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主持人

大家好,这里是由应急管理部宣教中心和人民网联合主办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专题访谈。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对扎实做好“十四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作出了规划和部署。今天我们就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三位嘉宾,请他们从不同的方面针对“十四五”我国自然灾害综合治理的工作情况进行解读。他们是: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原司长尹光辉,欢迎您。

9:00

尹光辉

主持人好,人民网的网友们大家下午好。

9:01

主持人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员院长、党委书记徐锡伟。

9:01

徐锡伟

主持人好,网友们好。

9:02

主持人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教授杨赛霓,欢迎您。

9:02

杨赛霓

主持人好,人民网的广大网友们大家好。

9:03

主持人

欢迎三位嘉宾,首先请徐院长和大家介绍一下“十四五”时期我国自然灾害形势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9:03

徐锡伟

“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一是我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灾害损失重这一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灾害的高风险地区;58%的国土、82%的省会、60%的地级市、54%的县城处于7度及以上地震高烈度区;69%的国土面积存在较高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稳步下降,相对损失20世纪80年代在7%以上,而2010年以来的相对损失在0.7%左右,平均每年降低0.15个百分点。但是,年均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绝对值上升趋势明显,绝对损失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2321亿元上升到2010年至2018年超过4282亿元,并长期处于高位徘徊,预计随着我国GDP总量的继续增长,灾害绝对损失还有可能进一步上升。

9:05

徐锡伟

二是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愈发明显。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趋强趋重趋频,台风登陆更加频繁、强度更大,降水分布不均衡、气温异常变化等因素导致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雨雪冰冻、森林草原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增大,重特大地震灾害风险形势严峻复杂,灾害的突发性和异常性愈发明显。20世纪以来,平均每五年发生一次7.5级以上地震,每十年发生一次8级以上地震。21世纪以来,年均登陆我国大陆的12级以上台风4.1个,比20世纪90年代增加了46%。

9:08

徐锡伟

三是大灾巨灾风险积聚,风险防控难度更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持续推进,我国中心城市、城市群迅猛发展,人口、生产要素更加集聚,高层建筑不断涌现,高坝大库与梯级水库不断建设,高铁里程和速度不断增加,交通、电力、通讯、供气、供油等重大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大量建设。据统计,地震高烈度区的64个百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大城市累计建成区面积为16.4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达2.5亿人,GDP达20万亿元。城市空间组织更加紧凑,由于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考虑不够、管控不足,使得灾害链条不断延长,脆弱性、衍生性、复杂性不断变强,防控与处置更加复杂。

9:15

主持人

非常感谢您的介绍。刚才通过徐院长的介绍,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我国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针对这样的形势,《规划》中也部署了防治重点任务,接下来请杨教授为我们介绍一下。

9:15

杨赛霓

好的,谢谢主持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国家的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的发布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面,要求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是我们所有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政策制定者、科研工作人员、实践者努力的指挥棒。这次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紧紧围绕着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应急管理主要目标,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衔接,提出了这五年里,我国自然灾害防治方面的主要发展目标。

9:20

杨赛霓

在总体目标上,《规划》明确到2025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要趋稳向好,自然灾害防御水平要明显提高,全社会防范和应对处置灾害事故能力要显著增强。具体来说,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我们的领导体制、指挥体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协同机制要不断地完善优化,应急管理队伍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要大幅改善,工作效率、履职能力要全面地提升。在灾害事故风险防控方面,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感知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要大幅提升。在大灾巨灾应对准备方面,综合救援、专业救援、航空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应急救援效能要显著提升,应急预案、应急通信、应急装备、应急物资、应急广播、应急运输这些保障能力要全面加强。

9:28

杨赛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指标设置上,《规划》在继承“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了统计基础最扎实、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预期性指标:它们是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年均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和年均每十万人的受灾人次。这三项预期指标,不仅与国家的“十四五”规划纲要相衔接,也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SDG  11.5的2项指标以及《仙台减灾框架》前三项目标相接轨。从这三项指标的变化是能够看出国家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总体进展的,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十三五”时期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占比分别下降了37.6%和38.9%。我国在过去20年里,每十万人受灾人口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2020年每十万人受灾人口9845人次,较之于2000-2019年均值下降了60.7%。

