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瀞漪 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 13:14

今天的论坛到这里告一段落。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曾瀞漪 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 13:14

谢谢钟伟强钟局长。今天在智慧城市论坛当中,我个人最大的感受是不到深圳参加智博会不知道说中国内地在智慧城市的发展已经这样蔓延开来,每个地方如此积极拥抱智慧城市,而且很多城市都有成果。希望下一次有机会在香港办智慧城市博览会,冯奎,我们把智慧城市办到香港去,让更多的香港市民理解到什么叫做智慧城市,然后香港的市民知道之后到逼香港政府加快智慧城市的发展,然后帮更多的企业创造智慧城市的机遇,香港的各种互联互通的优势跟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起来。

钟伟强 香港特别行政区科技局副局长 13:13

香港在智慧城市的起步我们比较晚,好处是晚一点,因为我们可以学习很多不同地区,包括纽约和其他地方的一些很好的经验,包括国内的。所以我们现在打造的,去年公布的蓝图之后,其实我们已经很积极的怎么能够一方面把基础设施做好,包括电子身份,包括我们一些基础设施部署好了,已经拿到支持,有钱了。今年我们会招标,很快我们就会落地实施。我们的想法是,第一步服务于香港市民,如果有机会我们的平台能不能跟其他地方有很好的合作,包括刚才提到的互联互通,我们好的方案,好像很多年的八达通的科技是不是可以和大湾区不同的政府有些合作的机会。好处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非常清楚的领导,是非常相信利用科技来改变政府的服务,所以我相信未来很快在我们这个任期之内有很好的服务的成果来跟大家分享。

曾瀞漪 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 13:12

我们要把总结交给我们的钟伟强钟局长,今天的主题是智慧城市博览会,从香港的角度、从粤港澳大湾区的角度,融合协同发展看起来,您觉得接下来香港这边还可以跟粤港澳大湾区,从您的角度来看,哪些可以更加具体往前合作?包括企业的优势,包括和政府之间的合作,您最先有什么想法告诉我们。

杨顺祥 平安智慧城助理总经理兼智慧环保、智慧城市云总经理 13:12

的确是,我们非常有幸可以协助香港经管局承建,用平安的技术、平安的整体设计。非常荣幸。

曾瀞漪 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 13:11

谢谢。前半段协助香港的经管局构建区块链贸易资,我前面没有看到的是用平安智慧的概念。

杨顺祥 平安智慧城助理总经理兼智慧环保、智慧城市云总经理 13:11

刚才各位讲得很好,刚才这些理念其实平安已经在支持做一些落地,比如今年7月份,香港特首林郑女士访问深圳,同时也到平安考察,我们的董事长马明哲和她做了很多交流,谈到大湾区的种种优势用科技的力量促进共享和分享,比如刚才提到香港在金融、教育方面的优势、医疗方面的优势,平安在这些方面其实有很多AI大数据的储备,我们在这些方面会与大家共同协助,一方面解决香港面对的特别问题,通过科技的力量辐射到大湾区甚至全国。今年8月,我们协助香港的经管局构建区块链贸易融资的平台就会上线,这上面会有21家香港的银行,包括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都在上面,可以使用区块链的技术,安全可信的推动贸易融资,将来这个技术可以覆盖到整个大湾区,甚至整个“一带一路”,打通经流。将来的知识流、人流都可以用智慧城市的技术来打通,作为平安,我们非常愿意跟各位一起加入到非常伟大的事业中来,共建更加智慧的大湾区。

杨顺祥 平安智慧城助理总经理兼智慧环保、智慧城市云总经理 13:02

人才的正常流动在整个高科技业界非常正常,各个企业都在找他最需要的顶尖人才,组建他的梯队,来完成他所竖立的愿景,包括马总建立的愿景。所以第一个我们的确有很大的投入,第二我想平安同时是一个成长性非常好的大平台,它的整个财力甚至内部对人才培养体系都使得它对很多年轻有为,希望有更多发展的人才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包括有很多来自于外企甚至来自于国外的人士为什么愿意加入,包括来自BAT的,都是因为很好的机制,所以不光是因为钱,更多的是完备的对人才的长远发展的体系以及平台支撑,以及这个使命感,使得大家有归宿感。市场一直在发展,我们也会配合市场发展,促进公司的发展,也促进人才市场的发展。

曾瀞漪 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 13:02

据我了解,平安要到各地招募精英人才,已经搅动了科技市场,你们从BAT应该挖了不少人?一挖薪水又加了多少倍,所以人才是被你们搅乱了,你们财大气雄。

杨顺祥 平安智慧城助理总经理兼智慧环保、智慧城市云总经理 13:01

谢谢主持人的问题,你刚才问是不是都是人才,他们都是人才,今年正好是平安30周年的生日,我们是88年从深圳起步,也是从大湾区起步的,过去30年平安从一家综合金融公司现在可以非常自豪的告诉大家,平安已经是一家科技公司,我们的科技全集团大概有2.5万名的科技工程师,还有500名的AI科学家,平安是在国内企业国际化做得非常好的公司,我们前一百名的高管,有超过60名是外籍或者是外籍背景,所以我们在人才上我们放眼全球。今年在美国硅谷也成立了美国的西部研究院,中间招募来的都是一些世界顶级人才,包括谷歌机器学习的科学家等等。总的来说我们是为了建设智慧城市,为了打造金融科技,打造医疗科技,在人才投入上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我们的HR为了招募这些人才,他们在过去半年基本上每个周末都在深圳最高楼里辛勤加班,这方面我们的力度非常大,我们也期望有更多的人才为加入,为大湾区,为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贡献力量的英豪们,如果在座有兴趣的我们也非常乐意,欢迎你们加入。

曾瀞漪 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 13:00

人才抢手,对于深圳创新的城市来说,需求如此强大,如何能够获得?不知道在这个问题,平安智慧城助理总经理杨顺祥杨总能不能谈一谈,今年三万平方的智博会占了两千平方米,你们除了展示你们的布局、雄心和结果之外,同时也告诉我们你们有好几万的智慧人才,一下子就吸收了几万人在智慧城市里,我不相信你们这几万人都是人才,但是进到这个地方来一定是有能力之所在,你们找人怎么找?说一下人才问题怎么解决。

陈柳钦 12:58

我们往往到最后才感受到时间的珍贵和宝贵,因为曾经有个人说过浓缩就是精华,所以直接进入报告发布环节。有请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秘书长发布《2018中国国家级新区营商环境报告》。

岳梅樱 平安智慧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12:36

非常谢谢各位参加这个论坛。我们今天的论坛到此为止,非常欢迎你们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继续关心下去。谢谢!

何继善 12:36

我觉得我们的论坛跟工程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这个核心价值观是从我们国家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几十年的建设中总结出来的。

何继善 12:36

协同创新,任何工程建设的最后,就是要构建一个和谐。

何继善 12:35

什么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文化中取得的概念,与古时候的天人合一相比,现在有新的认知。对工程来讲,“天”指的是自然,指的是社会。天人合一,就是说工程必须与自然、环境、社会是和谐的,这就是天人合一。尽管这个智慧城市做得很好,花了很多钱,大家不满意,那就是没有跟社会天人合一。

何继善 12:35

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人;第二个方面,在建设过程中间要依靠人。依靠政府工作人员,依靠企业的科技人员和相应的工作人员,依靠建设者。

何继善 12:35

我们说,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整个国家道路、桥梁,这就是工程的结果。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特别需要工程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事实上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建设。工程院经过对工程和工程管理的研究,认为工程和工程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用16个字来表达,那就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协同创新、构建和谐。任何一项工程,包括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必须以人为本。

何继善 12:34

我们最后要构建和谐,要使得社会更加和谐。顺便说一点好像与这个无论的,国家有了科学院,后来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工程院呢?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家的活动和责任,是发现客观规律。技术是什么?技术是发明以前没有过的新的手段。工程是什么?工程是创造原来没有过的人工自然,像咱们的礼堂,原来是没有的,通过工程师和工人的劳动建造了这个礼堂,这个礼堂是工程过程中的一个成果。

何继善 12:34

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刚刚开始,过去几年智慧城市建设有很大的城市,当然,没有问题才是奇怪的,也出现了“碎片化”这样的问题,因此,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国家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每一个城市也需要每一个城市的顶层设计。这样的话,就使得我们相应的智慧行业、政府各个部门都能够协同起来,形成我们老百姓所需要的真正的智慧城市。

何继善 12:33

 第三,顶层设计。如果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停留在过去,应该说过去我们国家在智慧城市建设各个不同层次的城市都做了很多努力,在座的有很多市长,我们现在的市长都是按照中央的精神,勤勤恳恳为市民和人民服务的,自然会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不管哪一个城市、条件如何,会运用他们自己的条件,因地制宜的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何继善 12:33

第二,这个红线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协同创新。作为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绝对不是哪一个单位、哪一个企业、哪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必须要大家都来创新,而且是协同创新。

何继善 12:33

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以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作为红线。如果我们投入了很多的钱,进行了很大的建设,结果老百姓没有获得感,那就是失败的。尽管很多东西搞得很现代化,那也不是成功的。一定是要让普通老百姓有获得感。今天的论坛,这条红线是非常宝贵的。

何继善 12:32

平安组织这次论坛,我有几个心得:第一,有一条红线贯穿整个报告,那就是“以人为本”,从市长的发言开始,到刚才的高层次的圆桌论坛,每位报告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提到要营造美好的生活,孟院长说到了,郭院长的报告也说到了,要体现人文关怀。整个一条红线,这是不容易的,像平安俞总发言的题目也是以人为本的。作为企业,从事某一个专业,它去发展技术和销售,这是它的本职。提到人文关怀,就说明这个企业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何继善 12:31

 首先,感谢平安,在我们的合作中间,因为我是代表中国工程院来参加这次论坛,我们合作的非常愉快,而且平安也有远见卓识,很认真地组织了这次论坛和博览会。同时,也感谢国际友人传金送宝,送来了很多好的经验,感谢我们来自英国的外宾。

岳梅樱 平安智慧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12:31

最后,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何院士帮今天的论坛做一个总结。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何院士。

岳梅樱 平安智慧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12:30

今天的论坛因为时间就到这里,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私下交流。谢谢各位嘉宾!

岳梅樱 平安智慧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12:30

谢谢几位嘉宾。“十四五”马上就来了,每个嘉宾也讲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我觉得可喜可贺的是,我们都了解到我们自己的不足,了解到不足的话,就有成长的空间,就往成功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希望透过专家的努力和各位在场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朋友,一起加入这个生态圈。智慧城市不是只有一家公司能够做得成的,希望我们一起努力,一起站在生态圈的平台上,把中国新型的智慧城市从顶层设计一路做下去,做到让运营持续发展下去。

胡玮 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经理 12:29

专业让生活更简单,科技让城市更美好。我希望我们平安可以和大家一起打造理想中的智慧城市,让您和您的家长充满满满的幸福感。谢谢!

单志广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 12:29

我认为这个发展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对于未来中国的战略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个路径,我认为要从战国时期走向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实践的进程,希望这个在未来可以实现,这是我非常真切的希望。

单志广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 12:28

实事求是的讲,过去十年的发展,我认为我们没有走完对智慧城市盲人摸象的阶段,所以个人的观点是,从顶层设计来讲有三个初级阶段和不成熟的地方:第一,对智慧城市中国配套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新型智慧城市,对这个概念的本质,我们目前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认识,这是一个遗憾。第二,这是复杂的系统,怎么做好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的方法体系,这个没有建立起来,也是一个缺憾。第三,建完以后,长效运营的动力机制也没有成形。如果展望未来,我认为这三个方面是学术界、工业界、产业界、专家界共同努力的。特别是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比如2016年我们20几个部委做智慧城市评价的时候,全国平均分只有58.03分,只是很初级的阶段。我认为智慧城市过去有很多浮躁,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中国的路径是什么,不要只想着这是万亿级的蛋糕,要想一想那么多钱投下去给国家带来什么,所以我们要重新考虑,包括工程建设层面、发展理念方面、工程的方法层面上,应该有重新思考的过程。这种重新思考和对问题的认识和方法论的提升,可能会对未来十年中国的智慧城市带来影响。这种顶层设计,我认为这个复杂系统更核心的不是智慧烟囱和孤岛要考虑的,而是系统之间的关联性。系统之间的关联性是最重要的,这种关联性是我们做顶层设计最缺失的,我们很少考虑业务层面的接口和数据的相互关联,考虑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如何优化布局的顶层设计制度层面的关联,所以顶层设计未来要更加注重关联性,把目标移向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来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当然,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还是要区别情况,如果一个地方的技术比较差,我认为没有必要用智慧城市的口号做,做电子政务、数字城市,填缺补齐,这也挺好。让一个没有基础的,用幼儿园的水平考清华,这也是困难的,要按照不同的资源禀赋来设计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郭广生 北京科学技术研究学院院长 12:27

第三个层次,更高一点,我们智慧城市的发展还是在国家体系下,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我们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我们提高城市的治理能力、治理水平,提高我们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

郭广生 北京科学技术研究学院院长 12:27

第二个观点,智慧城市最终还是解决人和城市关系的问题,希望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我们智慧城市的发展,使城市更智慧的能够感受到人的需求,也使我们人们能够更简单的感受到城市的存在和运行,使得人和城市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使得我们城市更和谐、更宜居、更安全、更美好。

郭广生 北京科学技术研究学院院长 12:26

智慧城市的发展,最后还是为了人的服务。因为我长期在教育口工作,在两个大学做过校长,在北京市教委管过高教,教育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智慧社会、智慧城市和智慧教育的发展,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万碧玉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12:26

我觉得两个层面的事,一个是国家,国家在城镇化背景下面大的策略,做好更高层、更顶层的顶层设计,这绝对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是生态圈的问题,前几天看到一个公司说中电科、中电子、华为是旧势力,新势力是BAT、平安和京东,还有地头蛇,像科大讯飞,我是安徽人,跟他们很熟,还有一招鲜,这个生态圈怎么打造呢?原来是政府主导,企业全程参与,我觉得平安写的特别好,国家主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参与。理清楚政府、产业、老百姓的参与程度,有一个市长说,我花了十几亿,最后你得让我满意、得让工作人员满意、让老百姓满意。我们说到五年、十年,我觉得等我们平安什么时候变成旧势力的时候,很多事情就比较容易推进了。

岳梅樱 平安智慧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12:26

谢谢胡总。相信大家意犹未尽,但是我们的时间有限。这么难得把在座的嘉宾请过来,能不能花很短的时间讲一下你对智慧城市未来美好的生活有哪一些建议?给我们在场从事智慧城市的政府官员、做解决方案的人士。

胡玮 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经理 12:25

最后一点是合作共赢,平安是做平台,我们希望更多的合作伙伴跟我们一起打造智慧城市。在我们的方案里面,会容纳很多行业顶尖的合作伙伴跟我们一起做。虽然我们做智慧城市不久,我们作为一个崭新的面孔,以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和平安执行的效率、良好的管理体系,相信可以跟各个政府一起合作,打造新的智慧城市。

胡玮 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经理 12:25

因为平安是金融行业的公司,信息数据安全已经上升到最高等级,政府要求等保三,我们平安要求等保四,在信息安全、信息数据管理方面,平安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一整套的管理体系,我们愿意把这些拿出来跟政府一起合作,在后续的建设运营公司中产生价值。

胡玮 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经理 12:25

 刚刚讲到安全的重要性,随着数据的爆发,我们生活在数据时代,大量的数据产生,怎么管理好数据、怎么合理的使用数据变成了非常大的挑战。郭院士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工厂生产出一把菜刀,你在家切菜没有问题,如果拿刀砍人就是犯罪。这是因为工厂生产菜刀的问题还是使用人的问题?现在没有立法。这个例子非常形象。国家还没有做数字立法的时候,怎么更好的管理好数据、使用好数据,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胡玮 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经理 12:24

