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3 14:44

人民网传媒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日前正式发布,8月15日上午9:00,《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黄楚新将做客人民网传媒沙龙,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解读新媒体蓝皮书,敬请关注!

2018-08-15 09:00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节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6月底正式发布了,本年度的新媒体蓝皮书分总报告、热点篇、调查篇、传播篇、产业篇等五个部分,汇聚了国内50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究成果。今天我们人民网演播室邀请到的嘉宾是《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先生,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黄楚新先生,欢迎二位!

2018-08-15 09:00

唐绪军

大家好!

2018-08-15 09:01

黄楚新

各位网友大家好!

2018-08-15 09:01

主持人

可以说每年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都要总结过去一年整个新媒体行业的发展状况,并且对未来的新媒体发展状况进行预测,首先请唐所长给我们谈一下过去一年新媒体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2018-08-15 09:05

唐绪军

我们在做这本新媒体蓝皮书对自己有一个要求,首先是要把握上一年度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态势,在这个态势的基础上预测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所以每年我们都会研判一下过去一年新媒体发展到底有了哪些进展,怎么概括它。今年的新媒体蓝皮书对2017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概括:

2018-08-15 09:05

唐绪军

    第一方面,国家战略有了新的发展;
    第二方面,对于信息化,以新媒体所带来的成果进一步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三方面,数字中国步入了快车道;
    第四方面,网络治理有很大的成效;    第五方面,智能互联有了新的突破。

2018-08-15 09:06

唐绪军

所以简单来说,2017年整个新媒体的发展状况大概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来归纳。党的十九大是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愿景,在十九大报告中也多次提到新媒体,既有对过去我们中国新媒体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有对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直面,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发展新媒体的一些方向性的、政策性的指向。所以,这对中国的新媒体发展来说,因为国家战略从2016年就开始提出来了,去年的一年,在中央顶层设计部署下,整个新媒体的发展步伐更快了。所以,我们从这五个方面来概括2017年整个新媒体发展的状况。

2018-08-15 09:07

唐绪军

这里我需要补充说一下,我们对新媒体的理解,不是狭义的传统大众媒体概念,新媒体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就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所形成的信息传播介质及其应用,不仅仅只是看报纸有了什么发展、电视有了什么发展、广播有了什么发展。现在所有的基于数字化技术、基于移动通信所形成的能够传递信息的介质以及它们的应用,我们都认为是新媒体的状况。媒体无非是人和传播介质的结合,以前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是一个稀缺资源,比如报纸需要有刊号、需要有纸张、需要有运输,它涉及的传播面不广。但是现在基于互联网、基于移动通信技术它的范围就非常非常广了。自媒体也可以成为一个媒体,他就是一个自然人、一个个人跟一个介质的结合,就可以成为一个媒体,有可能它的影响力、它的传播力要比原来我们所说的传统媒体能力更强、传播更广。

2018-08-15 09:08

唐绪军

基于这点考虑,整个一年新媒体的发展,我们认为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智能化越来越强。总的概括来说,我们判断2017年的整个新媒体发展就基于上面五个方面,在我们的总报告中每一部分都有具体的阐述,如果各位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我们今年的新媒体蓝皮书的报告。

2018-08-15 09:08

主持人

刚刚唐所长从宏观的角度为我们大体介绍了一下整个发展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具体从每个方面来谈。首先问一下黄主任,根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了4.85亿,占总体网民的62.9%。您觉得当前的政务新媒体有哪些优点?在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哪些缺点呢?

2018-08-15 09:10

黄楚新

当前政务新媒体发展非常之快,可以说是因为有党中央、国务院早几年对政务新媒体方向的指引,比如关于政务新媒体发展当中,关于一些政务信息公开过程当中有一句话我觉得印象非常深刻,比如说“让信息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这句话我觉得就深刻阐述了我们政府部门如何让这些信息通过新媒体的手段进行传播。现在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指尖上的政务”或者“手机上的政务”,所以很多政务部门通过“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把相关的政府信息更加充分、广泛地告诉公众,我们可以足不出户,或者很短时间就可以办理相关政务信息。比如过去我们可能要办通行证、护照的时候可能要花很长时间,现在我们办护照基本上不用等了,我们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去了出入境管理处立马就可以办完。当然我觉得政务信息不仅仅体现在这方面,比如说为民服务的很多方面,比如说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为老百姓提供更加细微服务方面,我觉得都有长足的发展。

