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5 15:58

人民网

作为2018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分论坛之一,2018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对话会:人工智能与智慧媒体将于10月30日下午14:30在海南博鳌举行,届时人民网将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2018-10-30 14:30

主持人(左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2018“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人工智能与智慧媒体分论坛,我是本场论坛主持人,来自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的左潇。 

2018-10-30 14:30

主持人(何洁琼)

我是来自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的何洁琼。

2018-10-30 14:31

主持人(左潇)

今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近年来科技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勾勒着未来社会发展的图景。人工智能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正在改变甚至颠覆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媒体融合发展层面,人工智能的兴起,更让传统媒体向智慧媒体的转型成为大势所趋。

2018-10-30 14:32

主持人(何洁琼)

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的课题,所以国内外协协合作,共同研讨,显得十分迫切,也十分必要。 

2018-10-30 14:32

主持人(左潇)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中国媒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流媒体负责人、人工智能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和企业等,聚焦人工智能与智慧媒体,共商媒体融合发展的“智慧路径”,希望大家通过本次论坛有所收获,不虚此行。 

2018-10-30 14:33

主持人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出席今天会议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
人民日报社对外交流合作部主任富子梅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袁炳忠以及来自京东集团、快手科技、唐硕体验创新咨询、第四范式等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和专家,一并表示欢迎。 

2018-10-30 14:34

主持人

此外本场论坛我们还请到了众多重磅的外方嘉宾,他们是:
《俄罗斯报》社长帕维尔·涅戈伊察
新加坡报业控股执行总裁伍逸松
墨西哥国家通讯社社长亚历杭德罗·拉莫斯
英国商务大使芭芭拉·贾琦以及来及俄罗斯、美国、荷兰、尼日利亚、法国、英国、波兰、南非、巴基斯坦、匈牙利、葡萄牙等各国主流媒体的朋友们。欢迎大家的到来!

2018-10-30 14:35

主持人(左潇)

今天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家代表,关心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各界同仁,以及媒体界的朋友们,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2018-10-30 14:35

主持人(何洁琼)

现在,让我们掌声有请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致辞。

2018-10-30 14:36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卢新宁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行,各位新老朋友们,下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人民日报社欢迎各位来到美丽的博鳌,参加2018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今天下午我们的论坛题目叫“人工智能与智慧媒体”,这是在现在媒体行业里特别火的题目。我的同事做了一个非常炫酷的小视频,看到变幻的颜色想到这个话题可以带来无限的遐想,我想今天下午一定有很多精彩的思想碰撞。

2018-10-30 14:36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卢新宁

我们知道,如果以印刷报业作为起点,传媒业已经历了四五百年历史。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几百年来,媒体变革主要还体现在形态和载体不断丰富上,直到互联网出现,让传媒业经历几百年未有之变局。而人工智能的运用,正在空前加速这一变革。我们看到路透研究院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在传媒业的运用,已经有了多个维度,比如个性化推荐、新闻采编助手,比如事实的审核、流程的优化。还远不止于此,人工智能对媒体带来的改变将是全方位的,可以说一个新的智慧媒体时代正在到来,作为媒体从业者,我们有必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2018-10-30 14:37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卢新宁

第一,理解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多年来,新闻媒体就像是神经系统,人们通过它获取外界信息、感知外部世界;媒体人的工作就是传播信息,帮助公众建立起对环境的认知判断。互联网的出现,让“万物皆媒”“万众皆媒”,获取信息的渠道空前拓展,传播信息的主体空前增加。而智慧媒体时代的到来,将使交互方式进一步改变,鼠标点击、触摸变成语音、人脸等生物特征识别,把人们的“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个性化、分众化、场景化、体验化,同时也给新闻生产提供更多可能性。作为传统媒体,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将是我们共同需要面对的课题。 

2018-10-30 14:37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卢新宁

第二,个性需求与群体价值如何实现新的平衡?      “算法推荐”,是人工智能应用于媒体时,最受瞩目的一种方式。有人说,在网上“找过一次茄子,再看到的就都是紫色”,虽然夸张,却也说明两点:一是算法推荐提升了内容分发效率和精度,二是这一技术也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信息获取。的确,算法空前提升了新闻内容分发的效率和精度,但我们也要看到,兴趣不应是新闻获取的唯一维度,算法在实现个性化的同时,并不应替代群体价值的选择,不能代替法律、道德、伦理的判断,否则将不可避免的带来低俗信息、虚假信息的泛滥,带来限制人们认知和想象力的“信息茧房”。对于媒体而言,如何在个性需求与群体价值上实现新的平衡,将是绕不开的难题。

2018-10-30 14:37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卢新宁

第三,媒体平台如何实现信息汇聚与信息甄别的同步?        从全球范围看,具有数亿规模用户的网络平台越来越具有媒体化特征,而具有内容生产优势的主流媒体,也在尝试构建自己的传播平台。可以预见,平台媒体化和媒体平台化,将成为媒体发展的趋势之一。在此过程中,虚假信息、低俗信息将是内容平台最大的隐忧。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靠人工审核编辑来实现信息的甄别,有一套成熟的机制与做法,但在智能媒体时代,面对通过聚合和用户上传的海量信息,再大的人力也很难满足需要。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最大可能地实现信息的有效鉴别,这将是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2018-10-30 14:38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卢新宁

第四,智能化的机器同专业化的人如何实现协同?        有人说,人工智能运用于新闻业,传感器采集、机器写稿、算法分发,媒体人可能会失业。我并不这么悲观。毕竟,新闻报道和评论,涉及复杂的社会认知和人生感悟。我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四川九寨沟地震后,机器人仅用25秒就写出消息,人类绝不可能这么快,但作为记者,我们会为地震颤抖,而机器人不会。智能媒体,应当是一种人机协同的媒体。机器提升效率、拓展能力,而我们这些媒体人则秉持自己的新闻理念,实现媒体的公共价值。这实际上对新一代媒体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探究真相、表达观点、传递价值,更要学会使用机器、理解机器、驾驭机器,这将是未来媒体人必须拥有的新能力。

2018-10-30 14:38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卢新宁

基于这些考虑,近年来人民日报在智能化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今年上线的新媒体平台“人民号”,已吸引超过1万家内容生产者入驻。我们推出了“人民日报创作大脑”,探索人机协同的智能生产;同时正在研究既实现个性化推荐、又体现价值判断的“算法”,努力推进整个人民日报媒体方阵走向智能化。衷心希望在今天的论坛上,我们能真诚交流、共同探讨,这必将有助于我们提升各自媒体适应互联网变革的能力,共同迎接智慧媒体时代的到来。

2018-10-30 14:39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卢新宁

祝各位在博鳌留下美好的记忆!谢谢大家!

