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日前正式发布,7月3日下午14:00,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黄楚新将做客人民网传媒沙龙,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解读新媒体蓝皮书,敬请关注!
各位好,欢迎大家关注人民网传媒频道访谈。今天我们在演播室第一时间为大家请到了两位嘉宾,和大家一起解读刚刚出版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回顾一下2018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的趋向,展望未来中国新媒体发展的趋势。首先来认识一下今天作客演播室的两位嘉宾。我身边这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唐所长你好。
各位网友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黄楚新。
各位网友好。
这本书今天也带过来了,先给大家看一下这本刚刚出炉的新媒体蓝皮书。那么想请问一下,过去一年中国新媒体发展呈现出了怎样的特点?
在2018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总体来说处于快速发展和深度的阶段,具体来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政务新媒体呈现出高质量的发展,大家知道,早几年我们国家政务新媒体非常之多,但是,数量多,并不代表有质量,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国家相关部门对政务新媒体的质量进行了一些监控,对一些政府的“僵尸”号进行了清理。这是第一个特征。
第二个特征,重大主题报道成为了媒体融合的主战场。媒体融合从2014年上升到我们国家战略高度以后,媒体融合也是在全国各地,尤其在中央级媒体当中已经布局完毕,现在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中央级媒体,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等推出的各类融媒体新闻产品,我认为都很有特色。
第三个重要特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已经上升到我们国家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8月21号-22号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当中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从去年8月份以来,全国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热火朝天,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也上升到我们国家的战略高度。
第四个特征就是,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行业发展图景各异。早几年网络直播非常火热,近几年,网络直播走向了成熟期,国家相关政策对网络直播也是严管严控。短视频行业是去年非常火的特征,甚至很多西部城市,包括成都、重庆、西安在短视频平台的影响下成为了网红城市。
第五个特征,5G和4K已经为新媒体提供了新的契机,5G,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的牌照,目前商用和民用已经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了,4K,中央电视台有了相关的频道。这方面也是一个亮点。
谢谢黄主任为我们做的关于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几大特点的分析,语言简短但是切中要害。接下来想问一下唐所长,今年新媒体蓝皮书发布会的主题是“移动互联·智慧中国”,我记得去年我们蓝皮书发布会的主题是“智能互联·数字中国”,今年的主题和去年相比,最大的区别体现在什么地方?
我们每年新媒体蓝皮书发布同时还会办一个研讨会,每年我们确定一个主题,其实也是给研讨的嘉宾们提供一个话题,让他们在这个领域里面做一下展望。去年我们确定的主题是叫智能互联·数字中国,今年我们确定的是移动互联·智慧中国。确定这个主题的根据是今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书记提出了“四全”媒体的概念,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对于我们做研究的人来说,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往往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思想的酝酿,思想都是由概念来承载的。在我们来看,四全就意味着要在未来的5G时代,媒体有一个新的发展。所以我们确定了这个主题,如果说这个主题和去年的主题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我们认为就是在质量上上升了一个档次。刚才黄主任提到,5G在路上了,4G牌照已经发放了,很快就要进入我们的生活了。我们想,从可见的未来,中国新媒体发展大概可以这么概括,智能化的移动互联、数字化的智慧中国,这个前景应该说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很快就能够实现的。我们确定这个主题以后,在发布会随后的研讨会上,各位专家都围绕这个主题提供了自己很多的意见和建议,表达了一些观点,对于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愿景,大家都充满着乐观的情绪。
我们在蓝皮书当中也看到有这样一个预测,数字经济将来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的动力。我们也想请教一下,如果说新媒体行业未来要发展,黄主任,您觉得哪些领域会是我们新媒体未来发展的核心的增长点?