2018-08-15 09:11

黄楚新

我觉得未来政务新媒体应该会向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因为现在政务信息相对来说发展不太均衡。不均衡表现在,我认为一个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相对来说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或者说政府部门比较重视的这些地区,这种政务信息发展比较好。第二方面,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可能不同的部门发展也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政务法制部门、团中央一些部门他们相应比较活跃一些,有些政务部门可能仅仅是为了应付一些检查,我们可以称之为“僵尸号”,更新比较少,或者有些从来不更新,仅仅是一个摆设,我觉得这种状况未来应该得到根本转变。

2018-08-15 09:12

主持人

您刚刚说的一点我特别认同,打开很多地方政府部门的政务新媒体,打开微信阅读量一看,阅读量两位数或者三位数,可能还没有我们发一条朋友圈的阅读量高。所以,未来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您觉得要不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体系的建设呢?

2018-08-15 09:12

黄楚新

应该有,这方面近几年国务院跟有关部门甚至是研究机构有些合作,比如说我们社科院法制所就跟国务院有个合作,早期是对政府部门网站每年都有评估,比如你更新信息多少、对网民的回复有多少。

2018-08-15 09:12

主持人

下沉到哪一级?

2018-08-15 09:12

黄楚新

原来对省一级和部委的,我觉得下一步应该更加下沉到县一级或者镇一级、乡一级,能够督促相关部门让他们提升政务信息的公开性。有些网民可能也注意到了,有时候有些政务信息回馈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模板,我们叫做“神回复”,这种东西我觉得就是一个摆设,不负责任的新媒体传播。

2018-08-15 09:13

主持人

所以未来标准的制定有望解决这样的问题。

2018-08-15 09:13

黄楚新

对。

2018-08-15 09:16

主持人

今年新媒体蓝皮书发布会的主题是智能互联·数字中国,您怎么理解这一主题?

2018-08-15 09:17

唐绪军

首先请允许我骄傲一下,新媒体蓝皮书从2010年起开始出版,从2013年开始连续5年获得了优秀皮书的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现在出版的皮书一共是400多部,我们属于一个新兵、后起之秀,能够连续5年荣获优秀皮书一等奖,一方面是社会大众对我们的褒奖,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自己所下的功夫获得的回报。除了我们每年对新媒体发展的状况进行认真梳理以外,我们每年蓝皮书的发布都会有一个主题,从2010年开始,我现在梳理一下,2010年我们主要关键词是“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从整个世界来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2011年我们叫“本土化与社会化”,怎么样使得一个新的技术跟我们的本土融合,怎么样使得当时社会化媒体刚刚兴起怎么在中国发展。2012年我们的主题是“冲突与融合”,因为在新媒体进入社会以后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会出现很多矛盾,怎么样使得它融合,这是我们关注的。2013年我们的主题是“创新与融合”,2014年我们提出来“微传播”,2015年我们提出的主题是“国家战略”,2016年我们提出的主题是“互联网+”,2017年我们提出的是“智能化与视频化”,到2018年我们是什么主题?刚刚我说了,分析2017年中国新媒体发展过程中,我们归纳了五个方面,其中就有一个是智能互联,所以我们把这个作为我们今年发布会的主题,就是“智能互联·数字中国”,这八个字,我们皮书团队认为能够比较好的概括2017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的状况。所谓智能互联,就是说在信息智能化这个基础上,它越来越通过智能进行相互的连接,不止是以前单独的连接,这种连接带有智能化的成份在里头,比如说云计算,比如说去年一个最火爆的或者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智能音箱,各个互联网智能企业都发布了一些新的产品,比如说小雅智能音箱、小I同学、天猫精灵、小度在家,去年市场上突然火爆,这种智能的数字化产品,以前没有,将来会越来越跟物联网相连接,这是一个发展趋势。这是“智能互联”,前四个字。

