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莅临人民网2021大学校长论坛。本次活动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支持,人民网、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本届论坛主题为“共建·共融·共享——提升高校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我是人民网主持人嘉豪,欢迎各位!
作为国家级大型年度教育论坛,人民网大学校长论坛已成功举办七届。迄今为止,已有400余位大学书记、校长通过这一平台共同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在业界引发强烈反响。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此刻,全国50余所高校的书记、校长齐聚蓉城成都,共同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言献策。在这里,我们特别感谢四川成都对本届论坛的大力支持!谢谢你们。我们期待本届论坛能广泛凝聚共识,进一步助力“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考虑到疫情防控要求,同时为了更好地集思广益,凝聚智慧,本届论坛特别开设北京分会场,20余所首都高校书记、校长齐聚人民日报社,聚焦相关主题,进行深度对话研讨。
接下来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主会场活动的主要领导和嘉宾,他们分别是: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赵嘉鸣,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崔保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四川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刘立云,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蓉,中共成都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成都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巡视员戴志勇,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社长林治波。
为了给在座的各位提供更多的分享时间,接下来,我们将以大屏幕展示的方式介绍各位来宾。首先是参会的各位大学书记、校长。请看大屏幕。
接下来是来自北京分会场的各位大学书记、校长,请看大屏幕。
接下来是主办方和特邀的各位领导。请看大屏幕!
今天还有来自人民日报、中华工商时报、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成都日报、成都电视台、成都商报、荆楚网等40余家中央和地方媒体的记者朋友,感谢你们让论坛的声音传播得更远,欢迎你们!
今天的论坛将通过人民网PC端、人民网+客户端同步直播,欢迎大家关注。
首先,让我们掌声有请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崔保华致辞。
各位大学书记、校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意气风发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重要时刻,我们相聚在美丽成都,共同见证2021大学校长论坛盛典,这是我省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喜事。在此,我受罗强副省长委托,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对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作为国家级大型年度教育论坛,人民网大学校长论坛已成功举办七届,400余位大学书记校长共同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我们期望,通过本届论坛进一步深化各高校、企业与四川的战略合作,为四川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出谋献策。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直被称为“创新引擎”。现有在川普通高校134所,其中本科53 所,高职高专79所,高等教育在学规模266.38万人,专任教师8.9万人。8所高校和1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14所高校总计59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双一流”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引导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建立高校与所在区域创新要素资源、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发展及技术创新需求等对接的长效机制,切实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和关于教育发展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实施和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政策机遇,持续开展“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大力实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坚持育人为本,人才为要,夯实高等教育发展之基;坚持学科为重,打造一批一流学科;坚持科研强校,全面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坚持统筹谋划,引导高校贴近产业发展需求,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与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总体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的高等教育体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期待,借此次大学校长论坛平台,各在川高校学习好来自全国各地的各高校办学育人的宝贵经验,与各位校长充分交流,共话育人大计,共商合作前景,共议服务大局,实现“共建、共融、共享”,为提升高校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贡献智慧力量。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校长、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在四川度过愉快时光!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崔保华副主席。接下来我们掌声有请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赵嘉鸣上台致辞。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赵嘉鸣致辞。
我们考虑到北京市最新的疫情防控要求,今天有两位领导通过视频向我们的论坛致辞。首先我们有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视频致辞。请看大屏幕。
尊敬的各位书记、校长,各位嘉宾,同志们:非常高兴来参加人民网2021大学校长论坛。首先,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代表玉波会长,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了百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成就,为第二个百年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现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高等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以“赶考精神”全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负国家和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
一要心怀“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要准确把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办学思路,始终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走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推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在“四个服务”中进一步标定历史方位和价值定位,引导广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要坚持改革创新,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要持续深入推进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评价、管理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和以学生为中心、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着力推进以重立德树人、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为标准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积极构建高校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机制,在不断改革创新的探索实践中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作为我国原始创新的主渠道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等学校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卓越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主动作为,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中实现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要主动适应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时代变革,进一步调整优化高校的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形成定位清晰、特色发展、类型分明的高等教育分类办学体系,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健康,做强传统优势学科、做精国家急需学科、做实新兴交叉学科,加快构建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在破解世界科技前沿难题、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解决区域行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等方面产出更多原创性的重要成果,为推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人民网大学校长论坛自2014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已成为汇聚国内外高校资源、展示高等教育改革成果、构建校企合作新平台的重要教育品牌活动,在我国高校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反响和共鸣。本届校长论坛的主题是“共建·共融·共享——提升高校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紧贴发展,内涵丰富。期待与会代表聚焦主题、集思广益,深入研讨和交流,建言献策,为加快建设我国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最后,衷心祝愿本次大学校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下面有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视频致辞。请看大屏幕。