2018-10-30 14:40

主持人(何洁琼)

非常感谢卢总的致辞,下面让我们掌声有请英国商务大使芭芭拉·贾琦女士上台致辞。 

2018-10-30 14:41

英国商务大使 芭芭拉﹒贾琦

尊敬的各位领导,首先我非常感谢人民日报社邀请我参加这次盛会。我个人与中国有不解情缘,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79年。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已经从一个贫穷的欠发达国家发展成为了一个比较富裕、发展速度非常惊人的国家。中国曾经一度对世界封闭,但现在已经以崭新的姿态开放,而且中国曾经是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现在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在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2018-10-30 14:41

英国商务大使 芭芭拉﹒贾琦

   如今中国已经是屹立于世界舞台的大国,是世界核心的领导者,也是全球治理中重要的伙伴,是无法被人小看的。我非常荣幸见证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转型,而且这样的转型是在我的有生之年实现的。现在我还经常来中国,而且在我的心目中,中国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我也和中国的一个邻国有紧密的合作,这个邻国也是核心的“一带一路”倡议国家,也就是哈萨克斯坦,我非常有幸担当刚刚成立的一个独立金融监管机构的主席,在新的哈斯塔娜。所以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两个观点,首先我能回顾过去,结合过去四十年的经验跟大家做个分享,同时也跟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如何能够办成这么多的大事,不仅在中国,包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大的项目。

2018-10-30 14:42

英国商务大使 芭芭拉﹒贾琦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接近20%。根据OECD的数据,到2030年预计中国经济将会占到28%的全球GDP,这样一个惊人的数据几乎相当于美国和欧盟的总和,所以是非常惊人的数量。但在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中并没有传递这样的信息。在沟通方面我们存在一些障碍和鸿沟,我们非常迫切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

2018-10-30 14:42

英国商务大使 芭芭拉﹒贾琦

    也许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媒体在过去并没有非常强调中国的成功故事和经验,反过来中国以外的媒体也就没有办法很好的反映中国经济奇迹的事实。中国的这种孤立主义在西方世界仍然是时不时的出现评论,这和丝路沿线所发生的事实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们看到的很多活跃项目,从2013年开始中国与邻国与合作伙伴不断的加强互利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了互利互惠的合作,发展的成果包括深厚的友谊和强大的伙伴关系,我个人在哈萨克斯坦见证了这样的发展,而且在其他的沿线国家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2018-10-30 14:43

英国商务大使 芭芭拉﹒贾琦

  我们看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复兴,这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现在媒体对于这些发展的报道严重不足,所以我们如何能够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效的沟通,我个人认为,为了回应这个问题,媒体要做的工作有很多,包括中国内部的媒体,以及外部的媒体。而且我们近年来也看到了这方面有很大的进展,比如人民日报社就做了很多的努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民日报社值得我们每个人向他表示祝贺,因为他能够成功举办一个媒体合作论坛,像大家所说的一样,它是全球最大的媒体合作的平台。而且我们在这个平台交流的背后就是该地区的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我们的跨境交流。

2018-10-30 14:44

英国商务大使 芭芭拉﹒贾琦

 人民日报社也在新媒体方面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绩,刚才发言人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原来的人民日报社是一个纸质媒体,从1997年已经开始开设网络媒体。现在的人民日报社已经能够涵盖所有的主要语言,在全球各个语种中发布在线新闻。即便有这么多的进步,中国和外国媒体仍然要加大努力,其中一个想法是超越我们的媒体头条,超越中国的媒体头条,而去关注数百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内部发生的事情,其中包括哈萨克斯坦,我刚才提到新的哈撒塔娜的新倡议,现在这个中心也在极力争取中国建设性的贡献和支持。

2018-10-30 14:45

英国商务大使 芭芭拉﹒贾琦

中哈两国将会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互利合作,最终取得的成果将能够为我们打造一个全球性的金融中心,涵盖“一带一路”倡议所有的国家,而且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中枢,为整个项目和倡议提供金融支持。而且它会采用英国的普通法的体系,会提供国际的仲裁支持,其他国家也在和中国合作开展各类具体项目。根据调查在未来十年,中国和本地的伙伴将会投资1.3亿美元开展铁路、公路、港口和电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伦敦还有其他数个欧洲城市,已经开通了中欧班列。

2018-10-30 14:45

英国商务大使 芭芭拉﹒贾琦

但是,“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关于基础设施或者金融的合作,也不仅仅关乎到贸易,而更多的是互联互通,包括人民之间的连通,包括增强互信,加深相互理解。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倡议,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刚才我提到中国和外国媒体要加大努力,充分的报道“一带一路”倡议的活动。

2018-10-30 14:45

英国商务大使 芭芭拉﹒贾琦

我们知道在报纸的销量上,我们可以发挥更大的创意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所以“一带一路”倡议是很好的一个热点,我们要积极向公众宣传“一带一路”所蕴含的一些机遇。同时,我们还可以借此机会加深外部对中国的理解,加深外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而且,我们还要充分的反映这个倡议所包含的一些挑战和风险,从而激发更加健康有序的辩论。

2018-10-30 14:45

英国商务大使 芭芭拉﹒贾琦

我非常的期待能够在建设性的讨论中发挥我个人的作用,也期待着在未来几天与各位代表开展充分的交流,谢谢。

2018-10-30 14:46

主持人(左潇)

感谢芭芭拉·贾琦女士的致辞,也感谢您对四十年来中国以及中国媒体发展的见证,以及肯定。下面我们进入主题演讲环节,各位嘉宾将围绕人工智能与智慧媒体这一主题,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思考。

2018-10-30 14:46

主持人(左潇)

首先让我们有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为我们带来演讲《媒体智能化的六个新趋势》,掌声有请。 

2018-10-30 14:47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丁伟

尊敬的卢新宁副总编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2018-10-30 14:47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丁伟

欢迎大家参加“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人工智能与智慧媒体分论坛。刚才卢新宁副总编辑就人工智能发展给媒体带来的时代课题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引人深思,下面我具体结合中国媒体,特别是人民日报新媒体在这方面的实践与大家分享媒体智能化的六个新趋势。 

2018-10-30 14:48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丁伟

第一个趋势,媒体全面互联网布局全面完成,移动媒体的未来是智能媒体。智能手机成就了规模最大的移动互联网传播体系,有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终端已经突破10亿,到202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5G市场。随着移动端成为用户接触互联网的最主要方式,基于移动端传播的全媒体产品标准正在加速形成,顺应这一趋势人民日报社积极推进移动优先战略,建设了人民日报微信、微博、客户端和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初步形成了以两微两端为主的移动传播新布局,汇聚的用户总量超过3.9亿。 

2018-10-30 14:48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丁伟

目前我们一方面继续做大做强移动新媒体,同时也在密切关注媒体技术的新进展,一个总的感觉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进入了鼎盛期,也进入了下办场,为人工智能为主要的技术支撑,以万物皆媒、用户感知、人机共生、数据驱动为主要特点的智能互联网时代初现端倪,有必要做好准备。 

2018-10-30 14:48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丁伟

第二个趋势,人工智能进入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已经有早期的概念进入了产品阶段,机器人写稿、智能推荐、语音识别、视频感应器的应用正在重塑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如今,像腾讯、百度等企业研发的写稿机器人已经应用到财经、体育、日报等领域,今日头条通过算法进行内容智能分发,抖音、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开始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视频、人脸识别以及审核等各个环节,人工智能参与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的程度不断加深。    着眼这种趋势人民日报社新媒体推出创作大脑,具备智能推荐、智能写作、智能分发、智能语音等四大功能。 

2018-10-30 14:49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丁伟

 第三个趋势,新闻产品的样式形态与传播模式被重新定义。智慧媒体必然以用户的感知为核心,移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创造出许多新的信息交互场景,人工智能在使新闻生产变得更高效、精准的同时,也革新了新闻的样式形态和传播模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用户能够置身其中,参与内容生产和传播。 

2018-10-30 14:50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丁伟

去年8月1号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H5,上线十天,浏览量突破10亿,独立访问用户累计1.55亿。这背后是机器深度学习、人脸融合技术在支撑,用户上传照片参与内容生成成为传播链条中的一环,人工智能还能将新闻变成对话,让用户从看新闻从聊新闻,人民日报社客户端和人民日报社英文客户端运用智能对话技术提供留言回复等服务,受到用户的欢迎,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互动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场景将越来越丰富。 

2018-10-30 14:51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丁伟

第四个趋势,新型的生产场景将以人机高度协同的方式展开,机器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记者。这可能是很多人心底的疑问,实际上机器的确会取代很多工作,但是人会从事更有创意的工作,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人机协作为特征,新型的人机场景就体现在智能化的编辑部,核心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机交互与人机协同,从而大大解放生产力,创新新闻传播的样式和手段。在这里人工智能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思考的方式,采编人员需要不断提升对数据的敏感度,需要具备更高的互联网素养,需要更多的了解机器的思维和运转方式。

