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前来参加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数字经济论坛。近年来,数字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了产业形态,催生了远程医疗、协同办公、电商直播等众多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本次论坛以“数字经济:以数字化引领产业变革”为主题,诚邀各位专家分享数字经济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为新形势下数字转型与治理建言献策。下面,首先有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张晓副主任致欢迎辞,并做题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回顾”的主题演讲。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发表演讲。
一、“数字基建”加速推进,5G“黑科技”助推万物(一)“数字基建”快速推进,助力经济提质增效。2020年上半年,中央密集部署加快“新基建”进度,明确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并对新型基础设施覆盖领域进行了明确定义,“新基建”获得前所未有重视。5G部署加速应用场景迭代。截至2020年9月底,我国5G基站累计超过69万个,基本实现地市级5G覆盖,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1.6亿,建设速度和规模超出预期。智能制造无人工厂蓬勃发展。利用5G通信网络,智能运输车自动完成从生产设备到指定位置间的位置移动,将原物料运送到设备,同时收回完成工序的货物,实现无人工厂生产线物料的精准迅速配送转运。
(二)5G建设应用实现四个“最”。全球第一个5G时代城市:深圳市独立组网全覆盖。今年8月,深圳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成为全球第一个跨入5G时代的城市。独立组网是新建网络,支持更大带宽和更多使用场景,能够更好发挥5G的网络特性,让中国走在5G发展前沿。全球海拔最高基站:5G覆盖珠穆朗玛峰。今年4月,在珠穆朗玛峰6500米前进营地,中国移动联合华为成功完成全球海拔最高5G基站的建设及开通工作,实现了珠峰峰顶的5G覆盖。全球最深地下基站:5G覆盖阳煤集团矿井。今年6月,中国移动携手华为深入地下534米,助力山西阳煤集团建成全国首个煤矿井下5G网络,创造了全球最深地下5G网络的纪录。全球最大5G用户规模,最大5G手机出货量。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5G用户数已超过1.1亿。今年1-7月,全国5G手机累计出货量为7750.8万部,占同期手机出货总量的44.2%。
二、“数字普惠”稳住大局,9.4亿网民畅享网络世界(一)“网”有温度,数字经济助抗疫稳大局。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数字惠民成效显著。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0%。数字经济支撑民生基本需求,乡村数字经济成为脱贫致富重要抓手。
(二)9.4亿网民畅享网络世界,数字经济释放红利。我国9.4亿网民规模约占全球网民的20%,互联网普及率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农村网民规模为2.85亿,占网民整体的30.4%。城乡数字鸿沟差异缩小,2017年以来首次缩小到30%以内。
(三)“米袋子,菜篮子“, 数字经济稳民生。生鲜电商和线上买菜用户规模已达到2.57亿,占整体网民的27.4%。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线上买菜、无接触配送等应用服务层出不穷,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不受疫情影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用户对在线医疗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行业的线上化发展,在线医疗对线下医疗体系的补充作用凸显。
(四)保就业,促教育,数字经济创新应用场景。“居家”成为新常态,远程办公用户规模达1.99亿,占网民整体的21.2%,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远程办公成为持续做好疫情防控、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互联网应用,有望成为常态化运营工具,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神兽”回笼不断网,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81亿,较2020年3月减少4236万,占网民整体的40.5%,“神兽回笼”,第二季度,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大中小学逐步有序开学复课,在线教育用户规模有所回落。
(五)零见面、零跑腿,在线政务蓬勃发展。 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7.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1.4%,占网民整体的82.2%。保障经济发展与抗疫并行,各级政府积极打造“数字政府”,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专栏,使各项政策易于知晓、一站办理,方便企业的复工复产。线上化服务提升办事效率,开通“线上远程帮办”行政审批服务、“战疫”审批绿色通道,实现业务办理“零见面、零跑腿、零成本”;“防疫健康信息码”实现绝大部分地区“一码通行”。
三、“数字消费”蓬勃发展,从最大生产国到最大消费市场(一) 八成网民在购物,线上消费增强经济韧性。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49亿,较2020年3月增长3912万,占网民整体的79.7%;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47亿,较2020年3月增长3947万,占手机网民的80.1%。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网络零售为代表的各类线上消费、新型消费发展迅猛,极大促进了消费回补和消费升级,并为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扩内需,线上消费增强经济韧性。有力促进疫情后的消费回暖,电子商务平台与地方政府联合发放各种形式的电子消费券,通过补贴用户激活线上线下消费;商务部等部门组织电商平台开展线上“双品网购节”,带动同期全国网络零售额超过4300亿元。