2018-08-15 09:17

唐绪军

数字中国,主要是讲到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现在各地都在进行智能城市的建设、智慧化城市,比如我们出行的交通卡,现在你上地铁不仅可以用卡,现在完全可以用手机了,而且不仅在一个城市,在多个城市,比如京津冀的联动,这就是整个中国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字化建设所出现的成果。

2018-08-15 09:21

唐绪军

智能互联跟数字化中国其实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智能互联越发展,数字化中国的建设就越快。数字化中国的建设越快,整个中国的智能化程度就会越高,这个是相互促进的。所以,我们确定今年的新媒体蓝皮书发布主题就用这八个字作为我们对过去一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对未来新媒体发展的一个展望。

2018-08-15 09:22

唐绪军

我记得去年我在这里跟网友们交流访谈的时候也被问到,明年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会是怎么样,我当时提出,在教育的智能化方面可能会是一个突破口,会是一个发展的重点,但现在看来,从2016年—2017年的发展,我们这个预判还是有一点道理的。现在整个智能互联尤其是知识付费方面发展得非常快,将来数字化中国的建设、智能城市的建设,逐渐每个城市发展以后,整个中国都连起来的话,它的效益是非常巨大的。

2018-08-15 09:22

主持人

我觉得对新媒体整个行业的预测应该说是比较困难的。

2018-08-15 09:22

唐绪军

每年都会有新的东西,都不在你的预想范围内,但是这个大势我们要通过现状的研判进行把握。确实我们不可能准确的预测到,比如明年哪个东西是一个爆款、哪个产品为大家所追踪。比如说刚才也提出,现在我们自己玩微博的就很少了,以前天天要上微博好多次。现在尽管我们都有微博,我们也有粉丝,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用的已经很少了,这其实是一个发展,整个互联网行业新媒体的发展不断有新的产品吸引你的眼球,不断方便你的生活各个方面,所以,有新的东西是一个迭代的发展,当然并不是说一样东西就完全替代了另一样,只是你原来做不到的我做到了。

2018-08-15 09:22

主持人

各自找到各自的用户,各自找到市场。

2018-08-15 09:23

唐绪军

对,其实它也不是完全分割的,我既用这个、也用那个,你这个功能好我用这个功能,它的那个功能好我用它的那个功能,相互之间也是一种促进。

2018-08-15 09:23

主持人

所以准确的预测一款产品可能不是很容易。

2018-08-15 09:23

黄楚新

这个不容易。

2018-08-15 09:23

主持人

但是说在整个行业中找到规律和发展趋势,这个是可以预测的。

2018-08-15 09:24

唐绪军

对,一个领域、一个大势,这个可以有所判断,但是具体哪一个产品、哪一块应用这个比较困难。

2018-08-15 09:24

主持人

刚刚唐所长也给我们总结了一下2010年到现在这么多年整个蓝皮书的主题,可不可以这样概括,最开始从“世界眼光看中国”,慢慢变成“从中国的眼光看世界”,而且引领整行业发展趋势?

2018-08-15 09:25

唐绪军

可以这么看,毕竟互联网技术最早是美国、欧洲,现在方兴东老师正在做互联网发展史的调查,他采访了很多美国人、欧洲人,也包括亚洲的日本、还有澳大利亚等等,这项技术不是我们原创的,是引进来的,当然我们要看整个世界的发展,但是随着中国的应用越来越多,中国的投入越来越多,中国在互联网技术上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说跟世界上基本上同步了,应用肯定也是第一大国,用的越来越多。有市场需求,就会促使企业研发更多新的产品。以往大家可能都感觉,我们的很多产品都是模仿别人的,别人出一款什么,相应的我们也模仿做一个什么,但是现在我们有能力做适合于中国的一些新媒体应用的产品。

2018-08-15 09:25

主持人

本土化。

2018-08-15 09:26

唐绪军

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还有创造,这个应该说从引进、吸引、模仿,现在到同步、创新发展,这个其实也是我们国家鼓励创新、鼓励互联网应用。因为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多次强调,要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要鼓励创新,要吸引各方人才,要使得互联网信息化作为促进中国发展的一个新的引擎,所以这方面中国的发展这几年看来,现在都说“新四大发明”,这些其实都跟互联网、跟信息化技术紧密相关的。

2018-08-15 09:31

主持人

提到这几年新媒体行业有两个领域最大的热点,无非就是直播、短视频,可以说是各领风骚、群雄逐鹿这样的状态,接下来想问黄主任,这个领域未来会不会出现像新浪微博或者说腾讯微信这样的一家独大的企业?

