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委员:现在开会。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共安排两场,今天上午进行第一场大会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坤明同志,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今天的会议,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建议,让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下面,请12位委员分别发言。
首先请葛慧君委员发言,王一鸣委员准备。
我发言的题目是:以奋进者的昂扬姿态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事、喜事,举世瞩目,万众期盼。汪洋主席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要求围绕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凝心聚力。作为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我们应积极响应、起而行之,以昂扬的精神风貌和饱满的履职热情,担当起新时代人民政协的职责使命。
一、始终做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坚定构筑者,以深刻认同巩固发展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核心掌舵、旗帜领航,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从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十年看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重大科技突破、成功抗击新冠疫情、顺利举办冬奥盛会等等,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我们越看越自豪、越看越自信。泱泱大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恢宏气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深切感受到,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才能凝聚奋进伟力;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才能指引前进征程。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轴,坚决扛起“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通过理论学习、委员读书、专项宣讲等增进深刻认同,从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智慧力量,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携手前进。
二、始终做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忠实践行者,以新征程上的担当作为更好彰显人民政协制度优势。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之治”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们在制度自信上是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当好这一制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把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平台搭得更好,把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工作做得更实。通过对中共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理论、实践和制度机制等创新成果的梳理总结,进一步深化对政协工作特点和规律性的认识,把人民政协的制度效能更好地释放出来,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三、始终做建功新时代的不懈奋斗者,以高质量履职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我们有幸生逢伟大的新时代,奉献新时代、建功新时代,是每一个政协人的应尽责任。我们要自觉把迎接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学出忠诚信仰,学出责任担当,学出奋进动力。我们要自觉把“国之大者”作为“责之重者”,致广大而尽精微,谋长远而务当前,弘扬团结奋斗优良传统,用好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以亲历、亲见、亲闻,讲好身边故事、讲好政协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以好声音赢得共鸣,用正能量汇聚合力。我们要自觉把“民之关切”作为“行之所向”,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界别群众,用心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展现“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和风采,在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新征程上展现人民政协的使命担当,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请王一鸣委员发言,王红委员准备。
我发言的题目是:中国经济“稳”可预期“进”有动能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疫情反复、洪涝灾害和政策调整等因素叠加影响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三、四季度经济增速降至4.9%和4%。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再加上最近发生的地缘政治冲突造成的外部不确定性,风险挑战增多。但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在压力下显现韧性,在挑战中孕育先机,在变局中开创新局,短期经济下行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中国经济“稳”可预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的局面,中国经济显现出强大韧性。2021年经济增长8.1%,GDP达到114.4万亿元,按年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更加稳固。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走向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协调联动,稳增长政策加快落地。积极财政政策提前发力,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提前下达新增专项债1.46万亿元,加快“十四五”重大项目落地,一大批新型基础设施、高技术产业、绿色低碳项目开工建设。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精准,实施降准降息,增加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为中国经济筑底企稳、向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经济“进”有动能。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创新驱动、数字经济、绿色转型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战略高技术取得新突破,高技术产业增势强劲,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向各领域广泛渗透,数字化转型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扩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异军突起,在产业规模、科技水平、平台影响力、独角兽企业数量等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力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清洁能源、低碳技术投资,绿色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动能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稳预期是经济回稳向好的关键。