尊敬的各位书记、校长,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们集聚一堂,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参加人民网2021大学校长论坛。首先,我谨代表教育部高教司,向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在高等教育战线奋斗的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关心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论坛主题确定为“共建·共融·共享——提升高校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切合总书记的要求,很有意义。这个主题是个大题目,内涵丰富,而其中“共建、共融、共享”是篇大文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首先,“共建、共融、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高等教育发展受制于经济社会整体水平,同时又是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两者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为基石。其次,“共建、共融、共享”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所提倡的。高等学校不是独立存在的系统,需要我们践行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发挥高等教育集聚溢出效应,支撑和引领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再次,“共建、共融、共享”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所需要的。高等教育产出人才、产出科技、产出文化,在打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各个环节中,高等教育是重要一环,同时也是联通其他环节的重要纽带。
当今世界大国关系、国际秩序、地区安全、社会思潮、全球治理都在急剧地重塑、重构。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等学校要将自身发展“小逻辑”服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谋划,充分发挥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切实增强支撑引领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高等教育能否做好“共建、共融、共享”这篇大文章,提升高校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这是亟待回答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高教战线应主动领题、积极破题、系统解题。在此,我与大家简要分享几点认识:
一是主动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联系,确保听得到。高校要健全合作机制,推进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在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下,积极把政府、行业、企业、社会贤达等请进理事会、咨询会、专门委员会等议事机构,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实习实训等,促进社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探索多元共建机制,加强合作共享,打破体制壁垒。高校要积极主动争取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办学。下一步,教育部也将深入推进部部共建直属高校和省部共建工作,更大力度调动相关部委、地方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二是认真承接国家、区域战略发展规划,确保对得准。高校要完善规划体系,明确发展定位,不一味“贪大求全”,要坚持特色发展,积极与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紧密结合,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技攻关优势,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协调好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学院规划、年度计划的关系。从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结构类型、评价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整体性流程再造。全程监督、定期评估规划实施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各项目标任务。
三是全力化解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确保推得动。各高校要牢牢牵住“评价改革”这个牛鼻子,打造高校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新引擎。要落实好“破五唯”,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构建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评价体系,坚持以贡献论英雄,鼓励引导专家学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形成质量文化,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深度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精神特质、优势特色,积极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具有自主性需求、常态化诊断、可持续改进的质量闭环,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形成具有浓郁特色的质量文化,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思考,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与大家共同努力,一同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最后,祝人民网2021大学校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接下来,我们有请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蓉上台致辞。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蓉致辞。
今年是人民网教育频道和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第六年推出《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接下来,我们就有请人民网编委委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主任何晶茹为我们发布2020-2021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本次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由人民网教育频道与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联合推出,截取时间段是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选取对象为167所部属重点高校及地方重点院校,由社会影响力、新媒体影响力、科研影响力等维度综合统计得出。
针对此次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情况,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供各高校参考。
一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在育人方面不但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新闻宣传方面也需坚持价值引领,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二是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高校新闻宣传在内容生产,报道形式、平台运营、组织运行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高校要积极探索融媒破圈之路,通过新媒体为高校宣传赋能。
三是通过一定时期的监测,我们发现高校网络舆情多发,极易引发舆论关注。高校需着力加强声誉管理,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提高风险防控能力。谢谢大家。
接下来让我们掌声请出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上台做主旨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同志,首先,在刚才这样的一个发布榜之后,我们连TOP10的边都没摸着,感到恍恍然,这也是我们大家的纠结。作为一个大学而言,如何能够提升自己的特色,并且能够让大家真正感受到这所大学对民族、对国家、对于社会乃至对全球的贡献?这是兰州大学将不竭余力地向先进学习、努力奋进的地方。今天我想以《服务引领中西部跨越发展》这样一个题目来跟大家一起来分享。
