一个品牌。
安踏是拥有中国唯一的一家也是首家国家运动科学实验室,目前这个运动科学实验室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0个亿,已经拥有国家专利达到600多项,目前研发的投入占了公司整个销售成本收入的5.7%以上,通过一系列的投入,希望带动中国运动科技也像奥运一样登上国际最高的水平,能够用一流的科技来服务中国的运动员。目前除了用中国的研发实力之外,我们还调动全国的力量,目前在美国、日本、韩国成立了多家运动科学实验室,这些不光是有一流的设计,我们希望引入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力量,能够帮助中国的品牌,最终更好地提升专业的研发能力。
作为一个中国的品牌,我们非常的荣幸能够有这样的机会,今天一是参加这样的论坛,和中日韩各国的媒体朋友进行交流。更荣幸的是,在未来进入“东亚周期”的时候,我们三国可以联手,在东亚创造更多一年又一年的竞赛,我们非常期待在未来的赛事当中,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们能看到更多优秀运动员的表现。也希望通过安踏的努力,让中国健儿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有更好的表现,让奥林匹克之光照耀三国所有的民众,也照耀世界。谢谢大家。
谢谢创立中国体育品牌的李玲女士及其她的团队。
聆听了上午开幕式上各位嘉宾的真知灼见,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中日韩三国的合作之路一定会在奥运之光的照耀之下,在各位携手努力之下,不断延展,行稳致远。
下午还将举行对话会,就共同关心的三个议题开展深入讨论,希望中外嘉宾在下午的讨论中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现在我宣布2018中日韩名记者北京崇礼论坛开幕式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各位体育记者朋友,五月的北京,万木葱茏,流光异彩,在这迷人的季节里,我们满怀诚挚之心迎来了各位媒体同仁,欢迎各位来到人民日报社,欢迎各位前来参加中日韩名记者北京崇礼论坛圆桌对话会。
大家都知道,自2018年平昌冬奥会开始,2020年奥运会在东京举行,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举行,连续三届奥运会集中在东亚举行,这在以往的百年奥运史上还从未出现过。那么,奥运会进入“东亚周期”之后,会给中日韩合作带来哪些契机?会给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增添哪些新活力?会给媒体融合发展带来哪些新变化?都值得我们深入交流、认真研讨。正是基于连续三届奥运会接连在东亚举办的现实,本届中日韩名记者论坛的主题也将围绕“奥运之光如何点亮中日韩合作”来展开。下面,请允许我隆重介绍出席今天论坛的各位领导与嘉宾。
参与下午讨论的中方嘉宾有:人民日报社对外部主任富子梅女士,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副秘书长韩梅女士,新华社体育部主任许基仁先生,人民日报社国际部部委员管克江先生,人民日报社体育部副主任薛原先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评论员杨健先生,环球时报编委、评论部主任何申权先生,腾讯冬奥频道总编辑贾文秀女士。
我是今天论坛的主持人,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李中文。谢谢大家。
韩方嘉宾有:韩国中央日报副总编辑朴宰玄先生,韩国平昌冬奥组委运营副秘书长白成日先生,韩国韩民族日报高级体育记者金景武先生,韩国中央日报体育部主任郑济元先生,KBS韩国广播公司中国总局长金镇禹先生,韩国联合通讯社体育部副主任李荣皓先生,江原道民报政治新闻部主任朴智银女士,韩国朝鲜日报体育记者张珉锡。
日方嘉宾有:日本读卖新闻东京奥运办公室主任/编辑委员川岛健司先生,日本朝日新闻编辑委员中小路徹先生,日本共同通讯社体育部副主任宫田宏先生,日本朝日新闻中国总局长西村大辅先生,日本每日新闻中国总局长浦松丈二先生,日本时事通讯社体育记者和田隆文先生,日本中日新闻/东京新闻中国总局长安藤淳先生,日本赤旗报北京支局长钉丸晶先生。
这就是今天下午出席论坛的各位嘉宾。
再次欢迎各位的到来。需要说明的是今天下午的论坛是一个开放的论坛,我们将围绕奥运会进入亚洲时间将为中日韩人文合作带来哪些契机、面向未来的奥运会如何促进举办城市和体育产业发展、新技术会带来体育报道的变与不变三个议题展开。我们将就每个议题充分展开研讨,欢迎大家贡献真知灼见。
下面引出今天研讨的第一个议题,那就是冬奥会进入东亚周期,将为中日韩人文合作带来哪些契机。之所以选择这个议题主要是考虑奥运会是全世界优秀青年人聚会的平台,中日韩三国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搭建舞台的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扬长避短,借鉴提高是一种必然选择,我已经听说,来自韩国的平昌冬奥组委运营副秘书长白成日先生在抵达北京之后,已经开始同北京冬奥组委密切交流沟通,那么我们就先有请白成日副秘书长讲讲这方面的情况与感悟。请白成日先生交流一下感想。
我是平昌冬季奥运会组织委员会运营事务部的白成日,我之前在大韩体育委员会任职,大概有30多年的时间在大韩体育委员会工作,之后到冬季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工作了三年半的时间。我主要从事体育工作,共参加了十一届奥运会,参加奥运会和组织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我参加了十多次的奥运会,应该具备了很多的条件或者是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是组织,首要是提供服务,它的立场是不一样的。因此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对我来讲,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因此,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第一点。
第二,奥运会大会,包括志愿者、运营,还有人员的管理,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另外,有很多来自全世界的最高水准的运动员参加,因此,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很好的发挥他们实力的平台,因此我们需要很细致地做准备,包括冰的质量,还有雪上项目,雪的质量。从主办方来讲,这些细致的项目,或者部分,我们应该要有充分的准备。
2016年,我们才组建了组委会,当时我们韩日中三个国家一起探讨过,我也提了一些建议。今天上午我也谈到,首先是业务方面的,业务知识方面的内容交流,包括北京组委会、日本组委会,主要是体育从业人员,招聘这些从业人员,在一些方面达成了协议,让这些相关人员到一个地方进行沟通,传授业务知识,包括技术,如果三国的组委会组织这样的机构相互传授经验。
IOC的会议也是在2011年举办过,包括平昌组委会也提了三个建议。第一个是应该聘用专家团队,让这些专家团队来运营大赛,因此,应该招聘有经验的专家,这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些专家团队来节约成本。第二个建议是我们的人员,韩中日,主要是公务员来组织运营大赛,这是跟西方不大一样的。IOC当时也知道韩中日三个国家大体上都是这样的一种运营方式。像韩国的情况,公务员的人员更换或者是交替还是比较频繁的,因此,他们提建议,应该要固定下来。第三个建议,本国的成绩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保证本国的奖牌数量才能够维持好的观众的数量。国家运动员的代表选拔方面也应该制定很好的计划。因此,我们利用两三年的时间,大力地培育我们自己的运动员,进行各方面的锻炼。这三个是非常重要的经验。因此我也建议可以参考我们的这些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不必要麻烦的出现。
谢谢白成日先生。接下来我想请韩国中央日报的朴宰玄副总编辑,从平昌冬奥会之后,怎样看待中日韩人文合作,有哪些新的契机?
人文交流非常重要。可以看一下平昌冬奥会的案例,中日韩三国的文化交流和人文交流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不是作业,是一个理所应当的趋势。
谢谢,你上午讲得非常好了。刚才白秘书长讲的更多的是运营的经验。
日本曾经举办过两届冬奥会和一届夏季奥运会,在2020年还将举办东京奥运会,为了筹办此次东京奥运会,日本推进中日韩人文合作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有请日本读卖新闻东京奥运办公室主任川岛健司先生分享他的体会。
坦率地说在我们报社,至今为止,中日韩体育记者的交流,我觉得不是太频繁。我所知道的就是2002年,当时世界杯召开的时候,我们和韩国日报的记者之间是有信息的共享,除此之外,好象没有特别显著的或者留有记录的合作经验,并不多见。别的报社,比如说中国的报社记者,他们会上日本的报纸,日本一些事情会在中国、韩国的报纸上报道,三国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密切、亲切的,但是对于事物的感受、感想,以及共通点等等,我觉得可能我们还很少能够拜读到。至今为止,平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现在东京为准备2020年的奥运会正在做各种各样的努力。北京是2022年,为准备冬季奥运会正在努力,我们各国的姿态可能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是,现在目前的情况之下,平昌的经验,我觉得可以灵活加以利用。在中国北京,我们如何去做,大家也有一些阐述。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之下,大家互相交换意见,共有信息,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很重要的。
我知道新华社的许基仁主任今年春节是在韩国平昌度过的,许主任对待中日韩青少年交流和体育文化交流,还有中日韩更多领域的人文合作,有什么样的一些看法?