当前,我们既要关注疫情多地散发和消费需求疲软对需求端的影响,也要注重解决“缺芯”“缺柜”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供给端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回应社会关切,稳定市场预期。稳预期,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稳预期,就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举措靠前落地。稳预期,就要把握好政策出台的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稳预期,就要落实涉企政策出台前充分听取企业意见,政策实施预留适应调整期,政策执行避免“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稳预期,就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国有经济、民营经济都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高质量、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稳预期,就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保障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稳预期,就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促进资本更健康、更可持续、更为长远的发展。稳预期,就要以发展眼光看待民营企业历史上的不规范做法,坚持法治思维,新规不溯及既往,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只有稳住预期,才能激发市场活力,激活发展动力,中国经济才会焕发勃勃生机。
总之,中国经济“稳”的态势没有改变,“进”的进程没有停顿。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拓展“稳”的成果,增强“进”的动能,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定将行稳致远。
请王红委员发言,高培勇委员准备。
我代表民革中央发言的题目是:壮大乡村产业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昨天下午,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又对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壮大乡村产业,促进乡村发展能力和治理能力的综合提升,进而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更是乡村振兴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在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中存在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对乡村产业功能的特殊性重视不够。与城市集聚资金、人口、技术、创新等要素的功能不同,乡村更多地承担了保障粮食安全、提供良好生态产品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等功能。乡村产业振兴不是照搬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也不是把城市的低端产业向农村转移的过程,应注重从乡村与城市功能的差异出发,打造乡村特色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
二是对城乡要素流动的双向动力培育不够。乡村产业振兴关键是要考虑双循环格局下城乡如何融合发展的问题。但目前大多数地区,土地、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仍然向城市单向流动,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内在潜力难以发挥,亟需产业要素在城乡之间形成双向流动,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对农民创业的新动能激励不够。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但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帮扶政策还不够精准,农民获取创业服务和信息渠道有限,创新创业活力不足。
为此,应构建以乡村特色为基础、以城乡融合为推力、以农民创业为抓手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稳定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建议:
一、以自然和文化为基础衍生新业态,夯实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遵循乡村区别于城市的自然和文化功能特点,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特色的乡村文化为基础,催生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产业等新业态、新产业。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建立大中小型产业圈共存的可持续产业体系,形成乡村产业振兴和绿色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以要素流动为核心促进新融合,形成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城乡融合带动产业要素的双向流动,才能真正盘活城乡优质产业要素并兼顾脱贫攻坚时期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在实践中,要立足当地特色,针对城市市场需求,引导乡村产业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产品;要引入先进技术,与大企业合作,适度扩大乡村产业规模,发展特色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为城市资本“下乡”和农民返乡创业提供产权保障、利益分配机制,达到农村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以创业为手段培育新动能,助力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其主要途径就是鼓励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农民与城乡产业要素相结合,进而创造新价值,形成产业兴旺的持续动力。脱贫攻坚的胜利为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在互联网、现代化交通及物流系统的支持下,乡村已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与条件,以“互联网+”催生农民创业,已有诸多很好的实践。因此,要充分考虑农民作为创业者的角色,为农民与农村要素相结合实施创业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如将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清理出的资源优先供给农民创业者使用,为乡村农民发展庭院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创新创业行为提供政策保障等。
请高培勇委员发言,刘振东委员准备。
我发言的题目是:促进共同富裕要力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历史进程中,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对于准确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
第一,促进共同富裕要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共同富裕由“共同”和“富裕”两个关键词组成。“富裕”需要把蛋糕做大,“共同”则要求把蛋糕分好,两者是辩证关系。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共同富裕只有也只能在坚持发展中加以实现,离开了发展或脱离了富裕这个基础,就谈不到共同富裕。只有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持续不断“做大蛋糕”基础上“分好蛋糕”,厚植共同富裕基础,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促进共同富裕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共同富裕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收入分配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只讲效率不讲公平,造成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不符合共同富裕原则,也背离社会主义初衷。同样,只求公平不要效率,搞平均主义,其结果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搞不好还可能造成共同贫穷。在历史上,我们曾吃过这方面的亏。促进共同富裕更应该关注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为大多数人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创新创业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为普通人通过奋斗改变命运提供通道。我们不能搞“绝对平均”“吃大锅饭”,也不能“养懒汉”、搞“福利主义”。近年来我国实施脱贫攻坚,基本消灭了绝对贫困,就是追求共同富裕的实际步骤和成果。