2018-10-30 14:51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丁伟

   第五个趋势,平台化加速发展。数据是智能媒体的核心资源,从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来看媒体必将通过自身的互联网化实现以互联网为基础链接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媒体才能实现个性化的产品创造,满足用户需求。由此而言,媒体不再单纯是新闻内容平台,将是多元跨界各类内容的内核和纽带,重新定义人与信息、人与产品,人与服务,以及人与人链接的方式。为此人民日报社开始探索平台化发展,今年6月我们推出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目前有近万家自媒体入驻,下一步人民日报还将继续优化产品和运营,并推出人民号一千家计划,支持原创和视频倾斜。 

2018-10-30 14:52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丁伟

 第六个趋势,算法推荐将成为主要的分发方式,改变信息传播的逻辑和规则。自媒时代算法升级,算法推荐虽然不能决定内容生产本身,但是可以决定内容的分发效率、路径和速度,未来一个媒体的竞争力将取决于数据、算法和算例,为此人民日报新媒体正以业界联动,扬长避短,研究推出更智慧的媒体算法。 

2018-10-30 14:52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丁伟

拥抱智慧时代的同时我们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问题值得共同思考,比如说高度智能的算法真的比人类更了解自己吗?再比如生活乃至生命真的只能是数据处理吗?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个更有价值?如何共同进化,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将技术思维和人文关照结合起来,也需要我们加强沟通,携手合作,共同面对未知,迎接挑战,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的助力媒体发展。谢谢大家。 

2018-10-30 14:53

主持人(何洁琼)

非常感谢丁主任的精采演讲,六个新趋势既具有条理性又具有启发性,下面有请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副总编辑娜塔莉亚·罗谢娃为我们演讲。 

2018-10-30 14:54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副总编辑娜塔莉亚•罗谢娃

大家好!请允许我在这里用俄语发言,因为我知道这里也有很多俄语区的听众。我们是俄罗斯国内最大的媒体,我们有很多的用户,特别是我们有自己的网络网站,而且我们在国外有大量的新闻活动,也通过各种方式来采集相关的信息。 

2018-10-30 14:54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副总编辑娜塔莉亚•罗谢娃

 我在这里介绍一下我们的活动,以及相关的经验。我们都知道,当前我们整个信息传播和新闻界面临着一些新的改变。特别是人工智能发展如此迅速,以至于新闻行业面临着一些危机,威胁到我们的生存,接下来我们要如何发展,如何完善我们的传播手段。有很多智能化手段已经进入到新闻行业,包括我们的媒体,大量使用人工智能,包括算法推荐等等,可以通过算法推荐进行信息分发,我们和大家一样,现在大家读一条信息的时间越来越少,或者看一条视频用的时间少了,我们不再大量的关注新闻,新闻的吸引力降低了。

2018-10-30 14:55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副总编辑娜塔莉亚•罗谢娃

所以,我们觉得在2018年、2019年最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内容,如何找到相应的手段,这是我们未来完善新闻业的重点。我们知道,我们现在已经不能够简单就在传播领域采用以前的手段了。特别是今年10月份,我们还采取了一个新的传播方式,就是采用虚拟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而且我们知道,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在新闻业的应用已经开始,如何进行使用,这是未来重要的话题。所以,我们如何在未来的虚拟化平台下如何开展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吸引相应的媒体用户,给我们的用户带来真正的体验,就像他在社会中人类拥有的体验一样,这不仅仅是一个游戏,这对我们来说,这是新的讲故事的方式,我们通过这个变革整个新闻媒体行业。 

2018-10-30 14:55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副总编辑娜塔莉亚•罗谢娃

   我们使用了增强现实和虚拟手段做了一个这样新闻,也使用了神经网络的技术,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有不同体验的人,比如大多数人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不一样,比如大家看待颜色的想法不一样,我们通过增强现实来增加这些图片,把他们与众不同的体验具体化。所以,这是使用增强现实这样的高技术手段,使我们的新闻读者能够真正的感受到这些不同的体验。之前我一个同事专门介绍过,我们知道通过这样的虚拟现实可以来虚拟人类的体验,包括了盲人的体验,他们究竟如何感知世界,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模拟出来。

2018-10-30 14:56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副总编辑娜塔莉亚•罗谢娃

这还是增强现实的例子。现在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看普通的照片,他们还愿意和照片进行互动,像采访图片,包括世界杯,关于二战的这些图片,可以把它纳入到图片的系统,通过图片的增强现实的手段把声音和场景进行还原,给用户带来了不同的体验。我们认为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我们使用的一些手段、智能手机,它们不仅仅是一个手机,不仅仅是一个电话,他们现在的功能更加的丰富,而且它会变得更加智能,更加集成。再过两三年,我们认为这将成为一个主要的更加移动、更加轻便的设备,有可能使随身携带更加的便利。而且未来的记者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想想如何用更加良好的新闻内容充实这样的新设备,而这个设备未来将在用户当中普遍的使用。

2018-10-30 14:56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副总编辑娜塔莉亚•罗谢娃

非常感谢,我们面临这样的变革时代,我们一起努力。谢谢大家。 

2018-10-30 14:57

主持人(何洁琼)

非常感谢娜塔莉亚·罗谢娃女士的分享,下面有请美国彭博新闻社大中华区执行总编辑刘悦先生为我们带来演讲。 

2018-10-30 14:58

美国彭博新闻社大中华区执行总编辑 刘悦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要感谢人民日报社邀请我参加今天的活动,这是我参加的第四次“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每次都非常享受,每次参加论坛都能看到各个媒体同事对于新闻业的最新看法。今天我借这个时间跟大家谈谈彭博在新闻业的看法以及实践。 

2018-10-30 14:58

美国彭博新闻社大中华区执行总编辑 刘悦

 现在有很多新闻机构在用机器编写新闻故事,我们也是如此,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让机器报道公司的收益,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实践。因为过去彭博社在关注各大企业新闻的时候非常耗费人力,比如中石油这样的公司发布财报的时候,过去我们有一名记者等待着,打开之后把重要的信息摘出来,跟同事分享一下中石油今年的净利润,但是所有的大型公司都在同一时间出财报,像中国银行这样的企业也会发布财报,这样的话我们就需要派很多位记者盯着。而今年我们彭博社越来越多地借助机器,计算机可以快速的阅读公司的年报,几乎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发布简单的故事,其中包括读者感兴趣的信息,这样的话我们不需要用多个记者、多个编辑。

2018-10-30 14:59

美国彭博新闻社大中华区执行总编辑 刘悦

你是不是觉得将来不需要那么多的记者了?事实上现在需要的人数比过去还多,我跟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虽然计算机比人类的反应更快,但是它没有办法决定哪些信息是最重要的,比如刚才谈到的净利润这样的信息,有的时候读者关注最重要的方式不是一个公司的净利润,比如读者可能会关注银行不良贷款的水平,这个信息可能比这家银行的净利润更重要。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就需要有知识、懂专业的记者,对这个行业非常了解,能够帮助读者筛选信息解剖重点。

2018-10-30 15:00

美国彭博新闻社大中华区执行总编辑 刘悦

同时,我们还看到每个季度各个企业财报的变化,这也是机器很难筛选的。比如我们想了解某个银行第三季度的不良贷款的水平,再对比一下第四季度的股息,这个时候记者就可以帮助读者做相关视角的解读。另外,我们之所以需要更多的记者,是因为机器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是没有判断力的。比如公司在财报的发布过程中有意外的情况,机器是识别不出来的;比如今年的财报中公司向外宣布某一位重要的高管辞职,计算机意识不到这是重大的事件。虽然计算机可以快速的识别信息,撰写类似于净收益的故事,但还需要一名专业的记者审视,只有真人的记者才能看到意外的情况。 