 另外一方面,建设。刚刚李博士提到了,需要社会呼唤这样的角色,因为过去建设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一个一个项目来做,导致项目做完就走人了,要找他很困难。我到一个城市碰到这样的问题,一个很简单的需求需要等半年,因为没有人,他已经走了,可能就留一个人。“重建设、轻运营”也是过去十年智慧城市存在的问题。我做项目,做项目是需求导向,客户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没有反过来,我帮客户做得更好、帮他设计好、更加了解客户的需求。我们更加主动的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而不被动的根据需求制定解决方案。我觉得,在统筹规划方面,新一代更加需要有实力、有经验的公司去做统筹规划。

胡玮 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经理 12:24

 刚刚专家提到,规划还在比较初始的阶段,我非常认同。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适应所有的城市,我觉得要因地制宜,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有特定性,比如发达城市的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偏远地区城市的智慧城市规划侧重点不一样,西部可能更侧重产业发展、带动经济,东部发达地区可能重视新兴产业的带动方面。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诉求,我觉得顶层规划有大的方向性的,也要结合每个城市的特点,政府的规划和技术的规划结合统一。

胡玮 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经理 12:23

平安做智慧城市,秉承的理念是,由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就是刚才说的顶层设计,规划要先做,然后是统筹建设,重在安全,赢在服务,合作共赢。我们觉得,做智慧城市的时候,第一步要先做好规划,不然又落入到过去十年建设智慧城市存在的问题中。

胡玮 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经理 12:23

我们做智慧城市,特点是要让老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如果智慧城市只是做城市建设、规划、监控等等,实际上老百姓感受不到,我们就觉得没有达到。整个社会,大到国家、小到城市,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市民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城市治理、市民的民生服务等等都是围绕市民服务,如果老百姓感受不到,我们觉得是不成功的。我们平安方方面面都是围绕这些来近来的。

胡玮 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经理 12:22

从2015年智慧城市写入国家行动计划以来,包括十九大提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智慧城市建设中对民生服务的重要,以人为本。平安是什么公司?平安是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集团,我们做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我们为老百姓提供服务,用科技手段把服务做到极致。

胡玮 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经理 12:22

简单汇报一下,平安今年正好三十周年,5月27号是在深圳成立三十年,过去三十年有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是保险,第二个十年是综合金融,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未来是金融+生态,我们打造金融、医疗、车、房、智慧城市五大生态。

胡玮 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经理 12:22

刚刚各位专家说了很多,我非常赞同孟院长说的,实际上我们现在说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碎片化的问题,垂直领域竖条线做得好,导致壁垒越深,打通的难度越大,但是实际上,我觉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可能就会导致这样,大家有能力就先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回头想一想,我们可能没有总体规划,这是发展中必然存在的。现阶段考虑整体规划,我觉得这非常必要,从技术和制度上面都需要顶层设计和规划,不然,当竖条线做得越来越好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把数据打通,做到真正的智慧。

岳梅樱 平安智慧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12:19

下面有请平安智慧城市的常务副总胡玮胡总。胡总是第一个带着平安走到智慧城市这一块的,也做了非常多的实践案例的落地。胡总,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平安是比较晚进入智慧城市的,在做的过程当中,有哪一些是我们平安的特色,能够让我们这么快速的得到政府的信任,让我们加入到智慧城市这个行业。

郭广生 北京科学技术研究学院院长 12:18

作为研究院,作为支撑智慧城市发展来讲,始终坚持四个服务:一是服务政府的决策,二是服务城市的运行,三是服务高质量的发展,四服务于公众。这是我们这几年的基本工作。

郭广生 北京科学技术研究学院院长 12:18

跟智慧城市相关的,我们搭建了三个平台,一个平台是三维数字化的社会管理平台,我们应用了地理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手段,集成了相当多部门的基础数据、测试平台、监测平台,包括所有的视频,再加上我们用在平安中国建设的网格化管理的信息,集成了一个社会服务的平台,这个平台能够有效支撑政府部门一站式的服务。这个技术应用到20个省市地区的工作中,特别是兰州的智慧城市的建设,赋予了更人性化的名称,叫做民情流水线。总书记去参观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新闻联播上曾经报道过“数字红墙”技术,这是一个概念,技术支撑是我们研究院支撑的。对于西长安街的方方面面的管理治理,提高到新的水平,有媒体把这个技术上报上去,总理亲自批示,希望进行推广,把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放管服服务的一个案例,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平台。第二个平台,城市安全云服务平台,安全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也不可能安全方面所有都做,我们利用相关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涉及到城市中的重要企业、城市运行的生命线水、网、燃气等部门,合作之后建立一个安全监控的平台。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也能够对运行的轨迹、企业发展的安全性有一个预测。我们欧洲进行多年合作进行风险评估,在多个场合进行应用,包括奥运和冬奥会的使用。第三个平台是社区智慧养老,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积极推进相关技术为老年人更好的服务,我们也是跟欧洲进行合作,建立服务老年人发展的平台。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平台,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介绍了。

郭广生 北京科学技术研究学院院长 12:18

第二是跟智慧城市相关的,应该是两个同步,我们在服务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是始终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城市的需求,就是政府需要什么、城市发展需要什么;第二个同步是技术的同步,我们站在技术前沿,把先进技术不断应用到城市建设过程中。

郭广生 北京科学技术研究学院院长 12:17

一个是一个使命,北科院的中心和重心始终围绕着首都的发展,首都确立了四个发展定位,特别是科技创新建设,提出战略目标,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一级制度,我们在科技建设过程中能够承担更多责任,把这个作为我们的使命。

郭广生 北京科学技术研究学院院长 12:16

刚才听了很多院士的报告,让我们非常受启发。我们和岳博士有十多年的合作,其实也是帮我们做广告,很多人知道中科院、工程院,但是不一定知道北科院,前身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我们跟别人讲,不好记就记相当于北京的中科院。北科院是政府直属的大型研究机构,我一直这么认为,研究院因城市而生,我们坚持的使命就是为城市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岳博士讲了我们的研究方向,下面有28个单位,我们凝聚到六个方向:城市安全与治理、城市环境与生态、高精尖技术、生物医药与营养健康、传播中心与文化、科技智库。聚焦这六个领域,刚才岳博士的问题,就我们服务城市发展,特别是服务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我想用几个数字来说,可能更好记。

郭广生 北京科学技术研究学院院长 12:16

感谢岳博士,也特别感谢平安集团这次邀请我们团队来参加这次的论坛。

岳梅樱 平安智慧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12:15

下面有请跟我合作很多年的北科院的郭院长。北科院是中国最大的地方科研院,在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公益研究和科技服务方面都做了非常多的贡献。郭院长,能不能请你跟我们分享一下,北科院在过去几年的科研研究上面智慧城市案例的分享。

岳梅樱 平安智慧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12:14

谢谢万博士。我们常常讲,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我这几天碰到了很多市长,从十年前到现在,现在的市长跟我提的,他们非常重视老百姓的体验,他有没有体验到这个城市是很智慧的。我们讲到智慧城市的时候常常讲到科技,如何让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更安全、有更好的体验。

万碧玉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12:13

我们去到柏林,我们说国际上不讲顶层设计,只是做一些小的点的事情,但是也不是,柏林2015上来就讲顶层设计。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国际的概念和理念,但是我们国家一定是智慧城市最大的需求方,因为我们碰到非常多的问题。赞同单主任说的,我们的顶层设计才刚刚开始。

万碧玉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12:13

令我印象非常深的,信息化肯定有非常大的关系,但是很多智慧又不是我们IEC这个领域能够解决的问题。我印象比较深,2013年巴塞罗那的首席规划师写了《自给自足的城市》,第一次跟他会面还是一个500多年的城市,上面有手绘的智慧交通系统,他拉着我出门看,我的智慧是什么,这里有2000年的罗马的城墙,有700年的哥特式的教堂和1992年巴塞罗那奥林匹克运动会,他们很大的100米宽的道路,60米是人行道,人行道放在中间,两边是车道,非常非常和谐。他说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你们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在城市里面建了很多高架,但是我们2000年的时候把一个高架给拆了,因为它比较挡我们的视线。他说他们的智慧是解决他们需要解决的事情,就是一个非常小的点。

万碧玉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12:13

在国际上,跟我们今天讨论的智慧城市的话题不是完全一样,如果我们理解的深入不够,前期的理解可能不是一致的。在欧洲大概60个城市,全球有1000多个城市,中国占了非常非常多,但是比较国际和国内,国际上大部分都是非常小的案例,是自下而上的。我们国家“智慧城市”这样的工程,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我们当时的理解是这样的,今天Michael先生也在提,我们说智慧城市的时候,巴塞罗那就说我的智慧路灯做得非常好,在伦敦有一个一卡通,比我们国家的还low很多。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像院士刚才提的,标准非常重要。

万碧玉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12:12

谢谢岳博士。说到国际,我先说一说国内,十年智慧城市,最近在总结智慧城市从08年到2018年的两个五年阶段,我2012年才回到,只看到五年,我刚回来的时候头发全是黑的,现在头发全白了,因为经常在飞。在IEC也担任了国际标准的职位和工作。

岳梅樱 平安智慧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12:11

下面请教一下万博士。万博士也在做智慧城市,刚才单博士说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挑战和未来要努力的方面,万博士,国际间有哪些城市您认为是比较有特色的?跟我们分享一下。

岳梅樱 平安智慧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12:11

因为我从国外回来,这十年走过来,我挺佩服中国政府,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是唯一一个每五年有一个规划的,从“十一五”走到“十二五”、“十三五”,十二五有一个两化融合,我们从两化融合走到四化,“十三五”讲到五大精神,包括协调、共享、开放、创新、绿色,我认为“十三五”是让我们两化融合开放走向共享。前期我们做了很多智慧城市的竖的点,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等,到“十三五”是走横的点,这是一条很长的路,我认为过去十年里面,我们的政府和国家还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岳梅樱 平安智慧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12:09

我在今年8月9号的时候在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做了一个演讲,讲我们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我是有一点吃惊,因为响应非常热烈,他们对于我们中国这个智慧城市的发展非常有兴趣,也给予我们很高的评价。所以,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到现在不只是在我们国内,在国际间也倍受瞩目。

岳梅樱 平安智慧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12:08

从2008年提出来“智慧城市”,一路走到现在,今天的主持人也讲了,我们今天的主题有点浪漫,其实我们做智慧城市建设的都知道,一点都不浪漫,这一路走来其实挺辛苦的。

岳梅樱 平安智慧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12:08

谢谢各位。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把我的老朋友都找来了。智慧城市,有几位跟我做了将近十年,所以今天这个聚会,除了请到这些大咖进行一些思维的碰撞以外,其实我们是在回顾以前十年所走的路。

曾瀞漪 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 12:07

同时,此次圆桌论坛将由平安智慧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岳梅樱博士主持,让我们有请岳博士。下面把时间交给岳博士!

曾瀞漪 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 12:07

下面进入圆桌讨论环节。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几位重量级的嘉宾来参加圆桌论坛,他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孟建民;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 单志广;北京科学技术研究学院院长 郭广生;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万碧玉;唐山市智慧办主任、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中心客座研究员 李技;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裁 胡玮;有请各位嘉宾上台,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冯奎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12:06

我们往往到最后才感受到时间的珍贵和宝贵,因为曾经有个人说过浓缩就是精华,所以直接进入报告发布环节。

Jonathan Woetzel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院长 12:05

我想感谢各位嘉宾,也感谢听众。

Anthony E.Shorris ​纽约市原第一副市长 12:05

首先我感谢您的建议,也感谢您的邀请,我们一直觉得学习的多,输出的少,也相信本轮对话大家都能学习,首先是政府官员能够受益,政府官员主要可以了解过去城市的一些伤痛,这些伤痛是经验,而且城市有相似点,我们面临着相似的挑战,除了官员本身也就是企业的领导,尤其是民营企业的领导,因为他们是最有活力而且最具有资本动力的团体,他们是最容易产生创新的领域。第三也就是媒体,媒体是负责进行公众沟通的,媒体本身需要了解挑战,媒体也需要帮助我们去进行广泛的沟通和传播,一旦改变出现之后,可能会带来一些新增的成本,我们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公众的反对。所以这三类人群都是我们的潜在听众和潜在受众,就可以通过培训形成共识,引发变革。

Jonathan Woetzel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院长 12:05

今天所有的嘉宾都知道彼此学习的价值和案例的价值,谁应该听,谁是受众呢?

赵白鸽 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 12:04

这个会议是非常重要的,我脑子里非常急的两件事,有纽约市市长,也有日本的,都是一些过去特别重要的政要,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案例研究,否则明年再来一次,再听一遍也是有问题的。第一个问题想给纽约市市长,你们有这么多案例,我特别关注你讲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特别愿意向你们学习,你们认为有没有可能在中国组织这样的培训?第二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听你们的培训是有意义的?

Jonathan Woetzel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院长 12:04

对中国,危机和机遇确实是一体的,我觉得我们的观众也有问题。

Anthony E.Shorris ​纽约市原第一副市长 12:04

在美国的经验也许在中国不适用,因为我们知道很难去快速决策,尤其是我们在美国经常会利用一些危机打造机遇,和美国不一样,比如美国的港口当时就是一个危机,因为当时港口政府和市政府基本上要打架了,这会极大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当时在1898年的纽约城市因为经济发展得不好,所以也是一个经济的危机,包括几年前纽约遭到了桑迪飓风的影响,导致人员的伤亡和设备的损坏,在纽约大湾区要怎么样利用危机找到康复的能源,现在我们希望当危机消失之后可以积累经验,现在我们和诸多利益相关方展示了他们从中可以获得的益处,鼓励他们在大湾区以及地区城市发展。

Jonathan Woetzel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院长 12:03

所以我们要倾听市民的声音。你已经成立了企业,你怎么看待未来的合作?什么样的方法促进合作?