第三,促进共同富裕要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无论是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方面的调节力度,还是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抑或是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都要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前提下展开和推进。要发挥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但不是“劫富济贫”。要发挥三次分配对于改善分配结构的补充作用,但主要通过自愿慈善捐款方式进行,反对任何形式的“逼捐”“诱捐”。
第四,促进共同富裕要多维度、全方位共同努力。促进共同富裕涉及到社会再生产各方面和国家治理活动各领域,不能只考虑分配一个维度,也不能限于经济一个视角。要从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要求出发,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并重,综合施策。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提高效率效益,又要着力从制度安排上促进公平正义。既要关注“富口袋”,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又要关注“富脑袋”,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政府要研究实施既有利于效率也有利于公平的公共政策,如进一步普及和提升教育、支持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发展高质量基础设施等等。
第五,促进共同富裕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面对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共同富裕是一个需要耐心、需要分阶段加以实现的目标,不能要求所有地区、所有人同时富裕,也不能要求不同区域、不同人群都达到全国一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在促进共同富裕进程中,不仅要尽力而为,而且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不好高骛远,不吊高胃口。不仅要统筹需要和可能,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而且要因时因势因地制宜设定发展目标,不搞“齐步走”,不做“过头事”,不盲目攀比和冒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基础之上。
请刘振东委员发言,陈萌山委员准备。
我代表全国工商联发言的题目是:切实发挥民营企业在稳增长中的积极作用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落实这一要求,稳增长是关键,要稳增长就要切实发挥民营企业的积极作用。为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加强预期引导,展现增长前景。稳预期才能稳住市场主体、稳住经济基本盘。从宏观层面看,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国家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广大民营企业坚定看好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前景。好政策就是信心之源。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更加精准有力,重视发挥好地方专项债项目对民间资本的撬动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应突出“宽信用”,支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更好覆盖民营企业。进一步增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区域政策的协同性,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加强政策解读和正面发声,释放权威清晰积极的政策信号,不断提振民营企业对增长前景的信心。
二是扶持中小企业,夯实增长基础。中小企业是稳定发展之基,应下大力气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着力打通堵点。严格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打造服务中小企业的大宗商品数字化采购服务平台,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将现有税费优惠政策扩大覆盖到生活性服务业中小企业,并精准制定专项扶持政策。着力消除痛点。当前一些地区存在的对企业过频检查、乱罚款乱收费、拖欠账款、抽贷断贷等问题,是民营企业的切肤之痛,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直接关系企业生存,应下大力气加以解决。着力突破难点。围绕提升增长质量,加大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大力加强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平台、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支持民营龙头企业建设创新平台或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关键核心知识产权授权进度,营造中小企业充分参与的创新生态。
三是激活民间投资,释放增长潜力。扩大民间投资是稳增长的需要,也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需要。为解决当前民营企业“不敢投”“不愿投”“不能投”的问题,激活和规范民间投资,应尽快制定投资领域“红绿灯”规则。一方面多设“绿灯”,清理各类隐形壁垒,扩大民间投资准入范围,推动基础设施、电信、能源等领域加大向民间资本开放;另一方面多设“路标”,建立各级投资项目及政策信息公开平台,鼓励民间资本有序进入新技术、新产业、新基建以及医疗、养老、环保等领域,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给予持续稳定有力的金融支持。同时,及时设定“红灯”,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依法加强市场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四是防范化解风险,守住增长底线。防范风险是稳增长的前提。加强民营经济领域风险防范,企业要牢固树立合规经营、风险防范和处置主体责任意识,不断健全完善企业内控体系,避免非理性扩张,坚决守住安全底线。有关部门应加强协作联动,建立跨部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帮助企业及早发现、及时处置风险隐患,对已经发生重大风险的企业,推动成立跨区域、跨领域的债委会,采取涉法涉诉案件司法集中管辖,有效防止风险蔓延和外溢。
请陈萌山委员发言,沈南鹏委员准备。
我发言的题目是:加快建设高水平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昨天,在参加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联组会时,总书记再次重点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并全面系统论述了促进粮食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战略路径和战略措施。我们倍感振奋。2021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十八年丰收,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了主动。但也要看到,我国粮食生产还面临不少困难,粮食安全尚难言完全过关。在连年丰收的同时,去年我国粮食进口继续增加,一些区域因灾减产较多,地方抓粮、农民种粮内生动力不足,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还有隐患。为增强粮食这一初级产品的生产保障能力,今年,中央提出要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以集聚现代科技和先进装备发展粮食生产,集聚市场资源要素做强粮食产业,这对打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十分必要。