数字经济这几年发展得如火如荼。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个数字,根据数字经济一本蓝皮书当中提供的数据表明,2018年我们国家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也就是名义增长达到了20.9%,占我们国家GDP比重的34.8%,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一了。这充分说明数字经济是我们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或者一个重要的举措。随着我们国家产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早几年互联网发展的上半场的技术和产品,更多的是聚焦于消费互联网,消费数字化更多的连接个人和互联网,未来随着消费经济的不断成熟和人口红利的减弱,原来网民增长的数量非常大,近几年处于平稳的阶段,因此,产业数字化会成为数字经济化的重要的布局和发展的重点。相对于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连接对象,包括企业、产品、设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产业互联网。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当中,未来应该说是具有非常广泛的前景和发展的空间。
刚刚我们在说到过去一年新媒体发展的热词当中,短视频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而且现在应用的非常广泛。我们看到尤其是Vlog,2019年两会的时候有很多媒体的编辑记者,也拍Vlog,而且风靡一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关注。请问您觉得Vlog和普通的短视频区别在什么地方?Vlog现在这么火爆,我们能不能把它作为我们平时的报道的一种手段?
短视频去年飞速发展,到去年年底统计的数字是八点几亿的网民中大概78%以上都参与到了这个领域。快手、抖音等很多短视频的应用非常火爆。Vlog是什么?骨灰级的网民都知道Blog。以前博客是用文字表达的,现在用影像来反映。如果要解释Vlog的特点,还有一个热词要引进来相对应,这个热词叫KOL,就是关键意见领袖。其实也不是一个新的词,传统的在传播学研究中有意见领袖,可以影响别人,别人都跟着他。在短视频这个行当里面,通常都把粉丝超过十万的叫KOL,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有自己的眼光,也能够制作。所以,他的身上聚集了注意力,他就能够影响别人,比如我穿一件衣服什么牌子的很好看。因此,KOL身上就带有经济价值,很多商家都要给他投资,给他投广告,你穿我的衣服,别我的发夹,以此来推广自己的产品。
Vlog和这些短视频不同的在于什么地方呢?它是不讲究这些做作,不讲究这些包装,是更本真的,原原本本的,我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我也不打扮,我也不包装,我也不化妆,就把我原本的状态呈现给大家,这样就跟草根更亲近,大家觉得,这是我身边的一个大姐,这是我身边的一个小妹,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它和一般短视频的区别在于,没有商业气,更真实,更本真,更原原本本。它的特点就是,你必须得要是一个知名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你说能不能用在我们媒体的日常报道中,完全可以。但是,必须这个记者、这个编辑是要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家愿意聚集在你下面。如果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新来的小编、小记者,很少有人会关注你。取决于两个条件:一,需要有一定的知名度;二,这个事件大家要关注。如果结合起来,媒体要用这种手段报道是可以的。
比如最近央媒都在做“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在这个过程中间,如果有一点名气的记者用Vlog做报道的话,就会有人跟着看。50年前,1984年的时候,老一代的同志都知道,经济日报罗开富曾经一个人重走长征路,他当时是用笔写的,每一天给报社发一篇报道,写一篇日记,影响了很多人。如果我们今天用Vlog来记载这一路的话,我相信年轻人仍然愿意看,仍然愿意追随他,他也能够火。
您觉得Vlog这种火热的趋势会不会被新的形式所取代?
很有可能。技术发展非常快,但是出来这种形式以后,如果我们善于利用的话,会成为一个常规的工具。比如H5现在不那么火了,但是仍然很多人也在用它。Vlog这种形式,如果用好了,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短视频在未来的新媒体时代依然会是一个非常火爆的领域。
肯定的,随着5G的应用,视频报道会越来越多。
谢谢唐所长和我们分享对短视频Vlog的看法,让我们作为一名互联网媒体记者更有动力把Vlog这个工具使用好。刚刚我们也说到了县级融媒体建设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现在在全国也有很多县级融媒体做得非常优秀的案例。接下来想请教黄主任,您觉得现在县级融媒体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定位?未来有没有发展的模式给他们参考,还是应该依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发展自己的融媒体中心?