青山佾 12:03

我觉得合作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公众安全领域、环境都可以合作,现在我们在文化设施和体育设施方面的合作并不多,在东京湾区为了获得有资质的劳动力,就需要增加更多的公众福利和娱乐设施,包括像艺术、体育、文化等等,这是我们现在的关注点。在东京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文化方面的设施,所以我想东京要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

Jonathan Woetzel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院长 12:03

刚才我们听到东京获得了23个城市的创新奖,而且合作也很多。

肖耿 12:02

要改变大家的思维方式,我觉得既要城市间的竞争,同时又要有一个合作的机制,在美国有一个南加州政府协会,这是所有的政府坐下来平等讨论制定高速公路、森林、水资源问题,我觉得很有借鉴意义。这跟大湾区所有城市坐下来,抛掉的过去的增及或者一国两制,大家一起坐下来和智库一起讨论解决实际问题,这才能改变大家的思维方式,要不然老是屁股指挥脑袋,这个问题已经阻碍我们好多年,现在需要创新。

Nicholas Brooke 12:02

我觉得首先是要和所有利益相关方展示他们能有什么样的收益,他们会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物质世界,所以我们一定要向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展示他们的回报、收益,如果没有这些吸引的话,他们可能不会投资,所以我们还可以考虑到具体的项目,怎么来开展。究竟具体的案例是什么,具体的说服点是什么,痛点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开展合作的第一步,一定要务实。第二步是理念和想法,现在很多人还没有改变传统思维方式,这两点比较关键,一个是做好案例解释,第二是改变思维方式。

Jonathan Woetzel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院长 12:02

所以首先是智能家居,健康养老和新的行业,我现在邀请观众提问,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三大趋势,三大机遇,怎么样去合作?在大湾区怎么样集体的进行创新学习经验和分享体验。

Nicholas Brooke 12:01

我有三个领域非常关键,都是和创新相关,第一个是智慧宜居,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包括人们如何使用房屋、使用家具,如何在家里娱乐,所以我现在已经看到了一种新的模式,尤其是在大湾区,这个城市会有更多智慧生活的方式,其实智慧本身不光是单纯从技术方面,第二是健康养老,之前我也说到过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必须要使用创新的技术进行居家养老,检测老年人的健康情况,随着时间的演进,可以提高老家在家中的护理状态,所以这是我们的第二项。第三也就是商业模式和建筑方式,我们也一直考虑无论是住房的建筑还是产业的建筑,几十年来说行业没有根本变化,现在用了新材料、新能源还有新的机器人,这都是新的变革。

肖耿 12:01

大湾区最重要的瓶颈实际上是资本没有开放,资金流动没有国际化,这方面通过金融科技区块链,将来完全可以做到资金的自由流动不会是投机的,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的需要,这一点我觉得香港、深圳在这方面是急切迫切需要有突破口,突破以后对大湾区后面的发展,会改变大湾区发展的速度和深度。

Jonathan Woetzel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院长 12:01

我们要做技术方面的考量还有数据方面做市政规划。

青山佾 12:00

当然了,我想新技术尤其是有几大新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城市规划尤其是空间规划还有城市政策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现在东京还有纽约我们也有自己的针对每一个区的系统,我想公众交通系统可能是我比较关注的领域,我们要进行去线性化的发展。包括刚才所说到的深圳这样的湾区发展,现在已经有很多这种高速公路,也有很多这样的轨道交通了,其实现在所有的城市,包括伦敦、东京、纽约有很多的维护成本,因为维护交通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城市之间的竞争,防止城市之间恶性竞争,无论是技术方面的,还是ICT这种电信技术方面的,因为整个湾区会覆盖老城和新城,他们都会不自觉竞争。

Anthony E.Shorris ​纽约市原第一副市长 12:00

纽约最开始的时候已经考虑到技术和交通之间的整合,人们是要做选择的,到底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选用哪种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车还是大众交通或者是私家汽车?有很多的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做这样的交通选择,而这样的选择现在是每个个人自己去做的,每一种交通方式同样重要,我们也在想怎么改善出行方式,我们想建立一个单一的交通模型,统一的交通模型,让人们统一支付,整合所有的交通选择,这样的一些多点的交通系统,能够帮助人们很便捷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这要应用到很多技术,有些城市做得很好,但是目前纽约做得还不是很好。深圳有非常强大的技术平台,再加上香港和整个广州区,所以我想一定会有无缝的交通选择,也包括水源交通,所有的方式都会包括进去,人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永远要大家考虑进来,尤其是支付方式,出行的时间,交通管理等等,这些需要有大数据技术的支持。

Jonathan Woetzel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院长 12:00

谢谢Nicholas Brooke,我想刚才发言嘉宾都给出了自己的具体见解,关于历史上湾区城市的发展背景,非常棒,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考虑要素,但是我想大湾区这样的项目是着眼于未来的,它的发展也必须要有自己的路径,我很好奇从嘉宾的角度来说,什么会影响到未来的大湾区发展?您觉得有哪些大趋势会有影响?比如说技术趋势?您觉得会影响到大湾区的城市规划或者您觉得什么样的技术会有这样大的影响力,而大湾区建设中又要考虑到的,请嘉宾分享一下。

Nicholas Brooke 11:44

既然我们谈到了新发展和大湾区,就涉及到现在城市的再生和复兴,不要只是想到在原有的市中心做工作,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如果要着眼例子的话,很多城市的复兴不仅仅是关于再开发,伦敦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尤其是在国王十字项目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以上是我的简要想法分享给大家,谢谢。

Nicholas Brooke 11:43

这是胡志明市也做了一些城市发展政策,建立了一些新社区,土地达到了26公里,总规划设计是26公里,而且社区感非常强。我也比较建议大家研究胡志明市,尤其是在区域层面的规划,这是他们的产品之一和效果图,有很强的社区参与,非常成功。

Nicholas Brooke 11:43

这张照片是他们各种利益相关方的参与,这是在首尔的大会,这个会议有1300多个人员都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所以你做任何项目之前一定要鼓励各个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共同帮助你做这样的规划。

Nicholas Brooke 11:43

这个案例是关于新加坡,着眼于未来,我们一定要借鉴于其他的成功经验,还有哪些失败的教训,哪些是奏效,哪些是不奏效的要清楚。而新加坡就我个人来看是非常好的例子,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战略规划方面的案例,我们也会愿意和新加坡的政府做很多的沟通,他们在国家层面,在区域层面再到地区层面都有非常详细的概念规划,这些规划都是由各个利益相关方所认同的,他们做完总规划会细化到具体的区域规划,这是他们的基本流程。我想新加坡是非常值得大家花时间研究的,他们是非常讲原则的,我推荐大家研究新加坡。

Nicholas Brooke 11:42

 以上是我脑袋中想到的在一个大湾区里在城市规划阶段需要考虑的要素,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些愿景,战略愿景是非常追求的,但是愿景与愿景之间需要协调,我会给大家介绍社会参与以及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里面谈到了需要有品牌,需要有城市的身份认同,谈到大湾区一定会涉及到品牌的建立,还有城市设计,如果你要建立品牌的话,城市设计能够在这个阶段就帮助你设计这些品牌效应。另外还要有领导力,要有城市的差异性,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城市的领导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发展的一部分,另外还要有很好的商业模型和商业架构,这会涉及到我们和私营领域的合作,我们不能把所有责任放在公共部门,他可以提供一个框架,但是最终你要考虑到怎么去吸引私营领域,我们可以考虑一些PPP的合作模型。

Nicholas Brooke 11:42

关于一些关键点,我们需要方法上的整合性来改变过去的土地规划,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和宜居的生活环境,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今天我也听到很多人谈到了气候变化,我们要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说人口老龄化,怎么在新的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老年人,把他们纳入到你们的城市进程中来。另外是城市韧性,韧性一直是非常有占的问题,不仅仅包括自然灾害、疾病、金融危机等等,都属于城市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建立很多的基础设施来预防这些紧急状况,另外关于居民的生活,我们还要确保我们有吸引人才的能力,今天我们也听到了很多人才吸引政策,这些一定是非常关键的领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这些都是城市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大家要确保你们有这样的良好吸引环境。还有一些我会以例子说明,比如说老龄化,关于各种形式的城市化,比如说他们的表现在高铁还有建筑物,这些都是城镇化过程中所见证到的表象,还有住房,保障性住房一直都是挑战,我们需要有大量的多种类型的经济适用房供应,我们还要建立有活力的服务行业来建立有活力的街区。

Nicholas Brooke 11:42

首先首要介绍我们研究所,城市土地研究院,目标是能够在土地使用方面发挥领导力,支持社会的发展。很多亚洲地区,很多中国地区都需要这样的服务支持,接下来我会给大家介绍一些个人关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的关键要素,我也会介绍我们的愿景以及愿景协同性和面临的挑战。我们会给大家介绍越南的案例,介绍伦敦的案例,如果时间够的话,我尽量会很快的过一下。

Nicholas Brooke 11:42

早上好,非常高兴来到这里,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接下来我想传递一些关键的信息,关于城市土地规划的角度。我们的研究所土地城市研究院致力于建立新城市、新社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今天大家谈到的很多项目,它都有重要意义,对于城市规划来说也会有一些土地利用方面的角色。我想跟大家介绍对于大湾区来说,当然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全球来说都是如此,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对于人们的工作地点、生活地点、娱乐地点都有影响。我想未来大湾区一定会带来很大变化,改变今天的格局。这样的一些机遇我们也已经听到了很多,它会在未来不断的以一些建设性的形式不断和大家分享,也是今天所有嘉宾所谈到的。

肖耿 11:36

所以我对大湾区是非常看好,我特别赞同赵主任提的,我们需要非常好的智库为地方决策者和中央决策者做出非常好的建议,谢谢大家。

肖耿 11:36

还有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大湾区是一个国家战略,在国家战略里面国际金融中心特别特别重要,你们知道香港的港元和美元挂钩,香港的货币政策是美国的货币政策,但是全球的金融体系在美元的体制下,有很大的风险。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全球金融体制一定要有一个突破。香港在这方面是完全有潜力也可以做到的,如果能够克服自己的瓶颈,港币未来是可以和一揽子货币SDR挂钩,成立一个超主权国际货币,整个大湾区将来可能是整个世界包括一带一路融资的中心,这对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和平贡献是不估量的,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要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国际机构来这个区域,这里最重要的目前能够做的就是各位都提到的,我们要保证在大湾区里面的人一个小时之内,不管他在哪里工作,哪里生活,可以非常顺利到达。而且在大湾区里面一个是最精英最优秀的人才,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和三大湾区相比,大房子、好教育什么都有,同时最底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非常舒服,非常经济,性价比很高的生活。纽约、旧金山和东京在这方面都面临挑战,旧金山的房价高得不得了,纽约也是通勤一趟两小时,只有湾区有足够的手段和资源,我们的高铁一小时可以通到整个湾区的任何位置,特别是广东的西部,如果通了高铁,香港的很多人就可以跟在曼哈顿的精英一样,他们在曼哈顿上班,但是住在新泽西州,有很大空间,家庭教育、生活都很好。

肖耿 11:36

最近中央给香港的年轻人国内身份证,享受了国内的巨大空间。但是关于大湾区可能还要想得更远一些,大湾区是有潜力将纽约的金融湾区、东京的制造业湾区和旧金山的创业湾区三个整合在一起,成为真正的全球领先的湾区。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就导致了整个中国不太可能在我们这一代和全球完全接轨,这样就导致了对我们来说非常迫切的战略上的选择,就是中国必须要有一个足够大的空间,一个开放的城市群,也就是一个离岸的经济体,使得中国和世界都可以在这里像回家一样。我们在香港来自全世界的朋友,包括来自大陆的朋友,都会说到了香港就感觉到家了,宾至如归。各个方面,不管是从生活方式,从经营环境,到金融开放,钱进来就可以出去,来去自由。这种环境对于中国来讲,非常重要,中国需要有一块最有竞争力,最开放,最自由,最市场化的开放经济区,让全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到了这里都感觉回家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湾区的定位有两个,一个是一国两制必须保证,因为有了一国两制,香港跟全球开放经济体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但是还要加一个就是深圳的特区政策,整个中国经济制度改革不可能一天完成,必须分阶段,所以在大湾区还是要回到深圳改革开放当初,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特殊政策,这个政策就是能够保证跟香港的配合,包括税收、监管、资金流动、人才流动,这些今天可以完全通过技术手段,通过大数据,通过电子围栏,推动各种监管来实现。目前我在横琴的专家委员会里面,横琴就是一个最好的试验点,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但是二线管住不是物理边界,而是提供一个电子围栏,这方面刚才有很多的建议都是非常好的。

肖耿 11:35

非常荣幸能在这里跟大家共享一些想法,刚才听了王市长和赵主任和牛省长的发言,非常受启发。我主要是从香港的角度,我从1992年在香港待了25年,香港是我认为中国大陆最想要、最急切需要的,都在香港,法制开放的环境、人才,香港的人才来自于全球,深圳来自于全中国,当然也有一些国外的。但是,香港遇到一些严重的瓶颈,这些瓶颈的原因是因为做得太好,导致房价太高。25年前我的学生工资跟今天的工资几乎是一样,但是房价涨了30倍,所以可以想像我在香港大学我的助教要住在深圳,每天通勤一趟两小时,这种情况导致不光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香港的年轻人如果没有很好的工作,是非常艰苦的,不像在纽约,在曼哈顿找不到工作,开车两三个小时就可以有很便宜的房子,工资也不错。

青山佾 11:35

 刚才说到过,整个城市中心有不同的社区,每个社区有不同的开发商来负责,就需要确保各个社区的信息要对等,功能要配合,要配合当地的从商环境。在2015年东京还获得了23项城市建筑方面的奖项,包括人口方面的控制、房屋的数量、人均的住房面积、社会福利住房的数量以及廉价房的数量,我们都获了奖。这是整个东京的通勤快轨,现在在雨田机场附近还新增了一些机场快轨,而且在雨田还增加了地下机场环节。我们也观察到了全世界城镇化的趋势,首先是从效率至上到舒适至上,现在的重点是要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水平,这种全世界城镇化的变化就是让人民更好的去享受生活,进行体育锻炼,并且去真正享受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这就是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东京湾的经验,非常感谢各位刚才的倾听。

青山佾 11:35

东京的城市中心同时在过去的几年也发生了地域规划方面的变化,在2011年的时候,通过东京的市政规划局为东京中心设立了更多的土地资源,而且东京湾的每个区都获得了更多土地分布,这张幻灯片也有不同的具体数量,我们有三个东京区的城市中心轴线,第一是城市中心轴,我们的经验包括了在湾区要进行完整的市政轴规划,一开始有规划才可以保证城市中心轴有着持续发展,东京湾的土地面积主要是有三大功能,在东京整个海湾的发展,在最近几年发展得非常的明显和快速。可以看到红色的区域就是现在扩张的范围和方向,这是我们选择的一些不同照片,在1964年的时候,这是一个区的照片,之后我们就决定要打造舒适的步行区间,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案例。2020年的东京,奥林匹克和残奥会正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现在选择的是离城市中心不远的叫做情海国际会议中心,在湾区我们还选择了更多的开阔地区来打造水族馆、游泳馆,离海岸更加近的填海区,可以看到东京的市中心还增加了更多的景观,这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城市中心的森林景观。

青山佾 11:34

首先我想分享的东京湾经验不光是东京本身,而是整个湾区不同的城市以及整个历史,这就是整个东京湾的覆盖区,而且我们也看到了东京区的经济持续增长,它的增长可以说是一直保持着高速。东京整个是行政大区,不光是有行政功能,因为城市的目标是要打造出整个城市链,促进经济和政治的多方发展,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一开始我们的规划和目标是为了打造东京2020年的奥运会而打造的东京大城市区的规划,因为东京和别的城市区和别的海湾城市距离并不远,我们就需要在这个大区设立新的运动场所和体育馆。东京的GDP总额比伦敦和纽约都要高,因为东京湾整个城市的氛围和商业环境非常好,居民也相当多,这就是东京湾刚刚的中心城市照片,可以观察周边的建筑,包括像绿化的环境,基本上是一个个小区挨着小区规划的,同时周边市政功能也非常完善,所以东京整个市政中心成熟而完善又舒适,整个东京湾的城市活力非常显著。

青山佾 11:34

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受邀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观点,今天的主题会和大家以东京湾为例分享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国际经验。

Anthony E.Shorris ​纽约市原第一副市长 11:32

纽约当时应对了自己的挑战,我们当时缺少经济适用房,缺少交通设施,还有气候变化的挑战,令人窒息,这些都需要我们改变很多制度架构,所以接下来就是给大家思考的问题了。所谓的地方主义、区域主义是有各种形式的,可供于中国借鉴,有政治的形式,比如说区域土地利用税收和监管的协调、协同,也有物理义务的,比如说投资共同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航空,也有社会意义的,比如说规划房屋、医保、扶贫,还有运行层面的,比如说从移民政策、应急,还有文化区域主义,比如说共享教育规划,媒体艺术和娱乐产业,如果把这些都整合起来的话,我想我们能够创造更庞大的区域主义。纽约大湾区也是期待从中方大湾区来学习的,我们也期待聆听其他的嘉宾的经验,以上就是我们过去几百年积累下来的经验,谢谢。

