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欢迎大家关注人民网2019年高招系列访谈,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香港教育大学环球事务处何静老师。
各位网友大家好,主持人好。
欢迎何老师做客人民网演播厅。最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内地学子选择赴港求学,香港教育大学有什么具体的情况可以跟我们网友们介绍一下,包括建校历史、办学层次以及我们的学院和专业设置情况等等。
香港教育大学是香港八所公立大学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师范类大学。讲起师范可能大家会觉得,现在的师范类大学到底还有多少教育类的专业呢?我们还是保持在70%以上都是集中在教育类的专业。我们一直是在讲教育为本,超越教育。除了师范类的课程,也有不同种类、跨学科的非师范的专业。2016年,学校重新更名,现在名称是叫香港教育大学,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学校是一个新建的学校还是一个有历史的院校呢?可以跟大家讲,香港教育大学本身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只是我们的名称是在2016年才正式更名到现在的名称,也一直以来都是香港的公立大学之一。
正如您所说香港教育大学是以师范类专业为主,那香港师范类专业和内地师范类专业有什么区别或者优势?
优势不敢讲,但是香港师范的学生和师范专业,确实和内地是有一些区别的。首先,我们本科的师范专业是五年制。在五年学习当中,大二已经开始去学校听课,大三要去试讲一个学期,到第四年的时候已经要去学校里主讲。到大学第五年准备毕业的时候,已经可以给学校里提出一些好的建议。所以我们在五年学制的师范课程里面,同学已经完全准备好做一个老师。我们没有新入职教师的再培训,直接同学就可以非常胜任了,这是我们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还有大学里面对于他们的配置。也是由此跟大家讲,我们的实习是大学专门部门帮每个同学安排所有的实习,而且所有的实习都是在香港本地的学校进行的。
听您刚刚讲解,咱们师范专业的培养体系是非常健全和科学的。作为非师范类专业有什么特色?
非师范类专业我们主要是以跨学科为主。比如,其中一个受同学欢迎的课程叫全球环境研究课程。大家听到环境课程就觉得一定是环境科学学院,或者是理学院。但是我们叫社会科学学士,同学不仅要有环境科学的知识,要去实验室做实验,还要懂得管理,还要学社会科学,甚至学一些其他领域方面的知识,包括媒体、最新的资讯科技,这样的话,一个同学就可以具备双重的能力,一方面是专业知识,环境科学。另外一方面是如何将环境科学应用到社会上,如何能够帮政府、帮社会令环境更好。这是管理层面。举这个例子是想和主持人讲,我们的课程尽可能地是以跨学科为主的。
同样,举另外一个例子,我们的心理学或者特殊教育,这个主要都是以心理学的领域为主。我们的课程特色从大学第一年直接进到心理学的主修。之后在第二年已经要分专业修读的领域。比如,我们对教育非常有承担,还有教育的学校心理学作为其中一个主修。有的同学愿意选择健康心理学,也就是说临床心理学,也有的同学是对社会更有责任,他愿意到将来大的企业里面去从事和人相关的一些人事管理。这样同学们在选了主修之后,学校安排他有200小时的实习。我想大家明白,在心理学专业,200小时的实习这个意味着有很好的工作实践经验,对未来就非常非常有利。同学毕业的时候,也可以成为香港心理学专业的会员,或者是其他地方的心理学会的会员了。对一个同学未来再进修或者是就业,都会有更多层面的帮助。
我刚刚听到您说了三个词:综合素质、跨专业、社会责任。我很好奇,香港教育大学在人才培养上是怎样的特色?
我们对同学是希望每一个学生既然来到我们学校读书,大家不仅要学到课本上的课堂知识,还要自己肯有一个开阔的心胸走出去,我们安排了足够的交换生计划,希望每个同学在大学本科第二年、第三年出去一个学期到海外做交换生,同样我们安排很多短期的交流,可以到内地、到非洲、到亚洲其他地方,甚至于去一些穷困的地方做义教,也可以做一些义工或者是到很多地方做一些资料采集。这些都是希望同学在学期间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走出去,去到世界各地,增加自己的一些能力和一些自己亲身的见闻。同样,我们有社团文化,希望同学在住宿宿舍期间,与人相处,互相关怀。可能由大学第一年是被学长关顾,第二年、第三年主动关心新来的同学,每一个同学需要提升自己。我们希望一个同学不仅要在学校,要走出去,还要与人相处,关怀社会。这样一个综合素质好的同学,是希望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的标准。
您说非常鼓励学生走出去,最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刚闭幕,在这样大背景下,很多高校更加倾向于国际化视野的办学。咱们学校在这方面还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和计划吗?