谢谢主持人,谢谢人民日报举办这么一个高大上的论坛。我个人觉得很有必要。就像主持人,也是我的好朋友,中文主任说的那样,在奥林匹克史上,连续三届奥运会在一个地区举行,确实是很少的。我想这里面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可能更多的是必然的因素。像我们知道平昌申办冬奥会,在我很年轻的时候,平昌就在申办,一次一次地失败,但是坚持下去了,我想他们的这种执着也打动了国际奥委会,今年有幸参加了平昌冬奥会的报道,感觉就是非常好。
咱们举办这个论坛,还有三个国家轮流举办三届奥运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个什么机会呢?改变奥林匹克格局的机会。我们知道,奥林匹克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产生于奥林匹亚,2004年,我去朝圣过,作为体育记者一定要到奥林匹亚去看一看。但是这么多年来,亚洲,尤其东亚,中日韩,在改变奥林匹克格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知道柔道是日本的国技,现在进入了奥运会,跆拳道是韩国的传统项目,也进入了奥运会。韩、日走在前面,很遗憾,奥林匹克目前28个项目里还没有一个我们中国的原生态的项目,其实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武术什么的。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到现在,虽然也面临一些波折,面临一些考验,甚至可能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但是更重要的,它的持久的吸引力,还是在增长。我想,平昌坚持这么多年一定要办冬奥会,东京两年之后要办夏奥会,北京四年之后也是办冬奥会,这么多重要的国家都要办奥运会,说明奥运会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我觉得这连续三届奥运会,对东亚是一个机会,奥林匹克的母体就带着西方文化的产物,我觉得奥林匹克是一个全球的文化,不仅仅是包容西方的文明,也应该包含东方的文明,我比较喜欢下围棋,我想韩国、日本都是围棋强国,像吴清源先生是一个中国人,加入了日本籍,在日本生活,我看过他写的一本书,我想在座不少人也看过,叫《中的精神》。就是他提出了一个中的概念。中是什么?就是一种包容、一种和谐,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中日韩,我1997年去韩国采访过,当时在釜山办东亚运动会,后来2002年的亚运会,2014年的仁川亚运会,还有今年的平昌冬奥会,日本我是我是去过两次,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还有1995年在福冈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994年亚运会的时候,我不知道准确不准确,当时广岛亚运会的口号就是和谐,我不知道记得准不准,这个词肯定是出现过,我记得这是的口号或者主题词,现在中国讲和谐讲得很多了,尤其最近十年,但是在1994年,和谐这个词很少说,当时给我触动很大,我觉得体育更多的是一个包容,一个和谐,我觉得可能相对于西方文化来讲,东方文明更强调包容、和谐。坦率地说,中日韩近邻也是友好国家,但是,在三个国家彼此的政治、外交,有时候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觉得体育是一个很好的弘扬和谐包容的价值,存同求异。
我觉得利用这个论坛,利用这三届奥运会,使三个国家的人民、三个国家的媒体更多地交流、更多地了解,我觉得对于三国之间彼此的关系,同时对于奥林匹克的价值观,也有一个很好的补充的作用。就是东方的价值观,我觉得在西方文明里可能也有,但是可能不是那么强调。我觉得这是我们东亚三国应该给奥林匹克做的贡献。
谢谢。
谢谢许主任。奥运会进入亚洲时间,实际上也是亚洲发展的一个契机。通过奥林匹克这个平台,进一步弘扬亚洲文化向世界推展出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这次我的同事薛原也到了平昌,看看薛原先生对奥运会给中日韩人文合作带来哪些契机有什么看法。
谢谢中文主任,很高兴有这个场合能和中日韩三国的同行分享一下我们关于奥运会的一些理解和思考。我也是和许主任一样,今年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是在平昌采访冬奥会。我想先介绍一下我在冬奥会上的两个报道的小故事。除了我们关心中国的选手之外,我们对韩国和日本选手,我当时发现有这样两个热点。一个是韩国的女子冰壶队,我们知道是很有意思的一支队伍,在这次冬奥会上一鸣惊人,拿到铜牌,我记得当时都在说来自韩国盛产大蒜的城市,好像还有蒜城女孩这样的说法。这个实际上在中国的传统媒体,包括社交媒体上,都有了很多的传播。大家对这支队伍很感兴趣,她们来自同一所高中。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她们虽然最后没有拿到金牌,但是,她们的精神,包括她们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实际上使大家都很感兴趣。这是我们当时对于韩国的一个印象。
对于日本选手,我想我还特意去现场看了一次跳台滑雪,有一个叫葛西纪明的运动员,日本的记者都非常熟悉他,他是第八次参加冬奥会,我也是慕名而去,跳台滑雪最后一场比赛的时候看了他,虽然他的成绩一般,但是明显地看出来他是那场比赛的明星选手,他退场以后,非常多的日本记者都围着他,但是也有些别的国家的记者。我看了报道,他还表示希望能参加北京冬奥会,他的第九届冬奥会,那时候他已经50岁了。奥林匹克史上也是很有传奇意义的一个选手。虽然他也没有拿到过金牌。我想就是这样一些故事,实际上是帮助我们去更好地了解和分享奥林匹克精神,所以,不管是哪里的运动员,他们身上都有这样可以打动所有人的一些事迹。特别是我觉得对于中日韩之间,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平台,通过奥运会、通过各自的奥运选手,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我觉得对于大家加强彼此的了解和交流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这是我平昌冬奥会上一个很直观的感受。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刚才许主任也谈到了,虽然奥运会是属于西方文明的产物,但是,它现在已经是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体育现象,中国、日本、韩国都属于东亚文化圈。我们对于奥林匹克的精神和价值观,一方面是认同,一方面也通过我们自己举办奥运会,为奥林匹克文明注入了来自东方的一些认识和理解。比如从1964年东京奥运会到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也可以发现,我觉得中日韩之间在奥运会这个话题上有很多相似的轨迹。比如我们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的时候都是国家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在经济繁荣的阶段,奥运会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出现了。它对于整个经济的振兴,对于整个民族士气的凝聚,都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作用。同时也是本民族在世界舞台上亮相的一个醒目的事件。我们现在看,中日韩三国都进入到新的奥运会的周期,而这个周期又恰恰是时间上非常接近。我想,三个国家对奥运会再一次举办或者多次举办奥运会,对奥运会的理解、认识和奥运会对这个国家发展的作用也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东亚周期”的时候,首先从奥运办赛来说可能就有非常多的可以分享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奥运会特别强调的,就是奥运会的价值的传承。我也注意到,我们从平昌冬奥会到东京奥运会,再到北京冬奥会,实际上在理念上也有一些相通的地方,这一点都是可以在未来有更多的更深入的通过三国的媒体之间的交流采访,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播。
