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第二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于8日上午9:00开始,敬请期待!
尊敬的朱利中院士、钟斌副司长、赵维钧副会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上午好。首先我代表本次会议的主办方和承办方,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2017年第一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举办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今天我们举办第二届环境修复大会,作为2018中国环保创新发展大会的主要峰会之一,其主题是新时代可持续修复,旨在通过对国内外最新最热的环境修复相关的管理、技术、药剂、工程实践进行交流研讨,推动我国环境修复行业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
今天会议较上一届相比更丰富,规模更盛。我们希望将环境修复大会打造成国内甚至全球著名专业品牌,为业界搭建最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为此,我们非常有幸地请到浙江大学朱利中院士,生态环境部土壤环境管理司钟斌副司长,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赵维钧副会长,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臧文超副主任,哈佛大学尼尔教授,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刘阳生教授,高能时代董事长李卫国先生,上海格林曼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马烈总裁。
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有关机构的领导、企业家和各界朋友,将在今明两天的会议上作主旨发言。在此不一一介绍了,对各位领导、来宾莅临本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首先,欢迎生态环境部土壤管理司钟斌副司长致辞。
各位领导,非常高兴应环境产业协会的邀请参加第二届中国可持续修复大会,代表生态环境部土壤管理司向本次大会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大家知道,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现在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非常易于执行,监管执法之大,环境改善效果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前段时间我们陪同全国人大搞土壤法调研,我们到了泉州市一个电力园区,惊喜的是,所有的生产设施、电镀的设施,它的污染防护设施都做得非常好,这样的企业今后不太可能发生今后所谓的土壤污染问题了。从一个小的园区能看到美丽中国真是很有希望的。
5月18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顺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突出重点区域、行业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从土壤污染特点来看,成因比较复杂,从国内外实践看,土壤的污染现在也并不是一朝一夕解决,问题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做好打攻坚战的准备,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我国土壤污染环境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底线思维,扎实推进。所谓底线,一个是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一个是要住得安心,两个底线不能突破。突出重点,比如,对于农地来讲,重金属的问题必须解决,对于住宅用地来讲,比如现在国家出台政策,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这些企业腾退以后的地必须管住,不能再出问题。
2016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了土壤污染防治基本的原则、目标和整体路线图。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应该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们扎实推进“土十条”,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特别是法规标准体系从无到有,基本建立。一系列部门规章和标准规划相继发布出台。包括我们农用地的管理办法,包括污染地块的管理办法,包括工矿企业土壤的管理办法,包括两个标准。两个标准现在正在走程序,很快就会发布。
土壤环境管理的四梁八柱逐步建立,关于这个标准,包括“土十条”都强调一个风险管控,强调风险管控什么呢?就是不主张搞大治理、大修复,以风险管控为主,风险管控优先。
前几天,我们外经办搞了一个智慧平台,在会上我也讲了一个例子,什么叫风险管控?女孩子比较爱美,怕晒黑。但是你紫外线永远在这里,你不可能把紫外线清除掉的,你怎么办?只能抹防晒霜隔离,隔离了你就不晒黑了。所以,风险管控大概有这个意思。并不是说彻底把污染消除。包括农用地,我们制定土壤标准过程,关于农用地标准,其实大家都说很难,为什么难?同一个土壤,同一种污染物,同样浓度,可能种这个作物是超标的,种那个作物是不超标的。同一种作物,这个品种是超标的,那个品种是不超标的。所以,这个标准怎么定?很难。但是反过来也为我们治理土壤提供一种思路,既然种这个作物超标,种那个作物不超标,我就换个作物种不行?既然同一作物,这个水稻品种超标,那个水稻品种不超标,我换个品种不就行了吗?也同样能实现安全利用,同样能确保农产品不超标,让老百姓吃得放心。所以,土壤管理更多的是风险管理,不是水和气的达标管理。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土壤环境保护也离不开全社会各领域的关心、参与和支持,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关注者、监督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产业协会也是我们重要的合作者和技术支持力量,近些年来,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规范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次会议,围绕土壤污染的可持续环境修复进行研讨,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政策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也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够汇集各方嘉宾的智慧,为促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事业发挥力量,也希望产业协会继续发挥桥梁作用,积极推动土壤治理和修复工作、风险管控工作,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美好需求的希望。
最后,祝愿本次大会圆满成功,取得丰硕的硕果。谢谢大家。
谢谢钟斌副司长。非常感谢生态环境部对本次会议的指导和支持。下面欢迎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赵维钧副会长致辞。
尊敬的钟斌副司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在北京,共同参加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我谨代表会议主办方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中外专家学者、产业界精英以及来自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承办本次会议的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格林曼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以及清华大学、中国环科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北京市环科院等协办单位致以诚挚的谢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物质支撑,环保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
在刚刚闭会的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土壤修复方面,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连年增加,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及修复工程的市场迅速扩容,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在即,将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等系列办法标准的实施将推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不断走向规范,逐步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等市场乱象的产生,确保土壤修复市场的良性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土壤污染修复行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相比于发达国家,我们的前期场地调查仍然有调查不够准确、场地调查与工程修复脱节,工程质量参差不一,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土壤污染修复装备、药剂依赖进口,国产研发能力落后,土壤污染修复的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商业模式不成熟等等。为了我国土壤环境安全,为了我国环境修复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作为行业组织,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政府、行业、企业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去年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联合龙头企业共同发起了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倡议书,第一次郑重地把绿色可持续修复的理念推向行业。此后,绿色可持续修复便成为环境修复行业的热词,成为环境修复行业的发展导向之一。今天,值此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环保展期间,我们举办第二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旨在通过这个平台为大家解读行业最新法规政策,交流地方管理经验,分享新工艺、新装备、新样品和新材料,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全过程。促进土壤修复行业高质量发展,也希望每位参会代表,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能够获得新的启发,促成新的合作。