(二)连续七年全球第一,预计将超越美国成全球第一消费大国。2020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51501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25.2%。从2013年起,我国已连续七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网络零售通过以消费扩内需、以创新促发展、以赋能保市场等方式为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预计2020年或2021年,中国或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三)助转型,电商直播带来经济新动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20年3月增长4430万;占网民整体的32.9%。电商直播成为2020年上半年发展最为迅猛的互联网应用之一,2020年上半年国内电商直播超过1000万场,活跃主播数超过40万,观看人次超过500亿。激发了疫情期间用户的线上购物需求,电商直播与抗疫救灾、助农脱贫等目标相结合。加速国内消费市场内循环,电商直播等新模式、新业态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带动消费回流及农产品上行提供了坚实助力。
(四)“短”有引力,短视频吸人、吸时、吸金、吸睛。吸收用户,截至2020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18亿,较2020年3月增长4461万,占网民整体的87.0%。短视频用户黏性高、喜爱度高。吸收时间,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最⾼,2020年6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10分钟。变革行业,短视频逐渐向电商、教育、直播等领域渗透,短视频不断推动市场格局变化。
(五)“耳朵经济”发展前景良好。网络音频用户规模达2.75亿,网民使用率近三成,⾳频内容的呈现模式和互动⽅式也愈发多样,实现全场景⽣态的深化发展。用户付费,七成以上在线音频用户表示有过在线音频付费行为,“耳朵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解放双眼,“相较于‘看’需要全身心投入,人们可以一边听一边做其他事。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音频则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解放双眼’,获取信息。
四、“数字产业”深度融合,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数字园区”集群发展,营造供应链条生态。互联网+制造业+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正在转型中稳步发展,且已不局限于互联网产业,中国庞大的制造业集群或将成未来共享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数字孪生加速虚拟产业集群式发展,虚拟产业园区降低小微企业运营成本,共享经济逐步延伸到生产资料领域。
(二)工业互联网发展加速,大国制造走向大国“智”造。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持续扩大,工业互联网赋能各行业发展效果显著。工业互联网以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与制造、能源、交通、建筑、农业等实体经济各个 领域融合,使实体经济的新动能蓬勃兴起,各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速。各地区工业互联网发展齐头并进、百花齐放。
(三)数字孪生加速产业集群式发展。虚拟产业集群(园区)是数字经济时代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虚拟园区可实现“网络注册,无界办公”的跨地域合作,形成由社会各层生产力链接,从而实现规模、能力和效益的整体提升。虚拟产业集群(园区)是通过搭建网络虚拟平台,推动不局限于同一地理区域且具有产业链和价值链内在联系的企业和机构,从而实现线下“实体”与线上“虚拟”有机结合、充分竞争、共同发展的虚拟集合体。
(四)数字产业供应链既有“柔性”又有“韧性”。“柔性”制造具有批量小、品种多的特点,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定制,这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以需定产的方式对应的是传统大规模量产的生产模式。在柔性制造中,考验的是生产线和供应链的反应速度。“韧性”供应链主要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供应链的潜在风险,提早做好预防性布局,以防止供应链突然断裂,在不同供应链替代方案的多场景规划、供应商风险分析、供应链端到端的管理、微型供应链模式搭建等方面进行更多的转型和提升。
(五)“以租代售”,机床也能共享。沈阳机床厂通过“以租代售”的方式,一台售价20万元的机床,可以变成价值40多万元的业务包,从而提升自身的收益。用户只需要每小时支付 10 元的服务费,就可以使用一台售价 20 万元的机床设备。
(六)“互联网+汽车”实现逆市上扬。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互联网新造车势力成为典型应用。销量市值大幅攀升。特斯拉最近一年销量和市值节节攀高,中国企业蔚来、理想、小鹏也相继实现赴美上市,引燃造车新势力的IPO狂潮,威马汽车、哪吒汽车也计划在科创板上市。无人出租车开始试点。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北京、长沙、沧州、银川等多个城市试运行,高峰期单日订单量超过2600单,单个站点单日订单量最高达到600单。
(七)“互联网+房地产”得到市场青睐。虚拟现实应用于居住服务。房地产交易构建起“数据+算法+算力+场景”的数据智能全景,从根本上搭建起居住服务数字化的底层架构,推动行业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2019年,贝壳共有约4.2亿人次使用VR看房,客户在此服务上总共花费2300万小时。2020年第二季度,贝壳平均每天有约15.9万次VR线上浏量服务,2019年同期的数字仅为1.1万次。智能家居生态正在衍生。平台生态建设的目的是将云、AI、大数据等技术能力下沉,通过顶层设计、赋能智能家居产品,提升用户的体验感,解决智能终端之间,跨品牌、跨品类互联互通、云端一体化、AI交互赋能、数据交互等问题。
