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

人民网

2022年3月5日(星期六)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会议结束后举行“部长通道”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人民网将进行视频和文字直播,敬请关注。

11:08

主持人

大家好,很高兴和各位新老朋友在这里见面。根据大会安排,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大会新闻中心将继续开启“部长通道”,邀请列席会议的国务院部委负责人在“部长通道”上回答媒体的提问,回应公众关切。今天,大会新闻中心邀请到3位部长接受大家的采访,他们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财政部部长刘昆,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

11:11

主持人

下面,我们首先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何立峰主任,请媒体朋友们提问。

11:15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2021年,中国经济实现了8.1%的增长。刚刚《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2022年我国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GDP增长5.5%左右。请问何主任,您怎么看这个经济增速目标?今年中国经济形势如何?经济发展有哪些支撑因素?谢谢。

11:5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

谢谢。刚才我们听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安排部署了今年的主要目标任务。过去一年,我们在有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20年,我国GDP规模101.4万亿元,按照当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6.9,折合14.7万亿美元。2021年,我国GDP规模达到114.4万亿元,按照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6.45,折合17.7万亿美元。一年GDP增加了13万亿元,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第一次;按美元计增加了3万亿美元,相当于G20排名第6、7位国家的经济总量水平,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也是第一次。这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很强,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抗风险能力很强。这也是我们实现今年GDP增长5.5%左右目标的信心所在、基础所在。

12:00

何立峰

实现今年的目标,还有很多有利因素。第一,经过两年多抗击疫情的实践,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在有力有效应对疫情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的机制办法已经越来越成熟。第二,这几年,我们大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供需两侧都创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继续克服困难挑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第三,今年经济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前瞻性地进行了透彻分析,并作出了具体部署安排,继续实施大规模的减税降费,针对中小微企业、制造业企业先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上个月,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支持工业发展18条政策、支持服务业发展43条政策。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之大也是空前的,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推进“双碳”、企业设备更新改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在各种政策作用下,各类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中小微企业也能不断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12:03

何立峰

从今年1、2月份的情况看,发电量增幅在6.7%左右,铁路装车货运量较快增长,外贸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保持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向未来,谢谢!

13:02

澎湃新闻记者

何立峰主任,我们知道国内外非常关注双碳政策的落地情况,请问目前情况如何?怎样持续推进?谢谢。

13:02

何立峰

谢谢。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国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第一,这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的一件大事。中国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必须要扎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很重要的是推动“双碳”工作。从当前来看,通过推进“双碳”工作,一是可以创造非常多的发展机遇和商业机会,可以大规模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大规模推动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这些都是商业机会。二是可以有效促进全国各地包括农村、城市生活环境的改善,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三是可以为子孙后代谋幸福,保护好青山绿水,这就是未来的金山银山。中国是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缔约国,我们说到做到、有诺必践,通过扎扎实实推动“双碳”的实施,体现我们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第二,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推进“双碳”将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改变,不仅需要各地方、各行业、各类企业参与,也需要城乡居民共同参与。推进“双碳”,人人都有责任,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第三,推进“双碳”必须全国一盘棋。要统筹考虑,讲究策略方法,正确处理好当前和未来、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要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推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13:07

何立峰

一年多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单位,统筹有序推进“双碳”工作。一是加快完成顶层设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双碳”工作的意见和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并陆续出台重点领域的实施方案,已经完成了17个省份“双碳”实施方案的衔接,其他省份也在抓紧进行。二是全面推进顶层设计落实。举一个例子,我们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这在我们国家历史上是最大规模的,周边煤电企业要坚持先立后破,建设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有序改造供电煤耗300克/千瓦时以上的老旧机组,建设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这将构成能源供给和消纳的新体系。现在各行各业都按照新的标准,扎实推进更新改造,大力发展绿色低碳高水平项目,将创造巨大的商业机遇和发展机会。当然,我们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我们将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双碳”工作,一定能够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们对此充满信心,谢谢!

13:53

经济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稳投资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方面,请问何主任,发改委作为投资主管部门,2022年将如何做好稳投资相关的工作?将从哪些重点领域发力?谢谢。

13:54

何立峰

谢谢。宏观经济有“三驾马车”之说。一是消费,目前因为疫情受到抑制,正在稳步恢复。二是外贸净出口,出口已经近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以来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势头。三是投资,投资既利当前,也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提供动力。做好今年投资工作,重点有几个方面。

13:55

何立峰

首先,精准把握投资重点。一是“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这是个“大套娃”,目前已分解出2600多个项目,正在稳妥有序地推进实施。二是基础设施补短板、推进“双碳”领域项目、发展新兴产业、推进老旧设备更新等。三是实施新型城镇化。重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特大城市要瘦身健体,大中城市要补齐短板。四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养老、托育、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投资。总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投资机会很多,关键是投向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