我认为,国家应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整体布局,率先建设高水平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突破耕地和种子两大瓶颈,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和高效养殖,全面提高粮食综合效益;建设粮食运输走廊,连接国家粮食储备库和加工基地,形成既能产得出,又能调得快、供得上的高效供应链。为此,建议:
一是明确产业带建设战略地位。把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作为东北振兴、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制定一揽子支持政策,打造粮食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在产业带区域,要把粮食发展作为主要指标,赋予更多的考核权重。
二是加大种粮农民政策扶持。现在农民普遍反映粮价“不得劲儿”,种粮很不划算。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靠提高收购价,要建立技术补贴制度,加大符合国际规则的转移性补贴力度。目前,美国种粮补贴占农民收入40%,欧盟为50%,韩国日本则高达60%,我国仅为21.3%,要力争达到合理水平。
三是加大粮食大县政策扶持。去年我们调研13个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占全国3.7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不到全国0.1%。解决粮食大县财政吃紧,需要加大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地方在主要税种上的分成比例,研究建立主销区向产业带的补偿性转移支付机制、设定面向产业带区域的专项税收等问题。
四是促进加工养殖业发展。要强化政策引导,鼓励粮食就地加工转化。可在产业带试点实行对粮食加工企业用电按农用电计价,每斤粮食加工成本可降低1分钱,这将增加企业利润约10%,产业政策的导向十分有力。要通过用地、贷款、补贴等手段,鼓励养殖企业规模发展,推动农牧循环。
五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补齐水利设施短板,在东北加大控制型水利工程建设,在华北加大节水设施建设和渠系配套,在长江流域加快灌区设施改造升级。要提高标准、健全管护、全面覆盖,确保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
六是增强科技装备支撑服务能力。实施良种工程,揭榜挂帅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实施沃土工程,改良土壤,合理轮作,提升地力;加大绿色低碳技术集成推广力度。为应对种粮农民普遍老龄化问题,要采取免费培训、金融扶持等,不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实施大学生特岗计划,吸引科技人才到粮食合作社、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设立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持续攻关,尽快改变国产农机研发制造落后局面。
请沈南鹏委员发言,黄震委员准备。
我发言的题目是:算好区域碳中和布局“三本账” 协同推进减碳和东西部协调发展
坚持全国一盘棋推动区域共富、系统推进东西部协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双碳”目标可释放出巨大的低碳发展潜能,为区域间互补融合提供新的共享引擎。为更好发挥碳中和作用,减少东西部差距,我们需重点算好“三本账”:
一是算好“西能东输”的经济账,把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随着东中部能源需求增加,能源供给半径不断向西延伸,西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无论是为东中部负荷中心提供绿色电力,还是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都将发挥重大作用。预计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将大幅提高,西部地区的风、光、水电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绿电送出去、电费收进来”的想象空间巨大。但至少目前,跨区域消纳不足、电网调节等仍在制约西部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如何破解西部有电发不出、发出卖不掉等难题,值得认真研究。
二是算好“产业转移”的效益账,不让西部在“存量减碳、增量避碳”的产业发展中掉队。西部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东部“腾笼换鸟”后的碳排放密集行业,如钢铁、水泥、石化等。随着碳排放成为产业发展的约束因子,西部可能面临低碳发展成本更大、竞争力下降等问题。与此同时西部也会有产业升级需求,要从源头净化增量,为高效产能的发展腾出空间。面对碳排放约束,西部如何在产业转移中做到既接得住、更接得好,是时代出给我们的一道考题。
三是算好“固碳增汇”的生态账,打通西部“点绿成金”的转化通道。西部的森林、草原、湖泊、湿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有一定的固碳潜力,广袤的沙漠戈壁更是重要的风光发电基地。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变为当地人民的金山银山,让保护环境者不吃亏,在生态保护补偿方面,仍有不少大文章可作。
为此提三点建议:
一、加大跨区可再生能源配置建设,落实东中西部地方政府合理承担相应清洁电力发展责任。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西电东送通道建设,保障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远距离输送。在地区层面,一方面稳步提升东部可再生能源消纳占比,形成西部稳定输电、东部稳定消纳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发挥东部技术资金优势,支持西部重点发展特高压输电和储能技术,提升电网灵活性和调峰能力。
二、以单位GDP碳排放考核带动换道领跑,让清洁能源产业在西部就近壮大。西部要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产业规划中既要免短痛更要避长痛,警惕能源禀赋可能带来的产业锁定,把单位GDP碳排放作为产业承接的新标尺,让风光电等产业就近布局,带动当地摊薄工业碳强度和扩大就业税收。此外,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在中西部共建零碳产业园,吸引东部优秀制造企业入驻,把零碳产业园绿色用电的碳排放和成本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和区域的经济优势。
三、做实碳贡献的量化和补偿。扩大西部地区风光电发展的土地供给,让西部减碳贮碳固碳地区得到更多实惠。荒漠减碳、生态固碳,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过去由于价值核算分摊的困难,西部大都存在生态补偿不足问题。建议引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标准,摸清生态碳汇家底,让西部的碳贡献可度量、可核算,形成合理生态补偿机制,用市场化手段做到添绿又生金,按“谁保护、谁受偿”原则,将西部生态碳汇项目优先纳入全国碳市场,从固碳和增汇潜力中得到更多实惠。
请黄震委员发言,田沁鑫委员准备。
我代表民进中央发言的题目是:推动“双减”政策更加落实落地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营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双减”政策群众关心、社会关切。实施半年来,各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推动落实,取得初步成效。课外培训机构得到规范,课后服务普遍推开,学生校外学科类培训和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家长焦虑情绪有所缓解,教育生态趋向优化。
虽然“双减”工作取得良好开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部分家长“唯分数”的思想观念尚未转变,“培优补差”仍有很大生存空间,相关配套保障措施亟待完善。“双减”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变革。落实“双减”政策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推动“双减”成为广泛共识,形成全社会合力,同时持续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才能实现“双减”政策的主旨和初衷。