五、“数字治理”协同共治,数字要素上升为国家竞争力。(一)法治进程加快,数字治理逐步有法可依。一是《民法典》出台,适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在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电子合同、个人信息保护与网络侵权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回应了近年来网络生态治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多问题,为规范网络空间中不同主体的行为,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征求意见,旨在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保障个人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不仅从人格保护的角度展现了大国风范和担当,同时也是促进数据治理和数据经济的一种新思维。
(二)数据要素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治理新挑战。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国家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以数据为基础的算力。数据要素价值创造对生产力发展产生广泛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数据共创,构建形成互惠共赢的数字化生态场景。
六、“十四五”中国数字经济趋势展望。“数”汇力量,“新基建”稳投资创应用。“数”启需求,“新产品”扩内需增消费。“数”助孪生,“新空间”拓发展节资源。“数”有温度,“新惠民”促服务助脱贫。“数”促产业,“新业态”助供给侧改革。“数”谈治理,“新立法”强监管促发展。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吕本富,发表演讲《数字经济的三个主导因素》。
一、算力、算法、数据。 1882年9月4日,爱迪生亲手合上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电力系统的电闸,电流沿电线从珍珠街电站流向曼哈顿金融区,照亮大半个纽约。4年后,西屋电气创始人威斯汀豪斯又建造了美国第一个商用交流电电力系统。一轮接一轮围绕电力大基建,使得美国人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最终,美国取代欧洲成为新的世界中心。工业经济就是电力为核心的经济。十年前,英国《经济学人》曾用以工业用电量为主的一套指标来评估中国GDP,并将其命名为“克强指数”。
(一)算力成为新主角。 当前,中国有12.9亿手机用户、近1亿个体户和2000多万家企业,400万APP.每天都要靠算力来完成各种线上线下交易。这背后,每年高达数十万亿元的电商交易,要通过云端的算力来处理。算力还支撑着从VR/AR到自动驾驶,从人工智能到工业互联网,所有我们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产业,正在改造着传统产业的面貌。以传统制造业为例,在算力上每投入1美元,可带来10美元的产出。未来,随着新基建的大规模落地,算力的提升将为各行各业带来质的飞跃,并筑起中国数字经济的新底座。
(二)算法的价值。 算力必须有应用场景,场景就对应各种算法。通过计算机算法,可以预测出人类的许多事情,如购物、约会或投票等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有三类主要模式:情绪探测、精准服务、施政方向选择。这些算法决定了“机器”智慧的程度。当前最知名的智慧算法就是有关围棋的“人机大赛”。
(三)城市大脑算法多维集成。 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将城市交通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精细化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算法构建一个后台系统,打通不同平台,推动城市数字化管理。城市大脑是支撑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基础设施,其核心是利用实时全量的城市数据资源全局优化城市公共资源,即时修正城市运行缺陷,实现城市治理模式突破、城市服务模式突破、城市产业发展突破。
(四)数据的价值。1913年,理查森加入英国气象服务战,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很快掌握了流体运动方程,这就意味着利用物理和数学知识,可以预测第二天的天气情况。但是需要6个星期的数据准备。直到一战结束,理查森的预报基本没有准确性。到二十世纪,过去五年对未来3天的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已经达到95%。利用的方程还是理查森的方程。现在预报利用精密的雷达和卫星地图,不再需要理查森那样到处收集参差不齐的大气数据。在加上计算机对数据的快速处理,基本能实时反馈。
(五)数字经济全面登场。 大数据技术群的融合与叠加类似“核聚变”,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投资的沃土。数字技术将全面更新现有技术基础设施,重新定义商业模式,重塑未来的经济图景。这种经济形态可以称之为智能经济。数字经济将呈现全新的运行规律——以数据流动的自动化,化解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新形态。
二、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 工业生产财富的秘密。《国富论》系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巨著 ,阐述了专业分工产生价值。十八世纪,亚当斯密发现在一家扣针厂里,生产一枚扣针需要经过18道工序。这家工厂由10个工人分别承担1-2道工序,每天共生产48000枚扣针,平均每人生产4800枚。如果让工人各自独立完成全部工序,那么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一天连20枚扣针也生产不出来。
(一) 流水线和规模经济。 1913年,福特应用创新理念和反向思维逻辑提出在汽车组装中,汽车底盘在传送带上以一定速度从一端向另一端前行.前行中,逐步装上发动机,操控系统,车厢,方向盘,仪表,车灯,车窗玻璃、车轮,一辆完整的车组装成了。第一条流水线使每辆T型汽车的下线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28分钟缩短至10秒钟,生产效率提高了4488倍! 少品种大批量以批量降低成本,成本降低进一步扩大批量,规模经济从而成为工业时代的逻辑。
(二)工业时代的缺陷。 生产方式浪费,受热力学第二定律约束,能源利用方式存在浪费。生活方式浪费,有太多没有发挥价值的物品,只是纯粹的摆设。传播方式浪费,信息不对称,导致大量无效传播。这些缺陷可以总结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工业经济是“高熵经济”。
