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1

人民网

人民网2022大学校长论坛将于12月27日9时开始。

09:04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以及此时此刻正在线上收看论坛直播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莅临人民网2022大学校长论坛的现场。我是人民网主持人嘉豪,欢迎各位。

09:09

主持人

本次活动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网与长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提供学术支持。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新时代·新征程 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09:09

​主持人

作为国家级大型年度教育论坛,人民网大学校长论坛已连续举办了八届,500余位大学书记、校长共同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09:11

主持人

当前,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积极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正在各地区、各学校掀起热潮。此刻,我们正在美丽的“北国春城”——吉林省长春市,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全国近百所高校的书记、校长和老师同学们齐聚大学校长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共同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09:14

主持人

接下来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今天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到活动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志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

09:15

主持人

本次活动我们还邀请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近百所高校的领导嘉宾参与研讨。除此之外,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吉林省内高校师生代表今天也在现场参与到我们的活动当中。非常欢迎各位!

09:16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将以大屏幕展示的方式介绍参与本届论坛的部分高校名单。请看大屏幕。

09:16

主持人

今天还有来自人民日报、总台央视、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吉林电视台、吉林日报、长春电视台等30余家中央和地方媒体的记者朋友,感谢你们让本届论坛的声音传得更远!

09:17

主持人

今天的论坛将通过人民网PC端、“人民网+”客户端、人民网法人微博、人民网微信公众号、人民网视频号、人民网抖音账号等平台进行全程直播,也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

09:18

主持人

首先,让我们有请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致辞。

09:19

论坛现场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致辞。

09:21

主持人

感谢徐总的精彩致辞。今天我们在最适宜领略雪景浪漫的冬天,一起走进了吉林省长春市,历经多年发展,这座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工业重镇,正在展开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宏大叙事。接下来,我们先来收看一段关于长春的主题视频,领略这座北国春城的独特魅力。

09:25

主持人

刚才我们通过视频领略了长春各领域的成绩以及这座城市的魅力。接下来有请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志军致辞。

09:27

张志军

尊敬的徐立京副总编辑,各位书记、校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在瑞雪纷飞的隆冬时节,人民网2022大学校长论坛在北国春城开幕。在此,我代表长春市委市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参加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长春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09:29

张志军

大学校长论坛是大学精神和创新思想的高层对话,是分享智慧、凝聚共识的互动平台。2014年以来论坛已成功举办八届,为高校之间学习借鉴、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为展示高校发展成果,密切校地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本次论坛以“新时代·新征程 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主题,围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对于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9:31

张志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教育是文明的薪火。长春作为知名的科教文化城,是我国重要的智力密集型城市,拥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各类高校41所,光机所、应化所等科研机构83家,在校大学生近60万人。近年来,我们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为引领,谋划推进“六城联动”,特别是依托科技创新城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国家自创区、国家农高区、智慧法务区等重大平台落位建设,长春在全球科研城市排名跃升至第35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支持在长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重点科研院所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成立红旗、数字经济、固态电池等产学研创新联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成立东北首家人才服务局,举办首届长春人才节(企业家节),打造“人才创新港”,每年留长大学生超过10万人,努力把长春建设为国内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人才集聚地、双创示范地。

09:33

张志军

党的二十大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地方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舞台。

09:35

张志军

当前,长春正处在全面振兴的关键期,我们将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共同探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把优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长春贡献;携手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开展大企大校大院大所创新成果跟踪服务行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联合开展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育、使用、激励等政策举措,持续深化服务人才专项行动,深入实施“百万大学生留长工程”,尽快融入国家“3+N”人才战略布局,共同为提升高校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贡献智慧力量。

09:36

张志军

最后,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书记、校长和各位来宾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09:37

主持人

感谢张书记的致辞。接下来,有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致辞。

09:38

姜治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书记校长、同志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人民网2022年大学校长论坛。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祝贺论坛顺利召开!