Anthony E.Shorris ​纽约市原第一副市长 11:32

在20世纪早期,对于今天的纽约可能更熟悉了,当时成为了首府,我们有作为港口这样的优势,另外我们的机构却落后了,城市开始和港口进行竞争,他们之间的竞争关系超越了合作关系,在1921年,纽约建立了第一个区域企业叫做纽约港口当局,各个州聚集一起共同运营港口,包括桥梁、隧道等等,这个港口当局决定进行一种非政治的企业建立,这个企业会更多的关注长期基础设施的建设,服务于整个区域,现在这个区域还在扩张,这都属于当时港口当局的管辖区域,他是在扩张,却缺少区域的规划。这张图大家看到的就是大湾区,我们有一个区域集团叫做区域规划协会,但这是一个志愿组织,不像是当局在基础设施上有权限。东海岸大区根本没有类似这样的区域规划架构,比如说土地使用、交通规划等等。到底从纽约的经验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经验教训?的确纽约区的规模有助于促进纽约大区的高生产力和创新性,我们建立了市场化的经济,而且有很好的基础设施基础,可是这些今天远远不够了。就像大家在你们的粤港澳大湾区想的一样,怎么去有专项的资金流,怎么有更流通性的基础设施,怎么去改变管理架构适应经济格局的变化,如果国家政府考虑到这个区域的重要性的话,他们怎么去从政治上做出一些相应的决策。

Anthony E.Shorris ​纽约市原第一副市长 11:32

接下来我想给大家介绍我们的历史,在纽约今天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就像香港和深圳一样,我们也有很多船运企业,它将美国东部和欧洲西部建立了联系,建立了全球的互联互通,全球范围来看,很多的经济增长最初都是在200多年前得益于这样的航海便利性,之后又因为有观点的自由流通进一步支撑了我们的发展,在我们这个区域也有港口的支撑,我们的海港可以说是我们的贸易、工业和商业的支柱,今天整个大都会区主要是靠金融创新行业来支撑的,也有很多工业的支持。可是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重工业的依赖程度没那么强了,我们更多的是轻资产了。考虑到香港的金融能力、深圳的创新能力以及广东省周边城市的制造业能力,这些都是巨大的潜力,对于全球企业入驻来说存在着巨大的吸引力,所以大家可以想一下你们的未来其实就像纽约的过去一样,当然我们也有不同。纽约目前的居民是850万,整个大区的居民总数是2300万,大区的GDP是1.6万亿美元,和深圳的差异好象不太大,但是整个大区其实更大,我们有一个大的区域概念叫东海岸大区,从华盛顿到纽约到波士顿都算,这样算下来达到5600万,GDP是3.56万亿美元,这就有差异了,那如何利用大区优势呢?我们在历史上克服了很多壁垒和障碍,我们要回顾历史,历史非常重要,包括政治历史、文化历史、机构制度历史。这是纽约最开始的样子,大概三百多年前,当时我们还是英国的殖民地,看到纽约做出了很多重要决策,比如说政治辖区的边界,在17世纪就已经建立了,所以当时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政治结构,几百年前就存在了这种政治架构。后来到了18世纪晚期,又有很多大学也成立,这对于美国的治理结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转变。美国人非常骄傲,因为他们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治理架构,这是伟大的创举,但也给我们带来了重要挑战,因为世界的经济结构变化了,我们的政治架构通常没有办法跟得上这种经济格局的变化。在之后到1800年,纽约发展成比较成功的经济实体,但我们还是远远落后,而且也感受到了纽约已经被当时的新兴城市所超越,到了1900年,纽约的政治结构已经意识到需要发生变化了,当时就把纽约市改名叫做大纽约市,把纽约布鲁克林皇后区以及其他的管辖区合并起来,共同成为现在称的纽约区。

Anthony E.Shorris ​纽约市原第一副市长 11:31

没有任何两个大湾区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确实会面临共同的机遇和挑战,这些是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今天我会简要给大家介绍纽约大湾区的背景知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经验教训以及可供对话的很多话题。我想大家应该对于纽约区都很熟悉了,像曼哈顿,看起来像是香港或者深圳市区,但是曼哈顿是大纽约湾区的核心,这是从外太空拍摄的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到深圳和香港是在灯光的中心,但是任何一个区域都需要一个有利的枢纽和中心,这个枢纽要和周边的区域有着强有力的连通能力,而纽约就是一个枢纽和核心。这个区域有三个州,超过八百个城市是围绕着纽约的,所以我们要创造这种区域企业的发展动能非常复杂。

Anthony E.Shorris ​纽约市原第一副市长 11:31

上午好,感谢所有的嘉宾,非常高兴今天能够来到这里,因为我感觉自己在见证一个非常重要的全球大创意,这对于中国是很重要,对于世界也是很重要的,我今天在这里想给大家介绍除了中国以外其他的大湾区,那就是纽约,我会给大家介绍我的区域。

Jonathan Woetzel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院长 11:31

非常感谢黄市长和各位来宾,感谢你们的时间,我很荣幸代表麦肯锡参加今天的讨论会,感觉这是很重要的题目,刚才听到黄市长的讲话,深圳发展很快,但是进入新的阶段,有新的挑战和新机会,我们看到未来的模式是一个超级大城市群,这是一个新的概念,我希望今天利用历史上的一些经验,包括纽约和东京,听听他们的想法,还有其他亚洲的城市群,听听他们的经验和挑战怎么样。现在我来主持这个圆桌,介绍一下每一位来宾。首先是我的老朋友,纽约市原第一副市长Anthony E.Shorris,他负责纽约的交通设施、医药、教育,比较宏观的一些看法,大家都知道纽约肯定是一个超大城市群,我们可以去理解他的经验。第二位是青山佾,他也有很丰富的经验,几十年在东京地方政府,特别了解规划发展、土地规划和空间规划,他可以介绍一下东京经验。第三位是也是老朋友,肖耿博士,我们有一个城市中国的计划,是一个研究机构,也感谢肖耿从香港的角度来介绍经验。最后一个朋友是Nicholas Brooke,他是负责城市土地的研究院,大家可能认识这个机构,这是一个开发商的合作,有30多年的开发商经验,也参加很多香港市政府下面的单位,包括科技园的发展,他也可以从亚洲的角度介绍一下他们的经验。现在请他们过来,每个人讲讲看法。

冯奎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11:30

感谢李铁理事长,一个方面在非常短的时间,15分钟的时间之内给我们做了精彩演讲,内容丰富。李铁理事长也是我们国家著名的城镇化专家,在今日头条等媒体评选的改革开放40年首席学家中他也是第一人,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思考。接下来的环节我把主持让给乃肯系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院长Jonathan Woetzel,将由他为我们主持,并且与其他的国际嘉宾和来自香港的嘉宾一起讨论粤港澳湾区建设的模式,有请Jonathan Woetzel。

李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 11:17

这就是我对湾区基本发展思路的建议,谢谢大家。

李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 11:17

要适应拟城镇化晋城,促进城市资本下乡,我们不只有在原来的产业园区上怎么调整结构,更重要的是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土地的活力。如果我们允许经济土地进入市场,像82年一样,我们可以大大降低工业发展成本,这里有很多模式,共享模式等等,也可以降低住宅成本。

李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 11:17

 所以要加大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力度,改善人口结构,增加人口活力,增加劳动力的贮备。优化和完善轨道交通,适应服务业发展,把传统的以高速公路为主导的轨道交通格局改成或者增加弥补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发展格局,来适应湾区经济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李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 11:16

 调动资源来降低发展成本,区域经济的提出也有两个要点,第一是增加中心区域的活力,同时要促进区域发展平衡。广东还有很多贫困的地方,湾区怎么带动周边地区的空间发展?湾区疏解功能和支持周边发展有什么措施,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湾区也要激发人口的活力,刚才赵白鸽主任讲过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才53%,这些人口要把长期消费就业和能力放在湾区,对湾区的发展是最大的活力,所以要调整我们的人才政策,不能仅以所谓的学历,所谓的职位技工来看。我知道香港、澳门制定人才政策是以就业时间为准,比如七年的就业岗位就可以确保你可以长期居住,我们不是以就业岗位来确定你的居留年限,这也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深圳的户籍人口比例还是非常不吻合,怎么促进湾区主要城市的人口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李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 11:16

发展思路政策建议,我们谈的是湾区,不是深圳发展也不是广州发展,既然如此我们要发挥湾区的所有城市的积极性来调动活力,但是调动活力不是仅仅从区域平衡的角度,是从产业分布的规律来讲,工业发展要寻求低成本的空间,这是要发挥周边重要城市作用,在中心城区的房价很高,有活力的人口要来居住,也要提供比较低的住房供给空间,这也需要更大范围的空间来配置资源。等级化的管理体制要给相对有活力的竞争城市管理。集中的新区和分散的产业园区要互补发展,要允许企业可以到湾区内部的中小城镇或者周边城市落户,发展特色小镇。

李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 11:16

 房地产市场可以看到广州、深圳的房价比较高,也是全国房价最高的,但是我们知道无论一个地方是否有活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创新能力,一个是发展的成本,这种包括住房成本、产业发展成本、制度成本。

李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 11:16

 产业发展格局从中心城区,从广东深圳向外开散,已经出现了工业转移。从深圳本身的服务业比重变动,罗湖从90到了2017年已经到接近100%,龙岗区10到17年产业结构没有变化,一直是32.2%,坪山有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不快,以深圳为例,中心城区周边交通格局没有发生根本逆转。

李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 11:15

地产郊区化,房价的变化,从广州到深圳向周边递减,这也是一个规律。为什么说深圳出现了产业外溢,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因为工业发展需要寻求较低的土地发展成本。消费郊区化这已经非常明显,都市圈周边农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深圳的农家乐,广东的乡村旅游,已经非常具有特色,周末长假塞车成为普遍现象。

李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 11:15

还有一个变化是产城,过去讲产城融合,实际工业和城市发展是要分离的,因为工业要求比较低的用地价格,现在距离城市越远价越低。大湾区也出现了拟城市化现象,少数都市圈和特大城市辖区,三大城市群地区出现了拟都市化进程。两会期间,广东专门提出了珠三角已经出现了拟城市化进程。

李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 11:15

 交通设施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湾区的基础设施以高速公路为主的联系方式,是适合工业化特征,是以物流为主导的运输方式。但实际在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当然旧金山湾区人口密度比较高,更多的是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连接所有的城市。所以城市结构为什么到广东看大量的高速公路、污染都和产业有关,所以这还有比较大的距离。我们也曾经做过调查,北京、上海和深圳的轨道交通比重相对于其他几个湾区来讲,非常之低,我们甚至可以说是零起步,其他湾区都是几千平米的轨道交通。

李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 11:15

因为湾区是一个城市群,所以我们看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分布力有一系列的城市组合,以大城市为主,也分布着很多中小城市,这是中国的城市发展特点。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城市等级结构影响了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如果我们想在深圳的角度、广州的角度来提大湾区的时候,深圳想发展前海,广州想发展南沙,但是其他地区的积极性怎么调动?广东南沙规划面积300平方公里,这么多年了发展速度是有限的,深圳也是期望把更多的资源集中在深圳湾区,中国的城市是竞争关系,不是互相按照市场化的分布资源的关系,所以六个广东省国家级新区,但其实还有9+2很多城市,当年广东的发展不是以中心城市为指导,是靠着珠三角所有的小城镇经济带动起来的,大湾区的概念是扩大城市还是发挥湾区作用和湾区周边的城市作用?这需要我们思考。

李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 11:14

我们看大湾区是在一个比较的前提下来看,大湾区的人口规模与其他三大湾区对比,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城镇化水平粤港澳大湾区也不低,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差不多,但是本地化率非常低。经济发展水平刚才牛省长讲了大湾区的GDP总量超过了纽约湾区,但是是东京湾区的一半,旧金山湾区的三分之一。再看产业结构,其他的几个湾区二产比重很低很低,湾区不含港澳是42%,三产湾区相比就差很多了,也说明发达国家的三产比重占主导地位。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也做了一个比较,东京湾区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一个,我们的湾区有两个,五百到一千万的我们也是最多,中小城市的差距相比其他的湾区差距也是很大的。

李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 11:14

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来谈一下大湾区,我是第二次讲大湾区。

冯奎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11:14

谢谢牛省长,牛省长长期工作在山西,他的到来为我们拓宽了粤港澳大湾区讨论的视野,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仅是广东九个城市和香港澳门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问题,感谢他拓宽了讨论的视野。接下来要有请的是来自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先生,大家欢迎。

曾瀞漪 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 11:13

我们邀请不同领域的朋友们,一起来跟平安智慧城签约。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贺州市市长林冠林市长,福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朱伟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曲大伟曲院长,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郭广生郭院长,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俞太尉俞总,一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曾瀞漪 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 11:13

听了很多国际经验,知道我们地方政府该怎么落实做智慧城市了。刚开始我们听了很多,智慧城市包括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的旅游、健康、交通、政务等等都包含在里面,这几个环节都是最重要的,但是究竟怎么做?刚刚也特别谈到,现在最大的挑战是,我们的信息是特别先进的,手段很厉害,但是工作思维相对来说是比较传统的,究竟如何突破这个挑战,如何把这个环节打通?今天还有一个主题“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不只是领导说了算,这个顶层设计有不同领域的专家来参与,构建最完善的顶层设计。比如政治方面,我们有市领导、省领导,研究方面,有研究院的专家拿出最好的研究方案,企业方面,企业的领导除了想自己企业的长远发展,还要想一想如何跟城市结合的更好、如何跟人民的生活结合的更好。顶层设计需要这么多环节结合起来,才能够创造智慧城市、美好生活。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12

谢谢大家!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11

各位院士、各位来宾,四十年前,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幕在深圳开启,从此一发不可收,我国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我们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大家欢聚一堂,集思广益,共同把脉和探讨方兴未艾的智慧城市建设。我相信,人类美好生活新篇章也必将因此而翻开崭新的一页。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11

三要坚持“久久为功”的智慧导向。智慧城市建设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程,我们要毕其功于一役,科技在进步,社会再发展,需求也在变化,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迭代,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须有我的思想,不求功、不求利,只求为民谋福利的长期作战准备。平安愿意和大家一起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做出长期的不懈努力。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11

二要坚持切中要害的问题导向,抓住痛点,做出亮点,形成热点,这是平安智慧城市建设的三点。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比较以解决问题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智慧城市就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整体性,还非常重视兼容并蓄的延展性。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也非常艰巨的长期系统工程,单靠一家企业无法独立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单凭一腔热情也无法支撑走完智慧城市建设之路。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11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需求导向,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我们所做的智慧城市也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不搞一刀切,不搞千篇一律,更不能照葫芦画瓢,要做好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顶层设计。因此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建设思路不能是一盘散沙,更不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10

在智慧城市这个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10

以上四方面仅仅是举例,这既不是平安智慧城市的全部,更不是智慧城市的所有。智慧城市包罗万象,内容无所不有,形式无处不在,正所谓智慧城市是个框,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往里面装。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10

平安的智慧城市平台建设,一是让城市治理更加有效,城市治理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平安在智慧政务系统中,针对政府责任不明不清的情况,通过整合政府各部门、各地区数十个乃至上百个信息系统资源,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互通,我们打通了城市平台,通过一个视频就能够对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实时的感知、监测和预警,不断提升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速度和快速处置能力。全面推动从被动式应急式向主动式、预警式成立治理模式转变。政务通平台中,主要是解决政务不畅、效果不高难协同、管理分散难统一、系统繁杂等问题。二是让市民办事更加高效便捷。为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我们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民通平台,优化整个政务服务项目。按照克强总理要求的,政务服务要像网购商品一样方便,实现一网通办,实现整合、联动和规范管理,营造良好营商氛围,便于企业和市民办事。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三是让公共安全更加稳定保障,通过平安在业界应有的隐私、制度、安全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区块链顶层技术,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平台,对食品药品从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流通、销售和使用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让食品药品的造假行为、违法事件无处可逃、无地可躲,让违法犯罪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使监管更加到位,打击更加精准有力。四是让交通出行更加顺畅快捷。针对出行难的问题,对人、车、路进行科学合理匹配,平安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创建了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的城市交通管理运行体系,全方位服务交管部门,提升车驾管理的效率、政务的提校和市民出行的体验,我们最近做的交通出行动态管控系统,实现行前计划预约、行中动态调控、事后追踪问责,深圳东部景区从此将不再拥堵。五一试点期间,拥堵率下降30%。从本月开始,所有周末和节假日到东部都必须进行预约出行。这将有效缓解拥堵情况。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10