2018-08-15 09:33

黄楚新

说到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确我觉得也是近两年来一个重大的创新,我们前段时间也接待了外交部安排的周边十几个国家来我们新闻所调研考察,在这个会上有一些比如说包括蒙古、马来西亚和周边国家,他们对于我们国家短视频的发展非常感兴趣,比如说抖音、快手,也是近几年来在市场当中非常火爆的一种现象。当然,短视频、网络直播早几年我觉得更多的是一些商业的新媒体机构或者商业新媒体平台做得更多一些,比如说刚才我们所提到的一直播、抖音、快手,但是我也注意到,尤其是今年以来,我们国家一些主流媒体或者说我们叫做央媒,他们也在短视频当中发力,比如说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等都在这方面发力了。因为过去这些商业机构,当然我觉得他们在技术创新方面,这种引流方面,做的非常好,很大的技术平台,导流也做的很好。但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内容方面,我觉得这方面应该是他们的短板,因为他们在内容方面还是比较缺乏的,甚至很多人说,在短视频当中很多不是审美,而是审丑,在微博、微信当中看到一些短视频不是正能量的传播,有的是生活当中的搞笑、审丑的东西。所以我们如何让短视频、网络直播能够实现长期的发展、可持续性的发展,最后除了技术之外还是要靠内容。内容从何而来?内容还是要我们这些央媒应该凭借自己强大的这种知识生产能力,我们推出好的内容产品,把我们过去在文字方面、图片方面好的经验转向视频方面。当然,新华网,尤其是央视网,他们在这块可能更有实力,我觉得通过我们这些央媒,把好的内容生产出来,可以实现短视频可持续性的发展。

2018-08-15 09:33

黄楚新

当然未来会不会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比如微博、微信一家独大,我认为这种情况出现的机遇应该会比较少,可能会群雄逐鹿,也许会有五六家、十几家都做的应该不错,我自己是这个判断。

2018-08-15 09:33

主持人

您觉得每一家都会有一些固定的受众人群?

2018-08-15 09:34

黄楚新

对,应该的,比如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其实自己的优势都不同,咱们人民日报是依托于党报的长期发展历史,过去我们在文字内容方面、在图片方面有很悠久的历史,我们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比较深刻的把握,我觉得我们定位可能是定位党政群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他们可能定位另外一个群体,我觉得可以实现这种差异化的发展。

2018-08-15 09:34

主持人

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黄主任,现在尤其是2017年、2018年,短视频的兴起好象似乎很多的抢占了网络直播的风头,您觉得未来这两个会出现多大的竞争程度?会影响另一方的发展吗?

2018-08-15 09:35

黄楚新

短视频的发展,如果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应该说也是满足了受众这种求快的心理。因为在当今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工作的压力很大。另外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移动传播的时代,现在我们国家的网民在今年年中的时候接近8亿了,8亿网民当中已经有97%以上的网民使用智能手机获取信息,手机的屏幕只有那么大,所以期待接受的心理就是短平快,比如说在手机当中看1个小时,你会受得了吗?受不了,我们希望看短的30秒、5分钟、8分钟,或者最长10分钟、15分钟了不得了,所以短视频一个是适应了我们技术发展趋势、另外一个是适应我们受众的心理,在生活节奏很快、生活压力很快,比如说上班途中或者某段垃圾时间打发我们这段时间。

2018-08-15 09:35

主持人

您觉得它适合产生新闻产品吗?

2018-08-15 09:36

黄楚新

新闻产品,我觉得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各种形态出现,比如过去我们有消息、我们有深度报道、我们有相关的评论,其实这种短视频我认为我们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一种新的消息的状态,这种消息很短,可能只有30秒、可能只有1分钟,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了我们受众的接受心理。

2018-08-15 09:36

主持人

会不会因为短视频市场过于巨大,从而影响了很多深度类的、调查类的新闻产品产生?