09:39

姜治莹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列为专章进行整体论述、作出整体部署,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进一步彰显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决心,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09:39

姜治莹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肩负的使命愈发光荣,责任愈发重大,必须要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09:40

姜治莹

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过去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获得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成为名副其实的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09:41

姜治莹

当前,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教战线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从“数量积累”到“以质为先”;继续创新发展模式,改进大学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其转化为促进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人类文明进步、国家繁荣富强、丰富和引领世界高等教育作出中国大学独特的贡献。

09:43

姜治莹

我们要建设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体系,是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体系,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系,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体系,是体现公平而有质量的体系,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系。从根本上讲,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将会在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两个方面,促进高等教育发生格局性的变化,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09:43

姜治莹

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目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高校应发挥汇聚人才高地、培养人才基地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完善人才“选育管用”全链条体系,培养和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

09:44

姜治莹

要破除政策性障碍和体制机制性障碍,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机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要加快重大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在破解世界科技前沿难题、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助力产业发展等方面培养造就更多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以造就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09:45

姜治莹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在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09:46

姜治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都提出“发展素质教育”,从“实施”到“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一方面表明素质教育是与时俱进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时代的素质教育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从二十世纪80年代对掌握学科知识的强调,到90年代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再到今天对学生社会责任感、文明素养、创新能力、实践本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越来越趋向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09:47

姜治莹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素质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因此,基于问题导向强化发展,是当前改进和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取向。同时,发展素质教育必须做到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并促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度内洽。

09:48

姜治莹

切实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基石。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因材施教,让不同出身、不同特点的人,都能获得最适宜其自身发展的教育结果,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09:49

姜治莹

在高等教育领域,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着力建设高校分类发展体系,并对每个层类给予应有的制度支持,让人人都可接受适合自身的高等教育,进而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具体体现在诸如注重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双一流”建设,注重本科人才培养的“双万计划”,注重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等。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资助制度体系,确保每个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去上大学和完成学业的机会。

09:49

姜治莹

未来5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如何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教育必须要回答好的问题。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并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的时代责任。

09:50

姜治莹

今天,人民网2022年大学校长论坛在长春举办,以“新时代·新征程 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主题,旗帜鲜明,内涵丰富,期待各位与会高校代表围绕论坛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汇聚智慧,一道为科教兴国、教育强国凝心聚力。

09:51

姜治莹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大学校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

09:52

主持人

感谢姜会长的致辞。接下来,有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致辞。

09:52

武世兴

尊敬的各位书记、校长,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们集聚一堂,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参加人民网2022大学校长论坛。首先,我谨代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在高等教育战线奋斗的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关心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09:53

武世兴

今年论坛主题确定为“新时代·新征程 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合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题主线,很有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开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独立板块,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09:55

武世兴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贯彻好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要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用,率先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在此,我就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与大家分享几点认识。

09:55

武世兴

第一,要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共识是,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推动所有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担负起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09:57

武世兴

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了人人重视的工作氛围。下一步,我们要加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着力破解“两张皮”、解决“硬融入”的问题。要制定好不同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明确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帮助不同专业的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要领。我们要用好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去年,教育部遴选出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学示范中心。要充分发挥这些示范项目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提升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水平。

09:58

武世兴

第二,要全面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当前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和迫切的问题。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了,但我们在成批量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今年4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这是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进行谋划和设计,凸显了中央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09:58

武世兴

我们要全面落实《意见》要求,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国家战略行动,构建“一部六院”(教育部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超常规探索拔尖学生选拔分流、本研贯通培养、长周期评价等机制,全面提升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要打牢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根基,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大问题,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强突破。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我们将推出系列“101”计划,全面推进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学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同时推动核心教材、核心师资团队、核心实践实训项目建设。

10:00

武世兴

第三,要全面推进“四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强化交叉融合再出新,一体化推进“四新”建设,引领带动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要深化组织模式创新,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鼓励高校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创新人才培养组织形式,加强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特色学院建设,深入推进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

10:05

武世兴

要深化培养机制创新,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布局建设好储能技术、人工智能、医学攻关、生物育种等领域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深入实施产教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要深化内容方法创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系统性融入课程教材,加快研制文科专业类教学要点。面向新技术新领域开拓新问题,实施战略性新兴领域教学资源建设计划,打造一批跨院系、跨学科、跨知识领域的复合型课程。

10:05

武世兴

第四,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理念模式在新时期的转变,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教育部以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切入点,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持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八届大赛累计共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43万个大学生团队、3983万名大学生参赛。大赛将创新创业实践与推进产业变革紧密结合,推进了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推出了一批创新创业特色课程和创新创业教师团队。通过育人理念、质量标准、教学改革、体制机制等创新,让“我敢闯、我会创”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新的素质教育,推动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观和质量观。

10:07

武世兴

下一步,我们要聚焦学生“敢闯会创”素质能力提升,办好第九届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加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纵深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挥好大赛“百国千校千万人”大平台作用,使之成为展示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世界大学生交流互鉴、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全球盛会。

10:07

武世兴

各位领导、同志们,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共同努力,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10:08

武世兴

最后,祝人民网2022大学校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10:09

主持人

谢谢武司长的发言。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各地各校越来越多的思政课走出教室,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进行有机结合,推动思政课入脑、入心,不断提升实践育人实效。