另外,我还想谈一点,通过奥运会促进民间往来的方面,能够产生一些意义。比如我们北京冬奥会有一个愿景,就是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因为冰雪运动,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以前一直是夏季奥运会强、冬季奥运会弱,我们也希望通过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个契机,能够把中国的冰雪运动也带动起来。这种带动不仅只是竞技层面的一种提升,同时,我们也特别重视大众层面的冰雪运动的普及,所以我们提出一个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口号,这也是当初北京申办冬奥会能够成功,国际奥委会也特别感兴趣的,因为它对于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冰雪运动发展也是很大的意义。
我想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之下,和韩国、日本可能就有非常多的经验可以分享和交流。因为我们知道日本是东亚地区最早举办冬奥会的国家,而且也举办了两届,韩国在平昌,我对江原道的雪场、冰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包括日本札幌、长野、韩国平昌怎么在大众层面普及和带动冰雪运动发展的,这些我们其实也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也注意到,比如日本的冬奥代表团里面,像他的跳台滑雪队都是从札幌和长野出来的选手,这些可以说明奥林匹克文化、奥林匹克在当地的流传和发扬。这一点我想也是我们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时候特别希望能够有所借鉴的。我想在这方面我们三国可能也有非常多的交流的机会。
谢谢大家。
谢谢薛原。有关中日韩人文交流方面的话题,由奥运会的举办引发的,可能容易谈得比较虚,但是实际上长远看,这是一个比较实的话题。因为奥运会来到东亚,看似偶然,实际上有它的必然,我也认同上午有的嘉宾讲的这一个观点。当真正奥运会来到我们亚洲之后,我们亚洲也要向奥运会贡献我们亚洲的文化、亚洲的智慧,我觉得这样一个过程中,中日韩有很多合作空间。包括办赛经验的交流和互相借鉴,包括青年人互相交流,包括奥运旅游、奥运经济,都有很多契合点。这一块我相信随着奥运会来到亚洲的时间在这个周期之内一定会产生更多的共鸣。这一个议题我们就暂时告一段落。我们下面进入第二个议题的讨论。那就是面向未来的奥运会如何促进举办城市和体育产业发展。
如果我们刚才谈及的是奥运会举办相关的中日韩人文合作的话题,距离我们奥运会举办相对来说是有一点远,那么现在谈奥运会筹办直接相关的如何促进承办城市的发展和如何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这也是奥运会给举办城市和举办地带来影响的一个多年不变的老话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新规范,对奥运会的申办、举办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旨在推动奥运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说,奥运会的这一改革举措也为举办城市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特别想知道,日本在筹办东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在秉承一个什么样的新理念,又是如何做到办赛和促进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日本先后承办了四届奥运会,这里面包括两届夏季奥运会和两届冬季奥运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举办奥运会推进产业发展的。现在有请日方两位嘉宾谈谈这方面的话题,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是朝日新闻的中小路徹。今天发言非常荣幸。有关奥运召开对举办城市影响的问题,从哪个角度看比较好呢?我觉得在这里应该提出一个问题点。首先奥运会的召开,大家经常会强调它的经济效果。但是刚才大家也提到了,比如说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以及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等等,虽然都是各国的高速经济成长时期,但是,今后要召开的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和当时的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要超越那个视角,应该找到更新的一些东西。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未来问题思考的方式。另外,奥运是否真的有经济效果?实际上奥运之后往往就没有更多的相关的验证,但是我这里有几个验证的实例,请允许我介绍一下。
我验证的是,1998年长野冬奥会。当时长野县的发展是备受关注、备受期待的,但是结果如何呢?首先看一下建筑业,因为要建场馆设施,所以,在长野县内的这些建筑公司可以说受益很多,但是奥运之后,与日本全国建筑企业的倒闭相比,长野的倒闭率也是更高的,经济效果并不见得很显著。另外看一下观光的效果。长野的冬奥会,当时是有新干线,也就是高铁,从东京直接开到长野,所以,大家会以为观光业会比较好,受益,但是实际上怎么样呢?到长野县的观光客人是多了,但是,大家都是一天往返,没有人在住那。结果观光消费的金额,从整体来说有减无增。另外,从长野来说,这个名字被大家知道了,被全世界知道了,全球有名了,从海外来滑雪的人确实是多了,这也是一个实际情况。有增有减,最后效果正负相抵,为零了。另外,从GDP角度来看,1998年以后,日本国内的GDP,从趋势图来看,长野县的GDP走势和日本整体的GDP走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奥运会所带来的经济效果,虽然没有太大,但是也没有太坏的影响。对于一些高速经济成长已经结束的国家,它来召开奥运会,主办奥运会,本身是不是已经落后时代了呢?我甚至有这样一个怀疑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考虑,东京和北京,我觉得虽然同是大城市,但是可能视角不一定完全一样。
这跟第一个阶段的人文交流也是有关系的,比如,体育运动的环境是否完善等等,有一些软件的问题。这些软件是否能够成为遗产,我觉得努力去做这个工作是更重要的。
以上是我的观点。谢谢。
我是共同通讯社体育部的宫田。今天能够参加这个论坛,我非常高兴,感谢大家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想比中小路徹先生说得更具体一点。东京在做各种各样的举措,比如说,可持续等等这些奥运的建设。另外还有场馆设施的建设等等,都是在推进非常大规模的一些建设,有非常大的一些建设项目。这样的话,可能预算不一定足够。所以,后来大家对于会场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会场建设进行了重新的审视,通过重新的审视,大家发现,其实作为东京是否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更简洁举办奥运的样本。有这样一个考虑。
另外,上午的时候,我们在一个环节上,大家也有一些介绍,四方先生也介绍了,东京非常重视残奥会。作为城市,要建设一个无障碍社会,对于残障人士来说,他可以去任何一个宾馆,任何一个场馆,都是可以无障碍通行的。通过全面推进这样一个建设,提高自己的成熟度,这方面的意识还是非常强的,基于这样一个很强的意识在推动。这是东京现在正在采取的一些举措。
以上就是我简单的介绍。谢谢。
日方上午的发言也给我很多启发。比如,川岛健司主任讲到日本的木材,怎么在场馆利用之后,奥运办完之后,再返回到当时采木的地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环保理念。奥运会筹办的理念,这些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就有请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杨健先生,因为他肯定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眼下一定参与了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的报道。请问杨健先生对奥运会筹办理念的变化和中国人心态的变化有什么样的感悟?对奥运会如何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有什么样新的理解?