(三)数字经济的特征。 近20年的三次信息技术革命1.记录革命。2010年之前,实际上是记录的革命。所有我们用在纸上、脑子里的东西,进入到信息系统里面,形成了所谓大型信息化系统。2.分发革命。2012年迎来了智能手机的爆发,之后消费互联网蓬勃兴起。不管是美国的Google、Facebook、亚马逊,还是中国的阿里、腾讯,这些大的公司都得益于这次巨大的消费互联网渗透到生活,本质上是一个软件分发的革命,每个人都等零门槛获得一个特定功能的APP。3.认知革命。接下来将进入到产业互联网阶段,数据革命和算法开始对人的认知产生重大影响。20年以后,大多数决策都应该是由人机混合的模式来做的,这是产业互联网最大的变革。
(四)数字时代的“流水线”。流水线是工业时代的象征,也是财富之源。谷歌、今日头条、滴滴、美团外卖,乃至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谷歌有信息匹配的PAGERANK算法,今日头条有智能新闻匹配算法,滴滴、美团等都有智能调度算法。大规模匹配算法就是数字时代的“流水线”。也是数字经济高效率的来源。
(五) 超级匹配产生超级平台。区块链、数字货币、人工智能的决策算法将成为数字经济的制度性基础。人与信息的链接:谷歌、百度、今日头条;人与人的链接:腾讯、FB;人与商品的链接:亚马逊、阿里、京东;人与设备的链接:摩拜、无人驾驶;人与物超级链接:物联网、工业互联网。
三、数字经济的特征。 数字经济诞生于网络空间,必然受制于网络空间本身的进化发展。数字经济的核心,其本质是算力、算法和大数据的集成,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产业,也必然呈现不同的特征。
(一)网络空间的两种趋势。趋势一:平台的胜者通吃。互联网平台公司不得不借助数字化技术的赋能对自身的理念、模式、组织和运营进行一场不间断的系统改造。借助超级匹配使得交易过程越来越有序,马太效应发挥作用,数字经济中存在“胜者通吃”现象。趋势二:“寓大于小”的强制进化。算法实现与个体用户的“细胞级连接”,就激活一个生命体的神经末端,从而使整个生命体进行升级。在万物互联的新生态中,企业不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小单位,个体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小细胞。这使得传统企业的形态、边界正在发生变化,开放、灵活、“寓大于小”成为商业变革的趋势,“寓大于小”的精准化使能源、资源消费最小。
(二)数字基建:比特引导原子。新的基础设施所要建设的数字世界,与过去原子世界不同,是比特在引导原子 。如果新基建完全是一个比特的数字世界,那就是网络游戏,价值不大。如果新基建只是涉及纯粹的原子世界,那就是旧世界。新基建最重要的特征是用比特引导原子。最近这些年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比特引导原子世界的道路上。比如说,出差出游前要出行地图,购物前要查询网友点评,了解信息后再行动,这就是比特引导原子的常见场景。数字政府建设中提到的“最多跑一次”,也是典型的比特引导原子。
(三)数字基建:更多数字红利。通过这次疫情, 数字化生活、数字化交流、数字化商务正在成为风口,也是数字经济带来的社会福利,或者说就是数字红利。 经济学上,买者和卖者都希望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收益,交易会产生两个剩余: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剩余的总和就称之为社会福利。便利性带来了更多的数字红利。数字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带来的价值被低估了。GDP衡量在特定年度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但是互联网时代许多技术创新(搜素引擎、电子邮件、GPS)是免费的,经济统计数据模型并不能捕捉它们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的利益。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汪玉凯,发表演讲《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数字经济崛起。(一)中国经济增长与数字经济崛起的内在逻辑。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起步;1980-1990信息技术革命中关键技术突破;1990年互联网开始商用,改变了世界;中国后来居上,坐上了信息技术革命的顺风车。中国信息通讯产业进入快车道。民营经济在政策红利和市场的强力推进下下,出现了强劲发展。2000年后,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强势崛起,借助庞大的国内外市场,培育出入HBAT这样代表性的企业。
(二)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已处于世界前列。中国经济增长的大V字型。安格斯.麦迪森计算:1820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32.9%,1945年占4%。国家统计局资料:1981年16.8万美元,占1.54%;2000年1.25万亿美元,占3.65%;2001年入世,经济进入快车道,2019年14.3万亿美元,占16%。中国数字经济规模。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99万亿,数字经济35万亿,占比36.8%;2018年中国进口芯片花费超过3千亿美元,中国手机出货量、电脑出货量世界第一,网购规模7.45亿。移动支付规模超过8亿。电子商务交易额34.8万亿,网上零售超10万亿;9.4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67%;疫情期间超过3亿人接受在线教育;2亿人利用网络接受医疗服务;超过1亿人在线办公。
二、 走向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将扮演关键角色。(一)十四五规划对数字经济发展做出重大战略部署。一是把新兴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新兴基础设施,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二是把信息化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推手。加强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三是全面加快数字化进程。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二)“十四五”战略部署的意涵。 