10:10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有请人民网党委委员、董事、副总裁潘健上台为我们发布《2022年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情况分析报告》。有请潘总。

10:11

潘健

尊敬的各位书记、校长,各位来宾:大家好!接下来我谨代表人民网,对各位的出席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10:11

潘健

在去年的大学校长论坛上,人民网联合多所高校共同发起高校互联网“大思政课”共建机制。一年来,共建机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今天举行的论坛上,人民网聚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情况,正式发布《2022年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情况分析报告》。

10:12

潘健

报告第一部分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况展开分析。目前,高校思政课建设被提到新高度、呈现新特色: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多部门合力的工作格局;二是舆论氛围更加浓厚热烈;三是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四是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五是思政教育内容与主体更加广泛;六是实现资源互通、优势共享。

10:12

潘健

纵观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情况,从舆论传播的角度看,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思政课社会关注度高,头部示范效应增强。根据人民网众云大数据平台分析显示,2022年,涉及“思政教育”的媒体报道量达36万多篇。其中,微信、网络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正面及中性信息占比达98.73%。在地域分布上,北京热度最高,其次是江苏、浙江、上海、广东,上述地区高校思政教育开展范围广、程度深,引领和示范效应强。

10:13

潘健

二是思政课改革持续推进,学生参与度增强。2022年,各大高校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从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成为“主角”。形式上,各种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形式越来越普遍,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不断增强,让思政课真正地“活”起来。课堂内容上,将各种思政资源融入“校内课堂”,红色元素深入“学校课堂”,不断丰富和拓展了课堂的内涵和外延。

10:13

潘健

三是社会大课堂成思政重要“阵地”,课程体系日渐完善。不少高校结合本地历史文化特色与红色资源优势,把思政课堂搬到社区街道、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等,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使学、思、践、悟这四个字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10:14

潘健

四是融合优势凸显,科技叠加激发课堂新活力。2022年,思政课的融合优势逐渐凸显,网上思政课新样态加速形成。直播、短视频、H5、VR等新媒体技术在思政课中得到广泛运用,令学生耳目一新。

10:14

潘健

我们根据各高校思政课程的社会反响、传播量分析、主流媒体关注度、舆论反馈情况等维度,在全国选出了18个典型案例,以期为各地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10:15

潘健

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开展“乡村振兴”等主题实践思政课、清华大学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站”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开展“1502”新时代青年知行社思政实践活动、中南大学打造实践教学基地“问渠长廊”、上海交通大学打造“微型洱海”景观思政教学、兰州大学坚持一体两翼推进“大思政课”、武汉大学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风华传薪”多元立体网络“大思政课”平台、北京师范大学“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活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精神专题课程、中国海洋大学海上科学考察思政课堂、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微宣讲团、华东师范大学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北京理工大学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师说·青听”系列微课、华北电力大学“电力思政”系列品牌课程、吉林大学“主题式”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山东“长青联盟”《大国风范》在线特色专业思政课等。

10:15

潘健

近年来,在教育部有关司局的指导下,人民网积极践行党网社会责任,打造了一系列“思政大课”。比如,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推出的“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系列活动、面向2900万职业院校学生开设“悦读伴我成长——职教学生读党报”栏目,围绕时事热点先后推出“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同上一堂奥运思政大课”“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等。

10:16

潘健

今年11月,人民网“大思政课”云平台正式上线。平台旨在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纳展示全国高校特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内容、思政教育优秀案例和各有关部门开展的思政主题活动,持续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这个平台期待和各高校开展深度合作。

10:16

潘健

根据当前全国高校思政课开展情况,报告也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创新课程模式,重视思政课教学精准化改革。思政课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习惯和需求,灵活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实现多样化教学。运用更加贴近生活、更接地气、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让课堂话语“活起来”。

10:17

潘健

二是善用社会大课堂,以实践教学解答现实“大问题”。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思政实践活动,把思政课搬到田间地头、工矿企业等现实场景中,鼓励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方式走出课堂、走进生产劳动一线。鼓励学生组织开展思政课演讲、辩论、微视频、微电影、舞台剧等活动,增强其获得感与参与感。

10:17

潘健

三是推动思政数字化建设,打造沉浸式教学模式。运用5G、VR、MR、3D等技术,打造诸如“5G+VR”红色文化体验馆等线下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善用“大平台”聚合教学素材和资源,实现对各校教学素材、案例等资源的集纳,丰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

10:18

潘健

四是优化思政师资队伍,做好内部挖掘外部引育工作。各高校当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师授课水平与质量,可邀请各行各界劳动模范、院士学者、奥运冠军等先进代表参与讲学。

10:18

潘健

近年来,党中央及各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从顶层设计、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办课形式、舆论宣传上均取得了积极成效。人民网将继续履行党媒党网的社会责任,参与到“思政大课堂”的改革创新中,期待与各方共同合作,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谢谢大家!