2018-10-30 15:00

美国彭博新闻社大中华区执行总编辑 刘悦

 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技术不会减少对真人记者的需求,这个例子只不过说明了我们对于真人记者的技能重点有所变化,比如在这个例子中,人对于信息发布做出快速反应能力不那么重要了,我们需要记者了解这个公司的能力,以及对业务重要性的辨别,这对我们来说更有价值。 

2018-10-30 15:01

美国彭博新闻社大中华区执行总编辑 刘悦

另外一个使用机器的领域是翻译,比如彭博社的新闻会涵盖十个语种,包括中文、西语、德语、英语。过去的新闻语种翻译是在不同的市场安插翻译,现在我们发现机器翻译新闻题材的时候和人做得一样好,甚至更好。比如英语和西语的机器翻译,我个人了解的情况,几乎是无可挑剔,从英文翻译到中文不太好,我相信很快会提高,我相信不在不远的将来可以赶上真人的翻译质量,甚至超越真人。

2018-10-30 15:01

美国彭博新闻社大中华区执行总编辑 刘悦

所以,机器确定可以替代一定的工作,但是只有机器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真人记者。比如机器没法识别和翻译知识储备的差异,比如我们想让上海读者了解纽约的华尔街情况,机器翻译可能就达不到这样的目的。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比如住在纽约的记者在撰写有关华尔街文章的时候,他预期的对象是美国的读者,他撰写的文章针对生活工作在纽约的读者,这些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所以记者在撰写文章的时候会忽略一些信息和介绍。如果把这个文章用机器翻译成中文,上海的读者不具备背景知识就会出现理解的问题,我们英语当中的行话翻译成中文对于上海读者来说根本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这也证实了我的观点,机器翻译效率虽然高,但是不能区别不同读者间知识储备的差异。

2018-10-30 15:02

美国彭博新闻社大中华区执行总编辑 刘悦

同时我们还要牢记的一点,不同的受众关注点不一样。比如我举个例子,美国的最高院最新提名的法官布雷特,对于美国的读者来说,可能他们最关注的是最高法的提名对于未来的监管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比如枪支管制、移民、同性恋婚姻有怎样的影响;对于法兰克福的读者来说,他们想看到对于特朗普政府执政能力的影响,所以简单翻译没有办法让法兰克福的读者获取他想要的信息,这是另外一个例子,说明技术和AI是非常强大的工具,能够提升我们的新闻工作,但是并没有取代我们。 

2018-10-30 15:02

美国彭博新闻社大中华区执行总编辑 刘悦

 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彭博社也在教记者编程掌握新的技能,很多机器还没有办法做好很多的工作,但是随着技术的改进,他们会越来越多帮助我们处理很多的工作。而且能够推动这些变化的是我们的记者,所以我觉得技术和人工智能在不断发展,在撰写文章的时候,这些背后的代码,我认为不应该由计算机编程人士撰写,而是应该由记者编写,这也是年轻的记者需要掌握的新技能。

2018-10-30 15:03

美国彭博新闻社大中华区执行总编辑 刘悦

    另外一点,也是未来让我们记者感到高兴的一件事儿。很多人工智能能够做算法推送,比如我非常关注亚洲航空公司的故事,过去我得专门上网检索有关亚洲航空公司的关健词,但是未来像今日头条、百度这样的公司可以做算法推荐,他会学习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会做自动的推送。所以反过来,我作为一个记者,我是专门撰写关于亚洲航空公司的新闻,我将来的工作将有更多感兴趣的读者看到,对我的工作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回馈。所以,这是扩大受众、吸引受众一个强大的工具。 

2018-10-30 15:03

美国彭博新闻社大中华区执行总编辑 刘悦

    AI和未来技术在媒体领域将有非常光明的未来,谢谢。 

2018-10-30 15:04

主持人(左潇)

感谢刘悦先生带来关于美国彭博新闻社经验的分享,下面有请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代表京东云副总裁刘辰带来他的分享。 

2018-10-30 15:04

京东云副总裁 刘辰

各位领导,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基本的技术如何能够推动智能媒体的发展。在过去几年中,新媒体和未来媒体发展日新月异,那它背后的推动力是移动互联网。但是我们看到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也接近我们的上限了。我们可以看到,在201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年均增长从高速增长逐渐下滑到只有5.57%,所以我觉得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激增时代将要结束。对于我们的媒体来说,我们要利用新技术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业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018-10-30 15:05

京东云副总裁 刘辰

   我们在高端技术中,比如ABC、AI、大数据和云,我们最基础的一些数据,包括云,包括物联网,可能能够连通人,连通不同的物体,在将来是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所以,这样一个基础的技术架构,不仅包括AI,还包括区块链、安全等,这些共同生成一个共同的智能媒体环境,比如版权保护、版权追踪以及认证,还有AI的认知能力,包括AI新闻洞察的识别和推送,都能够进一步的提升新闻媒体用户的体验。

2018-10-30 15:06

京东云副总裁 刘辰

 对于媒体的专业从业者,这些基础技术能够支撑我们的智媒自产的管理,也能支撑数字业务运行;对于媒体生态体系的建设者来说,借助科技也能为我们提供开放的平台,让我们融合不同的渠道不同的业务和不同的工具;对于终端用户来说,这些技术能够提升我们的体验,也能让我们更加精确地获得我们的新闻洞察和分析能力。

2018-10-30 15:06

京东云副总裁 刘辰

更重要的是,对于比较重要的客户和比较重的工作量,我们的平台一定做到独立、安全,而且可控。我们看到京东云就是一个最新的技术,如何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这是一个全屏谱、完全场景的案例。目前我们已经在超过18个智能城市推广了京东云,我们有着众多资源,目前我们希望能够致力于将京东云打造成为技术经济的支撑。目前京东云在公共云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推动私有云和混合云的建设,成为全屏谱的云平台。

2018-10-30 15:06

京东云副总裁 刘辰

  最后,我想要介绍一下京东云的愿景,那就是成为可委托的中国云服务首选品牌,京东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媒体各界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智能媒体的创新,谢谢。

2018-10-30 15:07

主持人(左潇)

谢谢刘辰先生,也再一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和智慧媒体的发展趋势,再次感谢。 

2018-10-30 15:07

主持人(何洁琼)

2017年9月,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正式上线。一年多来,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以Voice of China为主旨定位,坚持以国际视角传播中国声音,坚持生产优质的原创创新媒体内容,深受海内外用户的欢迎和好评。为了更好的引领和服务媒体融合发展潮流,促进中外媒体的交流与共同发展,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将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重要媒体的深度合作。 

2018-10-30 15:07

主持人(左潇)

借助人民日报“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春风,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今天将与多家“一带一路”沿线媒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英文客户端与各家媒体在内容生产和分发上的合作。

2018-10-30 15:07

主持人(左潇)

接下来,让我们有请双方签约代表上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首先我们有请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负责人王恬女士、荷兰荷广传媒首席执行官杰奎琳·朗普女士。 

2018-10-30 15:09

主持人(左潇)

感谢,请王恬女士留步,下面有请匈牙利现代传媒总编辑阿蒂拉·莱特奈尔先生上台。 

2018-10-30 15:11

主持人(左潇)

感谢,下面有洛杉矶邮报董事任向东先生。 

2018-10-30 15:13

主持人(左潇)

相信以上的签约不仅对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是一件大喜事,对各家外媒也大有助益,可以说是双赢。 

2018-10-30 15:14

主持人(何洁琼)

再次感谢所有的签约代表,期待人民日报客户端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主流媒体深入合作,为各国人民奉献更好的新媒体技术和内容。    以上就是我们上半场的所有环节,接下来我们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我们为大家准备了茶点。请各位稍事休息。我们将在十分钟以后开始下半场,接下来进行的是圆桌论坛,感谢各位。 

2018-10-30 15:30

主持人(左潇)

欢迎大家回来,下面我们将进入到今天的第一场圆桌讨论,主题是“媒体融合时代,如何获取用户”,有请本场圆桌论坛主持: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以及参与我们讨论的嘉宾。 