一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矫正;二是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布局,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三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农业、工业、服务业,工业互联网是短板;四是数字贸易发展可能对国际贸易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三、数字经济良性发展有赖于科学的路径选择。(一)“双向发力”要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做文章。数字产业化,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各地的情况差异很大,要量力而行,培育数字产业某方面的优势,但产业数字化各地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有效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路径。一是要加大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5G基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的交叉点,工业大数据是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的交叉点,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以原材料、机器、信息系统、控制系统以及产品、人等各种要素的互联为基础。二是加快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推动产业活动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型;实现产业上下游线上无缝隙对接,配合联动,及时回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升级,实现智能化、平台化、品牌化发展。三是完善政府治理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包括营商环境、法制环境、人才环境。
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石东弘,发表演讲《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互联网司法实践》。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也很荣幸受邀参加今年的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并参与数字经济论坛部分的研讨。数字经济是互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为贯彻落实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推动网络治理空间的决策部署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人民法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今天我将围绕互联网司法的显著特点、数字经济背后的网络法律问题、互联网司法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与各位嘉宾进行分享。
一、互联网司法的显著特点。互联网司法是人民法院因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拓展司法的应用场景,在具体的审判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新型司法模式,主要有三方面显著特点。一是建立了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审判模式。近几年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司法渐次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人民法院在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司法工作融合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2017年8月,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设立,一年后又先后增设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法院的设立开辟了互联网时代司法发展的全新路径,基于互联网的审判流程升级改造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互联网法院依托电子诉讼平台实现网络科技在司法场景中的融合塑造,实现了在线立案、在线缴费、在线开庭、电子送达、区块链存证、强制执行等全流程的在线化。二是发展了体现互联网特点的在线诉讼规则。“网上纠纷网上审理”的模式是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司法中探索出的司法新模式。积极完善在线诉讼程序规则。例如最高人民法院于2018年9月发布的《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确定了互联网法院案件管辖范围和审级机制,确立了身份认证、立案、应诉、举证、庭审、送达、签名、归档等在线诉讼规则。北京互联网法院立足审判工作实际,尤其是针对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庭审规范》,是在线庭审实践经验的体现,是对强化在线诉讼、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有力保障。积极探索技术与司法的融合,创新电子证据的存证方式,面对在线诉讼中的取证难、存证难、认证难的问题,人民法院以大数据、云存储和区块链技术为基础,探索“区块链+司法”模式,实现数据上链存证固证。杭州互联网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和广州互联网法院也建成区块链电子证据平台或者智慧信用生态系统,实现了网络技术在司法具体场景中的落地。三是确立了依法治理互联网的实体裁判规则。人民法院利用管辖集中化、案件类型化、审理专业化的优势,通过审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互联网案件,既注重保护消费者的个人利益又注重数字经济的平衡发展。针对传统交易活动在网络环境中呈现出新业态、新特点,通过典型案例明晰网络空间交易规则、引导网络商业活动规范化,维护网络市场秩序。