在过去的这些年当中,我们对高等教育谈论甚多,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政策精准点滴,使得我们这些学校都能够有长足的发展。然而,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当中,不平衡和不充分依然存在,对于我们工作在中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高校的同事们来说,内心可能更加容易波动。如何能够使我们的工作达到社会发展的需求,让我们的学生学好,让我们的教师快乐地工作,这可能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挑战。对于西部高校来说,可能这样的挑战就更甚。所以我今天的汇报以这样三个部分来跟大家展开。
中西部高等教育,特别是西部高等教育,在这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如何能够做一点工作?西部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这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的叠加,使得我们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在全球化数字经济、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形态方法影响日盛的情况下,如何做好教育?第一部分,我想讲的依然是,解放思想。
对于我们西部地区的高校来说,特别是对兰州大学的师生们来说,我们更愿意用“待发达”来表示区域和经济上在时间差以及阶段性上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因为“欠”字略显悲观,而“待”字充满希望,并且可以通过我们共同努力来做好。西部的一些学校条件固然与东部地区有很大的差别。然而,思想开放和思想解放的工作应该率先进行。
对于西部的高等教育来说,首先,我们不能跟风。我们必须明白这所大学的特色、特长以及与社会最佳的接触面在什么地方,接触角如何减少,这就是我们作为每一所大学来说,首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每一所大学,短则几十年,长则上百年,在这样的历史积淀下,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事实,存在必然有它自身的规律。所以,必须要量体裁衣,因地制宜,一校一策,发挥我们各自的特长,依据我们区域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与其他地区的不同性、差异性,发挥我们自己的特色。
第二,要坚定信心。固然,我们在很多地方差距很大,但我们愿意主动作为,一起来打造发展的新引擎。如何使得我们的教育、科技、经济、文化能够与东部地区相比,既有特色并减少差距,是我们这一代人乃至下一代人必须接续努力的地方。在过去的十多年当中,我们始终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把兰州大学打造成一所一流的大学。对于一所大学而言,要建立起它的社会声望和国际性的影响力,绝非一蹴而就,必须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久久为功。
兰州大学已经有了112年的历史了,如何能够在这样一个厚重的积淀下焕发出新的光芒?我们希望,把我们的工作与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特色鲜明的一些学科方面,绝不输于其他的学校。这样,才能够使得一所学校有自己的灵魂,有它自己的特质。很多的学科在东部地区可能并不抢眼,然而,它们恰恰是在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高寒、缺水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形貌条件下所需要的。我们要把这样的一些学科拉长、拔尖,例如生态学科等。这样,我们就可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
最后,我想再次地感谢人民网以及我们会议的主办方,这是我自己第二次来参会,每一次的参会既感到压力,又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学习先进永不言败。谢谢。
2020年以来,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指导下,人民网陆续举办了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系列活动,引发广泛关注。接下来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
经过前期广泛沟通交流,人民网已与全国多所高校达成合作共识,将共同启动高校互联网“大思政课”共建机制。下面有请人民网党委委员、董事、副总裁潘健进行主题介绍。
尊敬的各位校领导、各位嘉宾:上午好!感谢大家来到成都,参加人民网举办的大学校长论坛活动。思政课,是学校教书育人和师生校园生活中的重要一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办好思政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指引。
今年以来,人民网积极实施跨界融合,探索互联网+“大思政课”,助力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进行了一些尝试与实践。4月24日,人民网与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联合推出同上一堂“四史”思政大课,吸引近1800万人次观看。5月26日,活动收官报道登上《人民日报》。当天《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刊发了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新闻报道——人民网的“四史”思政大课“预先”呼应了中央精神。
9月18日,由教育部社科司指导、人民网实施的“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勿忘‘九一八’”活动推出。这堂设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思政课吸引了近千万人次收看。活动主题MV、互动H5等新媒体产品获中央网信办全网置顶转发,在社交媒体上也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9月25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指导,人民日报社体育部和人民网联合主办的“同上一堂奥运思政大课”线上开讲。许海峰、马龙、杨倩等13位奥运健儿讲述了为国争光的奋斗故事,活动同样获得近千万人次观看。
不到半年,人民网成功举办三次“千万”级别的网上思政课。系列活动在擦亮“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品牌的同时,也在互联网上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和新模式。通过这一系列实践,人民网积累了以下三大能力,即结合热点,整合资源,提升互联网思政课权威性、有效性、专业性的策划能力;对活动全过程舆情研判、应对及数据分析能力;支撑千万用户同时在线观看的高并发技术保障能力。
前不久,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5年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工作进展成效。“会同人民网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合作机制”,被列入“思政课改革创新亮点”。
人民网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作为“网上的人民日报”,致力成为“党的主张最专业的传播者,人民利益最坚强的捍卫者”。为了更好地助力高校思政课整体化、体系化机制创新破题,针对性、协同性举措创新解题,人民网今天在这里发起建立高校互联网“大思政课”共建机制。
共建机制将致力于联合全国各大高校,围绕思政课内容体系建设,推进传统思政育人平台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大思政课”全链条资源互补、数据共享、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全媒体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新形态、新应用;共建机制将整合伙伴单位优质师资、精品课程、特色场馆、媒介传播、技术支撑等优质资源,建立以“大思政课”课程为核心的内容生产传播平台,夯实“大思政课”教育新基建;共建机制将助力培养优秀思政教师队伍,打造精品思政课程品牌,联手开拓思政教育新格局、新模式。
汇成一句话,就是人民网愿意发挥自身政治价值、传播价值、平台价值、品牌价值为高校思政课赋能!目前,我们正在和北京体育大学合作,共同筹备同上一堂冰雪思政大课。人民网愿意针对各高校特点,点对点开展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合作。
志同,而道合。我们诚挚邀请各界同仁加入高校互联网“大思政课”共建机制。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助力新时代“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谱写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新篇章!谢谢大家!
接下来,让我们在这里共同启动高校互联网“大思政课”共建机制。有请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赵嘉鸣,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樊伟,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四川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刘立云。
谢谢各位嘉宾。我们期待着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在中国教育事业、中国新闻事业迈向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努力提高高校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讲好中国大学故事,传播中国大学声音,守正创新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 为鼓励优秀校园新闻稿件创作,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人民网资深编辑记者、以及20余位全国高校党委宣传部负责人担任评审,联合推选出2021年度中国高校优秀校园新闻作品。请看大屏幕。
祝贺以上入选作品,欢迎大家在人民网2021大学校长论坛专题里欣赏这些优秀作品。
各位领导、嘉宾:上午的论坛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参与。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 by www.people.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