10:19

主持人

谢谢潘总。高校是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若干前沿领域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一大批高校和学科持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此外,高校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0:19

主持人

接下来进入到今天的主旨发言环节,首先有请通过线上分享的嘉宾进行分享,他们是: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以及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有请。

10:20

王树国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二十大报告当中已经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国家的战略支撑做了集中的表述。今天我想跟大家谈的是,我们应该从三个角度来审视,在新时代这个时期,我们所面临的形势目标与任务。

10:21

王树国

第一点就是站在世界看教育。新时代整个人类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一个要素,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它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世界经济论坛的发起人施瓦布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第四次工业革命不同于以往其他几次革命,这次革命将会深刻的改变人类社会的进程。由此我们应该体会到新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现实当中改变着我们社会的发展进程。

10:22

王树国

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由于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很多新的赛道原来没有,现在蓬勃发展。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受影响最大的我倒认为是教育。全世界的教育都在深刻的反思。面对这样一场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如何跟上时代发展之步伐,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不至于落后社会发展。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共同的目的,现在全世界的高校都在探索新技术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之变革。

10:22

王树国

从这个角度来说,二十大报告当中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国家的战略支撑这样一个主题集中的表述出来,体现了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抓住了发展中的要素,那就是教育、科技和人才。

10:23

王树国

站在世界看教育,我们应该深刻感受到机遇和挑战,机遇就是在新技术革命面前,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都将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世界各国无不给予高度的关注。中国政府当然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是机遇,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其他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一起,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面临着一次同样的新的技术革命。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10:23

王树国

当然我们和其他高校一样,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就是在这一场新的技术革命面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范式新形态是什么?如何抓住这次新技术革命的契机,把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培养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打造一个新的高等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形态,以顺应甚至去引领社会未来之发展。

10:24

王树国

第二点,站在中国看教育。二十大报告把教育提到如此高的战略地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纵观全局,深刻分析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指出了教育、科技、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并把它放在战略位置。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的感受到我们肩头的重任和责任。

10:24

王树国

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中央的战略部署,我们应该尽快的行动起来。中央决定在2035年,我们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三点都和我们高校密切相关。我们当如何做?面对这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如果我们想走在世界之前列,我们应该主动的开辟新赛道,走在时代之前列,引领世界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当如何规划?

10:25

王树国

面对新技术革命,很多新的领域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大到宏观,我们进入太空,小到微观,我们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看到电子的运行规律,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数字革命开辟了第四维空间,使得原有的很多模式、很多形态都发生了改变,新旧技术的迭代周期显著加快,新技术的发展超出我们的想象。

10:25

王树国

那么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实时的把这样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新的发展内涵融入到我们的育人之中,这是我们必须要破解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一种新的大学形态,新的教育模式,新的育人模式。中央提出来叫“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我们当如何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具体办学之中,我们的目标是2035年,时间并不长,只有仅仅13年的时间,13年我们能否实现一个跨越式发展,走在时代之前列,走在世界之前列,对我们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是我们应该有信心,因为这是我们千载难逢的一次机遇。抓住这个机遇,中国真的有可能走在时代之前列,走在世界之前列,真正为民族之复兴做出我们高等教育应有的贡献。

10:25

王树国

第三点,站在我们自身看教育,基于以上两点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有的学科体系的划分过于陈旧,我们现有的培养模式还是基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上,所产生的学科类别,以及培养模式和新时代的新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新时代的新形态的变化不相适应,我们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改变,我们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变革,我们有太多的新的赛道需要去开辟,我们应该有改革之勇气,开辟新赛道、引领新发展。

10:26

王树国

时间给我们留的并不多,按照2035年的目标,我们仅仅只有13年的时间,13年的时间对我们高等教育来说并不是很长的时间,在这仅有的13年之内,我们能不能实现我们预期的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之目标,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因为全世界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谁都不想落后,但是我们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距离这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如此之近,甚至在某些领域我们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10:27

王树国

当然我们也深知,我们还有基础很薄弱,在很多方面我们还落后于发达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胜者勇、勇者胜。所以我想在我们面前只有一条路可走,竖起我们的自信心,大胆地向前闯,只有闯才能闯出一番天地,闯出一番事业。