第一,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双减”政策是回归育人初心和教育规律,是解决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措施。从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入手,保障青少年学生的休息权、健康权,消除各种违法违规教育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公益属性的坚守。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好“双减”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工作,讲清楚“双减”政策的重要意义和要达到的目标,让更多的家长理解孩子的未来幸福需要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消除焦躁和顾虑,使“双减”政策真正深入人心。
第二,完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政府、学校和老师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应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教学能力、多元评价能力和家校共育指导能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通过增加师资供给、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强化课后服务财政保障、完善公益性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和引导学校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办学活力,提升教师能力水平,促进提升学校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质量和学校教育品质,切实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第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双减”政策产生实效。当前,升学仍然是家长最关心、全社会最关注的话题,而这又与教育评价和招生制度改革密切相关。要想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就需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既要深入推进以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变目前分分必争教育现状,也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缩小基础教育城乡、校际差距。同时,还要完善普职分流政策,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和特色高中,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和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完善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社会政策,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含金量和吸引力。
“双减”政策是重塑中国基础教育格局的重大改革举措,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正确途径。我们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认识、理解和支持这一利国利民的政策。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持续努力,就一定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请田沁鑫委员发言,魏明德委员准备。
我发言的题目是:坚守人民立场 努力开拓社会主义文艺新境界
我是一名来自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委员。2021年12月14日,我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当听到总书记深情地说“党和人民需要你们、信赖你们、感谢你们”时,我不禁心潮澎湃、心怀感激,深感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光荣和使命。
2021年12月25日,又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中国国家话剧院在创建80周年、正式成立20周年之际,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写给艺术家们的回信,信中充分肯定了这支来自延安的文艺队伍为中国文艺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并再次寄语“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从聆听总书记讲话到接到总书记回信,两次激励、双重鼓励,倍感责任和使命。这促使我一直在思考,在我们向着第二个百年进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进程中,文艺应当如何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焕发新风貌,发挥应有的引导力和凝聚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我有以下体会:
一、坚守人民立场,努力书写好新时代的人民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和回信中两次讲到“坚守人民立场”,应当说,这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我们进行文艺创作最根本的遵循。
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讴歌新时代,创作出不少反映火热生活的好作品。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脱离人民、脱离生活,低俗媚俗、粗制滥造的浮躁表达。因此,总书记反复强调文艺工作的人民立场问题。近三年来,中国国家话剧院认真落实总书记的指示,与央视综合频道联合推出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我们认真梳理了新中国70多年来的百部优秀经典文艺作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角,讴歌赞美英雄,节目播出后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启示我们要在创作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的新时代史诗作品,汇聚人民精神力量,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二、潜心深入生活,努力以真情为人民放歌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人民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艺术源泉。2018年到2020年期间,我以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事迹为背景,创作了民族歌剧《扶贫路上》。
为创作好这部歌剧,我深入到黄文秀曾经工作过的田间地头,遍访她身边的百姓,听乡亲们含泪讲述她的故事,反复研读她写的《驻村日记》。从中真切感受到了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信念。这份真切的感动,赋予我创作这部歌剧最强的精神力量和最深的情感内涵。当在百色的第一场演出结束后,听到当地百姓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时,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只有真正感知人民的心声,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留在观众心上,传递出刚健有力的时代之声。
三、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开拓文艺新境界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在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中,努力守住传统文化之正,创意时代表达之新,节目一经推出,即刻带动起年轻人学习中华典籍的热潮。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伟大征程》大型文艺演出中,我探索使用“戏剧表演5G即时拍摄”技术,展示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在数字演艺呈现方面开辟的新路径。
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听党话、跟党走,繁荣创作、服务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继续不懈努力!