二、数字经济背后的网络法律问题。互联网时代通过技术赋能使不同的应用场景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传统产业、传统的经济模式在互联网的渗透下也发生了结构化的改革,这种改变反过来又进一步作用于参与市场行为的主体之间,新业态、新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互联网新业态背后折射的法律关系也呈现出多样化和新型化的特点。涉网法律关系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各类市场要素的处分或者利用,这其中既包含传统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也包含了新兴市场要素特别是数据要素所反映的法律关系与其他市场要素所反映的法律关系的协调与冲突,法律关系的冲突亦由此而生。以数据要素的具体应用为例,目前在电商等互联网行业中,数据要素已嵌入各个业务环节,金融企业尤其是金融科技企业则依赖数据开展业务和风控,在公共服务领域,我们也能看到诸多数据要素应用的事例,例如社保、医保等。面对这种新情况,司法实践中,一方面要对数据等要素的财产属性进行保护并引导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保护数据等要素中存在的人格权利或人格利益。将网络法律关系类型化能够对影响互联网行业的不同的市场要素统筹考虑,既能够进一步服务数字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对互联网司法适用进行统一。以司法实践中网络服务提供者即网络平台为例,网络平台打破了传统交易的时空限制,将不同主体和各类信息汇聚,不同主体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互换也构成了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互联网发展的业态而言,目前的网络平台主要包括网络购物平台、网络旅游服务平台、网络外卖平台、网络出行平台等等。网络平台以平台为媒介,连接了“消费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入驻商家”这一基本的业态,不同的平台可能还会有快递服务商、共享用工的劳动者等加入,但无论如何,“消费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入驻商家”三方之间的法律关系居于涉网络平台案件的核心,是所有涉网络平台纠纷无法绕开的,因此妥善处理以网络服务提供者为中心的法律关系,实现保障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人民法院在处理该类纠纷时最为主要的考量因素。
三、互联网司法面临的挑战。《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分别对“规范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创新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即将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亦已提交审议,这些对互联网司法均提出了挑战。下面我针对目前司法实践中个人信息与数据交易为例,简单谈两点目前司法实践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互联网司法在构建公平有序的数据交易及竞争规则中应当如何发挥保障作用,这涉及到数据在不同主体间权属和利益进行划分问题,也涉及到数据的定位问题。数据究竟如何定位,是目前争议较大的问题,《民法典》中将个人信息定位为个人权益,数据的法律属性是既有别于以物权为代表传统绝对权也有别于人身与财产属性兼具的知识产权,这尚待进一步厘清。二是互联网司法应当平衡数据主体、数据处理者及控制者的利益,在保护个人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数据经济社会价值的实现。《民法典》中关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已经进行了规定,《个人信息法(草案)》对个人信息的处理规则、个人信息持有者的权利、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等进行了规定,但是如何实现个人信息的保护与个人信息合理使用有序衔接、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的界限如何界定等问题,还有待司法裁判的进一步实践。谢谢各位嘉宾的聆听,以上就是我对数字经济下互联网司法的一些见解,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谢谢。
太极企业业务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战天明,发表演讲《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一、数字化转型的内因外果。(一)数字化转型的发展之路。第一次:20世纪80年代,基于PC和单机软件的全球第一次大规模信息化浪潮。办公电子化和自动化,以微软Office为代表的办公软件袭卷全球,PC初步提升了个人与企业的效率。第二次: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浪潮掀起了全球第二次大规模信息化浪潮。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社交网络,基础电信网络逐渐普及,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等广泛连接企业与个人,企业自有数据中心和互联网技术开始深入提升个人与企业的局部效率。第三次:全球第三代大规模信息化浪潮之中,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企业级信息技术。社会化的计算平台,云计算让企业要素全面上线与互联,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广泛连接消费者和用户,电商、公共云数据中心、共享服务等第三方社会化平台开始渗透并全面接入企业的流程,企业组织形态被打破,个人和中小企业的效率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政府、企业与个人从效率提升进入到组织模式再创新阶段。
(二)数字化转型的国际环境。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界限也远超于经济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引领新一轮竞争。
(三)数字化转型的国家战略。《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线图:提出夯实技术、管理、数据、安全4个转型基础,把握创新数字化、生产运营智能化、用户服务敏捷化、产业体系生态化4个转型方向,全面推进数字新基建、关键技术、数字产业3个赋能举措,打造企业标杆。