10:29

王树国

不仅仅是为了这个节点的、时间节点的目标实现,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民族之复兴百年大业,做出我们高等教育应有之贡献。年轻的孩子们在我们的校园内,社会各界向我们投来期待的目光,整个新技术革命之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技术与教育不可回避的深度的融合在一起。西安交通大学正在探索“科教一体育人才、产教融合谋发展”的新发展之路。我们提出要在若干涉及国家乃至全球的重大问题上,由我们中国人来开辟新赛道。在办学模式上,要有我们中国人提出新的理念。在育人的模式上,要有中国人率先尝试,并进而培养出一批助力我们国家民族之复兴,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10:30

王树国

所以站在我们自身看教育,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我们的不足,我们的短板。时间紧,任务重。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来临之际,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我特别期待着西安交通大学,愿与其他兄弟院校携手共进,我们共谋发展,开辟更多的新赛道,引领未来之发展,把握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破解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共性难题,真正让中国站在世界之巅,引领未来高等教育之发展,为中国,乃至为世界,作出中国高等教育应有之贡献。

10:30

王树国

我期待着这一天尽快到来。我也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如期完成我们的使命和任务,助力我们国家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之目标;助力我们国家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民族复兴之伟大目标。谢谢各位。

10:33

林忠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大学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核心的位置,大力支持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培育引领性的原创成果,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接续奋斗,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0:34

林忠钦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要不遗余力地把育人为本作为自身的战略选择,将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学科养成融为一体。强化因材施教、分类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的教育,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更加注重以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站在科技发展前沿,打破传统学科边界,培养真正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10:35

林忠钦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既聚焦需求,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开展科技攻关,也要立足长远,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布局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全面提升大学服务国家的能级。科教深度融合发展是创新型大学建设的重要特征,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持续探索。这要求大学进一步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革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把世界一流成果、世界一流团队和培养一流人才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激发学生的报国志向、学术志趣和行业情怀,培养真正有能力、有担当、有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

10:35

林忠钦

人民网大学校长论坛是大学精神和创新思想的高层对话,也是分享智慧、凝聚共识的互动平台,希望论坛越办越好,继续促进各大学之间的更加开放、更加融合的交流,共同谋划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预祝人民网2022大学校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10:37

尤政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大家好!2022年大学校长论坛以“新时代 新征程 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主题,突出了教育强国战略的特殊重要性,也体现了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进入新阶段、担负新使命的历史必然性。

10:37

尤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这一场主论坛聚焦科教融合,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切实推进科教深度融合,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新考题”。

10:38

尤政

在70年发展历程中,华中科技大学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方针,积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接下来,我结合学校发展作三点交流。

10:38

尤政

一、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发挥人才第一资源重要作用。人才是高校坚持和落实“四个面向”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一流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要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时代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

10:39

尤政

华中科技大学坚持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以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为契机,深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启明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打破学科专业边界,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网络空间安全、密码学、大数据处理、智能医学等新专业应运而生,在新兴科技领域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聚焦科技前沿,以长远眼光发现和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人才,探索“精准滴灌”式的培养路径,锻造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长期以来,我们建设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中连续多年取得优异成绩。“校友创新创业现象”广受社会赞誉。

10:39

尤政

二是持续强化基础研究,夯实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大学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基础研究的创新源头。作为一所以理工医科见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着力推进实施“基础研究支持计划”“交叉研究支持计划”“重大科技创新支持计划”,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前沿交叉研究。

10:40

尤政

我们积极营造鼓励原始创新的学术氛围,加大投入力度,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努力实现“从0到1”的基础研究突破。我们持续推进国家重大平台建设,目前在已有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四大明珠”,为国家重大基础前沿研究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撑。

10:41

尤政

近年来,学校多项基础研究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测得迄今国际上最高精度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为提升我国在基础物理学领域的话语权作出了实质性贡献。成功实现64特斯拉脉冲平顶强磁场强度,创造脉冲平顶强磁场强度新的世界纪录,有力推动了我国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

10:41

尤政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随着我国发展壮大,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面对复杂变局和诸多不确定因素,只有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才能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10:42

尤政

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中科技大学对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有着强烈的使命担当。建校70年来,我们充分发扬“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出奇制胜、异军突起”的优良传统,以及“顶天立地、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创新理念,在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形成了以重大科研平台为基础的创新体系,在学校“四大明珠”的基础上,又获批牵头建设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同时领衔湖北光谷实验室建设,参与湖北东湖科学城建设,为“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提供技术支撑。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我们着力与国内头部企业建立“十大”联合研究院,构建了从基础原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到产业化应用的较为完整的创新链条。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调研时,专门来到学校科研成果孕育孵化的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考察,这是对我们坚持产学研融合、推进科技创新的巨大鼓舞。

10:42

尤政

推进科教融合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借此机会与兄弟高校交流经验、同题共答,希望我们携手努力,再思考再部署再出发,共同谱写高等教育发展新篇章。谢谢!