2018-08-15 09:38

黄楚新

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问题,的确,是不是我们都接受了短平快的信息以后是不是我们一些有深度的、有思考的东西会消失了呢?所以我觉得另外一方面来说,一方面我们要制造一些短视频,这是满足我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求快的心理。另外一方面,我们如何满足我们受众所谓的我们说新闻背后的故事这种心态,也就是说深度的挖掘,我们通过“两微一端”或者短视频了解了这个信息以后,它背后产生的原因,它背后有什么样深度的背景,我们应该做一些深度的报道,这也是我觉得未来可能新闻发展的一个态势。

2018-08-15 09:38

唐绪军

这个事情我想补充几句。短视频、直播满足的是人的直观的这种需求,因为通常我们都说眼见为实、有图为证,有形象让你能够直观的了解,但是深度的东西那是表面化图像、视频所不能够反映的。所以刚才你提出问题,就是说短视频对新闻报道来说是它会是什么影响,我想应该这样的,它应该在融合的基础上要创造一些新的报道的样式,既有图像、又有分析、又有背后数据的展现,这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现在工具、手段、方法提供了很多,怎么样我们在实际的运用中间创造一些新的报道形式,既能让网民、受众能够满足眼见为实、有图为证的这么一种心理的需求,同时又能够把新闻背后的一些事实挖掘出来、呈现出来,这个中间就要融合,有视频的、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所以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在一个新的时代、在一个新的技术条件下,提出新的挑战,也是需要我们去创造、去努力的一个方向。

2018-08-15 09:39

主持人

或者说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怎么样通过这样的短视频或者短平快的这样一种形式把受众也很好的引领到深度的这样内容报道中。

2018-08-15 09:39

唐绪军

这是两个方面,短视频强调的就是快,就是表面,如果要有深度的话恐怕短视频是解决不了的,短视频只是一种手段,我想可能是一个深度报道中间的一部分。

2018-08-15 09:39

主持人

它本身作为一种介质。

2018-08-15 09:39

唐绪军

对,它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可以为你所用。但是现在短视频满足的只是眼见为实,看到活动的。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是在所谓垃圾时间来看这些短视频?它没有深度,只是一看了之。所以真正要有深度的话,一个需要时间去做,另一个,需要读者花时间去认真的读。

2018-08-15 09:39

主持人

谢谢唐所长,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知识付费的风口仍在继续,而且用户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底已经达到1.88亿人。我觉得关于知识付费,尤其是音频类产品的付费可能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从最初我们打开一款软件,随意点播一个音频,享受内容,到后来开始付费,很多老百姓不太接受这个过程,到现在已经逐渐的开始接受为知识像买书这样一个付费的过程。您觉得音频类知识付费产品为什么成为最受用户亲睐的这样一个类型?

2018-08-15 09:40

唐绪军

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第一个,市场需求,哪些人在使用这些音频的知识付费产品。我们在新媒体蓝皮书有一个调查,主要是中层收入的白领使用的最多,为什么?因为这些人他们在职场中间是中坚力量,承上启下的,同时,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非常快,要求也非常高,他们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够在这个位置上站稳或者说才能够不断的有进步,所以他们对这个知识是有需求的,这是一个市场的方面。

2018-08-15 09:40

唐绪军

第二个方面,从媒介的角度来说,因为我们都说媒介都是人体的延伸,比如说眼睛的延伸、嘴巴的延伸、耳朵的延伸,从感官的角度来说,听觉的媒介是最自由的,比如说你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广播,为什么广播在衰落的时候交通台仍然轰轰烈烈、蒸蒸日上?就是因为它方便、它自由,现在很多白领一边可以做瑜珈、一边可以做运动,同时也可以在听你知识的讲座。