(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基础-工业互联网。积极开展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知识能力的模块化、软件化和平台化,加快产业链供应链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保障-安全防护。提升安全防护水平。主要提出了加强平台、系统、数据等安全管理,使用安全可靠的设备设施、工具软件、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提升安全水平。技术自主可控,全链条的技术和供应链安全。目标-长远持续增长。坚持统筹推进,数据驱动,集成创新,开放合作。决策、运营、生产、设计、服务、商业模式变革。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推广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炼厂、智能钢厂等智能现场,推动装备、生产线和工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核心-数据治理。全过程、全要素、全链条的数字化,提升管理数据和生产数据的治理,发挥数字资产的增值。加强生产现场、服务过程等数据动态采集;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创新数据融合分析与共享交换机制。
二、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分析。(一)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演变。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
(二)数字经济的破题之路。全员提升认识。加强学习和探讨,战略蓝图规划,危机意识/自身变革。时间进度保障。资源合理分配,看目标更要看过程,及时总结,快速迭代。风险效益预测。风险的预测评估,布局信息化产业,培育数字化产业,培训产业链生态,人才观念突破。具备专业知识的领导,具体数字化转热人才,具备高度战略规划意识方式方法科学。整体规划,内外统筹,科学决策。目标清晰明确。市场定位,定位清晰,量力而行,主备充足。
三、总结展望。数字化转型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太极会一如既往地与追求中国梦的中国企业在一起,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用自己的经验与教训,技术与能力,携手共赢,互惠互利,共同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分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蒋志祥,发表演讲《从通信行业的发展看数字经济的业态》。
感谢主办方邀请;由美国商务部1998年春天第一次发表题为《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引入主题。
一、从1G 到5G,中国通信行业是如何发展的?1G:语音传输2G:短信和手机上网3G:网络无线漫游、图片处理、音乐、视频4G:更快的传输速率、网络频谱宽、通信灵活度和兼容性5G: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
二、数字经济不仅仅是OTT经济,更是万物连接的算力时代。阐述以OTT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已走在终结,以万物连接的互联网新时代,正逐步打开数字经济的大门。
三、混合计算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综合讲述物联网的优势与社会应用,以及混合计算的定义与未来发展趋势。
四、以“三皆理论”为基础,以“连、存、带 算”刻画战略新蓝图。提出“万事皆流程、万物皆连接、一切皆运营”发展理念特点:1. 连,就是运营商连接平台。2. 存,就如分享家丞存储系统一样。3. 带,即是物联网平台。4. 算,就是混合计算系统。
京东智联云战略合作总经理、副总裁王欣,发表演讲《以智能供应链为核心的产业数智化实践与探索》。
大家下午好,很多人说产业数字化是历史的新机遇,这是对的,尤其是这次疫情之后,对于我们整个中国的社会很明显,对于整个疫情的恢复,包括对于整个社会的运转,基本上没有受特别大的影响。中国的电商,包括疫情期间整个的物资配送,得益于中国的数字化,得益于电商的发展,非常地方便和便捷,民众的生活,包括一些关键物资配送也得益于数字经济的初期的比较好的基础设施,让世界很瞩目。
数字中国是全社会的数字化的转型,这是非常明确的。下一步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数字经济的发展。这两年国家提出了新基建,包括很多数据中心,包括新能源的投入,新基建对于下一步整个的数字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从我们的理解来说,以前老基建对于物理世界的打通是非常关键的,在中国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是非常便捷的,这对于经济发展有一个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甚至是城市群的概念,以前是很难做到的,现在是非常便捷的。
新的数字世界,更多的东西需要打通和联通,尤其是在微观层面,像神经元、比特纬度的打通,尤其新基建对于整个产业数字化也提供了非常好的预判和规划。以前铁公基的回报是长期的,新基建也必须要有投资回报和价值闭环,不是为了建一个数据中心而建一个数据中心,这确实是需要有价值闭环的,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所以我希望京东能够跟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来推动下一步整个中国的产业互联网向更高的层级的跃进,谢谢大家。
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主任王常青,发表演讲《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蓝皮书概况》。
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主任王常青介绍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蓝皮书》开展互联网研究的新视角,以及互联网研究的系列新发现。CNNIC计划于近期公开出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蓝皮书》,敬请期待。