最后预祝本次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谢谢。
谢谢赵副会长。下面我们欢迎本次大会的主办方,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国先生致辞。
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在这万物静默、天朗气清的梦夏时节,我们有缘相聚在首都北京,共同参加第二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我谨代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以及承办方高能环境向远道而来的国内外各位嘉宾、专家学者以及新闻界的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给予这次大会鼎力支持的各有关单位致以诚挚的谢意。
2018年是举国上下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每个行业、每个产业、每个企业都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前行。作为我国绿色发展的物质支撑和绿色经济的组成部分,环保产业也不例外地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政策高度重视下的环境修复行业,尤其如此。如何引导环保行业,特别是修复行业健康发展,加强环境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修复行业技术装备与管理水平是我们每个环保人,特别是修复人肩扛的责任。今天,大家相聚在此,参加第二届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就是解读行业新政,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修复行业的领军企业,高能环境积极推进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陆续承接了近百项环境修复项目,已成长为一家环境可持续修复、生活垃圾全产业链综合处理、危废处理、处置工业废水处理为核心业务的综合型企业。此外,高能环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提供多维度的环保技术支撑和系统服务,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拥有国家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两站一中心”,被生态环境部誉为编外应急中心。
道虽远,不行不正;事虽小,不为不成。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尽管非一朝一夕之力,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高能环境将持续专注专行,并希望更多的环保人和我们一起共同为中国的千年大计贡献力量。
最后,祝贺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谢谢李董事长。本次大会设了五个分会。围绕五个热点专题分别进行交流、讨论,接下来致辞嘉宾将是各分会的主席代表。首先,欢迎政策解读分会主席、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副主任臧文超致辞。
尊敬的赵副会长,尊敬的朱利中院士,尊敬的黄滨辉副秘书长,尊敬的李卫国董事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值此机会,祝贺第二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我也谨代表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向到会的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问候。
大家知道,今年5月18号、19号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盛会,实现了四个“第一”和形成了一个标志的成果。这四个“第一”,我们部长总结的就是党中央决定召开这个会议是第一次,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是第一次,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政策性文件是第一次,会议名称改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也是第一次,大会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标志性的、创新性的、战略性的重大的理论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与最高准则,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同时,也为我们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次我们也非常荣幸为推动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有序进展,我们中心非常荣幸协助这次大会组织了第一个分会场,行业最新政策法规解读及典型区域管理经验交流这个专题。我们这个分会场共邀请了活跃在土壤环境管理与研究工作第一线的14位专家作报告并交流,既有国家层面的专家、学者来解读土壤环境管理形势最新的政策及标准,也有做得比较先进的省市土壤综合防治先行区最新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的介绍和分享。所以,非常感谢各地环保部门、各有关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有关企业的支持和关注。我想,我们借助可持续修复大会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共同来交流、探讨,开阔视野,增进友谊,为土壤修复行业发展寻求新机遇、新思路,拓展新路径,共同为可持续发展和土壤环境修复事业作出我们积极的贡献。
最后,预祝第二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们生活幸福、事业辉煌。谢谢大家。
谢谢臧主任。下面欢迎修复技术与工程分会主席、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林玉锁研究员致辞。
首先表示对我们本届修复大会的祝贺。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作为协办单位,我们也愿意跟我们所有的组织者共同地把本次会议办得顺利和成功。
作为分会场,本次大会设立了修复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这个专题。大家知道,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修复技术发展很快,很多的技术都是在实际的工程当中得到了应用,已经经受了很多的技术评估。一个技术好不好,我们现在是有发言权的。所以,本次论坛安排了总共16位的专家,以及我们工程技术人员介绍,我相信,他们所有的报告可能对我们在座都带来很大的收获,也希望大家踊跃地参加我们分会三会场的活动。谢谢大家。
谢谢林主任。下面欢迎装备和药剂分会主席、中国环科院郭观林研究员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仁,我是第四分会场的召集人,我也给大家拉个票。欢迎去我们第四分会场。我们非常荣幸在这个炎热的季节来到这里又相聚了。
十年前我们有过BP的会议,有过很多双边的会议,我们还讨论各个利益相关方的一些关系、责任的问题。而五年前,我们有过洛杉矶论坛,我们对几届的会议印象非常深刻,那时候相聚在北苑宾馆,讨论中美在调查、评估、修复一些验收上的差异,当时也是非常热烈的,那时候还围绕着场地调查的网格,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
大概在三年前,我们又相聚在一个非常小的屋子里面,讨论我们这么多人参与,我们到底会议的目的、作用和它的可持续的机制在哪里,怎么来体现可持续修复的会议的可持续性。当时我们确定了以技术为先导作为会议的主要承载和生命力。一年前,我们非常荣幸,也非常有幸地实践了这样的会议,那时候我们已经开始讨论棕地的可持续利用问题,还有多层次风险评估等一些相对深入的问题,在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稍微有信心了。
今天,我们从现在现场这种有序的组织,还有更舒适的环境、更深度的参与、更专业的聚焦,我们更加有信心,我们看到了非常精美的材料,也感受到了大家非常火热的热情,我想这次会议能够非常有实力,也有能力成为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展览会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四分会场有很多设备,还有药剂方面的讨论,这里面我想是大家可能在赞助方里面,或者说交钱最多的,他们更加专注于自己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展现自己。我想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大家和我一样的,如果能够更加深度地去参与第四个分会场的讨论,我们将讨论到能不能把设备价格,还有药剂的价格,在工程中的应用能够更加实惠。可持续大会每年都有一次,我想承载的是更专业的氛围,更融合开放的平台,更有效的科学助力。