13:56

何立峰

其次,多渠道筹集资金。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400亿元,比上年增加300亿元。今年与去年一样,安排了3.65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去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有1.2万亿元左右在四季度发行,实物工作量大部分将在今年体现。同时,各家银行机构为企业增加中长期贷款,各类减税降费措施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大投入。我们希望通过政府投资和金融支持,带动市场主体加大社会投资。

13:57

何立峰

第三,狠抓项目落地实施。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推动已经在建的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尽快竣工投产一批。推动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加快进度,尽快开工建设一批。同时,请各地方各方面谋划一批新的项目。这样就会形成谋划一批、在建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谢谢!

13:58

主持人

下面,请今天的第二位部长——财政部刘昆部长,请大家提问。

14:02

人民日报记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了具体的安排,请问刘部长,财政部门将如何提升政策效能,做到精准可持续?谢谢。

14:02

财政部部长刘昆

谢谢您的提问。您提的这个问题,在前几天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我作了回答,今天我换个角度,再简要向您介绍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这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一个有机整体。

14:15

刘昆

总要求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点是加大对冲、提升效能,落脚点是托住宏观经济大盘。政策安排兼顾了力度与节奏,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是不是提升了效能,要看是不是完整、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决策部署,是不是促进了经济健康发展,是不是让老百姓更多受益。我们将精准研究每一项财政政策,精心安排每一笔财政资金,早出台政策,早下拨资金,早落地见效。同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保持必要的力度,支持经济恢复发展,又预留政策空间,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谢谢!

14:23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

我们关注到刚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赤字率下降到2.8%左右,请问刘昆部长,这对全国一般预算支出强度会不会有影响?谢谢!

14:24

刘昆

谢谢您的提问,也谢谢您对财政支出强度的关注。今年赤字率适当下调,这是保持财政可持续的重要举措。通过统筹财政资源,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的财政支出强度不仅不会下降,而且比去年会有较大的提高。今年的赤字率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预算下降0.4个百分点,资金规模减少2000亿元。但通过跨年度的调节,仅中央本级财政调度一般预算的资金就达1.267万亿元,是去年的6.6倍。这个资金量就相当于提高赤字率1个百分点,财政的支出强度是有保障的。我想用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的两个数据作个说明,让大家有个更直观的感受。第一个数据,是26.7万亿元,这是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的安排规模,比去年增加2万亿元以上,增长了8.4%,比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了2.9个百分点。第二个数据,是近9.8万亿元,这是今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比去年增加了近1.5万亿元。同比增长18%,这是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增幅,谢谢!

14:25

中国网记者

在新鲜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我们发现新一轮的减税降费政策出台,其中明确提出,全年退税减税金额预计将达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预计约1.5万亿元。那么对比往年,今年的特色和亮点是什么?请您为我们解读一下,谢谢!

14:31

刘昆

谢谢您的提问。大家肯定注意到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用很多的篇幅讲了减税降费,所以也很高兴来回答您的这个问题。减税降费是近几年稳企业、保就业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减税降费工作,明确要求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让企业轻装上阵。财税部门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折不扣地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自“十三五”以来的6年间,累计减税降费规模超8.6万亿元,千万企业和数亿群众享受到了政策红利,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

14:35

刘昆

刚才,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一揽子”的减税降费措施,我体会,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退税减税的规模历史上最高,达2.5万亿元。二是支持方向聚焦制造业、小微企业,制造业等6个行业的退税减税达1万亿元的规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益受惠也达1万亿元的规模,精准发力。三是主要措施是增值税的留抵退税。通过提前退还尚未抵扣的税款,直接为市场主体提供现金流约1.5万亿元。同时,延续实施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四是帮助地方缓解减收压力。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保障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效。留得青山,赢得未来,财政部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精准研究,细化出台政策,扎实做好有关工作,让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尽早落到企业,惠及个人,更好实现“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谢谢!

14:36

主持人

谢谢刘部长。下面,我们请今天的第三位部长——农业农村部唐仁健部长,请大家提问。

14:37

新华社记者

今年粮食生产备受关注。我们也注意到,去年因为受到严重的秋汛影响,冬小麦晚播的面积是比较大的。刚才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了粮食生产。请问唐部长,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形势是怎么样的?以及全年粮食丰收有没有保障?谢谢。

14:37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粮食问题的关注。近两年,大家都注意到,受疫情、灾情叠加的影响,粮食安全、粮食危机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在这个背景下,我相信大家对我们多年来讲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应该有了更深更真切的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在刚刚结束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又强调,要确保粮食能源安全,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想,这是给我们下的“军令状”,是必须确保完成的硬任务。