2018-08-15 09:40

唐绪军

所以为什么你说音频类的知识付费产品比较火爆?我想恐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是中产阶级有这个需求;第二,这种媒介形式提供了很多方便,便于你使用。所以,对这些人来说,他的收入水平又有能力付这个费,这些知识对他来说,对他的职场提升有帮助,所以他愿意付这个成本去获得这些知识,这样就促使了整个音频知识付费市场的发展火爆。但是我现在个人有一个看法就是,像这种基于实用主义的吸取知识恐怕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我更希望看到将来这种知识付费,或者文化的吸取,能够是在不那么实用主义的情况下,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质、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发展自己的智力水平也好,是不是可以读一点不是那么实用的,比如说哲学、诗歌、历史,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会有很大的提高。这是一个期待。

2018-08-15 09:43

唐绪军

现在我们所调查的这些知识付费的产品更多的是有针对性的实用的,比如说给儿童讲一些英语的ABC,比如说一些绘本,给青年的中层告诉他们怎么理财,给老年人告诉他们怎么养生,像这种都是比较实用的,好象告诉你一个知识,你立马把它给用上去。这些当然不能说它有什么错,也是好的。但是我更希望看到,我们整个民族的提升,不是我学到知识就马上为我所用,为了涵养自己、为了提升自己、为了充实自己这样的学习,我觉得对整个民族来说是一个好事。

2018-08-15 09:43

主持人

您觉不觉得现在很多音频付费类的产品跟10年前的“成功学”似乎没有什么不一样。

2018-08-15 09:44

唐绪军

对,就是这个问题,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2018-08-15 09:44

黄楚新

如果不使用知识付费产品的话,你就焦虑了、你就赶不上时代了。

2018-08-15 09:44

主持人

所以很多企业包括也要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2018-08-15 09:44

唐绪军

现在整个社会都比较浮躁,都是追求成功。市场需求在这儿,你的痛点在这儿,企业发现你这个痛点,我满足你这个痛点,我给你按摩,所以你把钱交给我吧。

2018-08-15 09:44

主持人

这个问题要谈的话可能有太多的内容需要展开了。我们先说下一个问题,想请问黄主任,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即将进入第五年了,您怎么样评价目前的媒体融合情况?

2018-08-15 09:45

黄楚新

从2014年8月19日以来,我们国家媒体融合已经进入了第五个年头,但是我认为媒体融合其实一直在进行,从媒体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断的融合,每种媒体、每种媒介都在融合其他媒介的优势或者长处。从2014年,主要是我们国家中央深化领导小组,把媒体融合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已经五年了。五年以来,应该说媒体融合我认为是在往纵深方面发展。所谓纵深方面发展,主要是表现在早几年媒体融合更多的是中央一级的媒体,包括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还有这些部办类的报纸。今年以来或者从去年以来,媒体融合我认为是往下沉的这种趋势,比如说原来是我们类似于人民日报做的中央厨房或者新华网做的融媒体中心,从去年以来中宣部要求各地方媒体融合往地市一级、地市县一级方面发展。比如说北京市就要求今年8月底之前要把各个区县的这些媒体融合都要完成,就是说每个区县要把自己的报纸,有些有报纸,有些没有报纸,报纸、广播、电视、网站都要把它融合起立、整合起来,成为一个融媒体中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融合,而且是要在人才、机制、内容、技术等方面的融合。所以从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来看,总体来说,每个媒体都在积极行动起来,而且每个媒体都在往适合自己方向的媒体融合方向发展,总体来说态势是很好的。当然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我们这几年也去全国各地很多媒体机构调查、考研过,有些地方发展的很好,有些地方相对来说可能由于资金的原因,由于意识的原因,由于党内的原因,可能走的步伐相对慢一些,但是总体来说我觉得还是积极的往前推进。

2018-08-15 09:45

主持人

面对一些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其实现在业内也在探讨针对媒体融合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您认为应该把哪些指标纳入到这个评价体系中?