我在这里预祝今天和明天的会议成功。明年我们再来。谢谢大家。
谢谢郭主任。下面欢迎可持续棕地修复分会嘉宾、哈佛大学尼尔·柯克伍德教授致辞。
大家早上好。我代表哈佛大学,也代表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面的学者、官员,和我们行业的专家,今天对我们在后面召开的这两天的盛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2017年,第一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我很高兴来作了主旨的报告,所以,今年在我们第二届的大会,我也非常荣幸可以作为我们第五分论坛的联合主席,我们第五分论坛主要强调的就是环境修复和我们城市的景观建设之间的有机结合的途径。首先,我非常想感谢我们本次大会的主办方—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以及承办方高能环境,在组织我们这次大会以及对于我们的整个邀请和这个论坛的协助的工作。
可持续修复是我的研究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它主要是指的这些从视觉上看上去非常引人注意,但是,同时,往往也非常容易被人忽视的景观,这些场地包含了被污染的、被废弃的、被忽视的,但是最终在中国21世纪建立全国的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场地。我最为关注的场地,也就是我们称为棕地的这一类,在中国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区恐怕都可以发现,但是与此同时,在其他的国家、其他的大洲,同样都是随处可见的。在每一个情景下面,环境的修复可以说都是最为重要,同时也最有争议性的这么一部分工作。不论是在环境的、生态的、文化的,还是经济的领域,所以,也就是对于中国在未来建设国家景观中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然我希望能够用今天的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我们在考虑中国的这个议题的时候也许可以去思考的一个假说。这个可能和我们传统意义上面来思考棕地的修复和再利用不太一样,既不是说针对某一块场地,通过环境的和政策的这种强制性的执行来治理它的污染或者说对其经济进行开发,同样也不是说对于这些碎片化的场地通过一定的工程或者说设计的手段对它进行再利用。我所提出来的这个假说叫做“中国棕”,这个可能是指我们可以把这个国家整个的国土或者地理的范围,来把它考虑成一块大的棕地,或者在非常大的区域范围内,将很多的棕地成群考虑的概念。
这也是我最近研究一个领域的课题,也就是我把全球视为一个棕地。这个假说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视角,也就是说,我们把地球视为在不断改变着的海洋、空气和水体所组成的这么一个星球,这些要素全部都受到了污染土壤的影响,同样也反过来在影响着这些被污染的土壤。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可能要突破我们传统的一些边界和一些限制,来考虑这个环境的问题。可能突破了这些部委之间的边界,不同法律系统之间的界限。可能我们也许可以从这个巨型城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尤其到了2025年的时候,中国城镇化的目标是达到70%,也就是说会有9亿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又或者我们可以从一个行业的角度,或者说一个水域的角度,一个海岸线、三角洲,甚至于是从土壤的类型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在中国可持续建设的路径上,我们应该看到,环境的修复和棕地的再生,是令这个国家所有的人民,也就是不论他们的具体的位置和背景是什么样的,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建设一个更加可持续和健康的国家景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个领域,我也非常高兴可以通过今天这个大会为中国的棕地再生和健康城市的建设贡献出我的力量。
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今天的大会,我也非常期待后面这两天是卓有成效的,同时也是很具有挑战的会议,也欢迎大家可以来我们的分论坛五。谢谢大家。
谢谢尼尔教授。谢谢哈佛大学。
自去年6月第一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举办至今,修复行业发生许多大的事情,下面,我们一同来回顾这一年来发生的大事件。请大家观看视频。
修复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政策和法规,下面有请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林玉锁主任为我们盘点环境修复行业新政策新法规。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前面已经充分展示了我们新的一些进展,特别是在政策法规标准。受会议组织者的委托,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对我们环境修复行业有重要影响的最新的一些政策法规标准。
从2016年“土十条”发布实施,标志着我们国家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2016年“土十条”的发布,也标志着我们国家土壤环境管理真正意义上的元年。就是我们国家的土壤的环境管理,应该是从2016年作为一个标志性的节点,是一个元年。“土十条”发布以来,一年多的时间,在我们政策法规标准这一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把它总结为应该是“132”。“1”就是加快出台一部法律,就是土壤污染防治法,大家知道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已经经过了全国人大的两次审议,就是去年的6月份和12月份,审议以后,又在进一步地进行调研,全国人大的法工委和法律委,都在进行调研。所以,我们非常期待这一部分的法律能够很快地经过全国人大的第三次审议,能不能顺利地出台,这是“1”。“3”就是三部部门性的法规。
大家知道的,在2016年12月31日,环保部发布了一个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这个管理办法是在2017年7月1号就正式实施了。第二部法规是农用地的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原来的环境保护部和农业部两个部门联合,于2017年9月25日发布的。2017年11月1日正式试行。第三部是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这个法规是2018年5月3号发布,8月1号正式实行的。这三部环保部的部门法规,也为我们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都有了一个依法行政这样的管理依据。“2”就是即将出台国家的两个标准,一个就是《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第二个是《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这两个标准在今年4月12号通过了部务会、部常务会,现在正在做标准的发布程序。所以,这一年来,最主要的政策法规标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的都已经出台实施。另外,我们环保部也出台了相应的一些技术指南,已经出台的有《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另外现在正在要出台一系列用于风险管控的技术指南。这个不久肯定会陆续地发布。总结我们这方面的进展,我想作为我们的修复同行,要注意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的方向和引导。
首先,“土十条”里面指出,我们现在中国的土壤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是坚持底线思维,设定有限目标,突出风险管控,明确各方责任,强化过程管理,这样一个总体的思路。
第二,我们现在正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土壤污染防治的道路。因为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是中国的问题,必须要以中国的方案来解决。另外要用中国人的智慧来解决。所以,我们现在还是要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来走我们自己的路。这些我们都在探索当中。
第三,我们实际现在已经进入到,整个修复行业发生了很重要的转折。原来在我们大量的政策法规标准缺失的情况下,我们是市场倒逼型发展的,我们感到很多东西没有规范,没有规矩。从现在开始,我们渐渐感到已经到了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为驱动的发展阶段。所以,我相信,我们大会的主题,要走一条可持续的环境修复道路,那就有了政策法规的保障。整个土壤污染防治是一个攻坚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希望大家都积极地作为参与者、实践者,作为我们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的贡献者,让大家共同努力,为我们中国的环境修复的伟大事业做出我们各自的贡献。谢谢大家。
谢谢林主任的梳理和盘点。下面请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土壤修复与地下水委员会秘书长李书鹏先生为我们作2017年中国环境修复行业发展报告。
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下面我代表土壤与地下水专委会秘书处给大家作一下关于2017年的国内我们土壤和地下水产业的发展报告。
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场地修复市场分析、项目特征、技术分析以及发展趋势。在这里我要提前说一下,因为我们常规说的土壤修复主要分成两大块,一块是常规的场地修复方面,工业场地,另外一块是关于土壤修复方面,农田土壤修复方面。但是从这两块来说,农田土壤修复方面,数据相对比较少,另外,我们可以从公开的市场上拿到的数据,样本数量非常少,这个报告可能更多地集中在我们的工业场地修复这个领域。