14:46

唐仁健

正如刚才这位记者所观察到的,今年的粮食生产确实面临很大的困难,首先是夏粮生产,去年冀鲁豫陕晋五个省受罕见秋汛的影响,冬小麦晚播面积有1.1亿亩,比往年正常情况晚了半个月左右,这就占了冬小麦总面积的1/3。前一段我们到基层调研,很多种粮能手和科技人员告诉我们,今年的苗情可以讲是历史上最差的。我们在冬前调度,这五个省一二类苗占的比例比往年低了大概20个百分点以上,所以应该讲情况还是比较困难。但是我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打赢保夏粮夺丰收这场硬仗。这个信心我想至少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来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策的支持力度很大。去冬今春以来,总书记、总理关于今年夏粮生产的批示已经有好几次了。刚才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讲到,国家提高了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同时我们把三大谷物的种植收入保险和完全成本保险扩大到了全国主产省的820多个主产县。另外刚才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讲到,针对今年农资价格上涨较多,农民种粮成本增加较快的情况,还将对种粮农民实行农资补贴,这些都有利于农民种粮有利可图,增强主产区抓粮的内在动力。第二,各个方面行动迅速。应该讲,技术支撑也是到位的。针对今年的苗情和特殊困难,一个时期以来,农业农村部制定了专门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指南,根本的还是抓住返青、拔节、灌浆这三个关键时期,把增施返青肥、“一喷三防”等关键措施落实到位,这样夏粮生产我们估计苗情会有较大的转变。前不久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多省(区、市)的书记、省长、市长都下基层进村入户搞调研,到田下地查苗情,非常可喜。第三,有些情况也给记者朋友介绍一下,我们也不要那么灰心,到目前为止,夏粮生产也有一些有利条件。一是去年秋冬种经过各方努力,我们把冬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了上年3.3亿亩以上的水平,面积首先稳住了。其次,去年虽然遇到秋汛,但是之后墒情很足,也很好。另外在冬前和今春,主产区下了好几场雨雪,所以目前土地的底墒、表墒都非常好,这也是很多农民讲的这是多年不遇的。三是苗情的转化,我们前一段调度,刚才讲的一二类苗比前期增加了七八个百分点,主产区去冬以来积温大概同比多了100多度,相当于多长了一片叶子,所以这个基础也比较令人欣慰。

14:49

唐仁健

当然,粮食生产我们不仅要抓好夏粮,也要立足全年,按照每一个品种、每一个季节、每一个区域,也包括每一个环节,抓好全年的粮食生产,核心还是保面积。前不久,经国务院同意,我们向各省(区、市)下达了粮食的生产目标任务,同时要落实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另外还要协调推动各部门保障农资供应,做好防灾减灾各项工作。最后也有一个情况给大家报告一下,就是尽管我们粮食供求始终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今年粮食生产又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目前我们粮食供给的总量是充裕的,没有问题。我记得去年我在这里的时候,给大家报告过,我们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474公斤。那么今年,我可以跟大家讲,到了483公斤,又比去年增加了9公斤。所以,在这个总量的保障下,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中国人民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而且饭碗能够越端越稳,也吃得越来越好,谢谢!

14:50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唐部长您好,“国土三调”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减少比较多,现在部分地区出现了耕地的“非农化”和“非粮化”的问题。请问,农业农村部将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我们的耕地保护好、利用好,谢谢!

14:50

唐仁健

谢谢你的提问。地是粮食生产之根之本。地之不存,粮将焉附?中国14亿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要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我们每年的粮棉油糖菜播种面积大概稳定在23-24亿亩,如果按1.3的复种指数倒推计算,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这是底线,不能再低了。

14:53

唐仁健

那么怎么切实真正管住、管好耕地,遏制“非农化”,同时还要防止“非粮化”。我想,最根本的还是坚决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问题一系列可以讲是响鼓重锤的指示和批示,同时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一系列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光发文件、光开会议、光喊口号,一定要采取更严厉、更有力,可以讲是“长牙齿”的硬措施。一方面,继续加大公开曝光、挂牌督办、追责问责的力度。另一方面,当然也要标本兼治,从制度、规划、政策,也包括技术方面,多个维度,来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和执法的刚性约束。

14:58

唐仁健

我想具体也是三点:一是管数量。这项工作我们将积极地配合自然资源部门,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就是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的顺序,划好三条控制线。其次,现有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今年中央1号文件已经非常明确的规定,要足额的不是有差额的,要带位置的不是只是账面数字的,层层分解下达到各地,由中央和地方来签订责任书,实行上图入库、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14:58