2018-08-15 09:46

黄楚新

很多媒体的领导也比较困惑,我们做媒体融合,一方面怎么主动把它做好,但是有没有一些相对比较客观、科学的标准衡量,引导我们从哪个方向迈进。做媒体融合评价体系,据我所知,中宣部、中国记协等等,包括一些商业机构,都在做一些相关的指标、体系的考核、建构,我认为在这些指标、体系当中应该把下面这些因素纳入其中,比如说在媒体融合过程当中,过去我们评价一个报纸,更多的看它的发行量、看它的阅读量。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在网络当中转发量、评论量甚至引用量都应该纳入其中,还有互动的这种方式都应该纳入其中。当然另外一个方面,在媒体融合的指标体系当中,比如说经营的融合,在经营过程当中传统的经营收入有多少,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新媒体方面有多少,技术融合过程当中,我们传统媒体占了多少、内容占了多少,技术占了多少,经营方面、技术方面、内容方面、机制方面都应该纳入其中,而不是从某一个单一方面考量。

2018-08-15 09:46

主持人

媒体融合不是说两家媒体一起办公或者说稿件一起处理就行了。

2018-08-15 09:46

黄楚新

是,我们从所谓过去的相加到现在的相融。

2018-08-15 09:46

主持人

而且融合之后受众的反响怎么样,更加关注受众的体会。

2018-08-15 09:46

黄楚新

对。

2018-08-15 09:47

主持人

接下来有一个问题要问唐所长。算法推荐的问题,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引发过媒体界的一个大讨论,您认为应该怎么样避免算法推荐新闻所造成的“信息茧房”这样的负面效果?

2018-08-15 09:47

唐绪军

这是一个好问题,而且这几年学界、业界包括政界也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我有这么三点看法:

2018-08-15 09:48

唐绪军

第一点,算法推荐是一种新的技术,我们应该学习它、理解它,在理解的基础上怎么用好它,任何一个技术的出现都是基于目前的技术条件,怎么使用是人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够说技术怎么怎么样,我们更多的要在使用上来讨论。

2018-08-15 09:48

唐绪军

第二点,关于“信息茧房”,现在有很多说法,说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但是我们学界也有研究认为,“信息茧房”就是一个伪命题,并不可能产生“信息茧房”。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用一个APP,就永远从一个信源接受它的信息。如果这样的话,在一个孤岛上我使用一个APP、使用一个信息来源的话,有可能会束缚他的思维。事实上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不可能就用一个,我们自己手机上,大家知道有无数个APP,20个、30个很正常的。一个APP上的算法推荐并不意味着另一个APP的算法推荐是一样的,它是不同的。所以这个“信息茧房”是不是存在,现在也是学界研究的问题。

2018-08-15 09:50

唐绪军

第三点,我认为技术的使用一定要注入人文精神,就是不能够让技术来左右我们人类,是我们人类用技术来为我们服务,算法推介也是这样,从好的方面来说,算法推荐能够知道你的兴趣所在,为你提供符合你兴趣需要的这些信息,但是,这里头在使用算法推荐过程中间,掌握算法推荐的人一定要有人文精神、要有人文关怀在里头。不是说让你的兴趣越来越窄,而是要怎么样培养你的兴趣越来越宽广或者越来越精深。去年一年我们也看到,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所谓信息是搬运的平台,它本身不创造信息、不提供新闻,但是它把各种信息汇总到自己,然后通过算法推荐给用户、推荐给网民,也有了政府部门对这些平台、对一些网站也有了很多整治。从这个方面来看,也是希望把人文精神、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融入到算法中间去,并不是说让你这个算法,我是中立的,谁都不能干扰我,不可能不存在的,人用技术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在里头,你的价值观融入了这个技术在里头,这个技术就会为你服务。

2018-08-15 09:50

唐绪军

所以,总体来说,我认为算法推荐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是一个新的发明,是一个新的发展的趋势,但是我们要认识它,不能够对它有恐惧,也不能妖魔化它,所以发展过程中间我们不断的完善它,这恐怕是一个正路。

2018-08-15 09:50

唐绪军

我还有个看法,人都是分层次的,有高尚的人,也有低级趣味的人,我们要引领低级趣味的人向高尚的人发展,但是我们并不能保证这个社会所有人都会成为高尚的人,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互联网本来就是一个多元价值观汇集的地方,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我觉得是正常的。

2018-08-15 09:51

主持人

接下来黄主任,有一个非常火的话题,5G时代,不能说即将到来,应该说已经到来了,您认为这会给新媒体领域带来哪些跨越式的发展?