非常感谢李中文主任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也非常感谢人民日报能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和场合让中日韩的媒体,特别是体育媒体有这样交流的机会。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杨健,来自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解说员。我是2000年开始入职,今年40岁,我一共在现场解说过四届奥运会,两届冬奥会的比赛,同时说过七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的比赛,这是我在前方的转播大赛的经历。其中2002年釜山亚运会,是在釜山做的转播,当时说的田径和篮球的项目。2007年转播的大阪世锦赛的比赛,当时是世界田径锦标赛历史上非常高水平的一届。2018年平昌,在那里战斗了一个多月,解说了整个的平昌冬奥会的转播。这是在日本和韩国的转播的过程当中的一些经验。
整个三届大赛,我觉得都非常成功,特别是刚才几位各国的同行也提到了,我们的办赛非常注重细节,以人为本,以运动员为中心,而且给我们的媒体服务做得非常到位,也保证了我们媒体工作人员可以圆满地完成报道的任务。在此非常感谢。
从我一个媒体从业人员的角度,我谈一些感想。刚才李主任说这个话题,一个是体育产业的发展,另外,中日韩在媒体方面的相互的交流和促进,有没有一些新的契机。
首先,上午我真的学习了很多,包括我们的同行有很多我看到都是我的老前辈,确实他们有非常深厚的媒体报道、体育报道的经历,给我很多启发,我也学习了很多。包括上午我们的运动员也有非常精彩的发言,特别是体育总局赵局长,他的表达,他当时跟我说的是中日韩运动员的未来的期望,首先更多的是跨国训练,这个说得非常好,我们的运动员实际上在不同的项目当中有不同的强项,比如说,日本冬季项目,跳台滑雪、越野滑雪,冬季两项,北欧两项,包括他们的大道速滑、花样滑冰都是世界水平。而韩国,他们的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包括这届冬奥会他们的钢架雪车,尹成彬有非常出色的表现,我都在解说,记忆非常深刻。中国的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包括大道速滑等项目也是世界水平,跨国训练可以带来更多的之间的彼此的促进和交流。
第二点,取长补短。更多的跨国训练可以让运动员之间能够互相地吸取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板,这样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第三点,共同切磋。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表达。就是在互为对手,高水平竞争当中,在这种过招当中彼此提升。
由中日韩运动员之间的竞争和提升,我想到了我们的媒体。实际上我引申来讲也是三个主题,我们可不可以有更多的跨国交流,包括这次的机会非常好,让我们有一个坐下来一起探讨的机会。未来我们可不可以去日本、韩国,我们去奥运会的主办地,也是有一个走出去交流的机会。
我从业这么多年,我感觉到,我们现在中日韩媒体之间的合作实际上是非常多的,但是我觉得还有未来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举一个例子,实际上我们在大赛当中,我们媒体间的交流是不多的,因为进入大赛的报道,尤其到奥运会,无论是夏奥还是冬奥,大家进入自己媒体非常高强度的工作当中,而且也是媒体竞争当中。实际上是需要非常多的交流,尤其是大赛。作为我一个解说员,每个运动员的名字,这是我们解说的生命,但是,中日韩运动员的名字完全通过音译是需要一个再转化的。就是我们的解说当中,韩国队和日本队的优秀选手的名字,我们需要去日本的NHK、韩国的KBS找我们的同行去互换,我相信大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也遇到很多韩国的媒体同行、日本媒体同行过来找我们要同样的东西,准确的名字的表达。同时延伸的是这些优秀运动员背后闪光的故事。我们缺少一些这方面的交流。包括刚才我说到的,像日本的高梨沙罗、羽生结弦这样的世界级别的跳台滑雪的运员和花样滑冰运动员,像韩国金妍儿、尹成彬,在冬奥会当中,大家也知道他们代表各自项目优秀的表现,中国队,比如上午看到的大杨扬,包括武大靖的表达,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大家不会知道武大靖当时在16岁的时候曾经很艰难地入选国家队,而且他不是被看好的运动员,他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一段有波折的,为了梦想的拼搏才成为了真正的奥运冠军。这个故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如果没有太多的交流和大家之间的沟通,这种故事可能只是各自了解,很难形成一个大家之间的互相的了解。而奥运会的转播和传播当中,实际上这种优秀选手的故事是最有人文魅力的,最能够感染人、带动人,最能够吸引所有观众爱上运动,爱上雪上项目的根源的力量。所以,我觉得这个可以叫取长补短。
还有一个就是运动员之间的共同切磋。可不可以有更多的共同合作的机会。我觉得这个是需要的,现在已经非常非常成功,但是,我觉得未来还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间。
另外我说一点我自己的感受。奥运会对一个城市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当然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确实马上就要举办了,但是从我们转播来讲,我转播了两届冬奥会,从2014年索契,到2018年的平昌,我们学习摸索当中学习冬季项目,我相信我们的受众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吸纳知识,来了解这些。通过中央电视台我们自身的转播,从2010年温哥华开始,我们大规模地在前方派出了几百人的战队,非常专业化的,全方位的无死角地转播所有冬季项目,让大家爱上冰雪项目,在2014年索契的时候提升了转播的力度,2018年平昌,为北京冬奥会预热,提前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我解说了两届,我深刻的感受是从我身边的朋友,包括平昌冬奥会的时候,从我自媒体平台上得到的所有喜爱体育的观众多的反馈是,他们越来越了解这些项目,他们从以前的不了解到感兴趣,到喜欢,到真正地认识,而且很多人给我的表达和留言是,我冬奥会的解说的不是特别受关注的,或者特别特别热门的项目,我解说的是越野滑雪,冬季两项,北欧滑雪和跳台滑雪,我说的是斯堪的纳维亚这几个项目。实际上跟我们离得更远一些,但是我确实非常惊喜地发现,在整个平昌冬奥会转播回来这几个月,有很多朋友和观众会向我提一些专业的问题,甚至会向我提一些非常非常有见解性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的转播,包括我们媒体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做到了一些我们想要的那样的程度,但是还是远远不够。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作为一个媒体人来讲,从我自身来讲,一个媒体的从业者,我觉得我有使命,我有责任,继续地在这个领域能够做得更好,更加努力。同时,也特别希望能够和在座的所有的韩国和日本,我们的媒体同行,特别是我们的前辈们能够有更多的交流,向你们学习。谢谢。
谢谢杨健先生。很诚挚的分享。下面有请腾讯冬奥频道总编辑贾文秀女士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另外,从社会层面上说,对城市建设上,我们大家都知道,我记得2008年,我刚来北京的时候,我是2004年毕业,那个时候四环全线贯通没几年,但是通过2008年奥运的时候,四环就很好,从我家到公司,顺畅的情况下,30-40分钟就能到达了,这就是对我个人的特别直观的改变。所以,整个奥运会对城市建设,尤其是在未来新技术,比如智能化的这些场馆,对于场馆建设方面,肯定是对一个城市来说是很有借鉴,很有推动作用的。这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了解。
我们都知道韩国平昌冬奥会落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大家现在还在记忆中,现在回过头来看,给平昌乃至韩国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还有,第一次在韩国举办冬奥会,对韩国的体育产业带来什么样的拉动?我们现在有请韩国韩民族日报高级体育记者金景武先生分享他的体会。
我来之前听到人民日报社举办本次圆桌论坛,当时我特别好奇,我今天看到主题是“奥运之光点亮中日韩三国合作”为主题举办本次论坛,包括今天上午到现在,我认为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对于体育产业,我并不是非常了解,韩国体育产业还处在发展的阶段,根据我所了解的这个知识,很难去讲解,我来补充吧。