横向是平安云,凭借高效、稳定、安全、灵活的特点,可以提供从底层基础设施到软件应用的一整套解决方案。纵向是N,指的是我们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业务板块,包括智慧政务、生活、交通、教育、安防、口岸、环保、养老、贸易、财政、房产、医疗、党建、扶贫等等。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10

基于平安国际领先的科技,致力于提供安全、稳定、高效、便捷的智慧城市“1+N”全面解决方案,这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架构。纵向到底是为了做深做到一个领域,横向到边是为了各个系统、各个领域的互联互通,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09

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平安凭什么做智慧城市?首先,拥有优秀的团队。平安现在有23000名科技人员,其中有500名来自世界顶尖的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第二,拥有雄厚的实力。平安是世界500强排名第29的企业,年收入过万亿,年利润和税收近千亿。第三,拥有领先的科技。平安无论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精准识别等方面都处于领先的水平,先后荣获了六项国际大奖。第四,拥有海量数据。平安每天光接电话就超过100万通,平安有10亿的人脸图谱,有200多万张医学影片,每800个中国人就有1个平安的员工,每9个中国人就有1个平安的线下用户,每3个中国人就有1位平安的线上用户。第五,拥有丰富的场景。平安是一个全牌照的金融机构,有32个专业公司,遍布全国各地8000多个分支机构。第六,拥有安全的保障。平安各类隐私保护获得国际认证,平安的信息安全保护也获得国家等级第四级。平安借此着力构建平安智慧城市生态圈,为城市赋能,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添砖加瓦。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09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如果依旧疾病缠身,甚至病入膏肓,我们情何以堪?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依赖科技力量的智慧城市,无疑是治疗城市病的刮骨疗伤之举。智慧城市是我国城市化时机做出的重大城市部署,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有力回应。经过三十年快速发展的平安集团,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从保险到综合金融,从“金融+科技”到“金融+生态”,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投身于智慧城市建设。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09

 第二, 智慧让城市更精彩。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09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两面性,人们在向往城市生活的同时,成长的烦恼也不期而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诸多矛盾交织叠加,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主要体现在:1、人口密集。我国约8亿人口居住在城市,全世界十大千亿级以上人口城市,我国已占七席。2、交通拥堵,城市像摊大饼一样,越建越大、越建越多,工作、生活、学习、休闲的距离越拉越大,交通拥堵苦不堪言。3、环境污染。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显著提高的背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乃至触目惊心,打赢蓝天、碧水和净土保卫战的任务十分艰巨。4、资源短缺。城市中不平衡的问题造成了几大不满,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养老难等等问题比比皆是。5、安全隐患。城市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局,频频发生的城市安全事故和潜在的安全隐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毋庸置疑,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不仅会侵蚀城市活力,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想,这肯定不是我们所期待的。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08

大家都知道,城市是社会进步的缩影,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的更好。1996年,联合国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也强调,城市必须能够给人带来尊严、健康、安全、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希望。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进一步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城市发展的奇迹。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极大的改变了我国的城乡面貌,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宏大的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2%。城市的数量也因此从193个增加到657个。2017年全国已有14个城市的GDP总量超过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28.6%。未来,随着区域的协同发展,城市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愈加凸显,必将进一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和不竭动力。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08

 第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08

下面,我围绕这个议题谈三点想法,供大家参考。题目很醒目,题目也很大,但是我想,在座的各位,无论是来深圳之前还是来深圳参加智博会,这个题目如果是一个问题,我想大家心目中早已经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圆满的答案,因此,我下面谈的也仅供大家参考。

俞太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 11:08

尊敬的各位院士、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由平安参与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在大家的努力下,昨天已经隆重开幕。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平安院士讲堂,旨在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共同分享、一起切磋的平台,大家一起来做好智慧城市建设这篇大文章。

曾瀞漪 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 11:07

谢谢Michael Melquin先生做的非常有激情的演讲,不知道大家被说服了没有,作为一个智慧城市,应用这样的标准,你们脑海当中响起什么声音?太困难了。另外一个声音说,没有事,既然有标准,我们勇往直前,可以按照这个标准试一试。任何的标准就是一个标准,任何一个标准不是你想做、他想做,或者这些城市代表们在这个地方说想做,这都不见得能够做得了,重要的是我们今天的主题顶层设计,如果一开始顶层设计就设计的好,这个标准才能够用上去。重要的是,顶层设计设计的再多,我们人用脑用智慧不如用心,能够把所有该做的事情结合起来,然后把标准推下去,用心才能克服所有的困难推下去。企业在一个城市用心是在顶层设计当中执行最重要的那个环节,当然,平安集团平安智慧城为这个城市、为这个解决方案做出的一些努力,在过去这么多年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但是很多人在想,平安现在讲“金融+科技”,他们的愿景是什么、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除了用在深圳之外,别的城市也可以这样使用吗?有请此次论坛的主办方,同时也是企业代表,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俞太尉俞总,为大家带来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智慧让城市更和谐》的发言。有请俞总。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6

 希望各位能够对我们的标准充满热诚,同时希望和中国以及国际商其他标准化机构合作,帮助我们分享最佳实践,为我们的城市居民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6

IEC智慧城市委员会还在做的一件事情是,了解智慧城市建设当中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标准化来支持这些能力。在英国当地的一个机构想要做一些转变,他们希望能够把这个城市的管理机构做得更加数字化,所以他们会看一些不同的因素,比如服务能力、战略能力、沟通能力等等,会去看这些不同的要素需要更多什么样的细节和具体的能力。之后做的事情是看利益相关方需要做什么、作为城市管理者需要做什么、作为城市居民需要怎么样、作为城市的商业参与者需要怎么样,把这些放到顶层设计当中描述,会看每一个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利益相关方可能会涉及到各种各样不同的能力,每一个能力又需要相关的标准,所以你会有一个很清晰明了的方式找到他索要设计的标准和能力。这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我们想要与城市合作,我们已经在某些关键领域做了一些工作,希望和城市的专家和行业合作,找到他们发展智慧城市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标准,来确保这个城市能达成他的愿景。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6

讲到智慧城市的互操作性的模板,你可以看到各个层面的各个要素之间是怎么互动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当你在改变你的城市的时候,你可以很好的去描述马上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长期会有什么样的成果,以及去评估这些成果、去量化这些成果,以及怎么样确保你能够达成这个成果,这是这张表格所包含的信息。这是一个很好用的标准,有非常多有用的技术标准框架。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6

在这方面,我会讲刚刚发布的ISO37106的标准,讲的是这个城市怎么样可以从传统的运作模式转变。其他讲者也有讲到,这个城市各个体系之间是分开管理的,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做到资源的集成和同步,我们也有很多能力分享信息,可以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确保每一个元素彼此之间可以很好的合作,也让这个城市更加有弹性、更加灵活,让我们的城市有新的服务,能够让我们城市中的居民生活的更好。这个标准是设计的很好的一个标准,非常实用、非常实际,并且涉及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城市管理、以城市居民为中心的服务、风险管理等等。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5

第二方面,智慧城市的运作模型。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5

我们作为智慧城市委员会,在打造智慧城市的建筑框架,所以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如果你们正在做这方面的事情,如果你的城市希望思考这个问题,非常欢迎大家联系我们,我们希望发挥你们的知识和经验帮助我们做好这件事。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5

现在你思考好了这些之后,就知道未来有哪些事情是需要改变的。一般来说,企业架构有四层:商业架构、信息架构、技术架构、环境基础设施架构。我们可以把现有环境和基础设施也看作是智慧城市设计的一层,当我们在研究智慧城市的时候,需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信息安全、管理、治理等等,我们要想一想,这样的一个模式怎么样用来管理这个城市,同时也要管理这个城市的各个体系,有非常非常多的复杂设计。幸运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多现成的企业架构方法和模型可以借鉴,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正确的框架,去帮助城市定义他们自己。如果你做好的话,不仅可以帮助城市更好的做资源的集成,同时也能够帮助这个城市更好的去分享他们的经验,也能够让行业更好的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些经验可以让世界上其他城市借鉴。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5

 对于城市来说,我们要做的也是一样,城市比机场更加复杂。我们现在有非常多的机构、学校等等,他们都参与到智慧城市的设计当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方式去描述我们的现状、战略、商业结构、商业流程,我们要把所有的城市要素考虑进来,他们的角色是什么、彼此之间怎么互动、他们使用什么流程、需要什么软件,以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来确保所有的这些都能够很好的工作,这些因素都需要做一个整合。比方说,我们要理解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软件做支持,来确保我们有一个设计的非常完善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5

你如果管理自己的花园是非常简单的,想建造这样的小房子也非常简单,自己都可以画出来,但是如果你想要建设一个机场,需要考虑的东西就非常非常多了,这样才能保证它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它需要完全不同的体系,你要思考乘客怎么样进入这个机场、怎么样过安检、怎么样整理他们的行李、怎么样到达登机门,你还要给他们供应食品,还要管理他们的行李,以及他们的等机牌、机票等等,还要确保乘客拿上正确的登机牌正确的登上航班,包括需要你的信息系统以及水的管理等等,所有的因素都需要无缝的合作,这需要几天、几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做仔细的设计,来确保这些因素都没有问题。当你的机场在建筑的时候,你还要继续运用这个设计,放到日常管理和运作当中。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4

首先,怎么定义智慧城市、怎么定义智慧城市的企业建筑。大的企业都会有一个核心的企业架构,它确保你能够有效的管理这个大型企业,所以,对于智慧城市来说,我们来看智慧城市的基础,它其实就是智慧城市的定义,把它的战略、商业结构、商业流程、信息系统和技术结合起来,所以我们要去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并把它们结合起来。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4

在智慧城市方面我们同样也要问这样的问题,智慧城市高层建筑方面需要想到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我们在思考标准制定的时候,希望这个标准能够适应中国、适应印度、适应全世界,所以首先第一个要想到的是定义我们城市,这是第一个要做的事情。第二个要素,我们如何开发制定一个新城市运作模型,它不是一个软件,而是我们怎么从整体上管理城市。第三个要素,我们要找到和发展建设智慧城市需要的能力,把城市是看作一个整体。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4

我们想到汽车的时候,汽车游非常多零件,你会给每个零件制定标准化,但是对于汽车来讲,并不仅仅是一个零件的结合,所以你不仅要对每一个零件有标准化,对于整个汽车也需要有标准化,这决定着汽车油耗怎么样,要回答汽车整体各方面的问题。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4

 我们采用新的技术方案的时候,除了思考技术本身之外,还要想一下如何管理技术、如何把技术和其他方面进行交互,这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了。我们现在要做的,不仅是交互操作性,而是要有一个由下到上的整体的平台,从沟通的阶段到交互阶段,到最后的实行阶段,我们有一个宏观的画面。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每一层的平台,比如说电讯IOT平台,我们需要管理的平台,也需要法治的平台,这方面我们需要非常好的建筑高层设计,需要大家提出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这是基本的问题。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4

以前我想搭火车或者搭车出门,需要在一张纸上写好下一趟车是什么时候、我要什么时候去,要非常精密的计算整个过程的时间,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复杂、非常耗时的,而且很多时候会出问题,比如火车晚点,我有一些计算的问题或者出门的时候走得太慢,非常麻烦。现在非常方便,有智能手机告诉我下一趟车什么时候、把我所有的路径计算好,现在整个路程帮助我们把最新信息发送过来,随时告诉我们车有没有晚点,是不是可以晚一点出门,所以我们的生活简便了,整个城市的运行模式因为有了智慧技术的改变都不同了。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3

我们如何制定标准?这需要交互的操作性,这就说到一个问题,城市的困难是很多的,我们不是要让不同的系统去交互,而是要去建立一个平台,让所有的系统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无缝的交互,让所有的事情都能够非常迅速的发生。第二点,这些城市不仅仅是复杂的系统,而且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是革新性的,它们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颠覆性的改变。所以,不是找到一个数字解决方案,然后把它安到城市的一个方面,而是要用一个技术,把整个生活都完全的改变。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3

 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文化等等,这会让我们更有生产力,焦虑和压力也会变少。交通的解决方案也就像我说的一样,会影响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3

 我们首先要非常了解智慧城市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制定这些标准。城市的建设进程中一直都在用标准,我今天代表的是国际电工委员会,我们之前有148个标准,现在肯定有更多,还有很多其他城市的标准。IEC智慧城市的标准已经有很多城市在应用了,但是城市本身又是非常复杂的,这张图是来自ISO标准的,是会在未来几个月发布的,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希望能够帮助城市的社区,能够很好的帮助整个城市生机勃勃的发展。大家在图上可以看到,城市被分为三个方面,框架、交互、社会。在这三个大项下面又有很多小项,包括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经济、功能、信息、公民社会等等,这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系统。而且,在整个城市中,各个方面都是相互交叉的,它们并不是单一的话题,交通、教育、文化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从化石原料转到电动汽车,这对环境也是非常好的,这也需要能源的供应。为了实现从原料到电动汽车的改变,我们还需要改变供应系统,牵一发动全身,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方面而已。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3

数据和技术现在也是在不断革新的,它们对于我们的改善不仅仅是一点点,它们在不断重新革新我们的生活方式,也能够让所有人的生活变得更好。我们讲到数据和技术的时候,虽然它们非常重要,但其实是所有人都可以触手可及的,大家都可以运用技术让生活变得更好。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2

 今天我们讲到标准,其实我们并没有对智慧城市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非常幸运,IEC有一个工作小组是关于智慧城市设计的,今天我们其中一个目的是对于智慧城市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大屏幕上是我对于智慧城市的一个定义,我认为智慧城市是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质量、可持续性和城市容忍度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建设本身是由数据和技术支持的,虽然技术不是解决方案,但是能够帮助我们达成目的,希望能够帮助我们更快的达成最终的成果。

Mr.Michael Melquin 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 11:02

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能够在今天早上花一点点时间跟各位讨论一下,我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希望所有人在我讲完之后对标准这件事情非常感兴趣,我们必须要建立智慧城市的标准,这是我的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希望有人能够和我共同来建立这些标准,希望大家都能够参与到智慧城市的标准中来。因为大家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我希望大家都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最后把这个拓展到全球,让大家都能够参与制定标准,最后也能应用这个标准。希望我今天能够达到这两个目标。

曾瀞漪 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 11:01

感谢郭仁忠院士。郭院士刚刚很简单的谈到了智慧城市的几个环节,但是我觉得听下来之后,仿佛现在我们在智慧城市领域面对的挑战还挺多的。我记下了郭院士几句话,现在很大的问题是十分先进的信息理念和信息系统十分传统的工作思维,这是在场各位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科技现在在手中,进步很好,可是如何真的用到点上,能够系统的使用,这是我们最大的问题之一。另外,所有的城市建设都是这样,新城好盖,这片土地无中生有,盖起高楼大厦非常好盖,但是生活在零乱的城市,如何把城市真正规划起来,统一运作,有一个智慧城市的规划,这也是很大的挑战。挑战虽然多,但总是又可以起步的,那就是标准。我们起码有一个标准可以来想一想我们这个地方可以怎么统筹来做,标准化就是智慧城市能不能成功的很重要的标志之一。接下来有请尊敬的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执行主席Mr.Michael Melquin为我们带来题为《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主题演讲。有请Mr.Michael Melquin。

郭仁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10:59

时间关系,我不细说。这是我初步的分享。谢谢大家!