9:34

杨赛霓

这三项预期指标随着国情发展还需要逐步完善,它的标准也在逐步提高。例如,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目标控制在1.5%以内,到了“十三五”时期降到1.3%,到现在“十四五”期间期望值降低到1%;对于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指标而言,“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们对这个指标的要求是较前期有明显的下降,并没有量化的指标。到了“十三五”的时候我们把它精确量化到控制在1.3人以内,而到现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进一步降到了1以内;年均每十万受灾人次,是“十四五”时期新制定的规划目标,它对于深入落实新时期灾害防治要求、科学发挥《规划》效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十四五”期间对年均每十万受灾人次的预期目标控制在15000人次以内。

9:40

杨赛霓

现在的这些指标预期值设定是实事求是的,也凸显了我国“以人为本、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核心理念:既明确了未来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心、营造了良好的预期,也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偶发性、不确定性。这些量化指标给我们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指引和评估依据,也为我们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国际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9:45

主持人

刚刚通过杨教授的介绍和解读,也让我们对于部署的重点任务有了一个非常明确和明晰的认识。有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之后,接下来该如何落地呢?有请尹司长为大家介绍一下“十四五”时期自然灾害综合治理的主要举措。

9:45

尹光辉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规划》立足“防大险、救大灾”,坚持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和救相结合,紧紧抓住“防”和“救”这两大环节,着眼解决当前自然灾害防治领域最现实、最紧迫的突出问题,部署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和强化灾害应对准备等重点任务,实施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和巨灾应对能力提升工程,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9:50

尹光辉

 一是系统部署防范化解各类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规划》将防范化解重特大自然灾害风险作为应急管理工作核心任务,充分认识灾害事故的分布规律和致灾机理,既要警惕“黑天鹅”,也要防范“灰犀牛”。《规划》明确,探索建立自然灾害红线约束机制,加强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及风险容量,编制自然灾害风险和防治区划图。优化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完善应急卫星观测星座,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全域覆盖的灾害事故监测预警网络。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和重点基础设施设防标准,提高重大设施设防水平。到2025年,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感知识别和预警预报能力显著增强,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准确,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0%。

9:55

尹光辉

二是有力做好同时应对两场大灾巨灾的应急准备。大灾巨灾具有灾区范围广、受灾规模大,灾情复杂多变,灾害影响严重,应对处置难度大等特点。如我国发生8级大震,烈度8度及以上的重灾区面积将达到数万平方公里,可能包括数十个大中城市,人员死亡可能达到数十万,重伤人员可能达到数百万,需要短期或长期安置的人员可能超过千万。交通与通信设施的毁坏将严重阻碍救援行动。生命线基础设施严重毁坏会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与基本物资供应严重缺失,严重影响社会经济运转和社会秩序稳定。强化应急预案准备,加强预案制修订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情景构建和应急资源调查,组织开展实战化的应急演练。《规划》明确,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实行严肃的纪律、严密的组织,按照准现役、准军事化标准建设管理,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定位,全面提升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建成国家应急指挥总部,推进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应急反应灵敏、功能结构合理、力量规模适度、各方积极参与的航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航空应急力量基本实现2小时内到达灾害事故易发多发地域。按照中央层面满足应对特别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物资保障峰值需求、地方层面满足启动本行政区域Ⅱ级应急响应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健全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实物和产能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构建快速通达、衔接有力、功能适配、安全可靠的综合交通应急运输网络,进一步提高紧急运输能力,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10小时以内。

10:00

尹光辉

 同时,我们还感觉,应该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灾害应对机制,努力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统一的应急指挥部体系,进一步理顺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草原防火等指挥机制,强化地方属性责任的落实到位,提高跨部门、跨地域和军地协同联动应对水平。

10:02

主持人

好的,非常感谢三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同时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我们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