非常感谢人民日报社能够给我们提供交流的平台,我是来自中央日报的郑济元,来自体育部。1996年在哈尔滨举办过亚冬会,然后是悉尼奥运会,然后是亚特兰大奥运会。在釜山举办了亚运会。之前我们有可能见过。世界杯的时候,我相信大家也来过。韩国、中国、日本,虽然我们有共性,但是还有一部分是不同的。关于这个话题,平昌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两个月的时间,作为媒体人,我想了很多,我们到底为什么举办奥运会,通过奥运会我们能够获得什么,成功的奥运会是什么,通过本届奥运会我也想了很多,我相信东京也是一样的,北京也是一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地去举办奥运会。从结论上来讲,首先我们要盈利的,难道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金牌,或者是给我们今后留下更多的遗产,是这样吗?到底我们应该举办一个什么样的奥运会,我相信大家也应该值得去深思。东京有东京的想法,北京也有北京的想法,奥运会和冬奥会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体育盛事。像刚才主持人所提到的一样,冬季奥运会举办之后,我们到底获得了什么,或者体育产业获得了什么样的发展。关于这个议题,实际上我们通过平昌奥运会,我们自认为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冬奥会,但是,我们也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国内的政治原因,因为我们政治体制的原因,所以有的时候这个决定或者这种裁决非常缓慢,因此,我们的预算花了更多。从这一点来讲,2020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相信大家做了很多的准备,因为我知道东京已经很早开始做准备了。北京也是一样的。所以,我相信通过这样的交流,能够避免问题的出现。首先减少我们的预算开支。我们一共花了28000亿韩元,还包括高铁,这不是奥运会直接的预算,像日本,它本身的基础设施非常完善的,所以,相信不需要花这些预算,我们是从仁川到江原道连接了高铁,这为江原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正在观察当中,也就是说从首尔到江原道大约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到达的,当然从环境层面来讲,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开始开发,然后修建道路,通过举办奥运会,国民有了更大的团结场面的出现,还有包括朝鲜的领导人到韩国访问,还包括两位领导人举手、握手,这是用金钱是没有办法去交换的。
我知道中国也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了大力报道,因此从政治方面来讲,或者说朝鲜半岛局势的缓和方面取得了一个很大的成绩。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新闻事件的话,从体育角度来讲,很多的场面,比如说短道速滑比赛方面,武大靖获得了金牌,还有中韩之间的一些摩擦。如果我们不公正进行报道的话,有可能走向民粹主义,这些方面都应该值得去思考的。像韩国的大街上,我们能够看得到日本和韩国的游客,也就是说我们在韩国的大街上随随便便看到日本和中国的游客,日本也是一样的,中国也是这样的,不光中韩日,其他国家的游客也是非常之多的。
对于中日韩三个国家是相互关注的,我们应该去开放,因此我相信如果这样的机会多的话,相互之间的信任将会更加递增。
为了产业的发展,作为体育的记者,我自己应该也会在这方面再思考,等有了之后,我还会跟大家贡献我的想法。谢谢。
谢谢郑济元主任,他的分享很有价值。奥运会是一个特殊的平台,可以发挥一些特殊的作用,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我感觉奥运会在变,承办奥运会的理念和行动也要改变。但奥运会的确会给承办地带来全新的变化,对于体育产业发展来说,奥运会是比较好的催化剂和点燃剂。在平昌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的基础上,我们预祝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同样取得圆满成功,让奥运会的亚洲时间带给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盛会充分的活力和全新动力。
下面进入下午最后一个议题的研讨,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就是在当前媒体格局巨变、新技术的应用带给体育报道哪些变与不变。可能大家都感受得到,新技术的应用深刻改变了体育报道的传播方式的报道和传播格局,奥运会作为全球的顶级盛会,也是媒体传播的顶级展示与交流平台。最近几届奥运会,各种新技术呈现方式更是轮番上阵,面对媒体格局巨变,新技术应用越来越普及,中日韩体育媒体经历了那些变与不变,请大家分享各自的观点,首先有请新华社体育部主任任许基仁先生谈谈近几届奥运会上新华社奥运报道的尝试和一些举措,谢谢。
谢谢主持人。说起奥运会,我也是采访过十一届奥运会,其中七届夏季奥运会、四届冬季奥运会,还是很感慨的。第一次参与奥运会报道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我觉得采访奥运会技术的变迁,基本上就是一个时代的浓缩,我不知道日韩同行的技术方面怎么样,我觉得可能差不多。1992年我还是手写,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当时有专门发了电脑,有打报人员,把手写的打进去,然后发稿。当时大家采访好不容易,特别希望自己写的稿子赶紧发出去,使劲讨好打报人员,在我们报道团,打字员是地位最高的,他决定了先处理哪篇稿子,后处理哪篇稿子。后来很快淘汰了。
1996年亚特兰大的奥运会,我记得当时组委会给记者注册了一个电子邮箱,当时我们还很好奇,什么叫电子邮箱,我记得当时去参观了一个留学生办的网站,说这是我们的Homepage,而说什么叫homepage?没有这个概念。这个网站说需要新华社的一些稿子,能不能给我们,我们请示领导说可以给。给完之后我们纠结一个什么问题呢?是应该是他们给我们钱还是我们给他们钱,确实是新技术。
现在不用说了,像里约奥运会,包括这次平昌奥运会,技术进步大家都是一样的,我想日韩的同行也是一样的,尤其是移动端、手机端。这次平昌冬奥会,巴赫主席到我们这儿来,我们给他演示了新媒体做的一个航拍的全景图,就是在显示屏上可以随意拖动,想看哪个场馆就点进去,是立体的观看,当时巴赫主席说还没有见过这些东西。
在里约奥运会的时候,国际广播电视OBS领导说找我们过去谈一下,说找新华社的同行去谈,我觉得挺奇怪,OBS的人一直和电视台的人联系,奥运会文字系统和电视系统是完全分开的,按说找我们谈什么呀,觉得挺奇怪的。后来也就去了,去了以后就聊起来,后来才发现OBS,国际奥委会觉得现在技术的发展,媒体的融合,电视不光是电视,文字也不光是文字,里面有很多一些观念上的、技术上的挑战,可能对现有规则都是一个挑战。
我们探讨一个什么问题,现在版权问题,现在的版权很严格,OBS说我怎么能够有这么多的观众拿着手机拍呢?也就是传播,从版权保护来说是不应该的,但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我觉得这个技术不光是对报道理念,可能对报道的一些准则都发起了一些新的挑战,像我们现在的报道,我们有一个现场新闻,在客户端上的手机端,随时可以把文字、图片、视频放进去,是一个滚动的,这可能和电视直播还是有区别的,但是更多的它能弥补电视直播一些解释性的,更多通过文字的,但是像这种新技术移动端的,可能对我们报道提供更多的机会,因为电视转播还有一些线路,还有一些转播车,还有包括频道的资源。
上午听说赵勇局长也说了,前两天我和薛原主任一起去体育总局开会,他就讲,现在频道资源不够,体育总局想直播的、想转播的赛事转播不了,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频道,它们的频道资源有限。这种新技术的发展,给我们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
作为新华社体育部来讲,现在的记者,那边坐了一位新华社很优秀的奥林匹克的记者,他参加过国际奥委会的首届青年记者培训营,国际奥委会最近几年办青年记者培训营都是一些多媒体的培训,就教你怎么写文字、怎么搞摄影、怎么拍视频、怎么后期制作、剪辑的视频,国际奥委会的思路早已转到这方面了,新技术的发展。倒退到2016年的时候,无人机还是一种新的技术报道模式,我们曾经想在里约的时候用航拍技术,但是没有做成。如果做成的话,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仅仅两年的时间,无人机已经快成标配了,任何大型的活动,每个单位都可以弄个无人机拍点视频和照片,技术的迭代和进化非常快。
既然讲到变与不变,不变的可能更多的是一些价值观的东西,比如说像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念,我有时候给记者培训,也经常讲这方面的例子,体育里有很多激动人心的故事,有很多人性的光辉,每届奥运会的时候都是大家争相报道的一个热点,比如说里约奥运会跳水项目发生了中国两个跳水名将秦凯向何姿求婚的事情,完全是突发的,事先记者不知道,大家觉得挺温馨的。虽然和体育无关,但是是大体育内涵的一部分,还有仁川亚运会,韩国记者应该知道,孙杨给朴泰桓送生日蛋糕。体育报道还是很有意思,像这些东西还是不能变化的。