沙龙1:数字治理创新与思考。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数据法律中心主任、互联网法治研究院院长高富平;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吴沈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公共管理与决策科学实验室副主任张楠;中央财经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金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孔祥稳;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贾开。
要素化数据指的是利用数字记录下来的客观事实,也就是大数据。我们要充分发挥数据的效益,在确保不违法的情况下,建立一套能够控制、分享、流通、利用数据的信任机制。数据安全是解决信任问题的根本,通过建立安全的规则,确保各类主体能够分享到数据效益。保障安全和建构规则是影响所有数据风险、流动、信任的基础。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要关注四个方面:一是从数据本身性质、数据流转基本原则和规则体系,完善顶层设计;二是区别对象和场景的个性化规范配置,对高价值数据或者战略性数据,配置更为个性、细致的流转体系;三是需要明确定价机制,采用经济便利的数据权利义务实现方式;四是妥善处理国内规则和国际协调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公平、开放、共享、有序的数据安全治理。
数据、信息、知识是不同的层次, 无论政府数据还是社会数据,要产生价值都会面临挑战。原始数据经过提炼才会增值,提炼过程当中链条的清晰性、可回溯性,是保持数据价值的重要方面。无论是跨境的数据流动,还是国内的数据开发,以及数据在政府、社会之间更好的利用,都要建立在数据的共性规则基础上。
现阶段能够进行大规模交易和利用的是衍生数据,衍生数据可以用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加以保障。它不影响企业对收集加工的衍生数据进行利用,并且可以对所有的合作方进行数据共享,通过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获得收入。
数据进入生产要素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解决数据确权的问题。财产权路径分歧太大,可以转从行为和责任的角度,对于数据的分享利用进行规范,实现从产权规则到行为规则的转变。跨境数据流动首先需要形成共识和基础,并且通过相应机制保证共识实现、信任落地。例如将数据跨境内纳入到贸易协定中。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据产权,需要借鉴国际组织研究成果,推动可信任的数据自由流动,形成数据跨境流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新共识。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算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此引发的治理问题也逐渐引发很多关注,需要明确对算法进行治理的机制。
沙龙2:数字化转型机遇与挑战。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太极企业业务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战天明;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投资研究部总经理汪存富;阿里数字乡村与区域经济发展事业部解决方案与产业规划部总经理、高级专家,数字乡村50人论坛秘书长孟晔;京东智联云总裁助理郭涛;华信研究院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副所长熊伟。
数字化转型到了一个关键时期,IPv6为万物互联、人工智能驱动的世界提供地址,5G提供无线的高速率、广链接、低时延技术,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建立信任机制,为数字化转型奠定很好的基础。通过物联网、IP地址大量获取数据,研究产品需求、监控产品质量,推动流程再造、管理再造、业务再造,基于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带来价值。
技术的跨界融合,5G技术、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包括边缘技术的成熟,为我们提供数字化转型的可能和必然。不管是企业、政府或者科研机构,如果想做数字化转型,第一步要建立数据资产的体制、思想和机制。数字化要有一个平台把所有东西互联互通,各个要素数字化后还需要流动,需要安全的机制提升数字化价值,保障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发展。
从投资视角看数字化转型有两个机遇,一是新兴信息技术的成熟,二是新基建的作用将大幅度增强。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复杂的产业体系只有应用场景落地,应用案例推广才能发展得更好。新冠疫情强化了传统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意识,通过数字化转型改造传统企业,不是对企业的颠覆,而是对企业的赋能升级。
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各个行业差别也比较大,数字化转型的紧迫程度存在差异。我们需要促进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发达行业和落后行业,以及城乡之间信息的交换互通。无论是帮助发展电商公共服务,还是做社会治理的应用,实际上都是为加速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换。
数字化机遇和挑战方面有三点,第一是数字化基础比较薄弱;第二是投资压力,因为中国企业大部分都有生存的压力,在数字化转型投资方面是远远不足;第三是人才,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对于人才的缺口应该引起重视,这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
数字化转型是时代机遇,但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机构也有很大差异,我们除关注机遇也要关注挑战,政企学研要关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要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创新,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实现的,并且从IT供应商的角度,来推动用户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 by www.people.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