10:43

骆清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首先我谨代表海南大学对人民网2022大学校长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10:43

骆清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核心任务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0:43

骆清铭

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想首先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力点应该放在“个性化”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近年来,海南大学结合区域发展目标和学校自身定位,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出一条“完全学分制+书院制+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将课程教育、社区化管理、科研创新相结合,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与国家战略共性需求的深度融合。

10:44

骆清铭

实行完全学分制改革,学生在专业的选择和课程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一定条件下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和授课教师,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实行书院制改革,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按照社区管理的模式组建成各具特色的书院,为相互学习借鉴、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提供“熔炉式”反应,有效解决完全学分制后学生管理模式的新需求。跨学科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使得学生有机会融入科研创新团队,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得到训练,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高水平科研带动高质量人才培养。

10:44

骆清铭

“完全学分制+书院制+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体系,三位一体、融合发力,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快速提升提供了新势能。学校现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达到45个,进入全国高校前50名。学校学生和学生团队先后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冠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人大赛全球金奖、国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大赛仿真类特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等奖项。

10:45

骆清铭

高等教育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学科交叉融合,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近年来,学校坚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海南自贸港建设为导向,围绕“自贸港发展和制度创新”“生态文明”“文化旅游”“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海洋科技”“全健康”“信息技术”七个重点研究领域,组建协同创新中心,高效整合内部优势多学科资源,协同开展目标明确的科研任务。把过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国家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7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均取得历史性突破。

10:45

骆清铭

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核心要素是人才。为此,学校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先后全职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00多人,占全校专任教师总量的1/3以上;院士、杰青等国家级人才数量由5人增加到47人。

10:45

骆清铭

海南大学将进一步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履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10:46

骆清铭

最后,预祝人民网2022大学校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10:46

王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本次论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大学,向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和长春市政府长期以来对我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由衷感谢,对本次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向吉林大学及各兄弟高校的领导致以问候!

10:46

王博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北京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育人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着力造就卓越人才。下面,我同大家交流几点北京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0:47

王博

一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打造拔尖创新人才汇集地。

10:47

王博

第一,持续提高生源质量。通过强基计划、数学英才班、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途径,着力选拔一批在基础学科方面有志趣、有天赋、有特长的优秀中学生进入相关专业领域进行系统化、多元化、国际化培养,促进他们成为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卓越人才。2022年,通过上述三项计划录取至北大的学生超过1000人。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为原则,持续优化研究生规模和结构;开展科研经费博士专项招生,支持院系探索多种博士生招生方式同步进行,更加科学精准地选拔出最优秀的考生。

10:48

王博

第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北大正在牵头计算机、物理学、数学、经济学和基础医学领域的“101计划”,统筹校内优势学科资源,吸引国内几十余所重点高校一同参与,积极推进基础学科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打造一批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和实践项目,组建高水平师资团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研究生教育方面,统筹超过三分之一的博士生招生计划,推出“关键领域急需人才”“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科研经费博士”和“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招生支持计划,与昌平、鹏城、合肥等国家实验室和科研机构联合招生。

10:48

王博

二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延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引路人。

10:48

王博

第一,巩固师资人才优势。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战略年”,出台人才强校战略二十条措施,完善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拓宽选才视野,健全选聘机制,创新评价体系,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打造复合型科研人才梯队,形成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的师资人才队伍。北大目前有全职教学科研人员3700余人,约有1200人入选各类高端人才计划。

10:49

王博

第二,建强一流导师队伍。严格导师资格遴选及年度资格审核,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求,重点考核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能力,实现资格可上可下,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多方面促进导师指导能力提升,编制《研究生导师手册》,上线研究生导师在线答题系统,建立“学校主导、院系主责、导师参与”的导师培训一体化长效机制,成立研究生院导学关系建设工作小组。

10:49

王博

三是任天下英才而成就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北大方案”。

10:49

王博

第一,开展立德树人“共性+特色”培养。“共性培养”突出思政教育主渠道,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月”。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北大学科优势,建设“百年党史专题”等“四史”类课程,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此外,面向港澳台学生、留学生开设中国国情教育《中国概况》。“特色培养”注重思政教育实践性,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全力打造“田间地头的北大思政实践课”;举办“基层治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等证书项目和选调生返校培训“薪火班”,积极引导毕业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10:50