第一块先看一下场地修复市场这个分析,我们知道,从2000年到2015年,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金额呈高速增长的趋势,2016年全国投入在将近一万亿,我们也梳理了一下2017年,这个报告相对比较早,当时我们是根据2017年的GDP的增长情况进行了推算,大概也在接近一万亿左右的规模,这是环境治理的投资总额。我们看看修复领域,是很聚焦、很聚焦的。把一些我们以重金属资金支持的名义拿出来的钱,全都给扣出去了,比如环保部有很多关于支持重金属污染防控的、废渣的、河道底泥的,甚至建填埋厂的,把这种全拿掉了。把这种拿掉之后,当时统计从2007年到2017年11年的数据,大家可以看一下,到2017年是什么样的状态,109个项目,35.9亿,当然,项目数感觉很大的一个提高,但是这个项目数,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有的项目,一个大的项目切成几个包来分,因为我们是通过公开招标的信息收集的,所以往往一个大的工业项目就会变成三个或者四个。所以,从数量来看是增加比较多,但是从金额来看,可能是额度并没有那么高。
从地域分布来看,这个地域是十年的一个分布,大家可以看一下,红色的点是复合型污染,重金属、有机都有的,蓝色的是有机物的,黄色的是重金属的。黄色的点位在中南、西南这两个区域是非常明显的。有机的场地,和我们发展有关系的,前十年更多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京津区域、江浙沪这一带的区域,有机的场地,工业污染场地比较多。我们再看一下2017年,统计的样本数量有109个,也有可能统计的不是很完善,但是,大概能看出来一个趋势,比如说我们看项目数量比较多的还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上海、山东、江苏、广东、浙江,这是第一个趋势,大家可以看出来是非常明显。另外,天津从去年开始还有大量的项目已经出现。所以这个也比较多。但是在一些其他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像辽宁、广西、湖北、吉林,还是相对比较少。我说的项目,并不是说当年在实施的项目,而是当年进行招标的项目,公开招标的项目,这个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我们再看一下修复产业从2007年开始十年、十一年,现在从业的企业和从业的人员到底有多少。我们查了一下,根据相应的关键词搜索,扣除了额外的影响因素,2017年统计了一下有2074,这是我们亲自做的一个工作,2074家。人员这一块,这个数据很难统计,但是我想今天开会,这个会场上应该有六百人,我觉得三万人这个数是很靠谱的,五十分之一,大家可以想像,一个单位有多少人,你们单位来了几个人,我觉得这个数还是很靠谱的。
我们刚才说了整个产业的情况,人员、企业的情况。我们再看看,这个修复项目的特征是什么样子。刚才我们图上统计了,分成三类统计的,实际上大家也看一下,我们现在基本上,有机的、重金属的,以及复合的比例,基本上三分之一、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当然我这里剔除了大量的以废渣的名义的项目。
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我们修复的项目工期。大家之前也知道,前期的项目我们更多的还是以政策,就是我们的地产驱动型的,在未来,我们肯定要走法律驱动型。在不同的驱动力的驱动下,未来的项目给你的时间期限就有所变化。我这里统计的是2017年,2017年有91个是有数据的,大家可以看到,招标工期在两年以上的有一个,这是招标工期,实际工期两年能不能干完,我不太清楚,或者这里招标写着半年的,没准干成两年也是有可能,这是给大家展示的目前的状况。而且这个状况,2017年有工期更短这样的趋势。我不知道为什么。之前做过2007-2011、2011到2016,分成四个组,做了两个五年。那两个五年的数据,我印象很深,当时统计完是80%的项目工期是少于330天,从2017年看,小于一年的加在一起将近90%了,这个比例更高了。也不知道是因为这个项目拆分的原因,还是我们现在修复手段、技术手段更加提高了,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从项目的修复方量来看。大于30万方的还是相对比较少,更多的项目还是小于5万方的。当然有一个原因,我们很多的项目是进行了拆分的。特大型的项目主要是受资金、技术的限制,以及根据资金的落实情况,有的时候会把它进行一个分期、分阶段的实施。第三块,我们看一下关于目前国内工业场地的修复,技术应用的状况。技术方法这一块,大家很清楚了,我也不用再来说了。我想说的是列在这里的技术方法基本都用了。除了玻璃化以及生物污泥反应器法、化学淋洗以及其他的都有使用。
2017年,前面数据是有108个项目,但是我们统计到的有这种修复工艺数据的,是有54个,我们把这54个分析一下,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目前的技术应用的情况。技术应用情况,这里可以看到,固化稳定化的技术、水泥窑协同、填埋/安全处置技术,这几个技术体现了国内对修复技术的需求,这个需求技术是高效、广谱,适用范围广,这个是国内的需求。另外,这里特意说,比如现在在原位热脱附技术和淋洗技术等的应用也显著提高,原位热脱附后面的论坛都有详细介绍,包括各种技术的应用案例。
技术这部分没有分得再细了。在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这是我报告里面的第四部分。从技术水平来说,行业的技术基础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企业的自主研发的动力和能力不足,整体的水平比较低。我所说的技术基础是指基础性的研究,虽然我们有很多的技术都已经在国内用了,但是很多应用的情况下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什么优化的措施没有,优化的途径没有,能够降低成本的途径没有,都不清楚。总体来说基础研发方面比较弱。
行业技术特点来说,也是需要各种不同专业的集成,所以,综合治理技术和系统集成的水平要求比较高,将直接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
关于问题大家可以看到,目前我们调查和修复落后和先进的技术并存。从技术应用的基础依托不够,在技术研发方面,研发和应用脱节的问题是比较突出。未来的方向,比如说分几块来看,第一块,技术与政府管理的结合,与工程管理的结合,我觉得未来会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关注基础技术研究,解决修复领域长期面临的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什么是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刚才林老师作了大的政策的梳理,这两年我们国家在大方向上的政策、法规,包括部门的制度,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下一步可能要更细化一些基础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很明显的一个问题,我们的样品,什么样的样品具有代表性,我们这种分析测试的方法、标准是不是适合,我想这会陆续地来推进,这是一些基础性的关键性的问题。从技术的角度,目前还是从单向的技术向分类分级多技术耦合(串、并联)的综合修复技术发展。在装备方面,有采矿、土木,还有机械制造以及水、气污染治理等领域进行借鉴。在材料方面,生态环境友好的物化钝化剂以及生物修复药剂、绿色功能修复材料。一个行业突破性的进展往往是从借鉴相关领域的发展开始的。大家可以想像,我们的污水处理领域,它的膜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材料,材料的发展而带动了整个产业的技术的突破。
行业经营模式,昨天晚上我们协会的土壤问题专委会开了一个常委会,30多个企业参加,因为主要是企业参加,当时我们在讨论这个行业的模式到底是什么,说没有模式,现在一说修复反正就是调查、风险管控。到2017年为止,刚才统计的项目中,也还没有统计出风险管控的项目,我知道北京市马上就会有一个项目要走风险管控的模式。对于传统的项目模式而言,我们还有什么样新的突破没有?比如怎么来突破有中国特色的棕地开发的模式,就需要突破我们的国内目前土地出让的瓶颈,有没有可能我们呼吁做一些试点?我知道在宁波做过一个类似的,但是也是一个擦边球的项目,这是经营模式这一块。
不利因素就不说了,有利因素很多,国家关注度越来越高。不利的因素,是目前我们对美好环境的愿望和跟我们目前的水平、条件还不足之间的矛盾。
从未来潜力分析来看,2017年、2018年是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类项目集中释放的阶段,等到土壤详查行动基本结束,信息搜集完毕之后,并伴随着我们土壤污染防治法以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的技术标准、政策、细则的落地,土壤修复市场有望在“十三五”末期有一个集中的释放阶段。我们希望这个产业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能够做成规范的正规的朝阳行业。昨天我们也讨论了很多,希望没有参与到产业协会专委会的大家可以加入一下,我们想通过产业协会这个平台能够更多地把企业的呼声传递上去,使我们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谢谢大家。
谢谢李秘书长的报告。现在休会。
现在我们进入会议讨论环节,现在有请环境修复领域的知名几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一个话题,对话的主题是我们新时代下修复行业的新使命。现在有请生态环境部固废与化学品中心臧文超副主任,有请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林玉锁主任,北京环科院院长姜林,上海环科院副院长黄沈发,以及中国环科院郭观林研究员。欢迎几位专家上台。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土壤地下水专委会的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阳生。现在我来主持这个对话节目。
今天很荣幸请到在座的几位,我们俗称叫大咖,大咖们,现在在这样一个论坛里面,有几个涉及到我们国家、涉及到我们行业,尤其我们土壤领域的几个大的重要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首先,我想请问在座的几位专家。
第一个问题,生态环境部最近搞了一个“清废行动2018”,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的行为,针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796个固废堆成点进行摸排和核实,发现了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请专家谈一下清废行动对我们长江经济带土壤修复市场的影响,以及修复过程里面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哪些?
