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024大学校长论坛开始,一起关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书记校长、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莅临人民网2024大学校长论坛。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重大部署,更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抓手。本届论坛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欢迎大家齐聚一堂,共襄教育盛会。
人民网大学校长论坛已成功举办十届,600余位高校书记、校长共同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成果颇丰。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全国近百所高校的书记、校长和老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活动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高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李楠。
今天现场高朋满座,接下来请允许我介绍完所有嘉宾之后一并鼓掌欢迎,他们是: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程波,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帆,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勇,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辉,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庆华,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挺,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广明,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邢纪红,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孙理,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别朝红,云南大学副校长杨绍军,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于成文,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坤,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贾德忠,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刘守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小锋,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刘波,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房方,上海大学副校长聂清,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泉,青海大学校长史元春,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怀勇,北方工业大学校长张立峰,河北经贸大学党委书记李晓华,河北中医药大学校长郭毅,山东财经大学校长洪俊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润东,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郭勇,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凌,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郑承军,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田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副院长马建新,河北美术学院常务副校长张建敏。
以及来自企业的代表:视源股份未来教育集团(希沃)总裁张凌。
人民网的领导:人民网董事长、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叶蓁蓁,人民网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孙海峰,人民网编委会委员、移动中心主任张玉珂。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各位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欢迎各位!
建成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由人民网主办的大学校长论坛已成功举办多届,聚焦高校发展热点问题交流经验,汇聚国内外高校资源,展示高等教育改革成果,构建校企合作新平台,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取得了丰硕成果。
下面,掌声有请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上台致欢迎辞。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致辞。
非常感谢徐总的致辞。今天,我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责任感,共同探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这一时代命题,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也已然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下面,我们掌声有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李楠上台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李楠致辞。
感谢李楠秘书长精彩的致辞。教育强国是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支撑,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三位高校书记、校长代表,分享高校在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当中所担负的使命和探索。
首先有请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
尊敬的徐立京副总编,高斌副司长,李楠秘书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人民网大学校长论坛创办至今已经走过十个年头。这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始终与之相伴同行,在论坛开启第二个十年新发展的起点上,很荣幸再次受邀参加人民网2024年大学校长论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就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国内外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根本性的变化最集中的体现是我国教育迈入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为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打开新局面,实现新发展。
下面,我结合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的改革的实践,着重围绕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谈几点认识和想法。
一、突出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完善人才自主培养的新体系。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能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是实现科技自主自强的基础。