由于我是文字记者,可能我们经常会讲,文字记者被电视记者也压迫了好多年了,杨健和贾总都在这里,突然两年网络记者崛起了,电视记者也开始觉得被别人压迫了,文字记者是属于最底层的,被压着。我们也经常问,我们怎么转型。因为在我们里面自己讲,不管新技术怎么变,不管报道形式怎么变,多媒体一定是一个趋势,融合报道一定是一个趋势。但是一些新闻最基本的东西,比如说深度报道,这个事情发生了,在发生的过程中可能用各种媒体形式表达会非常的出彩,但是它为什么会发生,它对我们的生活会带来什么变化。更多的可能就是要通过记者去挖掘,这可能就是记者的一些基本功。所以,我对新华体育的记者说,你一定要有具备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的功夫,可能这是比拼功力的地方,别人做不了的,你一定要报道。
另外,对于体育记者来讲最重要的还是专业性的问题。反正在我们新华社,我是把新华体育的专业性建设永远放在第一位,我对记者说,你的要求就是你写出来的报道,也许不能每个人都同意你的观点,但是你不能有硬伤,就是让专家看了以后,你的报道不能成为笑话,有的是你对规则完全不了解,说了外行的话,还自以为是,结果懂行的一看,不是那么一回事。包括我自己写文章也是,我写比较重要的文章,写完之后我会给几个我比较亲近的业内的专家看一下,我并不是让他们同意我的观点,我负责我的观点,但是依托观点的一些论据、一些事实在业内是否站得住脚,因为记者毕竟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可能我们知道的只是浮浅的、表面的,最核心的我们不掌握,让别人掌控一下,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
时代肯定在变化,技术越来越发展,我们不知道下一个新的形式是什么,两年前我们觉得无人机很厉害,两年后无人机不算什么了。再过两年,可能又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谁都不知道。但是,我觉得一些新闻理念最基本的东西,像体育,我们经常讲的就是体育是一种人格教育,体育里面这种公平竞赛、一些挫折教育、一种心理调节、一些进取精神,这是永远不会变的,也是我们媒体需要挖掘和提倡的。
谢谢。
许主任讲得非常有感触,也很精彩,他的观点我大多都非常同意,不多说。谈到媒体格局的改变和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可能就不能不听听腾讯的声音。有请贾总。
刚才许主任已经把很多变与不变的要义都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对于不变来说,是一直以来体育的精神和体育所能传达的人性的、人文的东西。还有就是体育运动的魅力以及我们作为新闻媒体人对新闻的信仰,我觉得这些是,无论外界或者技术传播手段怎么变,这些都不会变的,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坐在这儿进行这种交流的一个前提和基础。这些不变的基础上,新技术带来一些改变,实际上在我看来,它更多是制造了一种新的场景,借助一些新的渠道来满足一些新的需求,这就是它的变化,就是所有的变化都归结于这三点。
我是一个网生的媒体人,网生的媒体人是因为我毕业之后实习单位是在互联网媒体,直接入职也是在互联网媒体,我经历的奥运会、世界杯是从2004年开始,2004年雅典奥运会是我参与报道的第一届奥运会。实际上从2004年开始,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界杯,因为是每两年,在中国体育媒体圈流行的一句话是说,体育媒体人的年轮是以每两年为一年轮来进行刻度的,我们的时间或者年轮都是以这样来进行的。这两年,冬奥会和世界杯是同一年,可以说我们是用每两年一次的奥运盛会来作为自己的时间刻度的。
实际上从新技术的发展角度来说,奥运会这个盛会也是新技术的一个助推器,一个新技术如果走向成熟,被大众认可,需要一个契机,而奥运会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和平台。比如说,2004年和2006年是门户网站崛起,被大众认可。2008年的时候是博客,2010年的时候是微博,2012年是视频,在新媒体上开始进行一种传播形态。2014年是移动,移动APP各种竞争非常激烈。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时候就是各种直播平台,到2018年,在我看来,刚刚结束的平昌冬奥会,包括即将开始的世界杯,实际上可能都是人工智能方面一个比较大的角力的一个战场。
我以已经结束的平昌冬奥会来说,平昌冬奥会在人工智能方面,仅以腾讯为例,我们用了腾讯智聆和腾讯翻译君这两个人工智能的软件,在“中国之家”有一个展台,可以实时翻译,把我们说的话翻译成三四种语言展示出来,实际上对我的一个印象,未来奥运会、世界杯借助这种人工智能的翻译软件会是无障碍的交流,这个场景大家展望一下,真的是一个盛会,大家可以无障碍进行各种文化和体育上的一些交流。
还有一些产品层面,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小的创新,比如说今天上午给我们作过分享的武大靖以及杨扬,一众奥运冠军,在平昌奥运会之前邀请他们,搜集了他们一些语音,因为平昌奥运会正好在春节期间,春节是在中日韩都有一个传统就是红包,发红包,或者是相互说一些吉祥话,我们搜集他们的语音之后进行人工智能的一些处理,经过处理的这些运动员的语音,你可以进行自己的一些编辑,比如我可以让他们代替我,向我的朋友拜年,这些东西都是通过人工智能合成的。它是拉近了用户和运动员、冬季项目之间的距离。
除此之外,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的邀约,帮助冬奥组委一起做了“北京8分钟”的网上邀约的部分,无论是线上发出邀请函,还是利用现在正火的微信小程序,用户授权,我们在“北京8分钟”,用户可以通过新的技术,可以参与到“北京8分钟”表演这个环节中,所以这些可以说是弥补了用户,也就是受众和运动、赛场之间的距离,它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填充,建立了联系。
另外一点还在发生变化的,可能就是新技术不断拓展了体育项目的一些外延,比如说上周,有6个电竞的比赛项目已经进入了亚运会的表演项目,2022年可能就是比赛项目,未来它进入奥运会,根据我个人的推测,奥运会要吸引更多年轻用户的关注,肯定也是一个大的趋势。因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个人觉得未来电竞项目,就是网上的运动项目,可能是体育运动的一个青铜白银和黄金时代的话,我觉得它应该是未来的一个黄金时代。
谢谢贾总,把技术迭代讲得非常的清晰。这些年来,中央电视台也进行了很多的媒体融合的改进,也请杨健先生讲讲相关的情况。
再次谢谢李主任。我非常赞同刚才许主任所表达的观点,价值观的不变,这是我们在做体育传媒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宣传体育的力量本身的一个本质,这是我们作为体育传媒和体育传播的一个根源,非常同意这一点。
我说得少一点,也别说太长,耽误大家的时间。从我个人的感悟,我是一个媒体从业者,我的经历,我40岁,我是1978年出生,经历了传统媒体从小长大的一个过程,进入到传统媒体当中去工作,也将近18年的解说过程,而我的青春时代正好是新媒体快速崛起的时代,我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正好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正好我也是非常幸运的赶上这样一个时代。在我的从业工作当中,我认为我既有传统媒体的基础和传统的根基,实际上又赶上了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间段,我觉得有点衔接得非常紧凑,我个人的感受可能更贴切一些。
我想说一下四届奥运会。我记得,2014年雅典奥运会是我第一次去现场解说,当时大家都在关注电视传播,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当时解说刘翔的比赛,他代表亚洲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而从转播的形式上,从解说的形式上,声音的形式上,只有电视这样的传播方式。所以,可能更多人记住了我解说的那个片段。
我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那会儿互联网发展已经非常快了,从报道的形式上,包括传播的形式上,我认为很多角色的转化已经非常快了,刚才许主任也说了,文字记者包括电视记者,还有新媒体记者,实际上很多角色的转换是非常全面的,而且是没有界限的,这就是我工作方式上的一个变化。你同时又要兼顾专栏的撰写,赛后的一些深刻解读,可能有短视频的参与,然后你还要在你本身的工作岗位上去进行电视的体育的解说,已经有一些角色的变化。
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那时候是高速发展的时候,微博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从受众的角度来讲,一方面听你解说当中,对现场过程的预判、解析和解读,希望看到从自媒体的平台上,在事后或者同时的一些发声,这时候已经变成这样一个形式。我身边很多媒体同行已经在转化,比如说以前文字记者也更多参与视频的录制,包括去解说,有很多原来电视的记者,更注重的是文字的撰写和传播,全方位的转换也是一种变化。
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我记忆特别深刻,是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从我们自身来讲,很多的平台,像头条、公众号、微博这种全面开展,实际上已经进入到新的传播时代。刚才李主任也说,从央视的传播上,在传统媒体上发展过程中,新媒体发展也非常快。我记得这几届奥运会,特别是从2014年索契开始,客户端、微视、微博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我们不单单是传统电视媒体,体育频道新媒体和全媒体实际上也是非常有实力,这是我觉得是方式上的变化。