郭仁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10:59

现在很多专家说数据共享,为什么数据不共享?因为法律支撑不够,比如地理空间有物权法,网络空间还没有对应的数权法,比如我的数据能不能给你?在地理空间一个商场卖菜刀给用户,他拿菜刀回去做菜没有问题,如果拿菜刀砍人,我们追究的是拿刀砍人的责任,而不追究卖菜刀人的责任。网络空间智慧城市里面,如果你把数据分享出去,拿来应该干什么,但是他做了其他坏事,我们往往追究谁提供数据。所以网络空间数据资源、责任体系、法律体系还不够。法律体系滞后会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

郭仁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10:59

如果把五个领域倒过来讲,智慧城市就是四点,城市感知的体系,感知以后有数据就有数据融合的平台,有数据融合优化分析的领域。从这个角度讲,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三部曲,首先要建集成化的泛在感知网络,首先要想办法把城市的脉动情况搞清楚,哪里交通堵了,哪里发生什么事,都可以把它查出来,首先要建立感知网络。有大量数据就必须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再然后应该建设多元化的领域,我想说我们要建智慧城市,路径很简单,城市的泛在感知网络不能分到各个部门自己做,要有统一的技术规划,像道路、桥梁一样要统一做。城市的大数据平台也应该统一做,前面两个做好以后才能进入第三个,具体的应用,智慧的安防、智慧医疗、智慧规划或者智慧医疗、智慧旅游,这是最后一个环节,它应该是这样的三个阶段和三个层次,是这样的路径。如果要分工,应该在最后一个层次做分工。中间的层次是统一,第一层次是多头参与,但是应该有非常详细的顶层设计才能多头参与。有很多措施和政策保障。

郭仁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10:59

城市的信息化,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但绝不是若干系统的信息系统的集合,而是若干信息系统的集成,是体系化的信息生态系统,也就是它相互之间是关系的。这是中国工程院委托做的研究课题,智慧城市设计哪些研究领域?我们初步的通过网上科学论文的研究搜索,在世界范围的研究,把这些科学论文研究的关键做分类,智慧城市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分为五个大领域,包括城市的泛在感知,泛在感知里面有信息传输等,还有数据融合和分析技术、城市建模技术。智慧城市不管是干什么,大概不超过这五个范围、五个领域。

郭仁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10:58

这个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去查了一下,我叫一个不鲜见的案例。大家可以在网上查,很多城市都发了智慧城市规划、智慧城市行动计划、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我在网上随便查了一下,城市的名字隐掉了,不是一家,很多都这样。前面讲得很好,建设原则讲得非常高大上,最后都有一个行动计划,基本上都一样。比如要做哪些重点工程,比如电子政务是谁做、公共安全谁做、水务谁来做、市场监管谁做,有很多的智慧工程。这样的智慧工程叫十分先进的建设理念,又是十分传统的工作模式。智慧城市不能这样,这个部门负责这个系统、那个部门负责那个系统,这样做下来不是你将来想要的东西。

郭仁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10:58

 对智慧城市有很多理解,我从网上百度了一个图片,这是智慧城市的画像。画像里面讲了智慧城市的三个要点:民生、政务、产业。跟这相隔相关的有很多,比如智慧社区、教育、旅游、交通、能源、物流、应急指挥、电子政务等等,大家看了以后对智慧城市的初步愿景有一个理解。但是这个画像也有问题,它可能会产生一个导向,可能会产生智慧城市就是由若干个工程构成的,比如说要智慧交通工程、智慧应急工程、智慧安放、智慧养老等等,我们可以列出无数个智慧工程。而无限智慧工程使我们联想到过去30年,因为城市搞这种信息系统、信息化不是今天才有的。昨天在会场里面,我们深圳市经信委的主任讲,智慧城市要做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和统一的数据框架和平台。他说他们经信委内部就30多个独立的信息系统,所以我们讲信息化过去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部门割据、信息孤岛,信息不能互联互通,按照前面的画像有可能就导致我们会建很多智慧工程,智慧的工程我很担心,会不会重复昨天的故事。产生新的智慧化的孤岛。

郭仁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10:58

国外就不说了,国内很多专家说了,我做了简单的统计,去年4月份,我们国家的城市,副省级以上100%的城市提智慧城市,地级市提出87%,还有一些县级市,全国加起来大概500多个城市,有些没有提出来,但是也有这个想法。总的来讲,大规模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兴起。与此同时,相关的标准规范也在同步制定,比如刚刚国家标准发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指南,这是特殊的现象,就是当一个大规模的建设已经开始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标准和规范还没有,或者至少还不完整。实际上智慧城市典型的特点是一个边建设、边探索、边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同步的过程。今天万博士在现场,他是专门搞智慧城市标准的,搞的还是国际标准。他参加了很多标准的实际建设,工程施工,比如传统盖房子,规范、标准已经有了,现在标准、规范还没有起来,所以大家还在百花齐放。很多企业都能推出自己不同的解决方案,各家各显神通。有规范标准化以后,大家要遵循同一个标准化规范做,相对简单一点。现在我有一个观点,智慧城市还是创新工程,不是简单的建设工程。

郭仁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10:58

很多专家对智慧城市做了归纳,比如城市治理里面优化管理,改善民生、促进发展,应该说这是专家的共识。我个人理解最本质的是“优化城市管理和治理”,通过优化城市的管理和治理自然会改善民生、自然会促进发展,所以说它的目标是改善民生,手段是促进发展,但是它的出发点应该说是优化管理。

郭仁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10:57

我曾经接受某个媒体的采访,他们问我,搞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如何更有效?一个简单的逻辑,如果能在网络空间做的事情就尽量不要在地理空间做,为什么?在网络空间做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智慧城市是我们利用网络空间、利用新的ICT技术来解决城市问题的选择,应该说这是必然的选择,或者它是目前最佳的选择。

郭仁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10:57

正是有这样的原因,所以我们才提出来智慧城市的必然性,城市化是大趋势,城市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为它能够提供更高的资源效率的利用,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够带来更多的生活便利,所以这是人类共同趋势。但城市化的同时,它带来了很多问题是非常严峻的,比如交通问题,交通问题严峻到什么程度呢?有专家做了测算,现在有些大城市,比如我们国家的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成本已经达到一年的生产总值的7%左右。比如说一个城市一年的GDP是1万亿,它的交通拥堵成本可能就到了700亿。所以这个成本非常昂贵。还有交通成本带来的环境成本,即宜居问题,还有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化不可避免,城市化的问题也不可避免,怎么办?唯一的路径就是既走城镇化道路,又要设法解决城市的问题。怎么办?传统的办法没有办法,现在有了新的办法,我们说就是信息通讯技术ICT,提供了我们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第二空间,即网络空间,它提供了一个新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郭仁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10:57

 第二,信息化。各位应该是非常清楚,2002年的时候,世界的信息、数字化的信息超过了模拟信息,过去我们要看质量,要找资料就找书,书是印在纸上的,我们叫模拟信息,现在找资料用百度、Google,都是网上信息。过去的信息大多数是模拟的,现在的信息是数字化的,它的转化是2002年,2002年人类真正进入数字化时代。2016年,这是网上Davos论坛调查拔高,1981-2000年出生的孩子,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大概在7小时左右,昨天有一位专家的报告讲,1981年到2000年出生的孩子是网络的原住民,因为他们是伴随网络而生的。在这个报告里面还有一个观点没有引用,因为我没有查到原文,他讲相当部分人上网的时间超过了睡觉的时间,右边的图片,图片下面的说明叫约会中的情侣。这里有两个空间,我说我们一直生存在地理空间,所以我们说网络创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网络空间。这两位情侣地理空间在约会,但他们同时在网络空间跟另外的人沟通和交流。这个图片告诉我们,他同时生存在两个不同的空间。

郭仁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10:57

就我们国家来看,昨天也有专家讲了,21世纪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我们说我们国家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这个数据是今年的,是今年总理报告里面讲的,到2017年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到58.5%,这个数据科学家讨论的时候有些不同的观点,中国的城市化,这58.5%主要是指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因为中国有一个特殊的制度是户籍制度,讲户籍,城市化率还没有到50%。按照国家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到60%,也就意味着今后2-3年至少有两千万人口进入城市,一个城市500万人口,至少要建4个这样大的城市。做一个简单的分析,2015年的时候,我们把中国的城市化整个人口分布和经济分布做了分析,这个图上蓝色表示的是城市化密度比较大的区域,占我们国家土地的11%,承载的人口是59%,承载的GDP是75%。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城市化非常高效的利用相关的空间资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什么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和未来一段时间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际上世界上也是这样的发展趋势。

郭仁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10:56

认识智慧城市要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城市化,大家知道人类从定居以来,实际上就已经进入城市化阶段,昨天有一个专家讲城市的历史有八千年左右,人类定居是从农业革命开始,所以第一次产业革命、农业革命有1万年左右了,从人类定居以后就产生了村庄,村庄发展产生城市,应该讲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实际上是从定居开始的。到2009年,这个数据是我反复做了核实,应该是2009年世界人口有超过一半是居住在城市,也就是世界城市化率超过了50%。有些场合有些专家讲了不同的数据,我还做了核实。到2015年,根据联合国世界城市报告,世界城市化率到54%,而54%的人口承载了世界的0%的GDP。到2050年根据联合国的估计,世界的城市化率大概要到66%。随着城市化发展,首先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资源消耗等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里有三个图片,有两个是中国的,还有一个是国外的。前面两个图片说明城市拥堵的问题、城市内涝,就是城市灾害的问题。第三个图片是棚户区和现代化大楼的强烈对比,说明城市的贫富差距问题。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在2016年提出一个观点,说21世纪人类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管理好城市。这是国际上的认识。

郭仁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10:56

严格意义上讲,智慧城市,刚才主持人讲得很清楚,平安集团在智慧城市领域做了很多工作,我个人认为是国际水平的成果都推出来,并且已经落地了。现在再讲技术框架和工程路径好像有点晚,但是从不少场合,比如说从昨天大会下午工程院的院士论坛,看到很多专家对智慧城市怎么建设、该怎么做还是有些担忧,还是有些思考,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认识。下面我也想讲一下我个人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认识。这个认识不一定对,欢迎大家批评。

郭仁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10:56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个人关于智慧城市的理解和认识。

曾瀞漪 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 10:56

在今天的论坛当中,接下来马上进入重头戏的环节,最主要是围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主旨演讲和发言,让我们请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院士为我们带来题为《智慧城市技术框架和工程路径》的主题演讲。有请!

曾瀞漪 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 10:55

相信大家不是第一天来到这里,应该是昨天来到这里。昨天也有很多人到展馆参观,智慧博览会的展馆有3万平米,当中大部分是属于中国平安的展区,我昨天特别去看了一下,在里面展示了他们如何去帮助这个城市更加智慧,我最大的感触是生活非常的方便、高效,每时每刻,譬如在深圳这个地方人口数字的更新、交通情况的拥堵,它都会告诉你。我觉得生活在智慧城市最大的感受是好人平安和快乐。如果是坏人,就无所遁形。

陈克祥 平安集团副总经理 10:54

 智慧城市在2008年被首次提出来,经过十年探索,现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技成果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次论坛以“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智慧城市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为主题,符合各方要求,顺应时代潮流,我们期待在座的各位嘉宾今天不吝赐教,畅所欲言,共享真知灼见,共同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添加加瓦,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陈克祥 平安集团副总经理 10:54

本次智博会发布的《平安智慧城市白皮书》展现了平安智慧城市云平台规划建设运营能力。我们始终坚信,专业让生活更简单,科技让城市更美好。平安今后也将持续加快步伐,以深圳为立足点,辐射全国,积极投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中国城市民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与大家共同描绘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美好图景。

陈克祥 平安集团副总经理 10:54

平安智慧城市紧跟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以三个服务为使命,服务国家、服务实体、服务大众,支持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发展。平安智慧城市以“智慧、智理、智效”为理念,运用智慧信息平台有力支撑N个智慧城市板块,包括智慧政务、生活、财政、安防、交通、口岸、教育、医疗、房产、环保、养老等等,对百姓生活影响大、社会价值高的智慧城市板块。

陈克祥 平安集团副总经理 10:54

 面对全球趋势、国家战略,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发展之路,我们责无旁贷。中国平安集团诞生于深圳,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孔子曰“三十而立”,如今的中国平安不仅是全球领先的金融机构,更是一家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企业,平安有雄厚的实力做保障,跻身世界财富500强第29位,每年科技研发投入近百亿,有丰富的资源做铺垫,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客户群体庞大,合作伙伴众多,可以会聚多方力量。有领先的科技作为依托,在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几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科技专利申请树立超过5000多项,有优秀的人才作为基础,500多名大数据专家、研发人员和全球12个研究院组成了平安的顶尖创新团队。目前平安已经迈入了第四个十年,我们将会继续深化“金融+科技”战略,并不断探索“金融+生态”的模式。利用平安过去三十年积淀的技术、人才、场景、资源等多方面优势,构建出平安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为智慧城市继续赋能。

陈克祥 平安集团副总经理 10:54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全国95%以上的省级城市超过76%的地级城市都明确提出正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中国已逐步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试验场。

陈克祥 平安集团副总经理 10:53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创新型国家时,提出了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全新概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智慧城市的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深圳市政府今年出台的《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六个一”的发展目标,即: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

曾瀞漪 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 10:53

城市的发展需要靠领导,但城市的推行要看企业。接下来,有请平安集团副总经理陈克祥先生谈一谈平安集团如何做智慧城市。

牛仁亮 山西省政府原副省长 10:51

以上是我从内地人士看湾区的一些想法,有些想法很幼稚,但是作为内地人很真诚的,我们希望有一天一不小心我们变成自贸区了,全覆盖的自贸区,有那么一天,我觉得将对中国,对内地,对我们的国家和世界的竞争起到战略作用。谢谢大家。

牛仁亮 山西省政府原副省长 10:50

第三,落后地区对大湾区的两个期盼:第一,能不能构建大湾区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廉价的住房机制,给内地提供示范。大家知道,在我们国家的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中,医疗教育方面的投入占GDP比较低,居民的消费占GDP30%多,社会福利的支出占GDP比重只有7%左右,而发达国家比如说美国居民消费占到了GDP的60%,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占GDP比重都在20%以上。北欧当然更高,有30%以上,这些国家的消费占GDP的比重以及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都大大高于我们国家的水平。所以是不是湾区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能不能先在大湾区实行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廉价的住房制度。这首先需要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和支出结构,所以我们认为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一是要提高国民收入向居民倾斜,二是要财政支出向社会福利倾斜。这个做法一方面是完成了中央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目标。另一方面,当前和未来的出口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我们的投资对经济的作用、边际效应越来越低,三驾马车可能要消费上做大的文章,我们通过国民收入的变化,居民消费的提升,可能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大新动能。第二,能不能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全覆盖的、有中国特色的自贸试验区?当前,美国对多国贸易战的同时,他在探讨,在谈判,在推进与欧盟、英国、日本建立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超级自贸区。因为他们这个群体经济比重超过世界经济的60%-70%,作为战略应对,我们能不能在大湾区建设覆盖大湾区的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我们以为自贸试验区首先要进行的内容是不是可以考虑先行实行低税率、低利率改革。目前中国已经是全世界企业税费最高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报道,我们的税费占GDP已经超过了20%以上,而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税率只是我们国家企业税率的一半,特朗普前一段进行大规模的减税政策,现在已经在美国显示出成效。所以我们的高赋税对中国企业不堪重负,严重制约了企业活力,也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在利率方面,多数国家、多数发达国家实行的是低利率政策,有的甚至是负利率。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前处在1%到1.25%期间,香港地区银行贷款利率也在2%左右,而我们国家2018年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银行短期贷款利率为4.35%,有关资料表明去年的贷款总余额是120万亿,但是全部的利率利息12万亿,这样算下来综合利率是10%左右,所以大家都说企业是给银行打工,这是事实。巨大利差以及监管的约束使银行表内资金大量表外循环,资金脱实向虚,偏离了实体经济。中小企业更是陷入了融资成本高、融资难,高利率也使企业成为银行的地道打工者。2018年,世界五百强上榜的企业里面,中国银行企业远远高于中国100多家入榜的中国公司的利率水平,四大银行成为世界五百强清一色的全世界十大最赚钱的企业,中国入榜的是工农中建,排序是工建中农。而美国入榜五百强,银行八家,平均利率96亿美元,而中国上榜的银行五百强里面是十家,平均利率179亿美元。粤港澳大湾区可率先推进利率市场化,推进低税率、低利率的金融政策和改革,与发达国家接轨,或者先将香港的税负、金融体制在9+2湾区内对接,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大湾区自贸试验区。