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也是社会非常关注的,当然也是很复杂的一个问题。应该讲,这个问题是历史上几十年形成遗留下来的,进入到新时代以后,因为从中央到政府都非常关心环境问题的解决,所以现在我们要解决历史遗留这样一些问题。当然,现在中央有很多的强有力的部署,正在排查,通过执法检查来推动已有的危险废物,不要让它进一步危害环境,不要影响我们所在自治区的公众的健康。这件事本身是非常好的。
刚才问题也问到了,由于是现在重视了,对我们整个修复产业肯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发现问题,总要去解决问题。比如说出现了很多危废填埋的场所,可能影响地下水,我们发现一起,就要去调查、诊断,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环境修复产业应该说在这一次的清废行动当中,可以大有作为,为政府提供技术支撑,为老百姓也能够提供一个环境安全的保障。所以,这是我的一个看法。
谢谢林主任。实际上我们知道固体废物的污染和水、大气不一样,水污染,随着水就会走了,大气污染,一刮风就走了,固废的污染,尤其历史遗留问题,会堆成在这里,堆成以后,日晒雨淋、风吹雨打,就会形成大量的土壤性的新的污染。环保部对固体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管理是属于藏主任的范畴,现在请臧主任做进一步的补充。
刚才林老师讲了2018清废行动,实际上是针对目前中国现在发现的危险废物的非法转移和非法倾倒这些问题比较突出和比较严重,环保部,现在的生态环境部专门开展了这项叫清废行动,也是专项执法的一个行动。这块应该说是一个全国的行动。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也是先走了一步,因为也是跟我们经济发展和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有所区别,这样开展了一个专项行动。实际上,危险废物也有不同的种类,不同的阶段,对它也有不同的认识。之前认为不是危险废物的,或者以前那种处置的方式是可以的,但是现在我们新的形势下,危险废物名录的更新和现在新的技术长期发展以后这些污染化学物品对环境的影响逐步显现,中国政府对这方面更加重视,也更加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刚才有专家也讲到前不久习总书记到长江考察的时候也特别提到搬迁企业要实现四清,实际上里面就提到要土地清,所以这些方面是一个综合的举措,一个综合的措施。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也影响到了土壤,也影响到了地下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以,我觉得从我们环境、土壤修复行业来说应该更加关注国家的专项行动,同时对有些方面进行跟进,在技术和经济可行性方面做更多的探索,来共同的解决这方面的环境问题。
这个问题很大,还要请几个专家发表意见。黄院长,长江经济带,上海是龙头,黄院长在固废处理和土壤修复领域都是知名的专家。将来在清废行动产生这样的结果,对我们土壤修复领域里面的市场有什么影响,尤其是在我们长江经济带这11个省市进行土壤修复的时候,我们着重要注意哪几点,请黄院长发表一下他的真知灼见。
谢谢刘老师,也谢谢协会和高能环境参加可持续修复大会。围绕刚才刘老师提出的话题清废,我想清废遗留的场地,清废行动,我自己可能要关注这几个问题,一是清出来的废物再到哪里去,不要说长江经济带清出来以后到了珠江去了,这也是一个问题,清出来这么大量,你到底是有没有能力处置,有没有一些合适的处置技术。除了技术以外,还有一个是规模的问题,清出这么大量,有没有处置能力、容量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这就需要国家整体针对废物现有的处置能力设备的一个布局问题。
第二,关注的是废物清除以后,留下的场地,废物堆成的场地,大家知道在这个场地里面有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问题,这也是给我们整体产业带来比较好的一个。第三,因为这是在长江沿岸,整个长江经济带沿岸的一些清废行动,我们说整个沿岸是一个流域性的问题,这些废物堆场导致整个长江流域水生态的问题。第三个关注就是沿岸、沿江对生态系统,旅游生态修复的一个问题。这里面更关注的涉及到场地,遗留的场地,给我们整个环境带来一个什么机遇。
谢谢黄院长,实际上我们在参考“清废行动2018”,和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行动的经验和教训,对咱们中国来讲有什么样的启发。长江经济带,还有京津冀,还有其他,我想请问姜院长,站在大的角度和全球的角度探讨一下清废行动在国家层面有什么样的启发或者相应的一个方向,我们有请姜院长。
这个题目对我来讲太艰难,实际上这块我不是非常了解,只是凭我的想象说几句也不一定对。从清废行动来讲,应该给大家一个信号,就是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会越来越加强,不只是清废,包括污染场地和大气污染,我们讲到三大战役里面,其中一个是打好污染防治战。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信号,中国确实会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按照习总书记的说法,是一个政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又是民生要解决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启发,中国会用更大的决心和力量来改善中国的生态文明。我觉得我们未来中国会有一个很好未来的明天。
谢谢姜院长。我们第一个问题是我国在两山理论,金山银山在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实践,除了长江经济带,我们京津冀渤海经济圈等等,都会采用这样一个行动来清理我们的土壤,洁净我们的空气,将来中国的土壤会更干净,天会更蓝、水会更清,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我们讨论一下土壤污染往往与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是密切相关的,水处理的时候牵涉到人工湿地,这里面涉及土壤的问题,固体废物涉及到土壤的填埋。我们大家在考虑一个环境问题的时候,就不能够避免或者我们并没有形成其他的污染,水处理不能污染土壤,固废处理不能污染土壤。这里想请的各位专家谈一谈,在我们全系统的观念,水污染控制、固体污染控制处理过程当中如何保护我们的土壤,如何防范我们土壤污染,这个问题请中国环科院的郭观林研究员来回答。
这个问题对我很难,我除了土壤层面熟悉一些,对空气和水这一块不是特别熟悉。我说小一点。事实上我坐在这里也不是特别合适,因为在座的几位专家都是我们土壤固废里做顶层设计的,我是做一线的工程师,我只能结合我自己在现场的一些想法谈一下我简单粗浅的意识,包括第一个问题固废的问题,我在现场发现很多土壤的问题,都是来自于固废。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现在在做一个大的项目,真正的污染,比如钢铁厂的污染,很多时候是来自于固废焦油渣的污染,把焦油渣埋在地下,把焦油渣撒落在地表。我们的固废管理是始于多少年前,这个年限相对于我们整体土壤污染来说是短暂的,也就是说,在若干年前,50年、60年前,它所产生的固废实际上已经成为土壤污染的来源。这也是对于刚才几位老师说的清渣对于保护水体和保护污染的重要意义。清完的渣去到哪里,也是几位真正的大咖应该给国家做决策支撑提出建议的时候。我们原来有非常多的铬,铬渣,我们现在除了铬渣,依然可以看到湖南、江西大量冶炼产生几千万吨堆成山的污渣等,其实在很多程度上我们界定于固废和危废之间,这些渣对水质资源和人居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对于真正在处置过程中,刚才提到第二个问题,怎样保护土壤。渣的处理,有时候很难单纯的区分渣,有些是渣土混合物,有些是固废。我首先提出我自己的一个观点,一个问题吧,渣做成危废,再填埋的时候,我们50年的填埋设计期限,50年后怎么办呢?甚至简单来讲,收垃圾涉及到的填埋场,可能是涉及到第三个问题,我觉得像这种会议里面可以成为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我说的可能不对。谢谢。