另外还有从业者,特别是像我这样从业人员的一个角色和工作方式的变化。我写字的时间和推送的时间可能比说都占据很大的比重了,全新的时代的一种表达方式,更快捷、更迅速,有时候更个人化,更代表了一种你的深度解析和你根据不同角色当中完成一个全方位表达的方式,这种方式非常的受年轻人的喜欢,也非常受传播受众的喜欢,不单单只是从转播当中吸取一些内容,更希望看到全方位的。我觉得变,就是这两点。
我相信我们日韩同行有共同的感悟,整个互联网发展这么快。沿着许主任的话,我非常同意,像这样的前辈,他们这样的引领包括教导,也是我们这样年轻人,人到中年,还算青年人,不断进步的方向,价值观是基础。另外,体育太特殊了,体育的专业性太强大了,因为这个专业性可能它的特殊性要超过其他的领域,这是我个人的见解,它太专业了。
第一,它的价值观是不会变的,要宣传体育的正能量,这样可以让大家积极健康生活的一种引领方向。
其次,我觉得是习惯。这个习惯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讲是永远不会变的。我刚才想了很多,比如冬奥会这种转播,对于我来讲是一个全新尝试,我解说夏奥会很长时间,可能冬奥会去报道、去接触、去了解项目,包括下队采访、出国拜访很多超级巨星,时间并不长,但是没有改变的是我的工作习惯,非常感谢十几年传统媒体经验的打磨,工作方式没有变,我在整个专业表达上和我对专业的追求,以及我知道怎么能够在我的专业诉求当中把项目做到极限表达的最高值,这个源自于工作习惯和传统媒体习惯。不管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习惯和价值观是不能变的。再快捷的方式不能改变你的内容,你的快不能说改变你没有任何报道、没有任何前期的钻研和专业性的打造,你用快就不可能建立一座空中楼阁,快不代表就有内容。
第三点我谈到的是内容的专业化,内容所谓的坚实感,这是不会变的,因为体育确实是太特殊了,只有建立在专业的基础上去表达,最起码可以说正确的引领大家理解这个项目,让大家了解和熟悉这个项目,才能在传播当中让大家知道体育发声的内在规律。
这是我个人工作的感悟,时代确实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不断在迎接新的挑战,我坚信一切从基础开始,做好眼前每一件事情,坚守从第一天入职包括我从小喜欢岗位开始,我给自己承诺的那样一个习惯和方式,包括我的整个工作节奏,一直坚守到未来。这是我的信念,心中的变化与不变。
谢谢杨健先生,讲得很精彩。人民日报这些年面对媒体变局,在变与不变之间也做了一些取舍和应对,下面请薛原同事谈一下这方面的报道和体会。
我介绍一下人民日报在新媒体报道方面的拓展和尝试。刚才几位都说过了,体育报道领域是新媒体报道最早涉猎的,因为和体育报道的性质有很大的关联。我们想看这些年新媒体的发展,它的及时性、互动性和所谓碎片式的报道,可能在体育报道里面都非常广泛的应用。
对于人民日报来说,日本、韩国同行也都有这样一个共同面临的挑战,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传统媒体,特别我们是一个纸质媒体,怎么在新媒体发展这么迅速的时代重新找到自己的一个位置,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从人民日报来说,我们提出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要融合发展、移动优先,就是更好地运用新媒体的技术,把我们原先在纸质版的内容做一些重新包装、扩充和延展。
以奥运会报道为例,我们用了很多新媒体的技术,比如我们即时的演播室访谈,包括现场的手机等等一些技术应用去做一个报道,我们都有一些尝试。当然,确实在变与不变中间,我个人也有一些困惑的,因为新媒体一方面是让传播变得更加的迅捷、更加丰富,另一方面的的确确降低了报道的门槛,所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一个手机,都可以成为一个传播者。我们作为一个传统媒体出身的记者来说,我们怎么样在这样一个新的格局中间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发出自己一个我们认为更响亮的声音,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从这个角度来说,的确我们是有很多需要去在变与不变辩证关系当中,有一些属性是需要不变的,就是专业精神以及对于整个新闻专业主义的坚持也好,都需要在现在这样一个众声喧哗舆论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举平昌冬奥会的例子,这一点也有很大的关系。我记得当时在冰壶比赛当中,是中国队的一件事情,中国选手当时在混双比赛,有一场比赛落后比较多,中国选手就放弃了,这场比赛就不比了。这个比赛当时在国内网络上移动传播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有一些网友质疑,为什么就这样放弃比赛,是不是一种缺乏体育精神的表现。实际上在冰壶比赛里非常正常的现象,如果落后的一方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扳回比赛的话,对对手也是一种浪费时间,在取胜无望的情况下认输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由于网上的报道,网友看到了电视转播,他就会想当然做一些判断和评论,甚至还带起一些跟风的声音,这对我们来说,需要传统媒体或者持证记者怎么去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一些我们认为是有偏颇的观点和认识进行一些纠正,我觉得在变和不变当中特别需要去坚守的一点。
变的一点也非常的重要,因为新媒体的出现,它实际上是带来一个换位思考,因为以前的报纸,就是印出来以后,读者看,是一个单向传播。现在新媒体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更加注重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馈,特别更加注重一些细节,有时候一个很小的细节就会在网上放大很多倍。对于这些东西,其实传统媒体也确实面临一个怎么样去适应,在体育报道里面,你能不能抓住一个比较好的点去进行一个及时的传播。
这方面我也想再举一个例子。在辽宁全运会上,在五、六年前,当时有一个帆船比赛,比赛中间发生了一个事故,有一人落水了,另外一个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当时就放弃了比赛去帮助自己的队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虽然和金牌无关,但是和体育精神和希望传递的这些价值观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当时通过新媒体做了一个非常快速的报道。这些东西对于我们传统媒体来说可能都是一个需要不断拓展自己报道边界、丰富报道内容的尝试。
当然,这一点我也特别想用这个机会和韩国、日本的同行交流和分享一下,大家或多或少从传统人身份转到全媒体的角色,希望听到大家更多的真知灼见。
谢谢薛原,讲得很诚恳,从生活、从工作实际中自己的一些体会。现在有请韩方嘉宾分享自己的观点。我的同事提醒我,韩方嘉宾有一位唯一的女士,江原道民报政治新闻部主任朴智银女士,请您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大家好,我是韩国江原道新闻社记者朴智银。首先人民日报邀请我们,很感谢,另外今天的北京崇礼论坛很有意义。
今天是跟奥运会相关的,大家都说到跟奥运相关的话题,我简单总结一下。我在平昌奥运会当时也进行了报道。下一次是东京奥运会,接下来是北京冬奥会。平昌奥运会的意见或者经验,也可能分享给东京或者北京这方面。媒体界也会积极地予以协助,如果有需求的话也可以邀请我们。离奥运会举办也没有剩下多久,东京奥运会也在进行积极的准备,东京有什么问题,北京有什么问题,我们怎样进行相互报道,怎样交换原稿。北京冬奥会是北京和河北两个地方举办,所以这方面怎么样的协调,这方面也可能需要意见交流,我们也可以充分分享我们的经验。
江原道以平昌奥运会为契机,也会举行2021年亚洲运动会的筹办,所以政府之间的协调也是比较重要的。在和平的趋势下,我们怎么样扩散奥运会的遗产,这个方面也可以跟中国或者东京方面、日本方面来进行交流。谢谢大家。
我们也很想听听KBS韩国广播公司中国总局长金镇禹先生分享一下你对媒体变局或者新技术应用的一些体会。
大家好,我是KBS韩国广播公司中国总局长金镇禹。我对体育报道是始于2002年,是韩日的世界杯赛。我在说新技术之前,之前让我准备新技术相关的内容,所以我准备了相应的内容。当时我制定了一些平昌奥运会的特辑。
我们在说到交流的时候,我觉得体育领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韩国、中国、日本,历史的关系,有一些困难,也有非常顺畅的时候。但是,体育领域不受国家之间的影响,国家关系的影响,脱离历史关系,脱离政治关系。今后体育界的记者,不管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我们应该促进我们之间的交流。所以,希望体育记者之前能够达成这种共识。
我现在准备的内容是这样的,我是电视台来的,会讲到和电视台相关的事情。作为电视媒体从业人员来讲,提高收视率是电视台非常重要的一个事项,因为收视率跟我们广告以及收益有紧密相关,所以每每奥运会、世界杯等重要赛事的时候,我们会在这些赛事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报道一些技术。