的确,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非常火,有些人甚至调侃,不是在做县级融媒体就是在做县级融媒体的路上。参与的部门、人员、机构非常之多,涉及到了我们的政府部门、技术部门,甚至包括中央级媒体,比如人民网、央视网、新华网等等。从去年8月份县级融媒体中心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以后,10月份中宣部又在浙江长兴召开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现场会,在各个地方开展的轰轰烈烈。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像刚才所提到的,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就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因为我们也是在唐所长的带领下,走访了全国各地很多中央级媒体,还有省级媒体,从去年开始,我们又把目光瞄准了地市级媒体和县级媒体融媒体中心建设。在我们调研过程当中,从所获取的资料当中发现,有些地方做得很成功,比如浙江长兴,第一,他们做得比较早。第二,他们做得有自己的特色。他们的特色在于,他们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不单纯当成一个媒体的发展,而是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成为一个媒体+政务、媒体+服务的模式,因为大家知道,在一个县里面,新闻信息只有那么多,如果媒体仅仅是聚焦于如何报道当地的新闻,可能没有等咱们机构报道的时候,在微博、微信里面很多报道就报道完了。县级融媒体建设,如何打通信息最后一公里,应该是在政务方面发力。政务方面发力,就是我们如何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具有的信息传播的优势和现在在内容方面的优势、技术方面的优势、人员方面的优势,和地方政府合作的政务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比如,我们把政务信息纳入进来,我们把老百姓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相关方面的信息也纳入进来。比如老百姓的求医问药、上学、学区房等等各方面的信息纳入进来,成为当地政府和当地老百姓了解本地信息、本地服务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第一个方面我们应该做出特色。
第二个方面,模式应该采取哪种模式为好,我觉得没有一个完全成熟的可以照抄照搬的模式,就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放眼世界融媒体中心建设,还是港澳台融媒体中心建设,包括中国大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区域,由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信息发展状况,由于人们对融媒体建设认识程度的高低,每个地方进展的速度,进展的程度也不一样,每个地方应该按照自己的特色做出特色。当然大方向是朝着所谓的如何从采编播,甚至包括绩效的考核,还有舆情的监测都应该纳入进来。具体的服务性方面,我觉得应该根据自己每个地方的特色。比如,自己本地的非遗的产品,或者说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如何纳入整体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服务。模式方面我觉得不一定要追求高大上,像人民网或者人民日报搞一个高大上的中央厨房,每个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因地制宜,做出小而美的,才能适合自己。由于经费各方面的制约。我觉得融媒体中心不在于物理空间的大小,而在于它的本质、特性是不是发挥到最大,我觉得在这一块,每个地方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当中可能也有一些困惑,甚至有些疑问,一个方面是多向咱们的中央级媒体,比如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多看看、多参观、多学习,另外一个方面多参照其他一些成功的地方,比如浙江长兴、苏州广电等等这些地方,现在相对来说做得比较成熟了,在盈利模式方面,在整个模式方面,都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我觉得多学习、多走走,多看看,可以避免自己少走弯路。
感谢黄主任给我们县级融媒体建设过程当中的相关单位指点迷津。上个月工信部正式向四家企业颁发了5G商用牌照,分别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广电。那么5G商用牌照会给移动互联时代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我知道5G如果以普通人的理解就是速度非常快。唐所长,请问除了速度快,5G对于传媒领域还会有哪些让我们难以想象得到的影响?
5G大家都很关注,我们那天发布会后边的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喻国明老师也发了言,围绕5G来说的,我非常赞同。他在发言中间讲到,技术出来以后,通常是两类,一类是改良型的,一类是革命型的。改良型的是把原来的弥补一下,让它显得更好。革命型的是具有颠覆的作用,整个可以把格局给改变了。5G尽管从数字的角度来说,它是4G的进一步,但是这两组有本质上的区别,一个是改良型的,一个是颠覆型的、革命型的。
大家都在说5G、谈5G,5G对传媒业,对新媒体的发展会带来哪些变化,现在都在预测,都在根据5G的特性,你刚才提到了,传输的速率更快,确实是。同时,还包括超快的网速、超短的时延,反响很快,超大的容量,还有一个是超低的能耗,这基本上是5G的特点。基于这四个特点我们来看它的发展,我想是不是会有这么几个变化。