水气土的问题有两方面的问题,水气土的问题没有解决好,造成我们土出现严重污染,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大家知道,固体废物也是从大自然、水的污染中产生的,也有生产性的三废,没有办法解决遗留下来的,危废要解决它,如果没有很好的技术,没有很好的一些管理,是很难在它形成的时候消减它,把这些问题都留下了。最后留下来的就进入到土壤,甚至影响到地下水,这是一方面,我们水、气、土没有完全把它协同的进行监管。
第二个方面是我们在修复过程中也有一个水、气、土的系统一体化的问题。我们现在在修复土壤,修复地下水的时候,也会产生大气的问题、水的问题,甚至还有我们修复过程当中产生新的固废的问题。如果我们这个问题再不解决好,它就会把问题复杂化。所以,水、气土联合协同一体化的考虑是非常重要的,绝对不能孤立,把它隔离开来。所以,这是我想讲的一个看法。
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也客串一下专家。因为固体废物做了20年,土壤治理做了10年,很有感触。固体废物和水对土壤的问题,就像血和肉的关系,是分离不开的。我们在座的凡是搞土壤修复或者土壤检测调查的企业有一个切身的感受,有土壤污染的地方,基本上就是固体废物如影相随。固体废物由于长期历史的问题堆积起来的,导致土壤在历史过程里面受到它的侵害和传染,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导致土壤问题是积重难返,这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我们针对历史问题,我们解决的时候,我们如何避免新的问题产生,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第二个问题要探讨的问题。我们原有的在处理固体废物的和水的问题,由于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或者相关的经验还没有到位,在处理过程里面不可避免要伤筋动骨。现在我们国家对土壤、对于水体、大气、固废都要“土十条”、“大气十条”、“水十条”相互制约的情况下,如何治理水体的同时避免土壤污染。比如河道的清淤,清淤的土到哪去,是否转移到农田里去或者到填埋厂里去或者进入到烟气里面去,这要考虑到介质之间的传递。
另外,对于固体废物处理的时候,是否要考虑处理以后的二次污染,为周围农田污染、周围场地和周围地下水的危害。我们考虑单向环境问题的时候,往往我们要多向思维考虑它。处理水,要考虑水以后的污泥对土壤的影响,处理固废,要考虑到固废处理以后的分泌液对土壤污染的传播等等,这就是我们这个问题要探讨的核心的点。我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抛出来,请环保部门的管理者,固管中心的臧主任进一步回答。
刘老师在原来问题的基础上又扩了一个新的问题。我是这样来看的,土壤的污染,在座的各位都是业内人士,土壤的污染,来源于水、气、固几个途径,就是说,对水来说,水污染如果处理得不好,可能就会影响到土。大气的扬尘扩散降下来,又会影响到土。固废不正确的堆存、处置,发生的一些渗漏和一些转移的话,也会影响到土。所以,水、气、固的处理和排放的方式,对于土壤的影响都是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影响。
结合刚才刘老师讲的新的问题,实际上我觉得应该从更大的视野上来看待这个问题,因为以前我们都是治水就说水,治气就说气,治固废就说固废的事,我觉得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从生产的环节,从源头上来进行控制,也就是说,在生产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原料的选择、工艺的选择上,要尽量避免产生这种有毒有害和有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产物;废物、废气、废水等,在前期就要对源头进行控制。现在我们提出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就是治理环境污染的一个根本的措施。在前期的污染源头一定要采取措施。
第二,产生之后要再对这些废物、废水、废气进行处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后期的进一步影响,比如说处理废水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用更有利于环境的工艺,产生的瘀泥、废物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利用或者可以回田。比如现在说的废气的脱硫产生的石膏,在处理废气,涉及脱硫工艺的时候,就要关注到所产生的这些废物的标准。以前废物就是想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没有标准。实际上我们在设计工艺的时候可以控制脱硫石膏的质量,控制合理的质量之后脱硫石膏就可以直接再利用,减少废物的产生,同时也减少了对土壤进一步的影响。所以,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全过程的、多方位来考虑环境污染和环境污染物的治理问题,这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供大家参考。
谢谢臧主任,我抛了一个砖,引来她的一个玉,引得非常好,我自己表扬一下。对第三个问题,我们知道国家生态环境部颁布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办法里强调了信息公开,而且把各个环节的主要信息进行全部公开。我们知道项目信息的公开往往与老百姓这些群体存在一定的联系,我想请各位专家谈一谈当信息充分公开的时候,我们如何能够避免这样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大家有没有好的建议或者好的方式?我们请姜院长来解答。
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实际上对于信息公开,对我个人来讲,非常赞成信息公开。因为只有信息公开了以后,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才能促进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对污染的治理,甚至包括对污染的防治。比如企业在生产过程过程当中公开它的土壤和地下水情况,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现在在国内,大家又普遍认为信息公开以后会带来一个次生的反应,无论从政府部门还是很多的部门担心的就是出现群体性的事件。在中国由于污染场地造成的群体性事件比较多,一个是常隆污染地块的修复,还有像杭州、北京都有一些因为污染场地的修复,或者一些信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所以,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多方面。第一方面,大家应该正确认识污染场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不太赞成媒体里把污染场地描写成一个毒地,这也是非常不合适的描述,其实还是一个资源,修复完了还可以利用。