请魏明德委员发言,张泽熙委员准备。
我发言的题目是:发挥香港独特优势和作用 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共建美好世界。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广泛深远,新的地缘政治矛盾冲突加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对世界发展进程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具有“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可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一,发挥制度优势,深入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共同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成就了香港的繁荣稳定,维护了地区和平发展。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同胞当家作主,享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2020年香港国安法实施以来,香港实现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2021年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开启了香港由治及兴新纪元。事实雄辩证明,“一国两制”是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为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通过香港这个窗口,世界各国应该看到,摆脱意识形态偏见,尊重不同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坚持求同存异,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文化的制度才是正确选择。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深入推进“一国两制”实践,是保障香港居民利益和繁荣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共同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第二,发挥对外开放优势,深度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大局,共同构建共同繁荣、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我们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我国的科技创新、绿色技术实力持续增强,在清洁能源、城际铁路、电动汽车,以及其他降碳技术上已取得长足进步。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科技合作、绿色合作、金融合作,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时代需要。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香港法律、会计、监管等制度同国际接轨,香港拥有先进、完善的金融基建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投资、法律、会计、工程、管理等专业服务,香港能够成为促进可持续绿色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中心,也有充足条件打造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同时,全球缺乏统一的绿色金融分类标准,香港可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一套受各方认同、一致遵守的标准。香港还可利用其海内外的庞大联系网络和自身拥有的高端研发实力,在绿色科技等高新技术方面深化与内地合作,打造国家双向开放的桥头堡,为构建共同繁荣、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独特作用。
第三,发挥文化多样性优势,广泛促进国际人文交流,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香港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社会开放性、文化多样性特点突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纽带作用。一方面,香港可充分利用对外联系广泛的有利条件,宣介国家方针政策,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让世界各国人民准确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另一方面,香港可以建设成东西方文明互学互鉴的交流基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绘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新画卷。
各位委员,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专门作出重要指示,中央全力支援香港抗疫,积极调配医护人员,有力统筹防疫物资,着力保障民生所需。我们坚信,在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以港为家园,以国为后盾,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疫情过后,香港必将重现“东方之珠”的光彩,必将更好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请张泽熙委员发言,孙东生委员准备。
我代表台盟中央发言的题目是:团结广大台湾同胞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当前,两岸关系复杂严峻。台湾民进党当局不顾民生福祉,拒不承认“九二共识”,顽固坚持“台独”路线,挟洋自重,嚣张跋扈。自2020年2月至今,台湾当局单方面叫停大陆居民正常赴台交流,关闭金门、马祖与福建的“小三通”,大面积取消两岸直航航点,严重影响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领域交流。他们还炮制所谓“反渗透法”,钳制民意,并操纵线上线下舆论,对大陆肆意造谣抹黑,妄图割断两岸民族血脉,抹杀台湾同胞对祖国的认同。
风高浪险,更见砥柱中流。面对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顺应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遏制和打击“台独”,有力遏制外部势力“以台制华”图谋。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不懈增进同胞利益福祉,推动两岸关系克难前行。
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出台“31条措施”“26条措施”、助力台企“11条措施”“农林22条措施”等,保障台湾同胞权益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体系不断创新和完善,不仅为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更对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到祖国大陆读书执礼、安身立业,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家积极参与大陆高质量发展,与大陆员工携手打拼。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场内外,活跃着台湾青年志愿者。在一水之隔、五缘相牵的福建省,有80多支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为30多个县的近200个村庄开展规划设计和产业文创,为助力大陆乡村振兴、两岸融合发展走出了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指出,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亲人之间,没有解不开的心结。展望未来,祖国完全统一的大势如百川归海,不可阻挡。台湾同胞在分享祖国发展机遇的同时,当然也应当一起承担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坚决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把台湾乡亲乃至于受到“台独”势力长期欺骗蒙蔽的同胞,与极少数“台独”顽固分子和“两面人”严格区别开来,紧密团结广大台湾同胞,携手打拼,砥砺前行,不断推进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积累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