讲到国际化,首先我们的校园已经比较国际化了。所有的教授、老师,99%都是国际不同大学的博士毕业生,而且很多在海外的非常优秀的大学都有教学的经验。从老师可以把国际上最先进的一些国际视野、一些课本,包括最新的一些理念都带给同学。从学生层面,每一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交换生,有一些学生,长期的、短期的都有。这样在校园里已经有一个非常好的国际化的大家庭的环境。同时,作为教育的一个承担者,在“一带一路”的环境里面,我们也希望对于国家、希望对于亚洲区,尤其是大中华区域范围,尽量多一些在教育领域,多参与合作。其中也包括,比如基础教育的一些领域方面,因为我们到目前为止,相对做得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可以把我们的经验分享给其他的各省市的教育机构,各个大学,甚至于我们可以有一些相对来讲为社会承担责任的培训。这样的话,都可以令大家互相交流、互相提升。包括我们学校也是有帮联合国来做一些基础教育类的培训项目,所以,也希望将来能够更多的参与国家的基础教育的合作,一些来配合的。
招生国际学生方面有哪些举措呢?
非本地的同学,香港政府是有规定的。整体作为香港的综合规划,我们希望所有的同学来到香港读书,将来大家也可以留下来就业。政府的规定就是,每一个在香港读本科或者硕士或者博士的同学,毕业之后已经是可以留下来多一年,会给他一个居留的机会。如果同学可以在这边找到任何的工作,可以转成工作签。这样一些好的举措,就希望多一些世界各地的同学,可以来到香港,不仅是读书,将来可以在这个环境下参与跨国企业的工作、就业的机会。而且至少是对每一个同学在他年轻的时候多几年时间可以到不同的企业、文化当中去学习,去体验。当然,如果想留下来,我们也是欢迎的。在香港政府移民局规定,读书加上就业够七年,还可以申请成为香港的永久居民。香港政府、大学都是很欢迎世界各地的同学来到香港读书。当然这个名额就会有限制的,政府有一个规定,不可以超过多少百分比,这样也是希望能够保持大学里综合的素质和文化的建设。
还有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在转专业问题上,我们的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是可以转专业的吗?
刚刚我讲了一下师范专业,我们是五年制的。另外也想讲一讲,在香港五年制的师范专业不是所有大学都可以开的。即使是我们八所公立大学里,其中也只有一半可以开师范专业。而且,我们的师范专业招收名额,全部都是香港政府的教育局,它的研究成果,预计五年后要多少老师,所以现在才给我们的名额。也就是说,每一个同学,我们招收来的,不管是香港本地学生,内地学生、海外学生,只要是正式录取来的师范生,将来如果合格从大学毕业,都可以到香港的教育局去领取注册学位教师的教师资格证。在他入学的时候,同时我们要把学生所有的信息报给政府。也就是说,如果是这样,一开始申请的是非师范专业,就不可以再转去师范专业了。但是,如果一个师范专业的同学想不做老师的工作了,这样是可以有机会的。当然也要看你要转的专业或者转的学院、学系是不是有名额。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不可以只限在本校之内,因为我们基本上全英文授课,同学们学的课本是跟国际完全接轨的。同学将来不管是留在香港,想要转学系或者再去转到其他海外的院校,我们的学分都是国际上承认的。因为最主要是大家会看,你所学的专业内容,所用的课本,到底是学了哪些。我想这个应该还是会按照你所学的专业,应该相对来讲是非常有竞争性的。
需要考虑匹配度。对学生成绩要求是不是也有一定要求才可以转专业?
转专业的问题,我个人建议大家,最好是在你报考的时候已经大概想好,到底本科是希望读什么专业。因为如果中途转专业,可能转去另外一个和之前不同的专业,还要多修好多必修课,你预计四年、五年毕业,可能最后毕不了业,甚至再拖一两年。如果大家能够稍稍提前一点时间,上网了解这个专业的内容,主修、辅修,甚至网上会有很多同学毕业之后讲的一些自己的案例,自己的一些经验体会,希望同学们在入大学之前,先有一个大概的想法,先进去直接把本科读完。如果你未来再想了解更多的专业,希望你是拿硕士的课程再去读。
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指导性的建议。还有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奖学金政策,咱们学校在奖学金政策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我们为了鼓励优秀的同学入读我们学校,每一年都会设有全额奖学金。今年最高的是18万5港币一年,而且是可续领的。它的概念就包括了学费,因为按照2019年的学费是14万港币一年,这是政府资助课程。如果他的14万的是学费,他的生活费,按照十个月计算,可能就是三万,加上住宿费,所以,我们最高的奖学金就是18万5。可续领是说,如果一个拿奖学金进来的同学,第一年的GPA平均分够3.0,就是一个中等学生的成绩,他第二年还可以得到这个全额奖学金。依此类推,如果读四年或者五年,都可以有这个奖学金。当然,同时入学奖学金还有全额学费奖学金,半额学费奖学金,也有赛马会奖学金,还有语言专业的奖学金,这些都是入学奖学金。当然,学校里每一年还有几百种的其他项目的奖学金,这个是在我们学校的学生事务处网页都会有。如果同学有兴趣,将来希望在大学里申请其他奖学金可以先上我们学生事务处的网页,看看去年几百种奖学金到底都会发放在什么地方,可以做一个参考。我们目的是希望同学在学习上,在生活上,在体育活动,参与各项活动当中,多多地去表现,尽可能地争取不同种类的奖学金,希望大家参与度会高一些。今年也会延续这样一个奖学金的方式。希望多一些同学能够参与到我们报考录取的过程。奖学金是不需要申请的,如果按照今年最后录取所有同学里面,会从高分到低分这样来排。
所以是对学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激励政策。学有所成之后,就业和升学也是所有考生和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比如就业和升学的地区,包括毕业生的薪资状况等等,香港教育大学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情况,可以给网友介绍一下吗?