在中国,大家非常敏感的一件事情就是场地有污染敢不敢去碰和敢不敢去调查。不敢,实际上说明大家对污染场地认识不到位。我和国外一些朋友交流,现在国外很多关注的污染场地是已经开发的,比如说很多挥发有机物的入侵是指已有的建筑,但并没有引起那么大的恐慌。所以,我觉得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家要正确认识,包括公众,包括我们的管理部门,包括我们的科技人员,尤其是现在很不予理解的就是一些科技人员也把污染场地看作是不能碰的毒地。大家一定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第一,认真对待,第二,它不是一个魔鬼,我们人类可控。有些场地是可以修复,有些场地是可以风险管控,我觉得首先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在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以后,我觉得还是要进行宣传,一定要进行宣传,这是非常重要的。让大家能够明白污染场地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控制这些问题,这是第二个。
第三,一定要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认真对待,不能糊弄老百姓。如果大家认识到污染场地的风险确实是可控的,但是如果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又在糊弄,那么大家也会不信任。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不敢公开,其实也是大家不信任,明明把场地的风险控制了,别人不信任你,这里有很大的问题就是不公开。所以,我的建议是,不断推进有序地公开,也不能一下子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前期准备的情况下,铺天盖地公开,还是要有序、有引导的情况下,应该是在中国最后达到完全公开,我觉得这是唯一的解决的路径,隐瞒,搁在那里不说,问题会更大。所以我呼吁大家要更加重视这个问题。
姜院长讲得非常好,首先要正确对待,污染场地不是毒地,也是资源。我们要正确解决问题,第三是有序推进,这是姜院士提到管理办法和信息公开的态度。在座的还有实践方面的专家,刚才郭老师说了,他在一线做了很多项目,请郭老师谈一谈他在一线面对这样事情的时候是如何处理的。
谢谢刘老师。大概去年也是这样一个会议,2008年的时候出台过一个文件叫风险沟通的技术在污染场地的应用,这里有一条和姜院长提到的是非常相似的,任何耸人听闻的污染毒地的事件都离不开极度的渲染,这种渲染把真实的污染状况蒙在鼓里,信息公开是趋势。我们在现场也是这样的,每一个沟通和每一个公开的形式都是让我们项目走向稳态的过程,这个稳态事实上就包括了所有利益相关方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决策和它的利益诉求。这个公开出来以后,会让每个利益相关方的决策更加科学。在一年前的时候,围绕42号令污染地块信息管理系统,我们开发了所有上传到污染地块信息管理系统的报告,实际上当时是要求我们编写一个报告编写指南的,这个指南其中就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声明,目前这个指南还没有公开出来,还没有完全编写完,这个声明叫做“我对于本报告所呈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承担全部的后果和责任”,这一条是要写到,然后所有的不论是风险评估方、调查方、修复技术方案编写方、验收方,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应该在这个声明的后面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也是去年的时候,为什么说要弱化专家评审的作用,而是应该强调专家咨询的作用。这就是我自己的一个个人观点。
非常好。弱化专家评审的作用,确实应该,因为我们老当专家,老感觉政府把板子打在专家的身上面,企业把板子打到专家屁股上面,这个建议好,我们少签字,多咨询。听一下林主任的看法。
信息公开有不同的看法,争论也很大。信息公开,总体上觉得是一个好事情,便于大家了解情况。但是具体操作的时候也容易出现其他负面的效应。前面几位专家也讲到了,像场地的信息,在目前大家的一种心态、认识的水平,包括对于很多信息有没有一种判断的能力,应该说目前都不具备很好的条件。所以,往往有很多信息出来,各类的解读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目前的情况下,逐步提高大家的认识水平、理解水平,包括发展,逐步推动,我认为这可能是我们选择的一种路径。不是说现在把所有的信息公开就是好事情。
总的来讲,我觉得现在信息公开不公开,总的还是看,是不是有利于我们在推动这项工作,是不是有利于为我们现在很多的修复项目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大家共同的配合,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当下要把握的一个程度,而不是一味的说是简单的信息公开这件事情。
解释得非常好,信息公开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有利于项目的进一步推进,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老百姓的身体健康。这就是我们项目公开的真正目的。至于说如何公开,我们姜院长提得非常好,首先正确认识它,第二正确对待它,第三是有序公开它。我觉得专家们都谈到很多心得体会。
整个论坛讨论下去可以讨论一天,大家听会烦了。最后一个问题,请各位专家谈一下,因为在座的企业家特别关注我们国家的土壤修复行业五年以后怎么样,十年以后怎么样,我们现在着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将来市场是怎样的变化,我们把问题抛给专家,请每个专家把自己的想法一个一个跟我们谈过来。请专家们畅谈一下,将来五年和十年之内,我们国家的土壤修复领域亟需做的事情有哪些,土壤修复市场,五年、十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给我们在座的企业家吃一个定心丸。
我个人觉得五年以后,我只能八卦一下,因为五年以后的事情我真的不太清楚,十年以后我更要八卦一下。中国的污染场地,大家可以看到,前五年、前十年,大家都会说中国污染场地市场很大,这句话是对的,中国污染场地的市场很大,如果按照国外欧盟的数据、美国的数据,可以去计算一下,按照中国的企业数可以估算一下中国污染场地的潜在市场非常大。但是,这叫潜在,不叫市场。市场有多大?走了五年以后,中国的污染场地行业的发展,其实还是很小,也就是饼很大,但是这个饼你能吃到的那部分目前还是很小。原因是与很多政策配套是相关的。如果说预测中国污染场地的市场有多大,实际上就是你对中国未来五年的政策发展走势的一个判断,这是我最不擅长的一个判断。但是,我希望,因为在这两年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会出来,所以我希望能借着土壤污染防治法出来,以及8月1号实施的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等等一系列,包括最近好多技术导则出来,我非常希望在今后的五年,中国的污染场地能够真正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但是我对到底有多大还是没有说,说不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关于中国污染场地最后要在哪些领域或者要做哪些事,同样是一件说不清楚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可做的事情很多。第一件事情,也是最为紧要的事情,尽快建立污染场地或者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预警预防体系。我们现在大家都关注污染了怎么办?更重要的一点首先关注一件事情,怎么样防治污染。在国外来讲,很多污染场地是90年代以前产生的,90年代以后新增污染场地的数量很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污染预防和预警。包括建立新的设施或者新的工厂的时候,除了做环评,选择合理的地方,还有在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很弱的,法律法规是对水和固废的管理,法律法规对土和地下水的管理很弱。我们没有在过程管理中,比如环境审计不断发现问题,这个过程是没有的。包括自行监测现在在搞,包括拆迁的时候,拆迁过程中的污染防治等等,我觉得这应该是很重要的一块,其他的我点一下,其他的比如一些调查的技术,对于调查来讲,深度是远远不够的。另外还有对一些修复的技术,我们对修复太自信,我们经常是事情没有调查清楚,然后我们在一两天内对一个复杂的场地修复完了,而且验收百分之百合格,这里面担心的地方是非常多的。但这里面的东西,我不细说了。