2002年报道过世界杯赛,当时非常感动的就是,我们第一次进入了世界杯的四强,但是更为重要的一点,韩国第一次进行了高清画质的报道,我们把这个画质称为HD画质,这个画质也是高清晰画质。2002年世界杯以后,韩国的电视台、广播都采用了高清HD的画质,之前没有采用HD,在我看来,中国现在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也就是说从画质方面不断进行更新。平昌奥运会的时候,我们采用了超高清拍摄技术。UHD比起HD画质大概是一百倍的清晰画质,东京奥运会或者北京冬奥会也会通过以奥运会为契机,提高转播的画质。
这次平昌奥运会不光是采用了UAG的技术,而且采用了尖端的ICT技术,我们采用了移动通信5G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以及机器人等等全新的技术,这次平昌奥运会采用的新技术也比较多。
5G和物联网为基础,我们采用了ARVJ这样的一个导航,另外我们采用了Smart Band智能手环,这都是虚拟现实的一项技术。
我们采用新的技术,就是5G的技术,5G技术是五代的一个通信技术,比起4G的话,它的通信速度是20倍,而且能减少延迟的现象,实时进行数据处理。平昌奥运会采用了5G技术,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雪橇这样的项目,雪橇前面,我们安装了一个摄像头,让竞技人员直接可以感受到速度感,同时通过摄像头可以看到雪橇的轨道,因为有5G技术,我们才可以做到这一点。这样的实时画面会实时传到电视机前的观众面前,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的北京奥运会5G技术会得到商用化,不知道两年后变成怎么样,但是以现在的技术发展,2022年北京奥运会采用5G技术是毫无疑问的。刚才也说到了,由于技术的发展,会面临很多一些挑战,但是由于新技术的发展,我们体育项目也会得到发展,这是理所应当的。
我相信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奥运会的转播技术会得到一个全面的提升,特别是中国ICT技术得到很大的提升,比如像微信和ICT的服务,这些会有不断新的业态出现。希望今后这两届奥运会会成为能够给发展ICT技术的一个催化剂,谢谢大家。
谢谢。我希望今天我的嘉宾都有分享的机会,下面请韩国朝鲜日报体育记者张珉锡分享一下你对新技变与不变的一些观点。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朝鲜日报的张珉锡,我也是比较唐突的接受这个提问,我们是纸媒,刚才我的先辈已经讲到技术方面的,除了纸媒之外,我们还有网站,可以讲我们是传统媒体,所以技术方面我也没有很多的思考。在平昌奥运会的时候,包括车辆方面,这些技术可能都是比较传统的,还有通过无人机进行采访、拍照,通过无人机拍照的照片传到网页上或者纸媒上,还有很多的探头会安装在各个地方,通过这样新的技术,我们可以更加翔实的进行报道。通过数据,读者会了解更加的全面。这是通过利用技术完成的工作。
刚才第一个议题来讲,人员交流方面来讲,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我们跟北京青年报有交流,跟日本每日新闻有这样的交流,比如说运动员信息,中国和日本的明星运动员,还有,金妍儿,和日本这些相对应的运动员,通过交换之后,我们能详细地对对象国的运动员进行报道。因为有这样的交流,因此我们可以对对象国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进行更详细的报道。国际赛事的采访或者到达相关采访地的时候,当见到青年报或者每日新闻记者的时候,我们感到非常的亲近,还有我们可以在写新闻的时候可以相互提供相关的信息,包括体育的新闻方面,希望能够有更深入的交流,只有这样的话,我们的交流或者工作上面只有益处。因此,我个人认为今后在体育赛事的报道上面,我们中日韩三国媒体的合作尤为重要。谢谢。
谢谢。
因为媒体格局巨变和新技术应用是全球性的事件,最后我们还想听听日本媒体的见解和体会。从日本媒体驻京记者中选一位代表,西村大辅先生可不可以谈谈您的体会。
我来自日本朝日新闻。多谢您的点名。我是这样想的。报纸整体是这样,发行量现在在逐渐地回落,我们是纸质媒体,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也必须使用种种的新的工具,包括新媒体在内,加强我们的信息传递工作。尤其是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尤其是对于报纸业界,报纸业界整体现在在日本处于衰退的倾向,我们如何以奥运会为契机,激活我们的行业,让它能够永传后世,如何以新的形式向大家提供信息,我们首先进行了一个尝试,就是启动了网络的相关服务,叫做朝日数字服务。首先是网络,现在也给大家提供基于智能手机的APP,也就是客户端。另外,在朝日数字当中,一些是传统性报道,但是,现在很多事情都在随时发生一些突发事件等等,我们通过速报形式,不是通过标准的所谓的报道的形式,它既不是一个标准的报道,又不是一个完整的分析,但是,我们通过速报的形式,通过大量的动画、视频、文字,多方位、全视角地反映正在发生的种种突发事件,来反映时代的急切的变化。
比如2020年在东京将召开奥运会,我相信世界的媒体也同样将迎来一个新的关口,比如说大家对这个奥运会的宣传,可能对很多媒体来说,是一个今后是否能够在行业当中生存下去的一个分水岭,我甚至这样想。所以,作为我们朝日新闻来说,首先要率先地使用各种各样的新技术,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另外,要放眼世界。在世界上我们能做什么事情,我们这两年制定了很多的计划,进行了很多的尝试。今天中午,托大家的福,我们参观了人民网和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非常震惊,远超我之前的想象。现在人民日报不仅仅是纸媒,它有客户端等等多个渠道,而且通过中央厨房进行综合性的加工,在中央厨房中央控制中心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性的加工,面对不同客户的量身订制的信息提供,我觉得人民日报真的是令人佩服。确实在来之前,我觉得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没想到看了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深感到确实和人民日报相比,远远已经超过了我们,我们现在尽管在努力,还远远不够。我甚至感到了一些危机感。我们不能再对很多事情束之高阁,必须要加速进行才行。今后种种数字努力,必须进一步加速。谢谢。
谢谢西村先生。现在请日本时事通讯社体育记者和田隆文先生。请您分享对最后一个议题的一些见解。谢谢。
我来自时事通讯,我叫和田隆文。平时是在东京工作,我主要是负责东京奥运会组委会的一些相关采访工作。刚才朝日的西村先生谈到很多新媒体的相关话题,我们也是同样的感想。我们在日本更落后,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多报道方式还是拘泥于传统方式,我们也是一个覆盖全国的报纸,我们也有一个网,基于主页向全国提供信息,但是我们的数字化,我觉得过于流于形式,仅仅是把纸版的信息挪到了网上而已,加工非常不够。现在以摄影部摄影记者为中心,他们对一些比如说记者会见,种种场合,加强了基于动画、基于照片的报道。今天中午我也参观了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感想和西村先生一样,我们是完败给中国的同事了。在这方面我们真的还很落后,必须向人民日报学习才行。
在人文交流方面,我还想聊两句。我负责东京奥运会的组委会的一些采访工作。刚才对平昌的经验已经有了一些介绍,首先我们觉得要进一步学习平昌的经验。首先就是我们要注意到,韩国是一个ICT强国,他们这方面非常领先,而且他们在奥林匹克当中对ICT技术活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觉得在三个国家的奥运会组委会之间的交流当中,对这一点应该通过人员交流进一步加深ICT领域的交流,这是我的一个重要看法。先谈这么多。
谢谢和田先生。
今天一天的会议,大家都很辛苦,时间关系,论坛嘉宾发言暂时告一段落。非常高兴也非常欢迎各位媒体同仁来到人民日报,今天大家进行了很有益的互动,我想大家和我的想法都一样,都感觉到收获满满。我想说的另一句话就是,天下体育记者是一家,因为我们常常在各种大赛上会面,希望有今天这个聚会为起点,以后我们可以有更紧密的合作。
最后我想简单说一说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各位媒体同仁,今天我们围绕“奥运之光点亮中日韩合作”这一主题对奥运带给中日韩合作带来哪些新契机,面向未来的奥运如何促进举办城市和体育产业发展,还有新技术带给体育报道的变与不变三个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大家贡献了各自的独特见解,也基本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让我们以奥运会进入“亚洲时间”为契机,勇敢担负起媒体责任,共同讲好奥运故事,共同推进民间交往,共同促进区域合作,为持续推动中日韩合作作出我们媒体应有的贡献。再次诚挚感谢各位媒体同仁来到人民日报社,诚挚感谢各位为本次论坛贡献真知灼见。也预祝本届论坛接下来的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各位。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7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