牛仁亮 山西省政府原副省长 10:50

第二,湾区发展的两个关键难点。第一是如何突破两种制度的障碍。刚才黄奇帆市长讲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两种制度各自有优点,优点如何融合,这是下一步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所以我的理解,这两种制度尽管是一个难点障碍,做得好通过制度创新,把不同的法律体系、行政体系,不同制度的差异本身通过制度创新创造出一个新的中国模式,所以提高他们的互补性,形成集成效应,也就是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有机联动,所以我的理解未来的大湾区现在已经在全球的四大湾区从GDP总量超越东京大湾区,但是我觉得它是一个统计学意义的东西,能不能变成有机的整体,关键是制度创新。第二是如何提高大湾区的软实力,这可能是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与世界的三大湾区相比,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软实力相对薄弱,所以必须学习借鉴港澳和世界三大湾区的重大经验,依靠改革,构建开放包容,有利于独立思考和原创性的研究,尤其是要在重点科学发展创造,基础科学研究,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规则的制定,完善法律体系和提高诚信体系方面要做文章,要有一些开创性的举措。

牛仁亮 山西省政府原副省长 10:50

第一,大湾区引领内地做两个事情:第一是高质量、高技术,山西人经常自娱自乐,说全中国四盏电灯就有一盏是山西的能源点燃的。中国的钢铁占世界一半以上,但是中国钢铁的一半产量由山西的煤炭制成的。那山西这么大的贡献,为什么排那么远?建国初可没有那么差,排在全国第7,这是可以查到的。所以我们走了一条路就是靠自然资源支撑到经济的主体。高层有一个研究报告说,中国有22个省属于资源型经济省会,所以内地人士看大湾区发展带来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首先是高质量、高技术的引领。有一个数据,2017年山西省高技术产值在工业增加占6%,全中国是12%,广东是30%左右,深圳是65.5%。大湾区以后还要分,所以我们在想大湾区和内地的这种联系,这是我们的一个想法。第二,市场经济的引领。中央十八大提出,让市场在资源要素、生产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现在的情况在全国不一致,中西部还是有很大很大的距离,全国而言广东做得最好,港澳市场经济做得更好。深圳的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90%以上,竞争力排在全世界第五大城市,高于东京,而香港自由经济度多少年都名列世界前茅。而现在是大湾区,怎么能够做得更好?就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化到制度创新,从进一步改革开放到进一步对内放开,我们的行政壁垒,我们的资金要素,自然要素,市场化程度还是相当低。所以我们希望大湾区在建设中引领内地,引领全国。这是我的第一个认识。

牛仁亮 山西省政府原副省长 10:50

因此,我在想,主办单位要我来发言,这是他们的智慧所在,内地地区想什么,落后地区想什么,大湾区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所以我今天发言的题目就是:内地人士看大湾区,我谈三点认识。

牛仁亮 山西省政府原副省长 10:49

大家上午好,刚才王市长、徐林主任做了很好的精彩的致辞,黄市长、赵部长做了非常好的报告,我受益匪浅,他们都是名人,大家一定很纳闷,怎么这么高端的论坛来了一个落后地区的人士,讲什么?我也觉得很纳闷。但是我告诉大家,山西不是比较落后,而是相当落后,我们的GDP排在全国24位,13000亿,比深圳市大概还少差不多1万亿,但是落后是每天攀先进,攀进步,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隆重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始出发。那么大湾区能给落后地区带来什么?我们很关心,我们很期盼,我们有很多期望。

冯奎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10:49

谢谢赵白鸽主任精彩发言。赵白鸽主任担任过十二届人大的外事委副主任委员,现在又领导着蓝迪智库,为本次活动提供大力支持,特别是赵主任谈到粤港澳地区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背景下,有很多的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特别他点了几个题目,我觉得这些方面的意义都非常突出,我们应该感谢她。接下来有请山西省原副省长、蓝迪智库学术委员牛仁亮先生为我们带来精彩演讲。

赵白鸽 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 10:48

 我的发言就到这,感谢大家聆听。

赵白鸽 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 10:48

最后提几点建议,因为今天王立新市长正好在这个地方,我们觉得有一点是非常高兴的,以黄奇帆同志和牛仁亮省长都是国家一带一路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他们正在给国家起草一个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其中特别是深圳的发展问题提了两个,我发现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就是你们的区域不够大,深圳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已经近40年,区域很受限制。第二个问题是人口,现在户籍人口500万,真正的人口是2500万,很多是流动人口,但是在深圳不叫低端,真正为深圳建立和创新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个政策可能跟国家很多政策要衔接。这一块黄奇帆同志在重庆就干了一个特别好的事情,当时我是管人口的,我觉得他们对于不同的城市人群的组成有非常重要的构成,不能全找高端人口,连饭也没得吃,连洗衣服的人也没有。我发现土地面积已经通过深汕特别合作区解决了486平方公里土地,这就把区域扩大了。

赵白鸽 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 10:44

第六是关于国际合作,一定要大力提倡。我们经常在国际合作的时候,请到哪个国家的部长,请到哪个国家的市长,这都很重要,但是也不是唯一,我们到了纽约很长时间,纽约到底有什么也不知道,我觉得这种国际合作要真正深入到心里面,你要知道别人的优势在哪里,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深圳到了这样的时候,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建立真正全球性平台。因为智库是专门问题的,我们觉得这些问题大家可以共同考虑。

赵白鸽 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 10:44

第五是要关注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群,要形成一个优质的生活圈,要形成一个健康的绿色区域,这个观点完全支持。因为如果我们把它都变成一个一个的火柴盒,大家是统一的形式,没有一点兴奋点的话,恐怕等到2030年,我们很难面对我们的子孙,很难面对后代,因为你到每一个地方都不知道城市特色在哪里,这也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赵白鸽 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 10:43

第四要建立国际的创新中心,在这里尤其是提到了国际化和开放型的创新体系,我们要知道中国的一个特别大的特征,今天有美国朋友在,中国的产业创新我认为是全世界的第一,科技创新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中国的产业创新是非常厉害的,手机已经7个亿了,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中国产业创新的能力,真正推动粤港澳地区的发展是非常有意思的,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一定要关注中小企业、关注年轻人。院士非常重要,但是院士不是唯一,企业的参与和年轻人的参与非常非常重要,这些人如果没有80年代的改革开放,恐怕今天也很难站在这个舞台上。我希望在这方面要引起高度的关注。

赵白鸽 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 10:43

第三是市场的一体化水平,我们现在比较多的都是强调相互的投资、创业,但是请大家注意,刚才提到的三种货币、三种制度还有三种法律实际上给我们更多的选择,其实在市场一体化方面,我们特别要强调像香港和澳门有很多软性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关于市场化程度这一块,这样才能使我们有更多的选择,而且真正使市场一体化,特别是和全球市场的对接,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中美贸易已经感觉到压力很大,现在要用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标准,这方面是可以很好的进行学习的。

赵白鸽 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 10:43

第二,这个目标叫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刚才黄市长已经提到了,这个基础设施除了我们知道的铁公机以外还有要高度关注的网络、空港群,因为空港群除了港口以外,空港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正好用今天这个机会跟大家宣布一个特别重要的信息,就是2019年的4月2号,将由我们和香港梁振英原特首主持,要搞一个全世界的空港协会,委员会在那快会,同时把空中丝绸之路第四届论坛将在香港举办,因为今天有很多市长都在这,时间是4月2号,到时候会统一来组织,这里也特别希望能邀请发改委的城镇中心一块把这个工作完成。所以基础设施这一块我觉得网络空港和港口恐怕也要做一个完整的思考。

赵白鸽 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 10:43

第一,现在设计的目标一共有六个方面,我觉得刚才黄市长把这六个方面所有的细节都做了阐述,我再说一遍,我觉得有几个没有考虑的东西要思考,第一个是目标,他在这里提出的经济目标两个重要数字,一个是到2020年GDP规模达到1.35万亿,我相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总体目标都有,但是给大家的一个特别清晰的印象,首先考虑的就是经济,我觉得可能纽约的市长会提这个问题,社会、人民、公民、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这里要有一个综合目标,特别是现在新型全球化以后,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样的一些东西应该引起我们各市市长,特别是大湾区领导的高度重视。

赵白鸽 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 10:43

 我这里大概是个跑龙套,我把各自的重要观点提炼出来。今天最重要的受众是王立新市长,因为有的时候大家说了半天最终不能实现的话,效果就是有问题的,所以怎么样影响决策者,我认为是这样研讨会的很重要的内容。意义、目标都谈到了,纽约市长重点要讲纽约大湾区的问题,因为中国湾区还没开始,但是我想谈在设计当中的问题,特别是徐林同志是设计者,我想把这样的问题从另外的问题提一些看法,另外提一点建议。

赵白鸽 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 10:42

 蓝迪作为特邀主办单位,我想讲这一场设计上的一些考虑。这一场请了几个大腕,大家听完黄市长讲的,他是一个特别大的决策人和实践者,徐林同志是一个设计者,当时粤港澳大湾区过程,所以你们把他们的讲话仔细考虑一下,就非常有意义。还有一位牛仁亮省长会谈中西部地区怎么跟粤港澳联系,李铁是区域大腕,是搞区域经济的,除此之外还有几个老外,我刚才跟他们谈,一个是纽约的原来的常务副市长,他告诉我第一次到中国挺可怜的,天天在纽约干活,也没时间出来转,第一次来中国,会介绍一下纽约怎么做的。日本的朋友我不知道是谁,日本的湾区也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位是从香港来的,他说他重点要介绍新加坡,新加坡没有作为全球的三大湾区案例,但是新加坡是很有意思的,他和中华文化有很多的相似性。

冯奎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10:41

感谢黄奇帆委员,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提供了非常大的信息量,很多方面给了我们思考。接下来有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副主任委员、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女士为我们带来精彩演讲。

黄奇帆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10:35

坚持一国两制背景下的三个税区、三个法律管辖区,三个货币地区的体制,实现交通、关检、人员规划的四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就能乘风破浪,潜力无限,为中国湾区和世界发展实现蓬勃动力,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黄奇帆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10:35

第三合作领域要拓展,不仅是经济领域,还要在提高社会管理能力等方面加强标准对接和资源互认,共建宜居宜业的城市群。

黄奇帆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10:35

第二个方面,努力推动交通、关检、人员互通,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当务之急是破除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障碍,克服不利于人流发展,硬件制约和制度制约,最重要是实现四通。一是交通互联互通,对标世界级湾区的发展路径,经济融合发展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前提,这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仍有较大差距,这方面的互联互通和法制和关税制度没什么关系,是我们主观改革开放是可以实现的。在这点上要向东京湾区学习,东京湾区庞大的港口群和世界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对发展城市工业群形成了巨大支撑,首先是高校通达全球,发挥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带动大湾区内四大城市共建城市港口群和空港群,形成交通优势。其次要强化湾区和中国内地的联系,强化高速公路,加强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的紧密联系,这方面深圳市长也讲到了一个规划,中国在过去五年形成了十大高铁枢纽,三个是终端型枢纽,七个是通过型枢纽,比如上海、北京、广州是各个地方高铁通向这个城市,他是终端型枢纽,像南京、重庆、郑州、武汉,是各个高铁通过这个城市,形成交叉通过型枢纽。而深圳通向香港,深圳沿海边通向茂名,通向赣州、湖北等等方向,通向上海的可以从上海到浙江、福建沿海过来,这样深圳至少在六个方向上国内其他城市都把它作枢纽终端,这时候深圳的地位就越然而升,一个高铁一年可以带动几千万人群,如果有五六个高铁,每个高铁几十个序列的班次,形成的车站一年500万,一天500万人群,一年是几亿人群,极大的推动这个城市的枢纽中心功能。再有要畅通湾区内部,完善大湾区的城际轨道网,发挥好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空间优化的引领作用,总之要通过提高通勤效率,促进大湾区经济交流和资源整合。二是关检互联互通,在全球国内贸易实践看,关检互联互通是经贸融合的重要手段,欧洲有20多个国家海关都各自独立,并没有取消,但是他们是关检互认,一个国家检过了,其他的国家货物进货的时候不再重复关检,现在的电子海关完全能实现这个做法,所以当前尤其要抓住内地关检机构整合,大力推进粤港澳海关快速通关,要推动粤港澳产品检验和认证结果的互认,推动内地和港澳在教育、金融、文化、医疗等领域的进一步开放。第三是人员互联互通,人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湾区经济发展中也不例外,推动人员互联互通,不是要把湾区内所有的人都变成一个城市的人,关键是要满足居民频繁往来的需求,数据显示目前香港居民经深圳出入境每天40万人次,深圳往来香港每天12万人次,这个数字今后肯定还会上升。在最基础的层面是确保人口进出的便利化。现在湾区内人员进出粤港澳还应该进一步简化通行证之类的审批手续,我认为可以实行这样的政策,只要在粤港澳湾区内学习、工作、生活的人群就可以有特别通行证,在湾区内来来回回进出自由,比如白天在深圳工作的,晚上可能住在香港,白天在香港工作的,晚上可能住在深圳,方便湾区内的居民就业就学方面带来便利。第四是规划互联互通,湾区经济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性,首先产业发展要错位。目前区域性城市主导产业,差异化程度还不明显,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各核心功能,用产业链思维参与全球化竞争,把本地区最能发挥优势的产业搞上去,加强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其次是科技创新要协调,大湾区内有173个高等院校,多于东京湾区的130所,仅次于纽约湾区,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国际化开放性区域体系,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科技创新走廊。

黄奇帆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10:28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确保一国两制不动摇,不走样,如果实行了统一关税、统一法律就会改变,保持现有格局,不伤筋动骨是最有力保障,正是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制度多样性,才有效促进了人才、技术、资金的优化配置,形成了在世界湾区中今后名列前茅的地位。

黄奇帆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10:27

五是有利于更好发挥一国两制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

黄奇帆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10:27

四是避免同质化竞争。湾区经济同样遵循竞争和合作的市场法则,按照过去经验,如果把粤港澳大湾区搞成同质化的制度体系,看似跟过去接轨了,但是恰恰把大湾区天然的体制优势给抹平了,最后可能是深圳抢香港的优势,珠海抢澳门的优势,导致九个城市竞争大于合作,九个发动机变成一个普通发动机,造成内耗局面。比如香港的金融制度使得港币和国际货币是一体化的,也让香港成为一个独特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果湾区金融制度一体化,不仅不能增强湾区内各城市的金融竞争力,反而会束缚和绑架香港金融,甚至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应该说保持现有格局有利促进湾区内各城市差异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黄奇帆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10:26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关键是要优化资源配置,使其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香港澳门最需要的是土地和人口资源,而广东有比较大的地块和人口资源,港澳地区的制造业可以到广东扩大规模,从而腾出宝贵的空间、人力专注于金融贸易、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方面是粤港澳湾区主攻方向之一。香港和澳门有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校和科学家,有很强的原始创新和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而珠三角地区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巨大优势,各地各展所长,就能实现1+1大于2的资源优化配置效果。如果在管理制度上把整个湾区变成同构化的体制,所有的资源配置都会趋于平均分布,效果就大大折扣。