我个人的判断,我们国家整体的土壤的一些管理体系,从法律、土十条、三个办法、两个标准、一系列技术规则来说,针对土壤的管理是预防为主、风险管控,针对产业来说,刚才刘老师也讲到,在座的各位更多是从业单位。把这个产业粗略分为两类的话,一类是技术咨询类,一类是工程服务类。我八卦一下,未来也许我们针对咨询服务类的行业会发展得更快、更强,为什么这样说?相对而言,工程服务类的会更理性,不会像之前受到一些方方面面的影响,我很竭尽地去考虑做这些。随着对土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政府的管理者也会回归到理性思考土壤的修复治理问题,最终确定的风险管控是以预防为主这个原则。
对于学习国外一些经验来说,场地治理修复前期的一些调查、预警、评估、监测这一系列,而且国家也对各个企业、各个场地都提出了一些预警预控的要求,引申出这个市场量,今后的咨询业务会更蓬勃起来。对于从业单位来说,要做咨询业务和工程服务类的,我感觉咨询服务类的企业技术要求技术能力,对企业的技术能力肯定会要求更高。所以,我想从业单位未来要发展的话,技术的储备、团队的人才这是两大关键要素,决定这个企业走得多远、多长的关键要素。
前面两位专家都讲了好的见解,我想从两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个的认识。第一个方面,我觉得我们要在国家的层面看待这个问题,因为任何产业也好,生产和生活也好,都要和国家大的目标和总的所处的阶段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咱们在十九大报告里,实际上说得很清楚了,中国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到2050年,我们要实现变成现代化强国。实际上这个阶段说得很清楚,2035年,我们的环境质量要有一个根本的改善。从这个大的要求来看,对于土壤污染防治、土壤治理的行业,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美丽中国这样一个目标。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把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治理修复的程度达到总体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大家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个行业在这个阶段应该做什么事,和国家的总体目标是相关联的。
第二,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发展要从一个历史的维度看待这个问题,比如我是2014年进入到这个行业,我当时记得特别的清楚,这个行业是一个乱字,法规、政策、标准、市场、技术都非常的混乱,没有一个有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不到五年的时间,刚才很多专家讲了,我们从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市场规范各个方面都逐步地从大乱走向大治,就是说,我们这五年,前五年发展是非常快的。我相信后五年,我们也会有一个更好的提升,因为我们现在应该说制度更加完善,技术也更加成熟,市场也更加规范。我们这个行业应该说在今后五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从逐步起步到完善到成熟这样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而且和国家的需求、国家的任务是紧密相关的。
另外,我们在座的有很多外国的专家,还有从国外回来的学者,对美国来说,七八十年代也是大量的关厂,遗留了很多工业的场地,棕地也好,各种问题,我们现在处于当时经济转型的一个时期,它是有阶段性的,不是永远老是那种状况。从国外来说,也是从开始发现问题,然后逐步的解决问题,达到一个高潮,解决完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实际上还是有一个再进一步变化,甚至有一个降下来的过程。所以,我们也应该理性的看待这方面的工作,理性的来看待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这样来合理确定我们的方向和目标。
由于时间关系,我简单的谈三句话,也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首先,需求很大,因为对土壤这么重视,包括要解决危废这些环境问题也非常的迫切,未来这个行业需求很大。第二,我们现在的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并没有形成,我们很多的技术还不成熟,还没有非常好的成功的一些模式,包括我们所有的从业者,商业的模式、商业的回报,现在还不可预计,这些都决定了现在这个市场并没有真正形成,所以我们无法预测。第三句话,未来大家要充满信心,需要大家共同来培育市场,建设好市场,让所有的从业者都得到好处。
刚才几位老师说的我都非常赞同,我思考时间稍微多几分钟,我多说一点,我说四点。第一,管理会越来越理性和科学,现在我们的管理模式已经以关键问题作为导向了,尤其对于土壤,所以我们会有清废这样的观念,废物很多是土壤中的关键问题,专项资金的目标性越来越强,原来的专项资金是撒胡椒面式的,现在都是以专项资金里的具体问题用项目法来进行切分的,同时风险管控会成为越来越流行的技术,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们的分工会越来越细化和专业,刚才朱院士提到高精度调查,姜院长也提到了,像这种调查方法会规避离散式采样带来的很多不确定性问题。以后关于调查方法学这一块会由慢慢的弥散的不代表性的调查方法转向更有代表性同时不会增加太多监测费用的。
第三,刚才第二点分工细化里面,朱院士也提到一点,我非常赞同生物修复方法会成为土壤修复里面非常关键的一个导向,把土壤功能恢复过来,才是真正治理土壤的一个导向,而不是把药剂混入土壤进行破坏结构或者才用焚烧等各种方法去处理,这是第二个,第三是咨询费越来越值钱,人才竞争越来越激化,激化不是坏事,人才储备对市场发展来说会越来越重要。
第四,合作会越来越多,同时合作的机制会越来越健康。目前我们的合作还停留在商业模式上的合作,下一步合作会更多深入到具体技术上的合作,因为有了技术的细化和分工,我们每一个人只擅长做一些,但是它可能会邀请另外擅长做另外一方面的人加入到这个项目当中来,所以做起来不会像现在这样累。
我们在座的专家围绕着探讨的土壤问题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真知灼见,在座的各位将热烈的掌声送给专家们。感谢专家提出的这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今天上午环节到此结束。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7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