2018-08-15 09:53

黄楚新

5G已经进入商用阶段了,预测应该说2019年8月份的时候可能会正式的投入民用阶段,5G来了以后的确我们满怀期待,会对很多方面、很多领域带来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做电子商务的,比如说我们做新媒体推广的等等,我昨天刚好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回来,我们去那个地方调研的时候,当地网信部门给我们提供一个数据很有意思,说原来迪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没有开通4G,原来在3G的时候,说当地的特产,比如松茸、牦牛肉销售的量很少,比如一吨、二吨左右。从2016年开通了4G以后销量大涨,为什么?因为速度很快了,那些微商、做电子商务的处理单子的速度非常快,销量上升了很多,我觉得从这个意义当中的确看得出来,互联网发展速度为我们每个行业带来新的变化。5G时代来临以后,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了,随着国家对上网费用进一步的降低,我觉得会对民众、对每个行业都带来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对我们媒体行业来说,虽然说我们人民日报是做报纸的,但是人民网现在也有视频直播,我们出去做直播的时候可能没有Bug了,我们传递速度很快了,我们就像一个微型的或者小型的电视台做过去传统的直播那样流畅了。所以,我觉得5G时代的来临,对我们每个领域带来的变化,机遇是很大的,当然也有一些负面的方面,我们如何趋利避害,把这方面充分做好准备,迎接5G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是翘首以待的。

2018-08-15 09:55

主持人

最后一个问题,请两位老师分别谈一谈,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的保护其实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除了国家层面立法的规范,还有企业和个人加强防范之外,媒体在维护网络安全方面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2018-08-15 09:56

唐绪军

刚才我已经说了,一开始我介绍关于媒体它的定义,现在也有变化,现在你所说的媒体,我理解还是传统上大众传播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现在它也在融合过程中间,它也有采集了很多数据,我相信人民网也有很多的网民数据在,所以我想,恐怕有这几个方面,第一,作为媒体,你有了网民的数据,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你自己首先要做好怎么样维护这些网民的数据、维护个人数据隐私的因素,有这个意识,还要有这个手段、有这个方法,这是第一方面。

2018-08-15 09:56

唐绪军

第二方面,你既然是个社会沟通的介质,你有责任监督使用这些数据的企业,怎么样用好这些网民的数据。

2018-08-15 09:56

唐绪军

第三方面,你有责任督促政府进一步在网络安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起更大的作用,更有作为。这恐怕是你所说的媒介所要做的工作。

2018-08-15 09:56

唐绪军

第四方面,恐怕是要更多的普及网络安全的知识,让网民们更多的了解怎么样保护自己的隐私。因为现在网络上的诈骗非常多,钓鱼的软件各种非常多,怎么样能够保护自己,因为媒体覆盖面很广,通过你来普及这个知识,让大家重视起来,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

2018-08-15 09:56

唐绪军

所以概括起来无非是四个方面,第一,自己要有社会责任感,保护好网民的隐私,率先垂范;第二,要监督掌握这些数据的企业,怎么样保护好网民的隐私;第三,要督促政府更有所作为;第四,要广泛的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2018-08-15 09:57

黄楚新

刚刚唐所长其实已经说的很全面了我就补充一点,也是最后一点,我们如何提高每个网民的媒介素养或者说我们的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媒介素养?很多人比如说把网络当成一个工具,其实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网络新媒体也是一个媒体,我们不仅仅说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才叫媒体,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载体都是新媒体了,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如何从自己本身的角度出发,比如说个人信息、个人隐私,什么东西该发、什么东西不该发、什么东西该转载、什么东西不该转载,应该提高我们每个人的识别能力、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批判能力。

2018-08-15 09:57

主持人

非常感谢两位嘉宾,今天跟两位嘉宾谈了很多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发展状况,其实新媒体本身不仅仅是限于媒体,我们也说不仅仅是限于媒体融合等等硬件方面那么简单,其实更关乎着我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等诸多领域的发展。随着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而且更多的承担大国责任,提升新媒体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是努力建设数字中国非常重要的一环。非常感谢二位嘉宾作客我们节目,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各位网友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