高校综合改革要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来谋划和深化,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依托学校的学科基础和优势,进一步完善引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卓越的人文学科、顶尖的社科学科、创新的交叉学科等新的体系和布局,优化本硕博招生规模结构与质量,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
要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全链条人才培养的新的模式,构建新型书院体系,按照从本科入学到博士毕业的长周期贯通培养的思路,遵循本科阶段强调厚基础,硕士阶段注重广探索,博士阶段要求深钻研的人才培养的规律,一体化设计本硕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形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层次性、递进性、衔接性,帮助学生早进研究课题、早进科研团队、早进实验平台,通过系统的学习训练,真正成为有创新潜质和能力的拔尖优秀人才。
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优化育人的机制,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举全校之力建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做强北京高校思政课建设高精尖创新中心,支撑引领全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施打造“北京中轴线上大思政课”“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等品牌育人项目,制定和实施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方案。
二、突出科研管理这个重点环节,构建有组织科研新的机制。推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探索有组织科研的有效形式,加快以贡献为导向的科研大平台建设,以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科研机构管理方面,要深入推进科研机构体制机制的改革,对科研机构进行全面分类管理,并根据类别赋予相应的权限。
在科研手段方面,要以数字化赋能科研,探索人工智能辅助研究,数字化研究大模型的应用方式,推进学术资源信息平台的建设,发挥学校文献信息传播、搜集、整合、拓展、共享的功能,打造科研学术的数字化高地。
在科研评价方面,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弱化量化指标和规模因素等,引导教师安心成教,依托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锤炼学术本领,激发创新的活力。
三、要突出对外开放这个重要法宝,拓展教育国际交流新的局面。近年来,全球化的新变局对我们教育对外开放带来一定影响,变局中也孕育着新的机遇。融通中外、开放包容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也必将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校应在国际交流合作上下功夫。要服务国家外交战略,进一步扩大朋友圈,优化全球合作的布局,拓展教育合作的领域,在人才培养、师生交流、科研项目等领域开展多元的合作。
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高国际影响力,结合学校的特色专长,组建国际学校的共同体,办好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论坛,打造世界知名学术品牌。
要汇聚国际学校人才,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际专家人才,开通国际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直通车,建设为我所用的国际化学术团队,提升国际化办学的能力和全球的影响力。
四、要突出党的建设这个抓纲之举,夯实党的全面领导的新格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障,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各领域。
要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办学的体制,确保办学的正确方向。
要强化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针对院校两级治理的新的情况,下大力气建设强学院级党组织,选优配强“双带头人”,有效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要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以及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以治党从严促进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建成党建工作的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的体系。
下一步,中国人民大学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上出实招,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上走前列,在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上勇担当,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深化学校的综合改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人大的智慧、人大的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愿同各方一道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元旦将至,提前祝各位新年快乐。谢谢大家。
感谢郑书记的精彩发言。我们知道,中国人民大学把“人民”写入办学理念。从您的发言中,我们也的确感受到了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你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了大量杰出人才,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了突出力量。
接下来,掌声有请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辉发言。
尊敬的徐立京副总编辑,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今天的论坛是一场共话教育初心、共谋强国建设的盛会。本次论坛聚焦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重大的部署,更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抓手。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是巩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
作为中国教师教育排头兵的北京师范大学,天然连接着基础教育的基点和高等教育的龙头,肩负着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的核心使命。
下面,我就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的特点和这些年来的改革探索,和大家作一下分享和交流。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以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赋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为教育强国建设育英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是要解决好均衡化和高质量这两个问题。