为此建议:
一、明辨大是大非,消除错误认知。理直气壮向广大台湾同胞讲清楚“统一是正道,‘台独’是绝路”,让台湾青年了解帝国主义殖民台湾的惨痛历史,认清岛内民粹政治的恶劣本质,坚守原则立场。同时,因势利导,帮助台湾乡亲深入了解祖国大陆的社会制度,支持广大台胞全方位融入大陆社会,逐步在台湾岛内形成示范效应,壮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声势,营造两岸必然统一的社会氛围。
二、注重综合施策,推动台胞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要求,在福建等地加快构建两岸深化产业合作示范区,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积累经验。推动台资企业以更便捷的方式融入大陆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实现优化升级。对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和就业实施更加精准的帮助,解决好“水土不服”问题。同时,综合运用行政监督、民主监督、媒体监督等手段,确保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不打折扣、不走样、不变形。
三、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民主协商新路径。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优势,向岛内民众讲好“一国两制”港澳实践的生动故事,积极探索建立两岸民主协商机制和渠道,凝聚两岸政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智慧与力量,促成“一国两制”台湾方案逐步形成共识,切实发挥作用。
请孙东生委员发言。
我发言的题目是:一起向未来 建功新时代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下,在“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理念指引下,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圆满落幕,冬残奥会如约而至。这是中国人民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又一重要贡献,谱写了国际奥林匹克历史新的篇章!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历经七年筹备、克服世纪疫情影响而向世界兑现的庄严承诺,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有为和担当。开幕式上91朵小雪花的彼此依靠、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闭幕式上“天下一家”满载美好祈愿闪耀夜空,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作出生动诠释,向全世界展现了人类在困难面前可以携手前行,团结协作,为最终战胜疫情、为世界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回首北京冬奥会,深入挖掘、提炼北京冬奥会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感悟冬奥会带来的深刻启示,激荡人心、催人奋进。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是全方位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实践。从科技环保的基础建设到严谨专业的赛事组织,从科学高效的疫情防控到高科技设备的全方位使用,从成为全世界“网红”的可爱“冰墩墩”到中外运动员、工作人员和中国公众间的友好互动,从两万名志愿者热情洋溢的笑脸到北京和张家口全体市民的全力支持配合,中国人民交出了一份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称之为“真正无与伦比”的办赛答卷,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境界、力量和精神。这启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也有能力,在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中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冬奥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办过之后就成了‘寂静的山林’”、“赛时需要和赛后利用相结合,不搞铺张奢华,不搞重复建设”。首钢滑雪大跳台让废弃工业设施实现再利用,探索了活化工业遗产的新路子;3D打印技术助力“零碳排放”氢火炬诞生;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打造出“最快冰面”……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在冬奥背景下的逻辑延伸,贯穿于北京冬奥会的方方面面,树立了“奥运新标杆”,充分证明新发展理念不仅对中国改革发展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探索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路径。
“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巨大成就,是助力“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成功实践。从冰雪运动“难过山海关”,到“南展西扩东进”,3.46亿中国人在冰雪运动中感受快乐、收获健康,冰雪运动的迅速普及和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一幅“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建议充分利用好冬奥黄金期,推动冰雪运动项目水平全面提升,持续提升冰雪运动综合实力,制定覆盖所有冬季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规划,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和竞赛组织管理质效;着力构建群众身边的冰雪运动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形成人人想参与、能参与、乐于参与的新局面;加快提升冰雪产业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促进冰雪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服务业质量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步入后奥运,谱写新篇章。我们要继续讲好奥运故事,增强发展自信;传承奥运遗产,赋能民族复兴;弘扬奥运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我们乘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吹响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冲锋号,一起向未来,建功新时代!
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进行完毕。现在休会。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 by www.people.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