2018-10-30 15:30

主持人(左潇)

来自中方的嘉宾有:
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袁炳忠
今日头条副总裁李涛唐硕体验创新咨询联合创始人黄胜山 

2018-10-30 15:31

主持人(何洁琼)

来自外方的嘉宾有:
葡萄牙卢萨社首席创新官佩德罗·卡马乔波兰《共和国报》总编辑博古斯拉夫·赫拉博塔 

2018-10-30 15:32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崔士鑫

各位嘉宾好,朋友们,下午好!现在到圆桌论坛的环节了,我们的主题“人工智能与智能媒体”,第一个关健词是人工智能,现在人工智能的运用相对广泛,机器人的研究,不光是机器人写稿,包括图象识别、语音识别、智能搜索等等,我想问各位嘉宾,在你们的感觉来说,人工智能对媒体影响最大的是哪些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

2018-10-30 15:33

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 袁炳忠

人工智能对媒体的影响,主要是传播渠道。因为人工智能能够进行云计算,统计到每个读者、每个受众在什么位置、你关心什么话题,传播的时候能够针对你的喜好、所处的环境、所从事的职业给你推送。传播的精准化,人工智能在这方面的作用比较大。但是在其他方面,在内容方面,人工智能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我不知道这样说行不行。

2018-10-30 15:33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崔士鑫

袁主任觉得算法和精准推送的影响比较深。有请博古斯拉夫·赫拉博塔先生。 

2018-10-30 15:34

波兰《共和国报》总编博古斯拉夫·赫拉博塔

首先我想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因为我们看到中国发展非常迅速,每次我都能感受到深刻的变化。我觉得我自己本人就是智媒的超级粉丝,谈到人工智能我个人也非常有热情,因为是一家报纸,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所做的所有工作其实都离不开人机的耦合,人和机器的配合。我们知道机器能撰写新闻,特别是财经新闻,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媒体能够给我们提供评论、分析,包括一些体验,这是机器在当前还没有办法完全取代的。所以我觉得在未来人工智能能够让我们的新闻传送更加的廉价,特别是评价很高的新闻,传统的比较权威的媒体还应该有真人的评论人员和分析人员,才能提供有价值的体验。

2018-10-30 15:35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崔士鑫

写稿方面已经有运用了,可是博古斯拉夫·赫拉博塔先生认为在深度报道,需要分析的报道还没有办法能够替代人,以后还需要进行人机的耦合才能完成比较深度的内容。

2018-10-30 15:35

波兰《共和国报》总编博古斯拉夫·赫拉博塔

因为机器是没有办法说服读者的,比如在我们的报纸当中,我们就有很多经济、政治新闻的评论专家,这些人的名字写出来就是一个价值。

2018-10-30 15:36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崔士鑫

感谢博古斯拉夫·赫拉博塔先生,他说我们的分析家有有自己的专业性,今日头条的李总对人工智能对媒体的影响您感觉到哪些方面? 

2018-10-30 15:36

今日头条副总裁 李涛

我觉得最大的影响是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用户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获取资讯的便利,同时也给媒体带来更大的挑战,这是最大的影响。其实人工智能的发展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端的飞速发展,一下子让人感受到人工智能对我们获取资讯有非常大的影响。

2018-10-30 15:37

今日头条副总裁 李涛

其实在新闻资讯的聚合和分发方面已经证明了它的效率,它比人工高效,并且有效,能够达到千人千面和人人获取不同的资讯,给人提供非常大的便利。但是像评论、带有人的强烈意识的资讯的写作,包括新闻的写作,包括策划,可能从现在的技术条件来讲还远远达不到。像卢总这样充满激情和富有逻辑性的评论是个人独有的,是其他评论员不具备的。可能像体育新闻、财经新闻,比较机械的、用数字能说明新闻观点的新闻版本,人工智能的效率远远高于人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无论多先进都是由人的大脑创造出,它的发展一定会辅助我们的人工、技术和编辑,能够带来更多更便利的资讯,既有合流的一方面也有分流的一方面,不会被替代。

2018-10-30 15:38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崔士鑫

我们的嘉宾感觉到人工智能在运用,也察觉到它的局限性,我们的人工智能还会不断学习,不断聪明,有请卡马乔先生发表他的看法。 

2018-10-30 15:38

葡萄牙卢萨社首席创新官 佩德罗•卡马乔

我觉得影响非常深刻非常巨大,特别是AI作为一个工具,我其实也同意我的同事的观点,还需要有专业的真人记者,把AI作为一个工具定制化你的内容,向不同的受众传送你的新闻内容,能够提升用户的体验。 

2018-10-30 15:39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崔士鑫

在用户体验方面,唐硕创新是对体验特别有研究的,你们现在的人工智能在这方面的运用,或者您正在准备这方面要进行研究的,感觉到人工智能对媒体主要是哪些影响? 

2018-10-30 15:39

唐硕体验创新咨询联合创始人 黄胜山

因为我本身不是媒体背景的,我是你们的学生,我是你们的用户,我代表的是用户的看法。我觉得一段时间以来人工智能给我带来的是欣喜+痛苦的结合,我会在很多的新闻媒体上,我装了它的APP就卸了,为什么?我觉得内容更快了,更丰富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以前没有接触到的信息,而现在的信息太过于爆炸,人工智能写稿的确非常快,虽然人工智能算法能个性化推荐,其实有的时候我不是特别喜欢这个内容,我只是扫了一眼,它就天天推荐,我觉得很烦,我就删了它,是这样的情况。

2018-10-30 16:00

唐硕体验创新咨询联合创始人 黄胜山

当然了,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的方面,比如它能够知道我所在的场景,它知道我在地铁上、家里,它知道我的情绪状态,能够给我更好的信息和流量,短期来看我觉得它的是痛苦和欢乐交杂的体验。

2018-10-30 16:01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崔士鑫

实际上我们的圆桌论坛的主题要聚焦到人工智能和智慧媒体上,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可能新媒体感觉到一个痛点,我们感觉到面临到一个天花板,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用户红利减退,刚刚新媒体中心的丁伟主任也提到了,用户下降比较快。现在大家都在琢磨怎么吸引用户,怎样有好的体验留住用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提升用户的黏性,这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好刚才黄总谈到了“用户”,您感觉怎么用人工智能提升用户的体验,留住用户,您有什么好的招数跟我们分享一下。

2018-10-30 16:02

唐硕体验创新咨询联合创始人 黄胜山

我是这样看的。首先在于怎么黏住用户,我自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我觉得人工智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在于个性化和人的控制感之间的权衡,比如我有的时候看到了这个酒,我觉得酒对我不好,但是人工智能觉得我喜欢酒,天天给我推送,我觉得我的人生失控了,我被一台机器控制了,我希望在人工智能和控制感之间有个权衡。 

2018-10-30 16:02

唐硕体验创新咨询联合创始人 黄胜山

 第二个,因为我们接触很多传统的商业,在媒体这块也一样,对用户的数据了解并不多,或者过去没有那么大的数据。我觉得可以更加开放与其他的生活类平台数据进行结合,能够更加的准确。为什么?因为内容只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的生活中还有娱乐,还有教育,还有生活各种方面。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全面地掌握一个人,而是基于数据,很多数据是不准的。我们做过一个研究,80%的00后喜欢在晚上看娱乐节目,其实这个信息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知道00后喜欢的是什么,当时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他们喜欢游戏化激励的方式,叫做“嗷嗷学”,不喜欢传统的说教的方式。很多00后学三国是通过《三国》这个游戏学的,这跟70后、80后的方式不一样,这是数据看不到的,所以我觉得可以在用户画像中与人工智能结合,更加有针对性。