近年来,北师大坚持双向发力。一方面,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校聚焦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整合优势的资源,大力实施强师工程和优师计划,以“培养一批、输送一批、提升一批”为总体思路,探索了从师范生招生、培养、输送和之后的支持基础教育生态优化的全流程改革举措,从源头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质量和基础教育的生态。
学校五年来累计招录定向就业师范生2770人,覆盖了21个省市,为中国基层县、镇、乡村带去振兴的火种。
今年,学校与人民日报社共建了强师工程服务站虞城站,探索县域教育帮扶新模式。学校还在“强师工程”的体系下,引领构建全国师范院校共同体,以教育的连锁帮扶打通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神经末梢,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为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也聚焦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新要求,积极去探索拔尖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主要是推动实施了“卓师工程”,选拔优秀学生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水平师资和平台,培养学术优、专业优、技能优,基础好、品质好、视野好这样的“教育+”型的教师,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加优秀的人,塑造未来引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雁,为教育强国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二是以高质量教师教育去推动全民素养提升,为教育强国建设强支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不仅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要推动全民族文化科学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带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近年来,北师大发挥了学科优势,深入开展全民素养教育工程,以高质量教育供给服务各级各类的教育主体,助力提升全民综合素质和国家人口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学校教育上开新局,立足教师教育优势特色,推动构建新时代大中小幼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系统研究中国儿童、青少年学习规律,脑智发育规律,为中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支持。依托我们管理的副校,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是以全民教育应变局。发挥科研和智库优势,深入研究现在的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这些趋势性特征,探索新时代国民素养组成的要素和养成的规律,开发国民通识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完善辐射未来的各层次教育的学习资源体系。
第三是重构教育体系上做布局。通过资政研究和项目牵引,在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方面形成政策包、工具箱和案例库,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提供精准服务,以教育之力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三是以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来推进科技创新,为教育强国建设添动力。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既推动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引领“从0到1”的创新成果突破,也支撑了“从1到N”的创新成果普及。
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源泉,这方面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高校教师队伍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随着全球科技创新步入密集的活跃期,各个行业的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学研究范式也发生重大变化。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促使高校教师既要做教学能手,又要做科研高手。
近年来,北师大实施的是卓越战略、卓越科研,推动广大教师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战略布局和重大的科研领域,以承担国家重大的科研任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标,按照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相结合的科研创新模式,开展顶层设计,优化科研布局。
通过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这样的建设,探索适应大科学要求的交叉学科研发模式,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能力。
另一个方面,科技创新驱动教师教育转型升级。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科技自主创新人才培育需要整个的教育领域的教师队伍首先要走向创新、拥抱创新和培育创新,他们要具备更为广博的素养储备,为未来培养大批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索能力的科技人才。
面向未来,北师大不断完善师范教育学科结构,积极布局新工科,筹建了工程教育训练中心,在培养方案中也增加了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这些方面的课程。在增强师范生的科学素养、工程素养、信息素养方面不断用力。基于学科和教师教育这样的培养模式,建立了跨学科的教师教育平台,为培养具备深厚学科背景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不断地探索人工智能来赋能教师教育的创新实践,加大教师教育的优质数字资源供给。比如,此前人民网也关注到我们的数字教育小院,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型教育技术为研修主题,开展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工作坊,支持教师主动拥抱变革,以科技力量为教育赋能。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当前教育强国建设已经进入了关键窗口期。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新起点,北京师范大学会和各兄弟高校、各媒体、社会各界共同携手,矢志不渝地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同时,祝福人民网大学校长论坛越办越好。在此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谢谢大家。
感谢刘辉书记的精彩发言。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从刘书记发言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北京师范大学为教育强国建设所作出的科学部署、不断创新和长期努力,再次谢谢您。
接下来,我们要请出这一环节最后一位发言嘉宾,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坤。