黄奇帆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10:26

二是促进互惠互利,制度的差异性和贸易的产业合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益于比邻港澳,借助港澳平台快速联系世界,实现了飞跃发展。2017年广东对进口出额,实际吸收港澳投资分别占全省的17.3%、82.8%和57.5%,香港因为内地的改革开放为后盾,其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和提升,比如香港的资本市场依托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快速的甩开了台湾、新加坡、韩国等资本市场。80年代、90年代香港回归之前20年左右,香港资本市场的股票市值大体上是香港GDP的两倍,新加坡也是,台湾也是,韩国是1.56倍,大体是相当的。回归以后这20年,香港目前30多万亿的市值,跟香港的两万多亿港币的GDP是15倍,是不是新加坡也变15倍,台湾也变15倍?他们还是本地区GDP的两倍,如果没有一国两制,如果没有大陆的腹地成为香港上市公司的资源,香港独立在外的话,也就是从两万多亿GDP,四万多亿的市值,所以一国两制是香港资本市场越出水面,成为世界第三大资本市场的原因。所以仔细想,一国两制还是形成了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面。

黄奇帆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10:25

一,保持一国两制背景下三税区、三法律、三货币的体制是粤港澳大湾区最的潜力所在、动力、特色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要坚守一国之本,不追求同质化,这会带来五大好处。一是实现各优其优,各特别坚持特色,香港经济孕育于高度的市场化环境,在金融、商贸等方面极具竞争力,超级联络人的角度突出。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深圳是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广州是辐射内地的桥梁和纽带,佛山、肇庆、将门、珠海、惠州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都是在过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些优势的彰显是基于一国两制背景下制度的多样性造就的,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会更加各优其优,各美其美。

黄奇帆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10:24

 对于走向目前探讨较多的是如何实现这个地区全方位的一体化,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背景下,三税区、三法律、三货币的特点已经显示出最大优势,我们用不着也不能走东京、纽约或者旧金山一国一制的那种发展路子,必须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湾区经济发展模式。这里我要讲两个方面:

黄奇帆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10:24

从运行机制看,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有着明显不同,世界的三大湾区都是一国一制,在同一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下进行,由此完成的产业比较单一,东京湾区定位为产业湾,纽约定义为金融湾,旧金山湾区是科技湾,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国两制背景下的三税区、三法律、三货币的地区,也就是有三种法律、三种货币,由此产生了多产业、多品种的格局,特别是经济特区等行政区划和自由贸易行政区、自由港等经济区域叠加,以科技创新、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复合了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三大功能。

黄奇帆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10:20

省市全球,湾区经济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彰显国际竞争力的新载体。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陆路口区域,世界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聚海岸100公里的地区。过去世界范围内形成三大工人的成熟湾区,包括日本的东京湾区,美国的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正式提出,世界四大湾区格局基本形成。实际上粤港澳大湾区的许多经济指标已经与三大湾区大体相当,GDP1.38万亿美元,占中国的GDP的12%,超过旧金山湾区的0.82万亿美元,接近纽约湾区的1.8万亿美元和东京湾区的1.68万亿美元。GDP增速7.9%,高于东京湾区的3.6%,纽约湾区的3.5%,旧金山湾区的2.7%,拥有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16家,接近纽约湾区的22家,旧金山湾区的26家,仅与东京湾区70家有较大差距,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全球经济新支点的作用明显,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前景广阔。

黄奇帆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10:17

各位嘉宾,各位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活动,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论坛是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务实行动。在这里我谈几点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黄奇帆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10:17

我发言的主题是在一国两制背景下三个税区、三个法律管辖区,三个货币是粤港澳湾区最大的潜力所在,动力所在,特色所在。

冯奎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10:16

谢谢王立新副市长的致辞,接下来进行主旨演讲环节,首先有请重庆市原市长、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先生带来演讲。

王立新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0:08

最后,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谢谢!

王立新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0:08

加快环境的基础设施,促进人流、信息流等高效流动,共同打造全球最具发展空间,最具增长潜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的城市群,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发展稳定,为我国建设一带一路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王立新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0:07

另外深圳还有一个发展的机遇,就是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这是广东省委省政府送给深圳人民的一个礼物,我们在汕尾划了486平方公里给深圳进行规划和发展,这个地方离深圳110公里,现在有高铁也有高速公里,我们正在规划一条专线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直通深汕合作区,这在国内还是比较罕见的,我们叫飞地经济,这个地方的居民要全部转成深圳户籍。

王立新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0:07

 我们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指导和蓝迪智库等学术界的帮助下,虚心学习,借鉴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建设经验,全面推进粤港澳三地科技、金融、产业、教育、人才等领域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港澳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特别积极,香港林郑特首多次来深圳,也到珠三角其他城市访问。到今年年底,她还要率领一个庞大的几百人的代表团来访问,在这之前香港的各个局局长率领他们系统的庞大的代表团来珠三角学习访问交流,按照他们的说法,过去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跟香港的合作大家知道,深圳跟香港是天然的联系,我们正在建设的前海深港特别服务合作区是全国瞩目的地区,现在正在跟香港洽谈合作的是在皇岗口岸附近的河套地区,河套地区香港是0.8平方公里,但是香港新界地区有非常大的腹地,香港也正在计划开发,我们在河套地区规划了3平方公里,包括皇岗保税区,跟香港来对接,这一块地地位叫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香港政府包括香港的立法会对这个项目特别重视,香港立法会已经通过拨款500亿开展相关的规划和建设。所以在深圳也很快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点。

王立新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0:07

当然深圳最具有竞争力的是产业链,深圳产业链是最完整的,特别是在当前的电子信息产业、人工智能,我听到很多做人工智能的企业和学者说,他们还是觉得在深圳做人工智能产业比较好,因为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设计的产品,在一个小时之内的车程很快可以给你找到所有的零部件,给你制造出来。这是深圳既有研发优势还有制造业优势,这是其他地方不能够比拟的。面向未来,我们愿意以此次论坛举办作为契机,把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真知灼见转化为指导深圳参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强大动力,以湾区各兄弟城市携手并进,共创未来。

王立新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0:06

在资金方面,深圳投资机构特别是VCPE非常发达,注册超过了5万家,实际运作的也有1万多家,除此之外政府早期成立了深圳创新投还有深圳高新投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这样一些平台。我们的创新投在全国的创投机构是名列第一的,是全中国办得最好的创投集团,这两年市区两级投入了巨资,市政府注资了一千亿作为政府引导资金,各个区也非常踊跃,各个区政府注资了700多亿,除此之外我们第一次设立了50亿天使投资资金,这在地方政府来讲是非常少有的。市委市政府的理念就是市场不做的政府来做,因为目前中国的投资机构都是急功近利,最好明天上市我今天就进去,现在政府来做打基础、立长远的工作,我们拿出50亿,我们书记说,本来他想拿100亿,征集了投资人的意见,大家说先拿50亿看看,我们先拿了50亿做天使基金来扶持优秀的、有前景的小微企业进行培育。

王立新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0:06

在人才引进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了510万各类人才引到深圳,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家知道这两年各地抢人很厉害,其实深圳在十多年前,已经是在用这些政策,只不过外界不知道,比方说大学生入户这样的政策在深圳十多年前已经实行,自动入户。创新型平台的引进非常之快,各个大学、科研机构、研究院所还有两院院士大规模的在深圳建设创新性平台,现在已经达到了1100多个,在十多年前深圳没有院士,当时引进了牛院士,是深圳的第一个院士,全城轰动,现在深圳已经有38位全职院士,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刷新。每一个院士过来带着他们的对在这里建立研究中心和成果转移中心,在各行各业发挥巨大的作用。全球也有五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在深圳建立重点实验室。

王立新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0:06

深圳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市更加宜居宜业,为更好落实国家战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深圳正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省深圳的工作重要知识精神和四个走在全国的要求,当前各种创新的要素正在快速的向深圳聚集,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家知道过去深圳大学在80年代虽然是新办,但是当时在中国名气非常之大,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深圳并没有再办大学,我在这要跟大家通报一个情况,深圳除了深大以外,前些年办了南方科大,现在南方科大也是进步非常之快,在全国、全省高等教育方面创出了很多改革的新成绩。我们在职业技术方面,高等有个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个学院可能名不见经传,但是办工厂的人都知道这个学校,因为它在中国的职业教育排名第一,所以深圳人做什么都是做中国第一。我们还有信息技术学院,最近跟大家报告教育部正刚刚公示完深圳技术大学,我们正在办一个深圳技术大学,主要是学习德国的技术教育,现在已经在招生。除此之外我们还走一条路子,跟国内外著名高校合作办学,现在跟清华大学,也是我的母校,在北京地区以外唯一的校区也就是深圳,现在深圳研究生院办得非常好,很快我们要办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第一个成员就是清华伯克利工业学院,中国最好的工科大学和美国最好的工科大学在深圳办了深圳学院。北京大学在深圳唯一的外地校区办了深圳研究生院,我们现在还在申办本科,也要办深圳校区,哈工大在深圳办了研究生院,还办了哈工大深圳校区,这个校区是招本科生,这两年的招生已经超过了哈工大的本部。我们问赵校长的感受怎么样,他说感到非常高兴。港中大深圳是我们跟香港合作的重要成果,港中大在深圳的招生已经排在广东省第一名,在深圳招200多人,也是排1千名以内,这也说明了它的强大吸引力。除此之外,我们和北理莫斯科大学等等一系列的大学正在筹划之中,现在深圳总共已经有13所大学,所以深圳本地的大学在蓬勃发展。

王立新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0:05

我们现在也在全面推行河长制,过去深圳积累的水污染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经过这三年多的努力,深圳的河流可以在明年全部变清,深圳的地面上不再有黑臭水体。

王立新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0:03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营商环境最优,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引擎,深圳地处全国、全省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过38年的发展,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包容的城市文化,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2017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超过2.24万亿元,位居亚洲城市前五,中国大陆城市第三。2018年上半年继续保持8%的增长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去年二三产比例为41.3:58.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2万家。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与此同时,城市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去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仅28微克,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十大城市之一。所以一讲到深圳,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第一是经济特区,这是过去30多年大家对深圳最突出的印象,除此之外一个是深圳的创新,一个是深圳的空气质量,所以现在很多的企业、企业家到深圳来,他们看重深圳的创新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王立新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0:02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这既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重大实践,将为粤港澳三地发展提供新坐标,带来新机遇。

王立新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0:02

作为2018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论坛在深圳隆重举行,来自粤港澳三地及世界著名湾区城市的政府、企业和学术界朋友共聚一堂,共同展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美好前景,首先我谨代表王伟中书记、陈如桂市长,代表深圳市政府向远道而来的贵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对于深圳特区改革开放、创新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立新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0:01

尊敬的黄奇帆先生,赵白鸽女士,牛仁亮先生,尊敬的徐林主任,李铁理事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冯奎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10:01

谢谢徐林主任致辞,下面有请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先生为我们致辞。

徐林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10:00

所以今天的讨论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特别是今天有一些重量级的来自国内外的嘉宾来讨论这些问题。我在这对在座的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我也希望今天的讨论能够使在座各位,无论是理论思考还是政策制订、体制改革方面,都能带来一些新的启发,谢谢大家!

徐林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09:59

因为粤港澳地区是中国最具有创新活力的地区,我们都知道,从统计数据看,中国在国际上PHT专利,粤港澳大湾区占了全国的一半左右。从城市化战略来看,城市群是城市化战略的核心内容,粤港澳地区是中国到目前为止最成熟的一个城市群。从区域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好了,也能够辐射带动一些其他的地区,因为我们过去还有过泛珠三角的区域战略考虑。所以我觉得,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好,是可以实现一举多得的重大战略。但是这个地区无论是作为区域,是一国两制的跨边境区域,无论是作为一个城市群,还是作为中国经济和创新最有活力的地区,也面临着自己的问题,城市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港澳如何更好的与内地融合。一个区域性的地区要实现高效的一体化发展,特别需要高效统一的市场,使得各类要素,人才、资金、创新要素能够在这个区域内无障碍、高效的配置,这些问题实际上都还面临一些体制、制度上的障碍,需要我们对此来进行研讨。

徐林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09:59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是我在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当司长期间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时候酝酿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当时深圳市政府领导许勤同志还有副市长唐杰同志到规划司讨论交流工作,提出了湾区经济这个概念。但是那时候深圳市的领导聚焦主要还是深圳湾的发展问题,后来我们经过讨论,觉得要把湾区经济这样一种发展的模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话,特别是上升到国家区域战略,有必要考虑特别是统筹考虑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问题。后来这个概念得到了广东省省委省政府、深圳市政府、香港和澳门政府的高度认同,最后他们也给中央提交了建议,形成了中央在十三五规划纲要期间的一个新的区域发展的重点战略。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也是经过一个上上下下、广泛讨论深入交流形成共识之后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后来,国家发改委又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在我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实际上承载了中国三个很主要的战略,一个是创新发展战略,还有一个是区域发展战略,另外还有一个是新型城市化战略。

徐林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09:57

尊敬的王市长,尊敬的赵白鸽主任,牛仁亮省长,尊敬的各位与会嘉宾,大家早上好,在本次博览会期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的论坛,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冯奎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09:57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今天召开粤港澳大湾区论坛,讨论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可以说是恰逢其时。首先有请今天的主办方代表作大会的致辞,有请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致辞。

冯奎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09:57

2018粤港澳大湾区论坛正式开始,40年前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当时我们讨论的是经济开发区,讨论的是深圳特区,讨论的是城市发展。40年过去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讨论湾区发展,讨论城市群,讨论中国如何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贡献我们的力量,同时在开放的背景下汲取世界的智慧来获得发展的新动能。

冯奎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09:56

参加对话的嘉宾有: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曾瀞漪,香港立法会议员、立法会资讯科技及通讯事务委员会主席、香港智慧城市联盟督导委员会主席葛珮帆、香港特别行政区科技局副局长钟伟强,新世界中国董事兼副行政总裁黄少媚,德勤亚太区市场和行业领导合伙人、德勤中国副主席蒋颖、北京思源政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亮,平安智慧城助理总经理杨顺祥。让我们一起以热烈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莅临本次论坛。

冯奎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09:54

今天还有一些重要发布,为我们主持汇报的有: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报副总编辑陈柳钦先生,龙信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数据科学家王成刚先生,新世界中国董事兼副行政总裁黄少媚先生。

冯奎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09:54

今天在国际模式的讨论嘉宾当中,出席的嘉宾有: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Jonathan Woetzel先生、纽约市原第一副市长Anthony E.Shorris,东京都前副知事青山佾先生,香港国际金融学会创会会长肖耿,城市土地协会亚太地区会长Nicholas Brooke。

冯奎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09:52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本次论坛的主持人,来自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这次论坛2018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主题新坐标与新机遇,这次机会是由国家发展委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由国家发改委政府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这次活动得到了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下面请允许我介绍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演讲嘉宾。在我介绍完之后,大家一并鼓掌,出席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代表,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先生、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先生。发表主旨演讲的嘉宾有:重庆市原市长、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先生;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女士;山西省原副省长、蓝迪智库学术委员牛仁亮先生;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