2018-10-30 16:03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崔士鑫

有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媒体应该对用户,在传统媒体时代有四类,信息、思想、知识、娱乐,当时的娱乐比较少,不像报纸有副刊,现在有了新媒体、自媒体,娱乐的因素越来越大,造成了很多人主要喜欢娱乐,其实原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黄总说了很多说的是精准推送有一些毛病,还有提升的余地,那怎么提升,怎么通过人工智能的提升黏住客户,我觉得李总应该有发言权,今日头条怎样让推荐更聪明,让用户的体验更加人工智能。

2018-10-30 16:04

今日头条副总裁 李涛

我不是做技术出身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用户,不管是做媒体还是做人工智能,我们往往对用户了解是不够的。用户喜欢什么,他不喜欢什么,我们往往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过去我们做广播、电视或者报纸,我们把稿子写好,印在报纸上发给大家,大家就看。听众来信可能一个月发一期两期,发一封发两封。现在大家对资讯的要求,不光是被动的接收你的信息,我还需要看下面的评论,很多人说新闻本身很枯燥,但是我特别喜欢评论,可能有一千条评论都会一条条看下去,这种获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另外,现在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什么这么迅速,因为他们渴望社交,渴望在看不见的线上跟陌生人交流,我在北京或者我在博鳌,这个人在新加坡或者纽约,这种交流是地球人都需要的,这在过去的传统媒体做不到的。 

2018-10-30 16:05

今日头条副总裁 李涛

  第三,其实我们主观的美好的想法未必是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我们对年轻一代的了解是不够的。今天我看到在座的都是中年人,真正做产品的像抖音,产品经理都是95后,他们更知道95后这群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还是欧洲人,他喜欢什么样的产品,是新裙子的展示还是一个表情的凝固,还是我对妈妈握手这样一个温情的动作,他们比我们更明白。所谓的人工智能公司做的是一个平台,所有的内容来自于个人和机构,像人民日报的号,不到一个月粉丝量达到了200多万,像人民日报这么严肃的、历史悠久的大报做出受年轻人喜欢的作品,因为这个团队都是年轻人主宰着这个团队,所以他做出的产品和年轻人息息相关,人工智能只是一个手段,更多的是意志是人,做成丑陋的东西呈现出来的就是丑陋的,做成美好的就是美好的。

2018-10-30 16:06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崔士鑫

也就是用户分析,但是我搜索了一次茄子,以后推荐的都是紫色的,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2018-10-30 16:06

今日头条副总裁 李涛

我从用户的角度解答一下。我记得2016之后,移动端开始兴起的时候,智能算法在中国才开始起步,刚刚出现算法的时候,很多人包括中国一些先发互联网大公司纷纷指责这是不道德的,但是很短的时间内很多大公司的APP上都采用了算法,所有的研究机构都在研究算法,包括人民日报社丁主任也和我们研究算法,怎么更适合,这确实有发展的过程。比如刚开始分析样本很好,维度很小,用的人多了,大家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了,维度会越来越多,在座的技术专家都会理解,维度多了,就像好的智能手表一样,感应器多了才能更精确,算法也是一样的,样本越多越精确,这次是茄子,下次不会是茄子。

2018-10-30 16:07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崔士鑫

可能是相关的黄瓜、白菜,我明白了,李总说的是我们的算法越来越聪明,只要我们充分研究用户,利用好人工智能。卡马乔先生,我想问一下我们在利用人工智能吸引用户方面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跟我们分享一下。 

2018-10-30 16:08

葡萄牙卢萨社首席创新官 佩德罗•卡马乔

我知道我的读者需要什么,可能比我的算法告诉我的更精确,这就是我们每天都在崇尚的工作原则,那就是了解你的读者。我本人非常警惕虚假新闻,这也是职业道德、职业标准的一个要求,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虚假新闻的产生,并且很快得到了传播,这对于媒体行业的信用和职业操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仅在社交媒体中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需要在报道的过程中需要有更警惕的态度。 

2018-10-30 16:08

葡萄牙卢萨社首席创新官 佩德罗•卡马乔

关于人工智能所产生的新闻,比如机器翻译,比如机器编辑,我们知道它的语言并不是非常精确、非常完美的。我们也做了相关软件的实验,我们发现机器翻译从波兰语翻译成英文,有很大一部分的内容都是错误的,除非我们发现有一个新的机器得到更精确的翻译成果,我觉得我们需要警惕机器翻译和机器的编辑。 

2018-10-30 16:09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崔士鑫

我觉得在目前的阶段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我们有很大的改进余地。袁主任,我们利用人工智能吸引用户,因为传统媒体也是这样的,新媒体对用户的吸引力比较大,最重要的是解决信息推送的问题,作为传统媒体主要想用人工智能更好的做新闻、提升用户体验、吸引更多的用户,尤其是用户来了以后,让他有一定的黏性,新华社有什么好的方法。

2018-10-30 16:10

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 袁炳忠

新华社在人工智能方面,它在网上能够搜索到很多的新闻,同时机器人写稿有股市、地震等等方面的。我们的媒体还需要回归传统,不管媒体形式怎么演变,不管你的传播渠道怎么通畅,或者计算再好,你没有优秀的内容最后还是空的,今年卖一次乖,明年卖一次乖,后年人家就不信你的,不管你计算多好,人家都会把你删掉的。所以,我觉得传统媒体一定要稳住阵脚,一定要根据新闻规律来创造内容,这是我们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习主席说的不要脱实向虚。我们作为专业的媒体人,一定要生产出权威的、有价值的、让受众喜欢的新闻产品,新的媒体时代,可能我们更需要在人的新闻规律方面、传统语言写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现在我感觉新媒体让大家比较浮躁,像云计算,搞很多的花样,最终你没有内容也很难生存下去,你可以看看新闻媒体里,传统媒体在中国还生存得很好,像以前的网易、新浪都依靠传统的媒体,因为内容不行,雅虎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内容为王,这是传统媒体永远记住的,内容为王。

2018-10-30 16:11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崔士鑫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有所长。现在我们要强调融合,刚才博古斯拉夫·赫拉博塔先生说到了,比如我们在吸引用户的情况下假新闻的问题;袁主任说了,我们特别希望吸引用户的过程中,可能发生有意思没意义的问题,没有深度的内容。实际上还有一个问题可能大家没有提到的,比方说我们的算法,我们的精准推送往往要了解用户为目的的,我们知道它的很多数据,这就涉及到隐私、数据泄露的问题。像今日头条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怎么防止隐私和数据的泄露,我们有什么方法吗?

2018-10-30 16:12

今日头条副总裁 李涛

其实这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在中国据我了解,在法律法规上规定是比较完善的,工信部、网信办出台了很多管理规章,包括广电总局,比较大的公司都在严格遵守这样的规定,过去发生过用户信息泄露的问题,很多是在立法之前、互联网发展初期形成的一些问题,现在正在改进,我相信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在这方面做得还是非常好的。

2018-10-30 16:12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崔士鑫

我们的讨论到这里我感觉到嘉宾们的观点,一个是人工智能对媒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机器人写稿、精准推送等方面,同时也因为目前人工智能还没有达到像人一样的聪明,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像虚假新闻、数据泄露等BUG还需要去除,我们下一步人工智能将逐渐变得聪明,作为全世界21世纪最尖端的三大技术,大家都在突破,全世界的聪明人都在攻关,人工智能将越来越聪明。 

2018-10-30 16:13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崔士鑫

最后一个问题问问各位嘉宾,你们理想中的智慧媒体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跟我们的来宾分享一下。 

2018-10-30 16:13

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 袁炳忠

我觉得全世界的信息在里边,大家都能够看到,都知道世界在发生着什么。 

2018-10-30 16:14

波兰《共和国报》总编博古斯拉夫·赫拉博塔

新机遇,新的空间,而且我们将会是整个转换革新流程的守门人,现在我们的技术其实已经能够在很多地方胜任很多工作,而且可以超出人类的能力,甚至机器可以模仿特朗普的声音,所以我们一定要小心它的使用。 