尊敬的徐立京副总编辑,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非常感谢论坛的热情邀请。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变革的思考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并且强调在人才培养中要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等五对重大关系,为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上每次重大的发展与创新都会深刻影响甚至改变教育。智能时代,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中赢得主动,关键要有人才支撑,就要求我们教育主动地改革。
本月,北邮参与承办的2024年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在英国伦敦举办。会上,教育部吴岩副部长提出全球高等教育进入智慧元年。概括来说,智能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向新”转变上面。
首先,教育数字化要推动教育目标向新转变,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超越机器的核心竞争力。例如,要有创意的能力、审美的能力、想象的能力,要有批判的思维、设计思维和系统思维。
第二,要推动教学模式向新转变,去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将成为未来主流的学习方式。学习不再是特定阶段的历程和特定领域的活动,而是伴随终身,因需而定、因需而学。
第三,要推动教师角色向新转变。教师不再仅仅是课堂主导、学术权威和知识传授的角色,而是逐步向学习引导者、情景创设者和潜力激发者转变。人机共融、教学相长的教育生态,将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第四,还将推动我们的传统校园向新转变。未来的学习环境是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智慧教育环境。
总的来看,随着智能技术的加速演进,未来高等教育将在新旧理念的转变、虚实空间的转化、师生角色的转型以及未来资源的转接当中迎来新的发展新机遇、新形势,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技术创新和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融合发展、双向赋能。
一个阶段以来,北京邮电大学坚持整合、开发、应用、开放的建设思路,我们正在全力探索集基础服务层、智能开发层、教育学应用层和孪生开放层为一体,垂直贯通,横向协同的数字赋能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学校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科大讯飞、华为等头部企业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包括数据、模型、算力和网络等资源在内的基础创新要素的整合,打造了集成化的ICT智教资源平台。
在实践应用方面,学校重点开展了以打破教育学、学与用为边界的、为重点的未来学习中心“UNETS”平台建设。我们打造了以“码上”智能教育学习应用、“邮谱”智能学习应用等为代表的教育数字化的应用矩阵。
“UNETS”平台以构建无边界大学为目标,以算网一体、产教融合、模型赋能、共享生态为特色,初步实现对网络的连接、算力的支撑、数据的整合、模型的交互、问题的分解、场景的创设、知识学习、产学互动、成果转化、国际交流、生态建设和示范推广等能力的系统整合和实践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资源自主调度、知识交互学习和教学全时在线的教育全空间、教育新空间,也为开展大规模个性化的教育给出中国新方案。
比如在北邮,当学生由于好奇而萌发了如何开发医疗机器人的美好创意,通过“UNETS”平台,学生可以在“智链”应用中获取完备的技术路线指引和问题的解决路径。通过对模型、数据、算法、代码等资源的自主调度与组合,既能实现学生创意,又能促进产业需求与学生创意结合起来,深化产教融合。
今年,学校面向北京高校大学生举办了“AI+X”大模型创新训练营,吸引到了北邮、北航、北师大等50余所高校,超过8000余人的学生参与,反响非常的强烈。
同时,假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知识盲区,可以通过“邮谱”应用随时随地开展知识搜索,实现对上下游、跨学科知识点的全面掌握,“邮谱”的应用打破了学院学科专业的壁垒,全面梳理整合了学校优势学科群和知识单元。
我们通过大模型与知识图谱的技术,构建起了满足个性化的学习知识网络。目前,学校120多门核心课,均已经在“邮谱”上建课,有效支撑学生跨学科的人机互动学习。该应用也入选了教育部今年“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的典型案例。
如果碰上了编程的难题,我们又可以通过“码上”应用随时随地开展人机互动式编程学习与代码的纠偏,实现了先学后做向边学边做的育人模式的转变。
“码上”应用是学校面向教师精准教学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开展的人机交互式创新实践。当前,全校已经有200多门课程、300余名教师、1.2万余名学生参与到该应用研究与开发当中。
我们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经过测试,在人机互动学习模式的辅助下,学生的提问次数、学习成绩等指标均取得了显著提升。同时,学校还向全球编程学习者提供了海外版的“码上”。截至目前,这个应用已经在全国450余所院校接入试用,为服务不同的地区、不同学段的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该应用不仅入选了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的典型案例,今年还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的主赛道的金奖。
另外,“UNETS”平台还提供了“邮大师”智能问答服务。针对学生在校各类问题,虚拟“学霸”将随时给出答案,记录陪伴,并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各位领导、同仁,教育数字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开放包容,能够实现跨学校、跨区域、跨国家的传播分享,让深处不同环境的人能够平等的获得教育的机会。北邮持续加强教育数字化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把学校的教育场景开发与验证、优势转化为服务教育公平的质量和能力优势。
例如在“UNETS”平台上,我们学生借助“红雁助学”应用,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为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送上一份参与社团活动、感知科技前沿、交流内心世界的教育关怀。当前,“红雁助学”的项目已经吸引到全球20多所高校参与建设,为200多所中小学的10万名师生提供了超过50万次的在线教学服务。
学校团队还在积极探索服务终身学习的办法举措,打造了集科技普及、语言教学、文体教学、心理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教育应用,并取得积极成效。学校依托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平台等建设契机,大力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的建设,我们在校内面向24级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课。
在校外,在北京市的支持之下,学校举全校之力牵头全北京市直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今年秋季学期,北京市5万新生同上人工智能通识课,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学校团队还打造了部分AI通识教育应用,通过整合AI教育资源,培养全民AI素养的新空间、新载体,为AI教育的普及作出积极贡献。
面向青年社会的劳动教育,学校还打造了“智慧邻里”应用,帮助20万名学生走上志愿服务的岗位,开展了2300余场的社区服务活动。今年在G20教育部长的会议期间,我们这个项目被积极推荐,也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此外,学校还积极发挥“UNETS”的数据整合与模型开发的能力,走出国门,在泰国、比利时,今年先后举办了“看见中国”数字文化展览,打造沉浸式的中华优秀文化体验空间。特别是今年9月底,我们支持了中国驻欧盟使团的国庆75周年招待会,会上来了120多个国家的使节,我们成功举办了“看见中国”数字文化展,受到了广泛好评。