从毕业、升学到薪酬状况,香港教育大学学生得到了整体社会广泛的认可。我们的师范生因为名额的限制,师范生的就业差不多是99%。刚刚上周出来2018年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里面,如果师范的同学的就业加上继续读书的比例,加起来刚好已经是99%。非师范专业是95%多,从薪酬状况来讲,香港的八所公立大学里面,我们的薪酬都是比较在前面的。可能也是因为,一个是师范专业的起薪,今年已经平均大概每月有2.7万港币的月薪,这在香港刚刚毕业的同学里面,不管学什么专业,相对还算不错的起薪点。在香港,老师是受到很尊重的,待遇也蛮好,希望能够为地区、为国家培养更好的人才。每一个老师会尽力去学,相对来讲,对他的待遇应该说也还是蛮好的。
内地考生毕业之后会选择留在香港本地还是会选择回到内地,还是再继续海外深造呢?
你提到的这三种情况都有。首先如果是师范专业毕业的同学,有很多人愿意先在香港就业,因为香港的学校种类是非常多的,有本地的学校,有创意类型的学校,也有海外国际学校。同学会在这些不同种类学校当中得到最多的经验。而且我们是以校本课程为主,每一个种类的学校,可能它的课本都不相同,教授的内容不同,理念也会不同。所以同学会学到很多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也有的同学会留下来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当然,也有的同学再到海外继续升学,我们每一年都会有同学去欧洲、北美,再去继续深造。不过现在也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工作几年之后,有些同学愿意回到内地自己来的省份。因为内地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而且他们得到了一些国际上的经验之后,大家会愿意把这些经验分享到自己所在的地区,我想未来这也会是一个趋势。
何老师,香港教育大学毕业的内地学生再回到内地选择当老师的话,认证资质是受到认可的吗?
自从2019年1月1号开始,政府允许香港的同学在内地也考教师资格证。这是可以理解,每个地区都有一些对作为老师的基本要求。在香港有教师资格的同学,如果想回到内地做老师,如果在普通的学校也就是政府的学校,当然也要参加内地的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像我们的姊妹校,比如北师大、华东师大,应该都可以让同学来考。而且学生在学期间会有很多的机会,他去到这些内地的院校,曾经可能是交换过、交流过,再回来考试,应该对大家也不会是太困难的事情。
毕业生在内地学校的受认可程度是怎样的呢?
我想这个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从现实一个情况来讲,同学回到内地的时候,很多同学会选择到国际学校去任教,因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是英文为主,而且同学可能会在学校里选择IB的证书课程作为辅修,他回到内地的时候,发挥空间就很大,没有集中在传统的学校。多数会选择创意或者是国际学校来教书。也有的同学会自己组建一个新的学校,包括跨国际的幼儿园,我们都曾经有毕业生这样做的。
其实是拥有很多可能的。您刚刚提到的IB证书可以再给我们具体解释一下吗?
他们在大学期间可以选择国际的IB课程的证书课程作为辅修或者一个选修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这个对同学将来想在这个领域发挥,会有一些帮助、好处。当然,如果是一个全面的IB证书,或者是一些他需要掌握的技巧,还需要再多一些时间,再来继续学习。学校也是会提供很多相关的课程,可以让大家来去选择的。
对于内地学生准备报考香港教育大学,或者对香港教育大学感兴趣的考生或者学生来说您有什么寄语或者建议给到他们。
如果是2019年报考大学,对刚刚我讲的专业课程有一些兴趣,我建议大家可以上网来看一看,同时,可以在6月11号之前,截止报名日期之前先在网上报名,虽然我们属于教育部规定的提前批次录取的大学,但是我们是自主招生,大家不要填在志愿表上,而是直接在我们大学的网站上申请。另外,6月你们拿到高考成绩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面试,面试地点会在北京、上海和广州,都是在6月底的时候。大家拿到高考成绩,如果达到我们的基本分数,也就是说,一本线和英文大概110或者120分,就要赶快告诉我们,然后大家来约面试的时间、地点。面试也是全英文进行的。这两条我是希望来提醒同学,如果你有兴趣,一定要记得参与这两项活动,才有可能会在提前批次时间就会录取。我们录取的所有的同学里面,会在提前批次直接报给教育部。之后当然对你之前填的志愿就会有影响了。我们也是希望每一个同学,大家要提前多做准备,也希望每一个同学在高考里取得好成绩,能够成功进入到自己理想的大学。
谢谢您。谢谢香港教育大学环球事务处的何老师解答我们网友的疑问,也感谢您做客我们的人民网演播厅。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请您持续关注人民网2019年高招系列访谈,下期再见!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7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