2018-10-30 16:14

今日头条副总裁 李涛

我觉得比较理想的人工智能,你能够得到你预想不到的一些信息,我觉得这是比较理想的,它未必是海量的,或者每天推送重复的东西,而是每天都有一些出乎意料的,让你欣喜的东西,这是一个聪明的人工智能。谢谢。 

2018-10-30 16:14

葡萄牙卢萨社首席创新官 佩德罗•卡马乔

我觉得未来的智慧媒体能够为所有人提供相关的信息。 

2018-10-30 16:15

唐硕体验创新咨询联合创始人 黄胜山

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我希望未来的人工智能是一个高情商的一个朋友,它是一个高情商的百科全书,它知道怎么与我互动,它知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它会讲我不知道的东西让我变得更好,它知道我早上心情不好,它会给我舒缓的东西,它知道我现在想思考它会我深度的内容,未来的人工智能很像卢总说的,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仅仅是一个工具。 

2018-10-30 16:15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崔士鑫

非常好,我们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刚才黄总说的,从用户的角度,我们的媒体首先是自己想成为什么,最重要的是用户希望我们成为什么。刚才前面做主旨演讲的嘉宾也提到了,刚才的嘉宾也说到了,人工智能毕竟是人把它逐渐地演化、提升,不断让它变得聪明。现在人和机器的结合,使我们越来越贴近用户的需求,就像刚才说的,像百科全书有很多的内容,它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用户变得越来越好,自己感觉到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进步,这可能是我们媒体应尽的义务,也是让用户越来越喜欢媒体的重要前提。

2018-10-30 16:15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崔士鑫

刚才跟各位嘉宾分享了以上内容,感谢各位嘉宾的真知灼见,也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们的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8-10-30 16:16

主持人(何洁琼)

感谢崔主任的主持,也感谢各位嘉宾。 

2018-10-30 16:16

主持人(何洁琼)

刚才的讨论非常好,像嘉宾们说的,智能技术是手段,关键的是人的意识,我们要充分了解受众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为我们所用,从而生产出更加优质的内容。 

2018-10-30 16:16

主持人(左潇)

没错,人工智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断听这样的论坛也异曲同工也助于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下面有请第二场圆桌论坛,我们围绕各位嘉宾讨论的人工智能如何促进媒体转型与进步制作一期特别的节目,在会后会在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播出,下面有请主持人:人民日报新媒体负责人王恬。同时有请参与讨论的嘉宾,中方嘉宾:郑文先生、陈雨强先生,以及外方嘉宾盖伊·齐特先生、法比安·弗里德曼先生。 

2018-10-30 16:17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英文客户端负责人王恬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这次特别版的PD TALK,欢迎大家来到人工智能与智慧媒体分论坛,我是王恬。目前是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负责人,我们知道现在的AI正在改变媒体行业的运作方式,所以今天我们将会重点讨论人工智能和媒体转型的关系。

2018-10-30 16:18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英文客户端负责人王恬

首先声明我不是人工智能的专家,但是我们非常有幸请到四位技术和媒体方面的专家加入我们的圆桌讨论,他们将会和我们分享各自在AI如何转变媒体方面的经验。    在开始之前,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们的讨论嘉宾,首先是快手副总裁郑文先生,他曾经在硅谷几家公司从事于计算机图形学的工作,目前在快手主导开发AI相关的工作,第二位是陈雨强先生,他是第四范式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目前陈雨强先生专注于自动机器学习,曾经在百度和头条工作。第三位嘉宾是盖伊·齐特先生,来自于英国每日邮报集团的商业顾问,第四位嘉宾是法比安·弗里德曼先生,来自于法国《普罗旺斯报》,他负责数字活动和视频业务。再次欢迎各位。

2018-10-30 16:19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英文客户端负责人王恬

我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提给郑先生和陈先生,你们如何描述并且评估人工智能给中国媒体带来的变化。有请。

2018-10-30 16:19

快手科技AI 技术副总裁 郑文

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关健词就是效率,因为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工具能够提升我们的内容分发和内容创造的效率。

2018-10-30 16:19

快手科技AI 技术副总裁 郑文

拿我们的平台为例,我们现在就可以从视频中抓取信息,能看一看视频里是什么样的主人翁,他在视频里做什么事情,而且在视频里谈论的事情是什么,视频里的背景里有什么信息,我们都可以抓取。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和特征抓取他们的特点,从而根据历史的浏览习惯评估和预测他当前的预测点。而且我们能够把信息以更快、更有效的方式推送给用户,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实现大规模、实时的信息分发。在我们的平台上,我们有一千万个短视频上传,每年都有这么多,目前已经有70亿个短视频在我们的平台上。我们还有几千万的活跃用户,每年会访问我们的平台,所以你把每个视频和用户进行匹配的话,它将能够生成数万亿个匹配的配对,而且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匹配每个用户,这是效率上极大的提升。

2018-10-30 16:20

快手科技AI 技术副总裁 郑文

同时AI在内容创作上也提升了效率。在过去如果你想编辑视频,比如你想要修改视频中的服装,比如把这个视频里的人物编辑成万圣节主题的效果,过去你可能要有专业人士花上数十个小时进行编辑,而现在低端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轻松的把视频当中的人物服装做一个更换,而且这种技术也可以内置到传统媒体中。比如我们和人民日报上周有一次合作,我们搞了一次活动,收集用户的视频,而且我们收集了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大家珍藏的一些老物件,做了这样一个主题活动,现在我们已经有许多用户参与了视频拍摄和上传。而且我们还让他们回到老家拍摄老家的路的变化,从而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这样的活动非常高效,已经有超过1亿的用户上传了视频,这就是一种收集信息和提升效率的一个新方法。

2018-10-30 16:21

第四范式联合创始人/首席研究科学家陈雨强

人们总是会幻想人工智能会彻底颠覆现在的媒体行业,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论断并不是非常的全面,我想跟大家分析一下。

2018-10-30 16:21

第四范式联合创始人/首席研究科学家陈雨强

 我们从2000年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应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互联网,也有了人工智能,为什么人工智能在当时没有被运用到媒体中呢。最早人工智能运用到媒体行业是在雅虎,当然了,这样的运用是好的,每个人可以在他的页面上看到自己的想要的信息。但是为什么当时人工智能并没有改变我们这个行业,而现在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冲击?因为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不仅融入到我们的页面中,更多改变了我们的习惯,比如我们的阅读习惯,现在大家打开电脑坐在咖啡厅里,可能打开一个雅虎页面,看看手机客户端,而不是看传统的报纸了,我们不再翻看纸媒了,在这个层面上,雅虎的页面就是整合了各种传统纸媒的界面,一个网络的、在线的界面。在当时我为什么说当时的人工智能没有颠覆我们的媒体行业就是这个原因。

2018-10-30 16:22

第四范式联合创始人/首席研究科学家陈雨强

 这个变革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可能还是人和信息连接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现在人们经常使用智能手机,即使在吃饭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手机展开工作,比如你只有10分钟或者20分钟的时间,你可以打开手机,打开你的客户端看一看消息,看一看新闻,这也就填满我们零碎的时间。信息类的新闻客户端在我们的智能手机上也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2018-10-30 16:22

第四范式联合创始人/首席研究科学家陈雨强

对于媒体行业来说,这改变了什么?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关于如何利用好客户的碎片时间,这就是人工智能能做到的。因为我们目前有数以亿计的用户,他们有很多的时间能够用于获取和了解信息,如果我们希望推送他们想要的信息,那么就必须了解到客户的兴趣点所在。机器和人不同的一点,就是它可以分析出个体的需求。