前不久,我们又在中国文化计算大会上牵头发布并启动了“彣芯雕龙计划”,通过数字化的揭榜挂帅机制,助力解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六个问题,支持我们学校基于智能技术赋能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范式变革的新探索。
面对智能技术赋能实践教学变革的需要,学校正在瞄准未来信息、未来空间、未来制造和未来健康等领域,大力推动八大未来产业数字化实践实训平台建设,我们要形成“一生一芯”“一生一网”“一生一元宇宙”的个性化的实训空间,更好地助力学生在中心网络的真实环境当中开展科研训练、实践训练和创业的历练。
在推动教育学模式变革的同时,学校还在大力推动校园环境的数字化变革,着力打造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数字孪生、未来校园。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大学的大学变成社会的大学和服务终身学习的大学。
如今,智能技术将为教育革新按下快进键,正如“UNETS”平台及其应用的开发与实践一样,不仅打破了学生对教学时间、课堂空间、教案教材,甚至教师资源的高度依赖,更推开了原有教育封闭的大门。让更多的产业资源、社会力量、人文关怀和教育的需求能够相结合,为实现更加优质的教育注入强大的动力。这方面的改革将是北邮未来建设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学校将锚定目标全力推进。
一年来,学校教育数字化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挑战,推动人才培养的范式改革,我们要坚持系统的观念,不断深化对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实践,我们也总结了智慧教育的“六真”北邮经验。
加快智慧教育发展,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真好用、真管用的应用开发上下功夫。二是要坚持学用结合,在真场景、真实践的数字环境上谋创新。三是要坚持资源互通,在真联合、真共赢的协同发展上聚力量。
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塑造未来。未来,北京邮电大学期待与各方深入交流合作,不断完善有组织的育人体系建设,努力为服务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非常感谢徐校长。北京邮电大学是中国信息科技的摇篮。从徐校长的整个讲述当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北邮为中国智能技术的教育和研究给出了北邮方案,值得我们大家去研究和学习。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媒体平台将在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助力在线教育普及、促进教育公平、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人民网也在持续发挥平台优势,支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与举措。
下面有请人民网董事长、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叶蓁蓁,上台发言。
人民网董事长、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叶蓁蓁发言。
非常感谢叶总的精彩发言。未来人民网将继续发挥党媒优势,为各方搭建桥梁,为教育强国的建设贡献媒体力量。
服务社会是大学四大职能之一,如何更好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对接社会和行业实际需求,着力提升高等教育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能力,是我国高校当前普遍面临的新课题。
下面有请视源股份未来教育集团(希沃)总裁张凌上台发言,分享行业方面对于教育领域发展的期待和思考。
视源股份未来教育集团(希沃)总裁张凌发言。
感谢张总。谢谢希沃在数智化方面做出的实践和探索。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政策的出台,我国对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天,人民网也将联合高校、行业企业共同启动“AI园丁”计划,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领域,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
接下来,有请人民网董事长、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叶蓁蓁;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坤;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辉;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挺;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广明、视源股份未来教育集团(希沃)总裁张凌上台,共同启动人民网“AI园丁”计划。
今天,人民网正式启动“AI园丁”计划,不仅是一次技术创新的实践,更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AI园丁”计划将成为连接每个学生梦想与未来的桥梁,助力他们成长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共同谱写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
人民网“AI园丁计划”正式启动。掌声祝贺!
希望人民网“AI园丁计划”能够助力同学们成长为事业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的人才,共同谱写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鲜明,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广大青少年学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下面,有请人民网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孙海峰上台,发布2024年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情况分析报告。
非常感谢孙总带来的精彩发布。
为展示高校新闻战线优秀成果,发挥优秀作品的示范和教育作用,鼓励校园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新时代中国高校故事,自2018年以来,人民网已连续7年开展高校优秀校园新闻作品推荐活动,并依托人民网大学校长论坛公开发布。
在今年征集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新时代高校师生的活力与创造力,也见证着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足迹。下面发布人民网2024年高校优秀校园新闻作品。
祝贺这些入选高校。每一篇优秀的校园新闻背后,都凝聚着记者的心血和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莘莘学子的成长之路,也见证了各大高校在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在此向所有参与创作的师生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并期待未来有更多精彩的作品涌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今天上午,我们共同度过了充满思想碰撞与智慧力量的一段时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教育系统当前和长期一段时间的重大政治任务。相信广大教育系统、社会力量都将进一步强化学习、关键是将全力做好落实工作,推动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再次感谢所有嘉宾和参会人员的支持。在今天下午,我们将迎来同样精彩的四场论坛研讨,希望各位书记校长奉献更多真知灼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人民网2024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到此结束,我们下午再会!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 by www.people.cn. all rights reserved