王博

第二,不断完善“卓越培养”路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夯实传统优势学科,推动学科交叉,增列和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筑牢卓越培养的学科基础。大力推进跨学科教育和新工科、新文科人才培养,在元培学院建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整合科学、机器人工程等多个跨学科专业,启动实施了由朱松纯教授领衔的“通用智能实验班”,由林毅夫教授领衔的“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等项目。推出“未名学者计划”,通过开设更具挑战性的专门课程、开放各类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平台、组织高质量课题研究等方法,鼓励本科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学术探索。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实施“1+X+Y”培养方案,兼顾国家需求、学科发展、学科交叉、综合素养、成长成才等方面需要,实现卓越培养的目标协同。

10:51

王博

各位同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神圣而重大的使命。

10:51

王博

北京大学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做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任天下英才而成就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更多拔尖创新的卓越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10:54

王博

最后,祝本次校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也预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10:55

向波涛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参加此次人民网2022大学校长论坛。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坚持守正创新 高质量建设“大思政课”》。

10:56

向波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高质量建设“大思政课”,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全局,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主要交流四个方面的内容。

10:57

向波涛

一是立足“两个大局”,准确把握“大思政课”的内涵定位。“大思政课”之“大”,首先体现在视野之大、格局之大,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外部世界风云变幻,尤其需要廓清思想迷雾、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教育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57

向波涛

高质量建设“大思政课”,根基在于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源泉在于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所创造的伟大成就,要体现历史纵深感,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探究规律、辨析理论,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不断推动党的历史、党的创新理论和重大决议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班团、进头脑。

10:58

向波涛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大思政课”的时代感现实感。“大思政课”必须关注社会现实、重视实践检验,积极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问题,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到“八个相统一”,将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出时代感和现实感,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10:58

向波涛

高校要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主阵地,针对理论和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重大理论问题讲得不够深、不够透、不够活,思政元素存在“表面化”、“硬融入”,学生“抬头率”、“点头率”不够高等问题,开展“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分众化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合力。把时代变革融入“大思政课”,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作为鲜活素材,紧密结合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让学生在感应时代脉搏中启智润心、增强“四个自信”。今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全新改版《形势与政策》课,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由校党委书记、院士等亲上讲台授课,大课讲授与小班研讨有机链接,有效提升了思政课质量效果。

10:58

向波涛

三是强化系统观念,提升“大思政课”的协同性开放性。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10:59

向波涛

高校要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把思政内容融入专业学习,把思政功能嵌入课外活动。建设社会大课堂,转型升级教学实践环节,打造丰富的“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注重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悟透“有字之书”、融通“无字之书”。积极拓展“大思政课”场域和辐射范围,延展课堂“半径”,推动“大思政课”与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就业创业等工作体系有效链接,多方力量整合形成育人的“同心圆”。用好重大历史节点、重大活动等专题“大思政课”,近年来,清华大学积极动员师生参与国庆70周年、庆祝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服务保障工作,组建师生抗疫突击队,开设“国家意识与青年责任”等课程,让师生在“我与国”“我与党”“我与校”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接受生动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

10:59

向波涛

四是遵循“六要”标准,强化“大思政课”师资队伍的使命担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配齐建强“大思政课”专兼职师资队伍,引导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11:00

向波涛

高校要不断加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集体备课、教学档案袋等制度,提高教学能力水平,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统筹建设“大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构建导学思政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导学互动全过程,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推动班主任、辅导员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干部职工开展管理服务思政的意识和水平,让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一直以来,清华大学发扬“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传统,成立“青年教师骨干领航工作站”;强化“教书育人是教师第一学术责任”的理念导向,开展“新百年教学成就奖”“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老师”“良师益友”等评选,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引领示范作用。

11:00

向波涛

高质量建设“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新征程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大思政课”的理论意义、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我的发言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11:01

主持人

感谢几位线上嘉宾的精彩分享,接下来有请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晓慧作主旨发言。

11:02

杨晓慧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人民网在长春举办的2022大学校长论坛。在此请允许我代表驻长高校向参加这次论坛的同仁们表示由衷的欢迎。

11:02

杨晓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对我们所有教育人的鼓舞和鞭策,这次论坛以“新时代  新征程  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主题,很好回应了党的二十大对高等教育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11:02

杨晓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强调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战略性、原则性和方向性的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行动指南。