2018-10-30 16:23

第四范式联合创始人/首席研究科学家陈雨强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除了我们的专业媒体信息之外,我们有一些机器人能够每日跟踪每个人的一贯和每个人的需求,如果说我们将所有的机器获取个人分析数据融合到一起的话,这是海量的数据,而人工无法做这么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这就涉及到人工智能,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信息传递、分析和千人千面的不同信息需求。在我看来,人工智能未来的重要性会逐步上升,特别是在信息传播的领域。

2018-10-30 16:23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英文客户端负责人王恬

谢谢,我想问一下盖伊·齐特先生和法比安·弗里德曼先生,我想问一下,人工智能的使用方式以及给你们国家的媒体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2018-10-30 16:24

英国每日邮报集团前执行总裁 盖伊•齐特

好的,我想说12年前和今天的主要区别是今天的速度不同了。如果大家对信息有大量的需求,速度是非常关键的,人工智能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能够帮助我们处理海量的信息,能够分析并且找出最有效的信息,帮助我们的专业新闻从业人员获取最需要的知识或者事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并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它还需要我们有着专业知识和经验的记者,包括编辑来进行辅助,来引导我们的机器更好的建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2018-10-30 16:24

英国每日邮报集团前执行总裁 盖伊•齐特

 在我看来,信息和人工智能同样也可以被我们用于人脸识别。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因为人脸识别的工作量需要大量的数据,人工是不可能完成的。现在有了云计算,有了人工智能,智能的能力逐步上升了,现在也能做到人脸识别了。但是可以说这个人进入到了一个区域,他没有从这个区域出来,这都是通过人工智能就可以获得的一个结论。这样的分析对于媒体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资产,能够帮助我们开展工作,当然了这个过程中也离不开人的指导。

2018-10-30 16:25

法国《普罗旺斯报》副总编法比安•弗里德曼

抱歉,我可能会用法语回答问题,因为我想回答得更准确。关于人工智能应该有两个问题值得考虑,一个是关于传播的问题,如果我们做出很多的进步传播新闻,更能够精准的传播,我想对此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进步,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但是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基础人工智能的问题说,现在对于媒体来说,很多记者还没有手段能够接触到人工智能的技术,现在在媒体行业,我们应该在编辑过程中使用新技术,但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新闻的传播,对于很多记者来说它是非常新鲜的内容和工作,还有数据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对传统媒体来说,从传统媒体到网站,很多记者也需要接触新的技术。现在已经看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初步成果,不论是在信息的传播或者广告,对我来说未来很大的工作是如何更好的使用人工智能的工具。

2018-10-30 16:26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英文客户端负责人王恬

郑先生,有人说使用机器是希望帮人做出更多正确的决策,但是正确如何做出,这就像一个黑匣子,您对这个问题如何看的?

2018-10-30 16:26

快手科技AI 技术副总裁 郑文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黑匣子。对于人工智能的专家来说,他们是可以理解机器是如何做出决定的,人工智能的技术是如何做出决定的。所以,对于我们专业的人工智能专家来说,这不是一个黑匣子。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实现人的监控和人的指导,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于算法的设计、算法的调整来做出人工的控制和指导。比如我们会有一些算法表现的指数,帮助我们更好的跟踪这些技术的表现和精确度,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也设计出一些算法,使得我们的信息获取更加的有效率,更加的精确。当然了,我们总是碰到意想之外的情况,人工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我们的算法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我们也不能由算法做出决定。

2018-10-30 16:27

第四范式联合创始人/首席研究科学家陈雨强

如果说黑匣子,这在机器学习的领域是经常被谈起的问题,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关于训练的问题,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对机器进行培训,我们也不知道机器学习到底是什么,这就造成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就像黑匣子的看法。 

2018-10-30 16:27

第四范式联合创始人/首席研究科学家陈雨强

就像我们说,如果你看得到匣子里是什么,你就了解了这个决策是怎么做出的。事实上,我们训练机器就像训练狗认识到一个新事物是一样的,我们会观察它的反馈、它的反映,我们也会分析机器,就像我们分析狗大脑的反馈一样,从而更好的帮我们决定下一步到底要做什么工作。我们公司第四范式就是希望把我们的数据公布给公众,如果说每个人都能够有经验训练自己的狗,也就是说实验自己的算法,他们可能感觉到非常高兴,不会再有黑匣子的误解了。

2018-10-30 16:28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英文客户端负责人王恬

齐特和法比安·弗里德曼先生,你们是怎么看的?

2018-10-30 16:28

英国每日邮报集团前执行总裁 盖伊•齐特

我很喜欢他的这个比喻,我很希望您来训练我的狗。我想做一个比较,我们在网上是有这些算法的,我们的算法会决定什么新闻排在前面,而什么新闻被排在后面。但是如果仅仅靠算法来做决策的话,有可能出现一些我们并不希望看到的新闻置顶,比如着装非常暴露的女性图片可能会在最前面。对于记者来说,我们应该使用人工智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记者要培训,使他们增强技术能力,让他们更好的运用人工智能进行搜索,让他们能够根据区域进行搜索,或者根据个体的姓名进行搜索,甚至通过主题来进行搜索,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从而帮助我们的记者跟踪我们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2018-10-30 16:29

法国《普罗旺斯报》副总编法比安•弗里德曼

网上的跟踪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我们会问人工智能是不是新闻业的未来呢。由于有这项技术,我们的专业记者可以把精力集中到深度的问题,不再关注那些简单的问题,像体育新闻,大数据可以解决,但是我们要做的是深度调查,因此使我们的读者能够获得他们所期许的内容,人工智能使我们的职业人以及媒体,能够做更应该做的事情,真正有高附加值的人类内容的产出。

2018-10-30 16:30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英文客户端负责人王恬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作为作者面临机器影响媒体的现实,对于记者来说,有没有什么建议?如何能够更好在数字时代设计我们新闻的策略。

2018-10-30 16:30

快手科技AI 技术副总裁 郑文

我自己不是做媒体的,但是我就分享我个人的看法,AI是未来的趋势,所以按照尝试来说,大家都应该拥抱新技术,尽快的适应新技术。要想学游泳就必须跳到泳池里,积极的拥抱。

2018-10-30 16:31

第四范式联合创始人/首席研究科学家陈雨强

如果你想用AI进行创作,可能我们的AI技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记者也不能过度的依赖AI,还需要有知识有能力做深度报道,去影响舆论,这是人可以做的。AI可以为我们提供帮助,比如信息的传播,我不需要再担心我的报道出来没有受众,在中国有一句,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你的内容好你的文章好,AI一定帮你传播出去,问题是能不能写出好的文章和好的内容。

2018-10-30 16:32

英国每日邮报集团前执行总裁 盖伊•齐特

毫无争议的一点是变革即将到来,我们一定要顺应潮流,否则将被时代甩在后面。适应性是新闻从业者最重要的优势,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特别是记者,至关重要的一项技能是充分自己的优势,能够适应时代的潮流。如果利用得当,可以把新闻做得更好,所以拥抱技术,拥抱技术就能够把新闻做得更好,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这是所有记者需要做的事情。

2018-10-30 16:33

法国《普罗旺斯报》副总编法比安•弗里德曼

我们不要把人工智能看成是竞争者,我们要有一个强烈的意识,我们需要更会写、更会分析数据,在数据和写中我们是一个很好的中集站,这样才有好内容的产生。

2018-10-30 16:34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英文客户端负责人王恬

再次感谢所有的讨论嘉宾为我们分享的真知灼见,通过你们的分享现在我们更清楚了解了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影响。再次感谢。

2018-10-30 16:34

主持人(左潇)

感谢王恬女士的主持,感谢各位嘉宾的观点分享,谢谢。

2018-10-30 16:35

主持人(左潇)

 讨论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非常充实,每位嘉宾的分享让我们收益良多。我们衷心的祝愿通过本次活动,大家能够携起手来,抓住机遇,共同为“一带一路”媒体融合发展贡献力量!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和参与,今天的大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