第一,传播主体会日益多样化。以前传播只是专业机构做的事情,比如说人民网、人民日报,现在我们有一个机构,有这么多设备,来进行传输,来进行报道。5G以后,这个门槛就降低了,人人有一个智能手机,很快发生什么事就录下来了,很简单,就可以上传,就可以传播出去。这就导致了机构主体和个人主体,属于同一个平台上。谁不比谁更有优势,如果在一个新闻发生的现场,是一个个体的话,只要有一部联网的手机,就可以报道。机构如果没有人在的话,也白搭,也只能转用他的。从我们研究者的角度来说,媒体其实就是媒介和人的结合,手机是一个媒介,供我们使用的。我们人使用它,通过一定的技术条件,比如说5G这个技术条件,就可以成为一个媒体,就可以和人民日报平起平坐。当人人传播主体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是传播主体的话,这个里面就会带来一些问题,谁是主流,谁是非主流,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信息是假的。不要以为有图就有真相,有视频就有真相,完全可以做假的。我们所知道的,原来直播的那些网红们,一卸了妆以后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第二,表达的形式会日益视频化,为我们提供了那么方便的传输条件,现在我们不用等那么长的时间,一个很大的图像,一个很大的视频很快就能传播。所以,表达形式会越来越倾向于活的形象,而不是死的文字。这个恐怕可以预见到的,而且很快。
第三,媒体机构会日益走向融合化。大众时代,我们都是按照传媒的介质来区分的,比如报社就办报纸,广播就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电视台就做摄像、录像,给电视台播。到了5G时代,报社、电台、电视台都会融合在一起,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的那种分割的形式,不会再有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报纸的完全消亡,还会有需要的人,所以,还会有。但是很有可能将来是一种奢侈品了,可能不是人人都需要,所谓越稀缺的越珍贵,可能就会卖得很贵。不是大众化的东西,提供的是很有深度的报道。
刚才我提到,如果大家都可以报道新闻了,真假谁来负责,所以还是需要有专业的机构,来进行核查,来进行验证,来给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可靠的信息。我们这本蓝皮书里面,今年还专门有一个分报告就讲区块链技术的,区块链技术,我们预测在5G时代会有大的发展。目前,大家一提到区块链就讲到数字货币,都到网上去挖矿,现在也挖不了多少了。但是事实上,区块链技术将来在传媒业的应用中间会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说它的基本特点是没有中心,去中心化,它的信息可追溯,它的分布式共享,这些都可以为传统媒体所应用,解决现在困惑我们很大的问题,比如版权的问题解决不了,到处在洗稿。比如信息可追溯的问题,比如内容的变现问题,现在很多机构都苦于花那么多人力、物力报道出来别人拿去随便用了,我还要花钱来养活我的人。区块链技术在5G时代会给传媒业提供很大的帮助。在5G时代,传媒的格局会有很大的变化,跟我们现在比较应该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感谢唐所长的分析。刚刚唐所长说到5G时代到来,互联网技术的确更迭的非常快。我们媒体机构和个人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都有了话筒,都有了话语权,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应该如何更好地完成互联网内容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也对互联网内容的建设提出了很多要求,接下来我们想请黄主任跟我们讲讲您觉得现阶段互联网内容建设存在哪些短板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如何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场合都谈到了互联网内容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近期他说到,对于互联网的内容,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如果按照习总书记所说的,正能量是总要求,对照当下的互联网内容建设的一些发展的状况,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或者短板。
第一,网上理论权威内容不足。自媒体的话语权大大增强了。我们所看到的,在网络当中,我们一些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相对少一些,网民接收起来有困难一些。
第二,网上内容泛娱乐化现象比较严重。有时候把很严肃的问题娱乐化了,这是不严肃的一种表现。
第三,网上知识用户比较活跃,管理难度较大。我们看到的网络知识平台当中,很多不是专业的人员也参与其中,我们叫做达人,他可以充当不同的角色,可能这个时候是医生,那个时候是外科大夫,那个时候是媒体专家,他其实什么都不是很懂,仅仅是为了满足网民的需求,扮成不同的角色。
第四,网上信息服务与广告发布秩序亟待优化。我们看到的有时候很多网络的机构,当然很多机构是一些非政府机构,他们在网络当中进行排名,甚至一些评比,根据自己的一些需求,甚至是背后的商业利益,如何评价网络当中的内容,也包括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标准是什么,每个地方开展得如何,现在每个县的这些媒体的负责人,也非常期待未来有相关的标准,或者是一些相关的评价体系出来,对于这些内容建设,是好是坏,建设得如何了,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