11:03

杨晓慧

东北师范大学自2018年开始至今,不间断地追踪和系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2020年东北师范大学为牵头单位编纂出版了“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又有了新的重大突破,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教育的系统观念两个大的方面。我们将在接下来的讲义修订中予以重点呈现。

11:03

杨晓慧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力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为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功能齐备的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承载体,必须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区域振兴发展中体现自身价值。我所在的东北师范大学是我们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70多年的办学经历中,学校一直扎根吉林,将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不变的办学选择,始终坚持以服务求知识、以贡献促发展。下面我和各位简要汇报一下东北师大的思考和实践。

11:04

杨晓慧

首先,以优势学科为产业和事业发展赋能。今天参会的学校来自五湖四海,各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拿手绝活,我想这些优势特色领域,就是我们服务区域和地方发展的首要资源。双一流建设以来,东北师大拥有显著优势,就是我们的一流建设学科和学科评估A类学科,有教育界的朋友把东北师大的学科建设成绩称为“东师现象”,我想这个现象的背后是我们孜孜不倦服务国家和地方建设的实际行动。

11:05

杨晓慧

比如,我们的材料学科牵头承担了教育部三大东北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总投资规模达10亿元的固态电池研发中心,为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赋能。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承担多项国家重大招标课题,聚焦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重大需求。我们的世界史学科在全国首创学术术编,为国家战略文化需求提供学术支撑与智力支撑。我们重视国防教学中心建设,与9院开展合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我们以生物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以高端智库助力吉林文化振兴等等。经世致用是历史智慧,面向未来,高校应该更好地把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和地方的振兴发展优势,我想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应当具备的历史自觉。

11:05

杨晓慧

第二,为吉林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最近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一组数据,长春市来长或留长的高校毕业生呈现连续多年逐年平稳递增的好趋势。刚才张志军书记已经说了,今年我们将有十多万优秀毕业生留在长春。这既有长春市为广纳英才而采取的坚实政策保障,也有长春市高校为回馈城市而在育人育才方面作出的持续努力。高校和所在城市是有着深厚情感的,对于高校而言,扎根一座城市就意味着与这座城市荣辱与共、互利共生。

11:07

杨晓慧

这些年来,东北师大与东北的兄弟高校共同肩负着为东北振兴培养人才的重任,值得欣慰的是,我们输出的毕业生质量是有保证的,公司毕业生具有信念坚实、知识扎实、为人踏实、作风朴实的“四实”品格,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得到了地方和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我们深知,我们身处东北,东北是我们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广袤天地,在未来的办学过程中,我们要激励更多的毕业生扎根吉林、扎根东北做贡献。

11:07

杨晓慧

其三,以师范特色点亮吉林发展的未来。东北师大最显著的特色是在师范教育,无论经济社会和教育形势如何变化,我们都一直坚守师范属性,弘扬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彰显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我们深知,教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学校在全国首创的UGS教师教育新模式,以吉林省为核心,我们创建了教师教育东北试验区15个,基地学校76所,累计培训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师6万余次,在省内创办基础教育学校12所,有效助推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

11:08

杨晓慧

东北师大很多的贡献是立竿见影的,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基础教育的教师,着眼于未来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在2035年到2050年将成为推动实现吉林中长期发展目标,推动吉林长久兴旺的关键力量。

11:08

杨晓慧

各位领导、同仁,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不是空洞的口号,只喊不做,也不能好高骛远,舍近求远,而要脚踏实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把握方向、找准定位、瞄准特色,在新征程上勇担时代使命,做出高校应有的时代贡献。

11:08

杨晓慧

最后,预祝这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元旦将至,提前祝大家2023年新年快乐。谢谢大家。

11:09

主持人

谢谢杨书记。高校新闻媒体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集中展示高校新闻战线年度优秀成果,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作用,从2018年起,人民网已连续五年开展高校优秀校园新闻作品推选活动,并且依托人民网大学校长论坛公开发布,努力提高高校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鼓励校园媒体宣传工作者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大学故事,传播中国大学声音,守正创新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

11:10

主持人

人民网2022年高校优秀校园新闻作品推选活动,由新闻传播学领域知名教授学者、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代表共同组成推荐委员会,对参评作品进行评审,今年我们共推选出40篇优秀的作品。下面我们将通过大屏幕展示的形式为大家进行公布。

11:11

主持人

首先是文字类作品。

11:12

主持人

接下来是图片类作品。

11:14

主持人

接下来是新媒体类作品。

11:16

主持人

再次祝贺以上入选作品,欢迎大家通过人民网2022大学校长论坛专题欣赏这些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