唐仁健

二是提质量。我们现在耕地有2/3还是中低产田。通过提高地力,来挖掘产量的潜力,应该讲还是非常大。大家可能注意到,去年我们高标准农田建了1亿亩,今年还将建1亿亩,这样高标准农田的数量就达到了10亿亩。按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标准,这10亿亩就能确保1万亿斤粮食的生产能力。同时,还继续加大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实施力度,去年安排了7800万亩,今年安排8000万亩。另外也包括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为了搞清地力,前一段时间国务院已经明确,刚才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进行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距离上次普查已经43年了,中间一直没搞,力求把耕地质量和底数摸清,为下一步保护好建设好耕地打下基础。

14:58

唐仁健

三是控用途,就是方向。因为我们的地就那么多,刚才讲需求这么庞大,所以地上种什么不种什么,多种什么少种什么,就必须要精打细算,要有一个优先序的安排。今年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规定了,概括起来就是这么三句话:一是耕地18亿亩也好,19.17亿亩也好,要主要用于粮棉油糖菜和饲草料的生产,用专业的话讲,就是一年生的禾本科作物,多年生的不行。二是永久基本农田,这是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要重点用于粮食生产。三是这10亿亩高标准农田,原则上要全部用于粮食生产。我们将按这个要求,下一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同时也合情合理地来把握这个耕地种植用途的管控问题。这里我为什么强调要合情合理?因为我们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农民,大包干以来,他们就有生产经营自主权,所以我们除了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今后还要注意采取经济的手段,给他们以利益的引导。另外这些年来,也不可否认,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有好些地方把耕地有的种了林子,有的搞了果树,就是林地、园地、草地,还有一些种了其他经济作物,这个按要求,刚才讲,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就要逐步让它回归到种粮食。但这里面尤其要注意的是,各地在把控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能搞“一刀切”“翻烧饼”,简单粗暴地把之前农民种的其他东西给砍了,要合理合情、实事求是,制定一个逐步回归的时间表,把握好这个进程,谢谢大家!

14:59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我们在脱贫地区采访的时候了解到,现在一些脱贫群众还存在返贫风险,疫情导致外出务工受到影响,也增加了防返贫的难度。请问唐部长,接下来怎么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谢谢!

14:59

唐仁健

谢谢这位记者对脱贫地区脱贫群众的关心关注。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那么这一年来,成果巩固怎么样,大家确实非常关心。我首先也要给大家讲两组数字。第一,去年全国脱贫人口收入的增长是不慢的,达到了16.9%,比面上其他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快了6.4个百分点。第二,刚才讲到打工,脱贫地区外出打工人数去年是3145万,比上年增加了126万。所以这两组数据表明,农民的收入、生活应该是有较大改善的。从最近我们进行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后评估的初步情况看,各地没有发生大家担心的规模性返贫的问题。

15:00

唐仁健

但是,以前解决的主要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水平还比较低,尤其脱贫地区的基础设施、自我发展能力动力等还是不足,所以下一步怎么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实也不能放松。我想总的还是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此基础上来改善脱贫地区的发展条件,增强他们内生的发展动力。我想,主要也是三件事:第一,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这个机制全国已经建了,目前我们监测,70%的监测人口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他的也落实了兜底的保障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能够动态地实现返贫风险的消除。下一步,一是监测的范围尽可能再宽一点,应纳尽纳,不要漏了。二是发现问题的速度再快一点,不要把问题演化到很大,那时候我们再收拾来不及。三是落实帮扶措施更准一点,更有针对性,更精准一些,关键是用好中央已经出台的33项衔接政策,把它用足用好,把风险消除在萌芽和早期阶段。第二,还是抓住产业就业这个根本。这几年,脱贫地区的产业在“有没有”的问题上,应该说基本上都有了,但是好不好,还不好说。下一步,关键要补上四个短板。一是技术,二是设施,三是营销,四是人才。很多办了合作社的,都没有人才,还是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兼任的。第二个是就业。我们想,今年力争脱贫地区的外出打工人数能够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我可以告诉大家,到2月底,据监测统计,已经有2700万人实现了就业。所以,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问题不太大。第三,也是最后一个,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也包括重点人群的帮扶力度。这个主要还是160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它们在脱贫地区里面条件最差、基础最差。今年要集中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的项目,尽快地提升它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另外,对于重点人群,近些年易地搬迁的近1000万人口,到了新的区域生活居住以后,现在面临的困难还不少。下一步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就业、社区融入这四个方面,加大帮扶力度,让这些搬迁的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还能逐步致富,谢谢!

15:02

主持人

谢谢唐部长。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部长通道”采访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大会期间大会新闻中心将继续开启“部长通道”,敬请关注,谢谢大家!

15:03

人民网

今天的“部长通道”采访活动直播到此结束,感谢人民网网友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