第五,网络内容建设,尤其是政务信息的网络发布,需要不断地完善。就像刚才我们所提到的,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关的部委,他们对政务新媒体进行了一些清理,比如说我注意到的,包括浙江、广东,微博号、微信公号都进行了统一的关闭,其他一些地方怎么办?大家也在拭目以待,主要是为了关闭那些平时不太维护的还有不是很活跃的账号。未来如何对这些问题加以改善和克服,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努力。
第一,尊重网络传播规律,创新网络的传播形式。如何让一些深奥的道理在网络当中传播的时候更加通俗易懂一些,适合网民接收。
第二,优化网络传播的质量,增进网上交流互动。因为网络的特性在于互动参与,我们如何让更多的网民参与进去,像人民日报做的军装照H5,我觉得就做得非常好,体现了我们在新媒体时代,在网络时代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
第三,我们要发挥网络主体的力量,提高主动性、积极性。刚才唐所长提到了,随着5G时代的来临,每个人都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如何把每个网民的主体积极性发挥起来,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起来,这样内容更加丰富一些。第四,应该要增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力度,同时要提高网民的素质,比如说网络直播平台这种乱象频发,我们如何制定相关的更加细化的政策加以管理、加以规定。同时对于那些做网络直播,比如说一些网络直播的红人,我们也应该有相关的管理规定。从管理的主体和管理的客体入手,都应该加强提高管理的力度和高度,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高网络内容建设的质量。
今年我们这本蓝皮书已经出版到第十本了,从2009年第一本新媒体蓝皮书开始,这十本蓝皮书见证了中国新媒体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最后想请唐所长,能不能概括一下这十年中国新媒体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历程?
那天蓝皮书发布的时候,中国记协副主席、记协的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主任胡孝汉也参加了,他在致辞里说,一年一本蓝皮书,尽管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但是,串联起来,就是十年新媒体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历程。确实是这样。我们在做今年的发布的时候,也把过去十年的新媒体蓝皮书翻了一下。我们的感觉,确实,如果要总结的话,大概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这个历程。
首先从跟随到赶超。在这里我想先说一下我们对新媒体的理解。因为我们做新闻传播研究的,我们眼光注视在媒体上,所谓传统媒体上,怎么样经过转型的痛苦、融合的艰辛,以及创新的磨砺。事实上,新媒体的概念,我们要宽一点看,我们现在把新媒体定位在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媒介及其应用。所以,这个概念就比较宽一点。最早我们的技术是跟随着国外,我们是瞄准它,但是现在在5G这个技术上,我们是世界领先的。所以,将来基于5G技术的新媒体,肯定也是世界一流的。这是十年来我们看到的第一个变化。
这十年来看到的第二个变化,从单一到多维。原来只是看到媒体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但是现在不仅在媒体领域,比如工业的、农业的、城市管理的、互联网+各个方面,前一段时间我也知道北京的燃气公司也在通过燃气表,因为每家都在用燃气,用燃气就要有燃气表,现在把燃气表也做成显示屏的,将来你只要一打开煤气,显示屏就可以显示各种信息,什么是媒体?这也是媒体,进入了千家万户,比电视厉害多了,比现在的电视厉害多了,每一家都不可以拒绝。这也是新媒体发展从单一到多维。
第三个变化,从局部到全局。数字中国建设和智能中国建设、智慧城市各个方面,都在做。这不是一个局部的事情,是一个整体的事情。
第四个变化,原来从各个行业的自觉,现在变成一个国家战略,我们的经济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要从追求速度、数量,转向提高质量。提高质量就需要创新,创新就需要有技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使用,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力。所以,国家对此也非常重视,整个顶层设计确定各行各业的发展战略,所以,未来新媒体的发展,我们会感受到它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所带来的影响。
谢谢。今天非常感谢唐所长和黄主任二位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的相关情况。我也是一个新媒体人,我想很多观看我们今天解读的网友跟我有同样的醍醐灌顶之感。未来新媒体的发展究竟从哪里着力,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相信今天的解读会让我们有更多清晰的思路,再次感谢两位老师的到来。谢谢大家收看我们今天的节目,下期见。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7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